李献青 童国军 张波邓青王琴
(1.川北医学院体育教研室 四川南充 637007; 2.西华师范大学 四川南充 637000)
“健康中国”背景下四川社区体育与卫生的发展策略研究①
李献青1童国军1张波1邓青2王琴2
(1.川北医学院体育教研室 四川南充 637007; 2.西华师范大学 四川南充 637000)
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等对四川省社区体育和卫生服务现状进调查,探讨社区体育与卫生的一体化发展,力图构建社区体育与社区卫生发展一体化模式,旨在整合社区服务资源,为四川社区体育与卫生的发展策略制订提供理论依据。
社区体育 社区卫生 一体化发展;
“健康中国2020”战略是为应对我国健康的主要问题和面临的挑战,旨在深入研究改善人民健康的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重大卫生改革问题,是解决我国“病有所防”的问题,实现社会经济与人民健康协调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其总目标是:改善城乡居民健康状况,提高国民健康生活质量,减少不同地区健康状况差异,主要健康指标基本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社区体育是全民健身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提高国民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全民体育与卫生事业的健康功能决定了体育与卫生的紧密结合,基于此,我国体育与卫生事业的均衡协调发展对解决我国健康问题的作用不言而喻。
1.1 社区体育的硬件设施调查
自全民健身计划广泛开展以来,社区体育作为全民健身的重要内容,社区体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社区的体育硬件设施基本能够满足本社区居民的最低体育需求。[1]要想全民健身,就要呼吁全民动身,动去哪里是这个解决全民健身问题的关键,因此要给民众一个可以健身的场所。[2]要想社区体育开展的好,社区的体育硬件设施是根本点。据查阅相关资料显示,四川省社区体育的场地硬件设施大多是以国家投资、政府支持和企业、个体投资相结合的形式建设起来的,社区只是建设有最基本的体育硬件设施(如短距离塑胶跑道、健身路径、乒乓球台等),也只能够满足该社区居民的最低体育运动需求。
经过实地走访调查记录并整理获得的数据显示,社区居民对社区体育硬件设施建设的满意度一般,基本上各社区都建有简型的健身路径,部分社区建设有健身路径、乒乓球台、石桌凳以供棋牌活动的体育硬件设施,规模较大的社区体育硬件设施较齐全,不仅建设有健身路径、乒乓球台、石桌凳等简易设施,小型篮球场、短距离塑胶跑道、社区活动室(以供舞、操类运动的开展)等体育硬件设施。根据调查的记录显示,社区居民参与体育活动首选并不是社区内的体育硬件设施,而是选择了离家较近的广场、公园,这往往令小区的体育硬件设施较少被使用、甚至无人使用。由于社区建设规模较小,参与人数较少,体育活动氛围较淡,难以激起居民体育热情,因此小型社区体育硬件设施较少使用、甚至无人使用的问题亟待解决。[3]
1.2 社区体育健康活动与指导的情况调查
据查阅资料、走访调查发现:社区体育健康活动的开展模式主要以政府开展体育健康活动为主线,企业组织、个体自愿组织开展为分支,共同为社区体育健康活动服务。由政府开办的体育健康活动大多是因国家或地方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如《全民健身计划》等,开展了体育健康活动(如宜宾市舞动社区广场舞比赛、成都体育学院体育文化节社区系列活动、2012乐山市“体彩杯”“全民健身日”活动等更多体育活动),从以上体育健康活动看出,体育活动不再以自身独立存在,而是结合其他领域如文化、健康、休闲等而存在。企业组织的体育活动以商业性为主,部分是与政府联合举办,宣传体育的同时达到宣传企业(商品)的目的。个人自发组织的体育活动大多是以趣味性、集体性活动为主(如竞走、广场舞操、广场太极、太极柔力球等),部分个体组织的体育活动专业性较强(如篮球、乒乓球、自行车等)。
2.1 社区卫生服务硬件设施调查
“健康中国2020”中提出,到2020年,政府卫生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重目标是11.0%,与2010相比增长一倍。随着经济持续增长,卫生总支出占GDP的比重不断增加、政府卫生占财政支出比重不断增加,这也是全球范围内的一个普遍现象。据资料显示美国联邦政府投入占财政支出的20%,州政府超过30%,为其带来了相当大的财政负担,因此我国也需要“未雨绸缪”。
目前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主要是建立社区医院、卫生站,做一些基本医疗服务。据走访调查我们发现,87.6%社区医院(卫生站)配备有基本的通信和相应措施,包括有计算机、打印机、电话、病人档案存放架等配套措施,53.3%的社区医院(卫生站)配备有基本医疗设施,包括有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计、体重身高计、药品柜与病床及相应设施等,与规模较大的医院相比,缺乏治疗推车、手术设备及配套装备、手推式抢救车等基础设备,心电图、B超等辅助检查设备,由此可见,社区医院、卫生站设施较不完善,只可以为社区居民进行最简单的检查和治疗(如感冒等),因此社区医院卫生站失去了社区居民对其的信任,造成社区医院卫生站的病床空置、医护人员空闲的现象,这样的模式无形地增加了大医院的负担。[6]
2.2 社区卫生康复活动情况调查
目前的社区基层卫生服务主要是以解决社区看病难和看病贵主要问题、满足居民基本卫生服务需求为目的,社区卫生服务是融预防、医疗、康复、健康教育为一体的,居民通过医疗获得康复才是社区卫生服务最终的结果,这其中包括部分残疾人的康复治疗,相关政策提出到2015年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总目标。经走访调查记录整理获得数据显示,社区居民对残疾人康复治疗满意度占25%,一般病症康复治疗满意度70%,较严重病症康复治疗满意度15%,严重病症康复治疗满意度5%。社区对于残疾人康复治疗主要包括简单的肢体活动、心理治疗等,更深层次恢复治疗几乎没有,这部分人群则需要进规模较大的医院或康复中心进行康复治疗。社区居民对治疗一般病症康复较为满意,社区医院无法满足社区居民高难度的康复治疗。
3.1 社区体育与卫生服务统一发展的共性情况调查与分析
据资料显示,体育与卫生发展存在共性即健康,据目前研究来看体育与卫生共同发展在我国学校开展较为普及,学校体育与卫生在我国的发展有较长的历史、研究颇多,而针对社区体育与卫生的发展研究少。
随着现代社会科技发达及人民生活中的现代化元素逐步增多,步行、家务等劳力被取代,现代化疾病率随之增加,“健康”成为当今社会关注的重点话题。据走访调查发现,社区居民通过参与体育运动(如广场舞、太极、健身操等体育运动)增强自己的身体素质,提升健康水平,预防疾病的发生。社区居民主要在身体不适的情况去社区卫生站,通过治疗达到康复目标,以获得身体健康(部分社区卫生站无法医治的疾病会转向规模较大的医院),社区体育与社区卫生发展的方向都是居民的健康,因此社区体育与卫生共同发展仍围绕“健康”这一主题,通过体育增强身体素质,将治疗向预防转变。
3.2 社区体育服务与社区卫生服务整体发展的可行性分析
社区体育服务与卫生服务整体发展的可行性可以从四个方面来分析:第一,服务目标是居民健康。刘远立提出的“健康中国2020”战略主要也解决了“病有所防”的问题,强调要预防人体患病,而体育有健身这一功能,能够使内脏器官机能得到提高,可以防病治病提高人体的免疫力[7]。两者都是为居民健康服务,以预防疾病、治疗疾病为服务初衷;第二,硬件设施,社区体育场所与社区卫生站应尽可能相距短些,方便居民在经过体育活动之后可以通过卫生站的测量仪器,知晓自己在锻炼前后的身体状况,同时也便于急救运动过程中带来的损伤和疾病,此外社区体育与卫生的部分硬件设施可以共用(如体重身高计、血压测量仪器等),减少资源的浪费;第三,指导人员,目前社区体育缺乏专业指导人员,在职的体育指导人员81.4%为兼职人员或者相关临时工作人员,人才缺乏成为社区体育工作开展的瓶颈问题,社区医生的专业素养也颇为担忧,主要以专科医生为主,而社区则需要全科医生。第四,管理,社区体育与卫生分属两个部门管理,是居民的健康管理,将社区体育的管理机制与社区卫生的管理机制相融合,建立如居民健康档案等对社区人群的健康进行共同监管。
4.1 有利因素的分析
经济增长,社会稳定,社区体育与卫生的工作获得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社会人民的广泛参与,为工作开展提供助力,因为重大公共计划工作需要在政府支持和社会参与的前提下才得以保障、得以顺利开展。泰国和墨西哥正是如此,通过相应的法律,为政府在健康领域的持续投入等建立了制度性的保证。泰国的健保计划由于政变引发的政治动乱而搁浅。此外,两者的发展具有共同的服务目标即居民的健康;硬件设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共用。体育与卫生专业的融合和渗透为全科医生健康指导功能的培养,为体育专业指导人员运动损伤急救处理能力提供知识依据,两者管理具有共性,是居民的健康管理,可以建立如居民健康档案等对社区人群的健康进行共同监管。
4.2 不利因素的分析
社区体育与卫生一体化发展并非统一两者,而是促进共同发展,然而两者间仍存在障碍因素,如公共危险因素正在发酵,引发的慢性疾病在一些地区呈现井喷式的爆发,治疗成为重要阶段,而忽视了防御阶段,需要其他如环境部门等处理而导致体育与卫生发展停滞甚至脱节。此外,社区卫生医疗知识本身博大精深,体育专业了解的医疗知识较为肤浅,并不能深入其中;社区体育与社区卫生本由两个部门管理,共同发展的管理问题不容小觑。
5.1 合理规划社区体育与卫生硬件设施建设
现代的社区规模大,社区规划合理,社区服务功能的多元化为社区体育与卫生一体化服务的发展奠定了现实的基础,合理规划社区硬件设施建设,切实构建社区体育与卫生一体化发展服务体系。
社区体育硬件设施较为单一,主要以健身路径和小块运动场地为主,活动较为枯燥,居民往往会在中途放弃,从感兴趣到感觉枯燥到最后放弃,从而达不到预期目标。目前社区体育与卫生硬件设施基本分隔在两个区域,相距较远,运动完的人群无法立即检测自己的身体状况,暂时还没有真正实现社区体育与社区卫生一体化。社区卫生硬件设施可以建设在社区体育硬件设施附近或者一体化建设,便于社区居民在运动前后及时检测自己的身体状况,也便于在运动中发生意外的人员得到及时救治。要真正实现社区体育与社区卫生一体化发展,其硬件设施合理建设尤为重要,社区体育与卫生的硬件设施形成一体化建设、两部门管理的格局。
5.2 社区体育与卫生健康功能实现的一体化
5.2.1 缓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问题
社区体育与卫生一体化发展不仅符合居民的需要,更符合了社会的需要,如今社会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通过全民健身的普及,促进老年人积极参加体育活动,以提高老年人的健康水平、预防各种老年疾病产生。
5.2.2 普及体育运动促健康、防疾病的积极思想
社区卫生事业的发展逐渐由治疗进入预防阶段,而社区体育是社区卫生工作的辅助,是预防疾病的有效手段。体育本身就包括身体锻炼的教育和卫生保健教育两个方面,机体的培育和机体的保护同时进行,不可分割。普及适量体育运动提升人们身体健康水平、预防疾病产生的思想是科技快速进步下现代化社会的需要。
5.2.3 开展残疾人身心康复运动,促进社区和谐
在《关于进一步加强残疾人康复工作的意见》政策中提到2015年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总目标。这一政策的执行大大促进了残疾人康复,体育康复活动是残疾人机体康复的重要手段,体育活动独特的功能不仅帮助残疾人肢体恢复,调节其心理状态[9],也促进残疾人与社区居民之间的交流,促进社区和谐。
5.3 统一社区体育与卫生服务的健康管理
从健康的角度来看,社区体育是社区卫生工作的辅助,是预防疾病、治疗疾病的有效辅助手段,社区体育与卫生之间相互依托、相互促进,社区体育独立发展依托力较小,难以获得更多居民信任和参与,反而与社区卫生一体化发展,以“健康”为目标宣传,可以获得更多居民的信任和参与,将社区体育的管理机制与社区卫生的管理机制相融合,建立如居民健康档案等对社区人群的健康进行共同监管;社区体育的管理指导人员与社区卫生的医疗工作人员互相配合,形成在专业上融合,共同指导居民的健康行动,科学合理建立居民的运动处方,提高社区人群的健康水平,促进疾病患者康复,医疗知识也为体育活动提供强有力的支撑。[10]
5.4 构建社区体育与卫生服务的不同模式
社区体育与卫生,都是为了增强人们体质、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而服务,两者在卫生保健、预防疾病、治疗疾病、改善环境等方面都有积极的作用,但是体育与卫生是城市建设两个部分,因此,社区体育与卫生为奔向同一服务目标而构建不同的服务模式。
社区体育与卫生奔向同一个目标:居民健康,社区体育主要依据这一目标,构建社区体育与社区卫生的不同服务模式开展相应工作。社区体育的服务主要侧重于身体锻炼和保健的教育,开展以预防为主、治疗为辅的服务,通过社区体育与卫生协力宣传相关体育医疗保健知识,以获得更多居民的参与。社区卫生的服务主要侧重于疾病产生后的治疗以及部分简易身体检查,开展以治疗为主、预防为辅的服务,简易的身体检查可以帮助居民了解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因此社区体育与卫生工作开展可以构建出:社区体育以预防为主、治疗为辅的服务模式;社区卫生以治疗为主、预防为辅的服务模式。
6.1 宣传体育与卫生知识,认识“健康”共性
社区体育与卫生一体化发展符合当代社会发展,符合社区居民的需要,社会发展呈现科技化、城镇化、老龄化趋势,手、脚、脑等身体部位使用减少,而引发一些现代化疾病,如肥胖、心理疾病等,由于身体部位使用率降低也延长了正在康复患者的恢复期。[11]因此社区宣传体卫健康知识,使居民认识健康共性,对促进居民本身身心健康发展,及体卫一体化发展都是极其重要的一步。
6.2 开展知识渗透课程、促进体卫之间合作
体育与卫生之间的桥梁是居民的健康,体育与卫生的知识也相互渗透,现在我国全科医生培养目标中明确规定了全科医生应具有管理社区健康工作的能力,能指导社区的健康活动,体育指导者也要求学习体育健康、运动处方、运动损伤等方面的知识。社区体育与卫生的发展都需要专门性人才[12],立足于体卫一体化发展的全面人才,提出全科医生的培养增加其健康指导能力这一观点,开展体育与卫生之间的知识渗透课程,力图充实指导社区体育与卫生工作的力量,使其得到健康发展,便利于社区居民。
6.3 构建硬件设施共规、便用的模式
目前社区卫生工作的目标由治转向防,防御疾病、保持健康这一理念与社区体育的目标相同,不仅呼吁社区居民参与体育运动,保持身体健康,也应该让居民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是否达到健康指标。为了便于社区居民在运动前后立即检测自己的健康状态,向社区建议社区卫生站与社区体育场地一体规划,方便社区居民使用,力图实现社区体育与卫生健康服务相融合的社区健康服务体系。
6.4 构建居民健康共管、体卫分管模式
社区体育与卫生一体化发展的机制和目标都是居民的健康,因此对于社区居民的健康实现共管模式,便于社区体育与卫生更好地为社区居民的健康服务。但是,社区体育与卫生一体化发展并非合体发展,因此社区体育与卫生的管理等方面的工作仍然由各部门分别管理。
[1]鞠国梁,毛俐亚.成都市社区体育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四川体育科学,2012(1):87-92.
[2]张龙,叶国玺,颜永涛,等.关于我国城市社区体育评价的研究综述[J].体育科技,2012(8):1-4.
[3]王志威.英国社区体育发展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2 (1):16-21.
[4]张蔚明,龚德贵.湖南城市社区体育的现状与发展对策[J].体育学刊,2006(7):37-40.
[5]吴键,向静文,毛振明,等.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学校体育卫生科研的回顾与展望[J].体育学刊,2008(3):1-8.
[6]吴汉奇,高晓凤,朱陶,等.护理专业医学生营养知识态度及行为调查[J].川北医学院学报,2013(6):575-578.
[7]全立明,朱陶.公共卫生专业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浅析[J].川北医学院学报,2011(2):200-202.
[8]施玮,胡澜.252例医学专科毕业生求职前心理状况调查分析[J].川北医学院学报,2013(2):121-124.
[9]代成书,彭丽娟.719名中学生抑郁状况的调查分析[J].川北医学院学报,2011(2):186-189.
[10]孔粼,吕晓华,于爽.综合营养干预在四川省优秀女子运动员体重控制中的作用——跳水运动员个案研究[J].川北医学院学报,2013(6):534-539.
[11]林祥芸.中等强度有氧运动作为康复治疗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的运用研究[J].川北医学院学报,2013(2):170-175.
[12]郭清.中国社区卫生服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分析与政策建议[J].中国全科医学,2007(2):89-91.
G80-32
A
2095-2813(2014)11(c)-0185-03
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体育社会科学研究中心课题(TY2013302)。
李献青(1977—),男,汉族,河南安阳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社会体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