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生活方式的传播学研究

2014-12-06 00:13:58陈炳生
当代体育科技 2014年34期
关键词:群体体育生活

陈炳生

(福建省政和县镇前中学 福建南平 353600)

在现代社会,体育进入现代人的生活,成为人们日常生活方式的一个重要内容,特别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中,经常参加体育运动的体育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大得多。从体育人口不断增长就可以看出,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现代体育,正以它特有的多姿多彩的内容和形式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关注体育运动并参与其中,同时,丰富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在信息化社会的今天,传播日复一日地向公众提供描绘各种社会群体及生活的信息,影响着现代人的生活和生活方式,甚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现代人生活在传播中。该文主要探讨体育生活方式和体育生活方式的传播,以此提倡人们提高生活质量,建立健康、文明和科学的体育生活方式。

1 体育生活方式的概念及涵义

所谓的体育生活方式是指:“在一定社会客观条件的制约下,社会中的个人、群体或全体成员为一定价值所指导的满足多层次需要的全部体育活动的稳定行为和行为特征。”[1]

体育生活方式概念的涵义是指:体育生活方式的科学概念,包含着它的质的规定性,即作为科学范畴的体育生活方式应该概括人们全部体育生活领域的活动方式和行为特征;作为科学范畴的体育生活方式不只是表述人们体育生活行为的具体特点,更主要的是表述人们体育活动形式的基本属性,作为科学范畴的体育生活方式既是一个概括程度很高,又是一个非常具体的概念。

2 影响体育生活方式的因素分析

虽然体育生活方式正以普及化趋势影响着全世界人民的生活,在实际生活方式中越来越显示重要地位,但是相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泱泱大国来说,全国范围的体育生活方式的普及和弘扬仍然面临着许多的问题。

2.1 文化程度

我国的很多专家学者以建国以来我国群众体育最大规模的一次社会调查中所获得的关于我国群众体育现状的各方面大量调查数据为基础,尝试对中国体育生活方式的现状进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研究表明在我国体育活动主体构成方面,表现为男性为主,且受社会因素的影响较大,从就业年龄(21岁)开始一直到退休年龄(55岁),我国体育活动主体各个年龄段构成比例较于世界其他国家,始终处于较低水平。而主体文化程度则表现为高学历群体参加活动人口比例大于不参加人口,高中学历两者持平,随着学历降低参加体育活动人口的下降比例逐渐加大。这说明文化程度对我国体育活动主体构成影响较大,是影响体育生活方式形成的因素之一。

2.2 职业构成

在体育活动主体职业构成方面。“研究证明其他群体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口比例为最高,工人群体次之;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群体稍少于半数,最低为农民,教科人员群体次之”[2]。分析其成因,按工作性质,工人和农民群体同属于体力劳动者,工人群体参与率高于农民群体可能是社会因素造成的。因为工人群体生产条件是机械化,在都市中,紧张的现代化生活方式,文化氛围,使得体育文化设施的拥有量和经济收入条件等均与农民群体有很大的差异,这些社会因素可能是影响其参与体育活动的原因。另外,针对以知识分子为主体的教科群体参与率如此低的问题,联想起有关中年知识分子英年早逝的报道,恐怕与此不无关系。

2.3 体育价值观

有人一说到体育和锻炼,便是郑重其事地做计划、备器材、添设备,而且也确实正儿八经地按照事先拟定的计划和安排锻炼过一阵子,但时间一长,便坚持不下去了。这便是我们在体育锻炼方面的现状。问一下周围的人,也基本上类似:时断时续,难以持久。究其原因,除了人所共有的惰性等一类毛病以外,恐怕也存在着一种认识上的误区:不是把体育锻炼当成生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而是当成一种额外负担。因此,在倡导体育生活方式的传播中,提高国民体育价值观是切实可行的方法。

3 体育生活方式的传播

3.1 传播与生活方式的联系

“传播日复一日地向公众提供各种社会群体及生活的信息,这些内容反应了生活方式的各个层面和各个侧面,而且由于传播技术的发展,报刊、电视、广播、网络迅速地向我们传递各种各样的信息,我们也通过传播了解流行的趋势,消费的走向,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现代人生活在传播中”[4]。因此,我们可以运用传播媒介对我国体育生活方式进行传播。

3.1.1 传播唤起人们对体育生活方式的注意

传播首先唤起人们对体育生活方式的注意,激起公众对健康体育生活方式的欲望。信息使人们的注意力集中在体育生活方式的需要,引起体育生活方式的原因,以及体育生活方式和方法上。同时传播以它特有的功能帮助人们从原来的狭小视野走到一个新的开阔地带,从新的角度重新审视自己的原有体育生活方式,使公众感到体育生活方式的必要和益处。

3.1.2 传播是一种新体育生活方式的教授者

传播还是一种新体育生活方式的教授者。无论是大众传播,还是组织传播,以及人际传播都可以运用自己独特的传播手段,展示一种新体育生活方式的风采,并对其中要点,精髓进行讲解,使人们便于掌握,进而在实际体育生活中推行。

3.1.3 传播日益成为生活方式的一个组成部分

研究证明了大众传播媒介不仅可以帮助人们消磨时间,还可以有娱乐的功能。朋友间的闲谈既可以提供信息交流,也可以是人们消磨时间、排解寂寞的方式。

3.2 多种传播方式对体育生活方式的传播

由此可见,传播对生活方式的影响是巨大的。而体育生活方式作为生活方式的一种形式,越来越显示重要的地位。我们都知道传统的传播层次包括大众传播、组织传播和人际传播。

3.2.1 大众传播

在城市大众传媒电视是对体育生活方式进行传播的一种重要渠道。

3.2.2 组织传播

组织传播方面,我们可以利用国家政府部门出台相关体育运动政策,加强全国各地区高等院校大中小学生的体育健康锻炼。各地方政府根据实际需要扩建体育运动场地,对有场地条件的,开放体育场馆、公园等场所供市民进行体育锻炼和体育活动;各单位部门积极配合推行体育生活方式,建造或者租赁运动场所,鼓励员工经常进行体育锻炼。

3.2.3 人际传播

当然除了运用大众传播和组织传播外,我们还可以充分利用人际传播工具来推行健康的体育生活方式。政府可以号召各体育用品的产商和体育技术指导实行产品上门介绍宣传,向群众免费提供适合在室内或者户外进行体育锻炼的器材设备的试用机会。这样,群众免费体验了体育活动带来的健康乐趣,在心理上会较乐意接受体育活动锻炼,接受体育生活方式。

3.3 体育生活方式传播的意义

体育生活方式的传播作为一个持久的过程,需要不断地动员包括生产方式等在内的传统要素,其间贯穿了政治、经济、个人实践、文化制约、主客观、利益等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体育与居民生活联系得更加密切,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体育不仅具有强身健体的作用,它还是一种生活方式,把体育生活方式融入到每个居民生活中去,使体育为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服务”[5]。

4 结语

随着社会化的进程,体育生活方式作为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概念被提出,是健康促进与体育相结合的产物。毫无疑问,体育生活方式必然成为人们生活方式的发展趋势。但是由于受到人们错误的体育价值观和社会条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体育生活方式在我国全国范围内的推广和普及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针对我国体育生活方式的现状,提出了利用对人类的生活方式具有巨大影响的传播手段,从传播的三个层次:大众传播、组织传播和人际传播对体育生活方式进行传播和推广,在全国范围内倡导体育运动促进健康的生活方式。在推动全民健身计划的全面实施的同时,号召有关政府机构积极采取措施,发挥管理职能,在各地区建立协调机制,促进体育的生活方式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进一步提高全民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

[1]苗大培.论体育生活方式[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90.

[2]苗大培.论体育生活方式[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172.

[3]何雪莹,梁涛.A型行为与高血压的研究现状[J],护理研究,2004,(129):3-4.

[4]胡申生,李远行,章友德.传播社会学导论[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2:152-195.

[5]何敏学,于长震.体育与现代生活方式[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2):43-49.

[6]张咏华.大众传播社会学[M].上海:上海外语出版社,1998:78-88.

[7]卢元镇.中国体育社会学[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6:167-176.

[8]黄俊琪,饶从志,朱俊鑫.生活方式与人类健康[J].疾病控制杂志,1999,3(2):155-158.

[9]刘华.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进展[J].中国全科医学,2001,4(10):757-759.

猜你喜欢
群体体育生活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甘肃教育(2020年2期)2020-11-25 00:50:04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科学大众(2020年10期)2020-07-24 09:14:12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当代陕西(2019年6期)2019-04-17 05:04:02
漫生活?阅快乐
2016体育年
生活感悟
特别文摘(2016年19期)2016-10-24 18:38:15
我们的“体育梦”
无厘头生活
37°女人(2016年5期)2016-05-06 19:44:06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关爱特殊群体不畏难
中国火炬(2012年8期)2012-07-25 09:2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