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城乡结合部农业人口体育锻炼现状分析及对策

2014-12-06 19:35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4年10期
关键词:结合部城乡体育锻炼

李 杉

(成都大学体育部,四川 成都 610016)

四川城乡结合部农业人口体育锻炼现状分析及对策

李 杉

(成都大学体育部,四川 成都 610016)

通过对四川省成都市5个城乡结合部的农业人口的体育现状进行调查表明,城乡结合部农业人口在体育锻炼行为、体育锻炼项目的选择以及锻炼时间上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p=0.02<0.05),体育锻炼场地的不足已经成为影响农民体育锻炼的重要因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与其个人收入、受教育程度有很明显的关联,即个人收入水平越高,受教育水平越高,其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也越高。

城乡结合部;农业人口;体育锻炼;四川

中国政府一直重视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这些问题的造成有历史的、社会等各方面的原因。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是解决好农村人口的城市转移及转移中出现的问题。因此,研究转移中城乡结合部农业人口的体育锻炼状况及存在的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并为当前形式下大力推进体育文化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一些理论依据。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以成都市龙泉、洛带、龙泉、青白江、石林等5个区域城乡结合部的农村居民为研究对象。调查对象为18岁以上的农村居民。本研究中的城乡结合部的农业人口定义为居住在城市边缘或集镇,从事与农业相关的工作,并以与农业相关的工作获得收入为主要来源的人群。具体的界定范围如下:(1)农业劳动者:直接从事农、林、牧者,并且其从事农业活动的时间全年累计达到或超过四个月;或者从事农业经济活动时间全年累计不足四个月,但农业纯收入占纯收入总额比重超过50%的,不满足上述条件的不作为本研究的研究对象。(2)在(1)中所列出的家庭中的被抚养人口,具备18岁以上且为非学生人口也作为本研究的对象。(3)城乡结合部的农业人口包括直接从事农业以外的活动,但参加乡镇集体经济分配的人口,如在乡镇工厂务工的人口。因此本研究所指的城乡结合部农业人口包括生活在城市边缘的以从事农业及相关的工作维持生计的人群,也就是本地个体经商者、在本乡镇企业里打工者、在本地靠手艺谋生的技术农民等[1-2]。

研究设计了《四川城乡结合部农业人口参加体育锻炼情况调查表》,函询相关专家,经课题组讨论制定了调查问卷表。问卷调查表经过信度和效度检验,符合设计预定要求。该调查问卷表的内容涵盖了城乡结合部农业人口的家庭收入状况、个人收入状况、健身理念、健身外部环境、健身影响因素、调查对象的健身状况与其健康之间的关系等几个方面。该研究共发放调查问卷435份,回收417份,回收率为95.9%,经过筛选,排除无效问卷12份,有效问卷总数为405份。

2 结果及分析

2.1 调查人口的基本情况

有效问卷405份:按性别来分,其中男206人(50.9%),女199人(49.1%);按个人月收入来分,其中个人月收入低于500元23人,500元-1 500元123人,1 500元-3 000元208人,3 000元以上51人;按教育程度来分,其中小学及以下34人,初中文化167人,中专(含高中)148人,大专或以上56人;按年龄来分,25岁以下91人,25岁到40岁105人,40岁到60岁102人,60岁以上107人。

2.2 体育锻炼的行为特点

体育锻炼的行为是指人在内在动因与外在环境的相互影响下,表现出来的有目的、有针对性的有利于身体健康的身体运动的意识形式。这种意识形式是建立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双重需求的基础上,只有通过体育锻炼才能满足特定人群的生理或心理等的需求时,该行为才能被特定人群所接受。从本研究的调查问卷中得知,城乡结合部农业人口体育锻炼的价值取向中,“陪伴子女参加体育活动,使之有健康的身体”“散心、消遣娱乐”以及“与朋友、同伴交流”排列在前三位,分别占59.5%,48.7%和41.3%。其余各项依次分别为“为了增强体育和健康”(21.4%),“为了美容、减肥、健美体型”(18.2%),“因为体弱多病”(6.1%),“为了提高自己的运动能力”(3.1%)等等。其中选项“陪伴子女参加体育活动,使之有健康的身体”“散心、消遣娱乐”,性别差异显著,前项Pearson卡方值为52.232,p=0.000<0.05,后项Pearson卡方值为4.288,p=0.041<0.05,由此可见,城乡结合部的农业人口女性参加体育锻炼的行为特点是以有利于子女身体健康为目标,兼顾身心健康。从总体上来看,城乡结合部的农业人口由于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的改善,他们在体育锻炼的价值取向上以培养下一代的体育意识以及把体育锻炼作为一种交友的方式,证明他们对于体育锻炼的价值已经不限于单纯的身体健康,已经从身体健康向身心健康上发展。

2.3 体育锻炼的项目特点以及场所

城乡结合部的农业人口的体育锻炼项目的基本特点表现在现代运动项目参与者所占比重大,其中乒乓球、羽毛球、篮球分别占前三位,其比例分别占39.1%、29.4%和21.7%。秧歌、跳绳踢毽、武术等相对较少,分别为8.7%、7.1%和5.7%。项目特点在性别上表现明显的为篮球项目、秧歌和跳绳等,其中篮球项目主要为男性人群(男35.6%、女4.7%),秧歌和跳绳主要人群为女性(男0.7%、女15.7%)。城乡结合部农业人口参与体育锻炼的场所项目中,排在第一位的为:居住周围的学校内场地(占40.1%),其次为自家的庭院(占29.1%),然后是社区的公共运动场地(9.4%),只有少数城乡结合部的农村人口去“收费运动场所场”(2.7%)。

从上面的城乡结合部农村人口体育锻炼的项目特点和锻炼场所来看,结合研究中的访谈调查,认为农村人口所从事的体育项目主要集中在所使用运动场地较小的运动项目上,像足球这种需要的场地较大的项目一般从事较少,其原因在于附件学校内的体育场地在节假日大部分都不对外开放,农村公共体育健身场地很少,收费运动场地少且收费贵,只有在特殊的日子(比如子女过生日或者节日的时候),带子女去进行消费。因此,建立一些收费低廉或者不收费的体育运动场地是目前城乡结合部的当务之急。只有这样,才能使体育锻炼走向良性的发展之路。

2.4 体育锻炼运动量和锻炼时间的选择

体育锻炼的运动量是指体育锻炼的过程中锻炼者所承受的负荷量,而负荷量是由运动强度和运动时间决定的。城乡结合部性别不同的农业人口参与体育锻炼的次数及强度存在显著性差异(P=0.02<0.05),在锻炼时间的选择上基本一致(P=0.19>0.05)。总体看来,女性人口锻炼的频次高于男性居民,男、女性每周锻炼1-2次所占的比例分别为23.5%及33.8%,而在问卷选项中选择“偶尔锻炼”的男性比例高达56.7%。男性锻炼的强度相对来说要比女性大,每次锻炼达到“中等程度出汗”比例男女之间为34.5%、23.4%及及“出大汗”的比例为13.8%、6.1%。有67.9%男性人口及75.7%的女性每次锻炼都多于30分钟。

在体育锻炼的时间选择上,城乡结合部的农业人口表现出显著的差别(p=0.02<0.05)。其中女性选择农闲与有规律地锻炼的人较男性高(分别为65.3%、34.4%),选择在节假日锻炼的男、女性人的比例为31.2%和21.4%。这个比例出乎研究者的意料,在进行进一步的面谈中发现,城乡结合部的农业人口在节假日的时候,由于家人以及朋友在一起聚会的机会多,因此,常聚集在一起玩麻将赌博或聚会喝酒。这个问题应该引起有关部门的注意,应该采用正确的方法将农业人口引导至健康和谐的体育文化上来。

2.5 体育锻炼与年龄的关系

从调查问卷中获得的数据经过单因素ANOVA检验,得知各年龄组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经过多重比较可知,60岁以上年龄段组与其它各组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经过分析得知,该年龄段的人群锻炼频率明显高于其它三组,且其运动强度明显要比其它三组要低,主要以散步为主。其它三组之间没有显著的差别,可能该组人群从事劳作的时间减少,有很多的空闲时间进行体育锻炼,性别之间没有显著的差别。有点特别的是25岁到40岁年龄段组的女性从事体育锻炼的时间比其它三组的女性要多,且明显高于其同龄组男性,分析得出该组女性以“陪伴子女参加体育锻炼”为主。其原因在于该年龄段的女性的子女一般处于上学阶段。家长处于对孩子成长的关心,因此经常陪同子女锻炼。

2.6 体育锻炼与文化水平以及个人收入的关系

城乡结合部农业人口参加体育锻炼与调查者的文化水平以及个人收入存在着明显的相关性,单因素ANOVA检验发现,接受不同教育程度的调查者的体育锻炼频率呈现出受教育水平越高,其锻炼次数越多的现象,个人收入水平也具有相同的特点,也表现出收入水平越高,从事体育锻炼的次数也越高。由此可见,为提高城乡结合部的农村人口的体育锻炼意识,应该加大该地区人口的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在调查中,研究人员发现目前农业人口停留在解决“温饱”问题上,物质的消耗在他们的生活中占据绝对的位置。对于那些生活在贫困之中的人们来说,其文化习俗、思维定势和价值取向自然是贫困者对贫困的一种适应和自我维护。有部分城乡结合部的农业人口把闲暇时间消耗在摇骰子、打麻将赌博等不良活动之中。因此,应该提高城乡结合部农业人口的文化素质[2]。

2.7 影响城乡结合部农业人口体育锻炼的因素

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城乡结合部农村人口体育锻炼所存在的各种问题的特点,以便从战略高度,从机制、体制上研究解决的对策。使这一被称为“都市里的村庄”的特殊社区的体育文化的发展能够持续、健康以及良性地发展。

首先,城乡结合部的农业人口的土地大量被征用,在一定程度上使得该部分人群失去以前体育锻炼的场所。并且在部门自身经济利益的驱使下,还有一些部门或者个人侵占公共体育运动场地,这是这一地区体育文化十分薄弱的社会因素,也是一个直接的、主要的因素。

其次,相关的体制不顺,导致农村体育人才的指导培训机构非常的缺乏,体育相关的管理薄弱也是造成城乡结合部体育发展缓慢的一个制度性原因[3]。体制和管理是主要因素。在城乡结合部社区的管理中,普遍存在“一地两府”和“一地多主”的复杂现象,农村人口的体育锻炼尤其不被管理者重视,因此应该使有关部门重视体育文化的建设。

第三,体育法不健全,有法不依和执法不力也是城乡结合部社区体育文化发展的一个制约因素。城乡结合部农业人口体育文化的发展与城市社区和农村社区相比有其特殊性,应该为其制定有针对性的法规。

3 结论和建议

体育锻炼场地的不够已经成为影响农民体育锻炼的重要因素;个人收入水平越高,受教育水平越高,其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也越高;60岁以上的农业人口人群由于有相当多的人摆脱了劳作,有更多的时间从事体育锻炼;城乡结合部农业人口在节假日等空闲的时间从事体育锻炼的比例偏低[4]。

建议相关政府部门要理顺体育管理的责任范围,并确保体育法的健全实施,积极探索城乡结合部社区体育建设的不同类型,使城乡结合部居民平等参与社区体育健身的机会得以实现,切实将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构建落实于实处。

[1]卢文云,梁伟,孙丽,等.新农村建设背景下西部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J].体育科学,2010,30 (2):14-16.

[2]罗炯,郑兵,等.我国西部地区农民健身现状及制约因素研究报告[J].体育科学2011,31(4):32-40

[3]周涛,邱宗忠,任保国.加快城乡结合部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几点思考[J].体育与科学,2011,32(2):60-64; 73.

[4]崔东霞,黄延生.城乡结合部社区体育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6(2):63 -65.

Status Analysis of Physical Exercise of Agricultural Population in Rural-urban Fringe Zones and It's the Corresponding Strategy

LIShan
(Chengdu Sport University,Chengdu Sichuan,610104)

The paper is to investigate the agricultural population's sports involvement situation of the rural-urban fringe zones of 5 regions in Sichuan.The investigation outcomes have showed that(a)physical exercise of agricultural population in rural-urban fringe zones i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in terms of their sports behavior,exercise events and time preferences.The exercise fields and facilities have become the key limiting factors affecting farmers'sports undertaking;(b)the initiative of physical exercise depends on the personal income and educational background.

rural-urban fringe zone;agricultural population;physical exercise;Sichuan

G80-051

:A

:1001-9154(2014)10-0052-03

G80-051

:A

:1001-9154(2014)10-0052-03

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课题(SC11B036)

李杉(1974-),女,山西汾阳人,副教授,研究方向:社会体育学。

:2014-08-25

猜你喜欢
结合部城乡体育锻炼
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促进城乡融合
怎样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
在城乡互动融合中推进乡村振兴
论城乡结合部学校中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城郊结合部土地利用与土地管理研究
让城乡学子同享一片蓝天
品质提升 让城乡风貌各具特色
机床结合部特性的理论与应用研究
浅析铁路货运组织改革车务与货运结合部问题及解决对策
滇辽两省城镇居民体育锻炼行为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