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程程,郭远兵
(1.武汉体育学院 研究生院,湖北 武汉 430079;2.武汉体育学院 体育教育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动作行为是一个伞式术语,包括三个分领域:动作学习、动作控制和动作发展[1]。动作学习作为动作控制和动作发展的基础,它寻求理解人类怎样学习动作技能、有特定目的的动作以及如何促进动作学习[2]。动作技能的学习作为动作学习的一种,它最初属于心理学的研究范畴。比劳德奥《技能的获得》一书的出版,使动作技能学习成为运动领域一个专门的研究对象[3]。此后,随着人们对体育运动的关注,有关动作技能学习的研究逐渐形成了比较成熟的理论体系。
动作技能学习理论是一种有效的运动认知工具,对个体动作技能的获得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行,人们围绕不同的动作技能学习理论争论不休。出现这些争论的根本原因在于学校体育研究还没有建立起对动作技能学习规律的科学认识。因此,对动作技能学习理论流派进行系统的梳理,把握其历史发展的脉络,将会对当前我国的体育教学实践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鉴于此,本文在对动作技能学习理论流派进行系统梳理的基础上,着重对行为主义理论、认知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以及动作技能的内隐学习理论进行了探讨,并对未来的相关研究做出了展望,以期对动作技能学习理论的研究和体育教学实践的进行提供一定的参考。
20世纪初期,有关动作技能学习研究的理论定位主要是神经认知科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巴甫洛夫从生理学的角度对动作技能的形成进行了分析。他利用条件反射的方法对人和动物的高级神经活动作了大量的推测,发现了人和动物动作学习的最基本的机制,并为动作技能作出了定义:“动作技能是指人体运动中掌握和有效地完成专门动作的能力,是在后天获得性基础上建立的复杂的、连锁的、本体感受的运动条件反射。”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学说作为近代体育教学和训练的理论基石,在动作技能的学习领域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然而,该学说的建立主要依赖于对动物实验的研究。我们应认识到,人类与动物在动作技能学习机制上有着本质的区别。因此,条件反射建立学说对于复杂系列性动作技能和开放性技能的学习存在着解释力不强的问题,还需要其他相关理论进行补充。
前苏联学者加加耶娃在条件反射理论的基础上,创立了生理学的联结理论。联结理论认为动作技能的形成是一个不断发展和不断完善的过程,这为动作技能的学习提供了方法论依据。该理论把动作技能的形成过程分为三个相互联系的发展阶段,这三个阶段分别是:掌握局部动作阶段;初步掌握完整动作的阶段;动作协调、完善的阶段。联结理论对动作技能形成的三个阶段的划分为动作技能的学习做出了重大的贡献,然而该理论忽视了人在学习动作技能时的主观能动性,仅仅把动作技能的形成归结为条件反射,使得人们对动作技能中有关思想和情感等要素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困境。
行为主义心理学派对运动技能的研究最初关注的也是经典条件反射学习,后来转向研究操作条件学习。行为主义者认为,当学习者处在一定的环境刺激之下时,必然会产生一定的行为反应。动作技能的形成实际上是“刺激—反应”联结的形成和加强。而动作学习的结果,就是形成稳定、连贯而又准确的动作序列。在这种动作序列形成的过程中,动作单元越来越大,因而动作反应的速度就越来越快,最后达到自动化。此外,行为主义者非常重视来自学习者外部的条件刺激,建议用外部的奖励与惩罚来控制学习的过程,并强调练习和强化在运动技能形成中的关键作用。然而,行为主义盛行的时间并不长,就遭到了许多研究者的质疑。原因在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难以有效解决高级复杂动作的形成问题,并忽视了人的认知因素在动作技能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随着行为主义受到来自各方面的挑战,认知心理学应运而生。认知主义从人的复杂思维角度出发,认为学习是一个复杂的心理加工过程,是学习者认知结构改变的过程,学习的实质不是简单的知识堆积,而是建立和发展内在的认知结构,其间个体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在新知识的获得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中介作用[4,5]。此阶段产生的主要理论有史密斯提出的控制论,韦尔福特提出的动作学习过程论,韦特海默、柯勒和考夫卡的格式塔理论,托尔曼的行为认知理论,皮亚杰的认识发生理论等。到20世纪70年代,杰克·亚当斯提出了动作技能学习的“闭环控制系统”理论[6],标志着专门动作技能学习理论的初步形成。“闭环控制系统”理论不仅能够对联结主义—行为主义理论所积累的问题进行解释,而且还引发了大量的相关研究。但是,该理论存在着自身难以克服的局限性,例如:难以解释记忆的容量问题、反馈的时间问题、动作的新异性和创造性问题等[3]。
为了解决“闭环控制系统”理论所面临的问题,施密特教授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了动作技能学习的图式理论[7]。所谓图式,是指围绕某一个主题组织起来的知识的表征和贮存方式。图式并非各个部分简单机械的相加,而是按照一定规律由各个部分构成的有机整体。图式理论认为,动作是在较少感觉信息的输入下,由中枢神经结构控制的一种活动[8]。施密特借用图式这一概念,解决了“闭环控制系统理论”的储存问题和动作的新异问题。然而,对运动技能学习的心理学习和观察学习等效应,图式理论并不能合理地进行解释。后来经过鲁梅哈特等人共同努力,图式理论得到进一步的修正[9],新的图式理论更加重视认知活动在动作技能学习中的功能,对动作技能学习的解释也更加全面。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建构主义逐渐成为了动作技能学习理论的主流。建构主义是认知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与认知主义最大的不同点在于它更强调知识的主观性和学习的主动性。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个体对知识的理解依赖于自身的认知结构,理解是以主体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而进行的建构活动[10]。也就是说,动作技能的学习是学生依据自身的运动知识来创造意义的加工过程[11]。另外,知识在各种情况下的应用并不是简单的套用,而是需要针对具体情境对原有知识进行再创造[1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提出,使人们对动作技能学习的本质有了更深入、更全面的认识。动作技能学习的主动构建性和情境性也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重视。
以认知为单元来解释运动技能获得的历史由来已久[13]。然而,通过对传统动作技能学习理论的分析可以发现,主流研究集中在意识的层面,有关动作技能学习的无意识层面却尚未得到应有的关注。美国心理学家瑞博《人工语法的内隐学习》一文的发表,使内隐学习的概念被首次提出,无意识学习的领域进入了人们的研究视野[14]。所谓内隐学习,是指“无意识地获得刺激环境复杂知识的过程”。也就是说,在学习的过程中,人们在没有意识到或者没有表述出控制其行为的规则时却学会了这种规则。内隐学习概念的提出和相关研究将内隐学习和传统的外显学习进行了区分,这对长期以来以外显学习为核心的学习理论提出了挑战,成为人们备受关注的研究热点。
有关动作技能内隐学习的研究最初是通过对健忘症病人的研究进行的[15]。研究发现,健忘症病人对于刚发生的事不能回忆起来,然而对动作技能却能进行正常的学习。并且,当健忘症病人的意识受到损害时,仍然能够进行正常的动作技能的学习,证明了动作技能学习可以内隐地获得。在此基础上,尼森等人又对正常人进行了动作技能的内隐学习研究[16],研究结果同样证明了动作技能可以在无意识的条件下不知不觉地被获得。随后,人们又进行了大量的相关实验研究,进一步表明了动作技能内隐学习存在的普遍性。
与传统的外显学习相比,内隐学习不仅具有自动性、抽象性、理解性和“三高”(高选择力、高潜力和高效性)的特征[17,18],而且大量的实验研究表明:内隐学习能使动作技能保持更长的时间,还有利于复杂动作技能的掌握,以及对各种应激条件的适应[19]。动作技能内隐学习的优越性,引发了人们在无意识层面对动作技能学习的大量研究。可见,内隐学习为人们研究动作技能的学习开辟了新的视角,也为创新教育的实施和体育教学的改革提供了新的切入点。
动作技能的学习与提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问题,需要动作学习理论的深入指导。
行为主义理论因其对学习原理解释的简单性,比较适合解释一些简单的动作技能学习;认知主义理论考虑了人与动物的思维差异,更适合解释较为复杂的学习[4];建构主义理论更加强调知识的主观性和学习的主动性;而内隐学习则从无意识学习的层面解释了动作技能的获得。尽管各种学习理论的视角不同、观点各异,但从学习理论的研究进展角度分析,这些理论使人们对动作技能的学习有了全新的认识,对于解决当前体育教学改革中争论不休的问题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体育教学的目的是促进运动技能的学习,而动作技能学习理论则是促进体育教学发展的关键因素。然而,当前的动作技能学习理论由于缺乏相应的实验支撑,并且实验项目通常是小肌肉群动作技能,故研究成果很难在体育教学实践中得到推广。未来的研究应结合多学科范式,在一般动作技能学习研究的基础上积极吸纳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并注重实验室外的实践背景下的研究。
[1] 佘双好.动作、感知觉发展.毕生发展心理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13: 107-126.
[2] Magill R A.Motor learning:Concepts and applications [M].New York:McGraw Hill,2006:45-48.
[3] 丁俊武.动作技能学习理论的演变及发展展望[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420-422.
[4] 柴娇,张力.学习理论研究进展与不同性质运动技能的学习原理探析[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220-223.
[5] 王健.运动技能与体育教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9:2-5.
[6] Adams J A.A Closed-Loop Theory of Motor Learning[J].Journal of Motor Behavior,1971(2):111-150.
[7] Schmidt R A.A schema theory of discrete motor skill learning[J].Psychological Review,1975(4):225-260.
[8] Schmidt R A.Control process in motor skills[J].Exercise and Sport Science Review,1976(1):229-262.
[9] Rumelhart D E.& Norman,D.A.Simulating a Skilled Typist[J].Cognitive Science,1982(1):1-36.
[10] 王大顺.学习理论的发展及其对教学的影响[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11):21-23.
[11] 沈卫林,陈泷,曹晓晓.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理论在运动技术教学过程中的应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4):62-64.
[12] 陈琦,张建伟.建构主义学习观要义评析[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8(1):61-68.
[13] 董程程,郭远兵.默会知识观照下的动作技能获得[J].体育研究与教育,2014(2):85-87.
[14] Reber A S.Implicit Learning of Artificial grammars[J].Journal of Verbal Learning & Verbal Behavior,1967(6):855-863.
[15] Milner B,Corkin S,Teuber H L.Further analysis of hippocampal amnesic syndrome:14-year follow-up study of H.M.[J].Neuropsychologia,1968(3):215-234.
[16] Nilsson L,Olofsson U,Nyberg L.Implicit memory of dynamic information[J].Bulletin of the Psychonomic Society,1992(4):265-267.
[17] 郭秀艳.内隐学习本质特征的实验研究[J].心理科学,2002(1):43-46.
[18] 杨治良,叶阁蔚.内隐学习“三高特征”的实验研究[J].心理科学,1993(3):138-144.
[19] 郭秀艳.内隐学习:一种不知不觉的学习 [J].教育科学,2003(6):4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