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东财经大学 体育学院, 山东 济南 250014)
体育发展的动力体系研究
赵翼虎,王伟
(山东财经大学 体育学院, 山东 济南 250014)
通过文献资料法与逻辑分析法,对体育发展的动力进行了研究,指出:体育的发展不是单一动力的推动结果,而是动力体系的合力使然。体育创新是推动体育发展的直接动力溯源,体育需要解释了体育为何要发展的哲学问题,生活方式为体育发展指明了方向。
体育发展;体育创新;体育需要;生活方式;合力
体育作为一种社会存在远比它的称谓历史要早,体育在原始社会萌芽与产生,伴随人类社会形态的更替而发展。体育发展是人自觉活动的结果,体育是人的体育,人是体育发展的主体,体育的发展离不开人,离不开人的社会,二者为体育的诞生与发展提供了基础与条件。虽然可以从历史演进的表象中粗略推论出体育的发展从属于人类文明进步的历程,但推动体育发展的真正动力却不得而知。本研究认为体育的发展不是单一动力的推动结果,而是动力体系的合力使然。
创新概念由经济学家熊比特提出,认为创新就是把一种从未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 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1942 年, 在《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一书中, 他又把创新解释为一个“不断地破坏旧结构、不断地创造新结构”的“创造性破坏过程”。虽然创新概念的首次提出局限在经济学范畴,但随着创新理论的发展,创新理念已渗透到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各个领域中。
1.1 从创新的普适性概念看它的动力特征
庞元正在《从创新理论到创新实践唯物主义》一文中对创新的概念进行了普适性的总结,认为:所谓创新, 就是破除与客观事实不相符合的旧观念、旧理论、旧模式、旧做法, 发现客观事物的新联系、新属性、新规律, 并运用这些新联系、新属性、新规律去有效地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1]。从这一概念中,可以把握创新的两个本质规定:第一, 创新是一种破旧立新、除旧布新的实践活动。第二, 创新是从实践的需要出发有效地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发展是哲学术语,指事物由小到大,由简到繁,由低级到高级,由旧物质到新物质的运动变化过程。从概念的分析来看,创新这种“破旧立新、除旧布新”的活动正是对“发展”的实践过程,创新的实质就是为了发展,创新是发展的直接动力。
1.2 体育创新性实践是体育发展的动力核心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实践可以是重复性的,也可以是创新性的。重复性实践是常规实践,虽然实践效果也能满足人的一定目的和需要,但这种实践注重的只是“量的积累”,创新性实践是前所未有的实践活动,是在原有实践基础上“质的突跃”,具有首创性乃至原创性。创新作为一种特殊的实践形式,指的是质变基础上的创新性实践。
体育是人类的一项实践性活动,体育的基本实践形式可分为体育生产实践、体育交往关系实践和体育科学实验三种。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指出,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性力量。同样,体育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体育中的基本矛盾是体育发展的根本动力,体育生产力是体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体育生产实践是体育其他实践活动的基础,其发展水平通过体育生产力发展状况所表现。因此,体育生产实践与体育生产力具有内在的一致性,体育生产实践与体育生产力推动着体育的发展。体育生产力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方面是作用于人的生产力,人从事体育运动虽然得不到有形的物质资料,却可以以此来促进身体健康、完善心智水平,提高生活质量,进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体育作为一种生产力“生产”的是“完整的人”。另一方面是作用于社会的生产力,体育作为一种产业出现后对国家GDP贡献率的逐年提高无疑说明了体育也是一种社会生产力。人总是在不断地进化,“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动态的概念,要达到“完整的人”的培养目标,要促进体育产业的发展,需要体育生产实践与生产力的不断进步。但问题在于,体育生产实践与体育生产力自身是如何发展的呢?“以量为纲”的体育常规性生产实践承担不了体育生产力发展这一重任,必须通过新发现、新发明、新创造等体育科技创新,才能实现体育生产实践质上的飞跃,使体育生产力成为最活跃最革命的力量。可见,体育科技创新是体育生产力发展中自身矛盾在一定程度上的解决,因此,我们在认识到体育生产实践与体育生产力是推动体育发展动力的同时,也要认识到体育科技创新是体育生产实践的高级形式,是不断提高体育生产力的水平的根本途径。
体育社会交往实践是人们处理体育与其他社会事务相互关系的实践活动。常规性体育社会交往实践,具有维持体育系统内外部正常秩序的功能,是体育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但是,当体育系统内外部关系不再适应体育生产力发展需要、体育上层建筑不再适应经济基础发展需要时,常规性体育社会交往实践已然不能解决体育生产力与体育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体育上层建筑的矛盾,甚至会阻碍体育本身的发展。体育制度创新作为体育社会交往实践的高级形式,就是着眼于解决体育生产力与体育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体育上层建筑矛盾的实践活动,它通过创建新的体育系统内外部关系和体育上层建筑来解放与发展体育生产力。因此,体育制度创新是体育社会交往中最能对体育发展产生促进作用的部分。
体育科学实验是以观察、实验和建立体育科学理论为内容的实践活动。体育科学实验具有探索性,但如果其本身不能够进行理论创新,就不能转化为人类不断认识体育与改造体育的成果。体育理论创新是体育科学实验的关键环节和高级形式,它纠正错误的理论,超越旧的理论,创立新理论, 以发现体育发展的新规律,能够为体育生产实践和体育社会交往实践提供强大的思想基础。
可见,体育科技创新是体育生产力发展中自身矛盾在一定程度上的解决;体育制度创新则是体育系统内外部关系和体育上层建筑与体育生产力矛盾在一定程度上的解决;体育理论创新是体育社会存在和体育社会意识矛盾在一定程度上的解决。体育的三大创新共同以体育创新性实践的基础,在“矛盾——解决——新矛盾”的超循环过程中推动着体育的发展。体育创新是推动体育发展的直接动力溯源。
体育创新是推动体育发展的直接动力,但为什么要进行体育创新,也即推动体育发展的意义何在?回答这一问题最终要归结到“人”这一因素上来,归因于“人的体育需要”。
2.1 需要是人类的内在属性
人的需要是“现实的人”为了满足自身生存与发展而对外部存在的欲求,它是人的内在属性。人具有两种属性: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自然属性是指“人作为自然的存在物,而且作为有生命的自然的存在物”所具有的属性[2],社会属性是指人“意识到必须和周围的人们来往,也就是开始意识到人一般地是生活在社会中”[3]。两种属性都与人的需要有关,自然属性是人生存需要的前提,社会属性体现了人要求融入社会、追求幸福的需要。人之所以为人,需要生存,人之所以为人,需要发展。生存与发展的需要是人之所以为人的立足之本。
2.2 需要推动人类历史进程
人类文明的进步史就是一部人类需要的斗争史。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考察了人类历史后指出:“人们之间是有物质联系的。这种联系是由需要和生产方式决定的,他的历史和人的历史一样长久;这种联系不断采取新的形式,因而就呈现出‘历史’。[3]”需要与人的活动密切相关,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批判施蒂纳时借用胃和吃饭的关系指出“若不是同时为了胃而吃饭,是不可能吃饭的”[4]。人类活动的时间累积形成了历史,“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5]。人的需要不会停滞,美国经济学家W·罗斯托在《经济成长阶段》一书中指出,人有一种不满足的状态,不断追求新东西的需求。一代人的需求被满足后,下一代就会出现新的需求,以此往复。罗斯托把这种现象总结为“欲望更替论”,符合“布登布洛克式动力”规律。这种欲望的更替使需要无论是在历时性还是共时性时空中,个人还是社会的范围中呈现出超循环的递阶性规律。在“需要——满足——新的需要”的超循环过程中,以需要与满足之间的矛盾作为动力不断推动着人与社会的发展。因此,社会形态的更替、生产力的发展、阶级社会中的斗争,无不是人需要的结果。
2.3 体育需要的递阶从内部推动了体育的发展。
人对体育的需要也具有递阶性,这种递阶性的存在反映了人们体育需要的发展变化。从共时性时空角度而言,人对体育的需要符合马斯洛需要理论所反映的层次规律,受到个人物质基础与体育价值观的双重影响。在个人物质资料比较匮乏阶段,人为了生存付出劳动以确保物质资料的获取,闲暇时间与精力被劳动过程无情占据,人从事体育仅是为了维持身体健康从而保证人这种生产力得以延续。当物质资料的日渐丰裕,个人对体育的需要就会发生功能上的转变,继而通过体育去追求“娱乐”、“休闲”、“个性化”等心理上的满足,物质因素对体育需要的影响力下降,个人体育价值观的影响力逐步上升。在“体育需要——体育实践——体育认知——体育价值观——新的体育需要”的超循环动力过程中,人的体育需要层次与体育价值观交替上升,最终推动人的体育需要升华到“自我实现”层次。可见,个人体育需要层次具有递阶性,但这并不意味着个人体育需要层次的递阶程度是共同的、一致的,在同一社会中由于受到个人物质水平与体育价值观的差异影响而因人而异,个人的体育需要在同一个社会中会呈现出层次化、多样化与差异化。
个人体育需要在服从社会意志基础上的总体抽象表达为社会的体育需要,体现了特定历史时期社会对体育功能的主体诉求,与社会的发展程度相统一。在原始社会,人对体育的需要主要体现为以生存为目的的自然需要,个人体育需要与社会体育需要相统一;在农业社会,人对体育的需要出现了自然需要与奢侈需要的对立,体育开始被赋予阶级性,并为统治阶级利益所服务,社会体育需要主要体现为统治阶级的需要,个人体育需要与社会体育需要相对分离,体育与政治、军事、教育、娱乐快速融合;在工业社会,人对体育的需要主要体现为资产阶级为了扩大再生产劳动力保障的工具化需要与资产阶级本身享受化需要,在个人体育需要与社会体育需要相对分离的基础上,体育的政治、教育、娱乐功能进一步深化,并推动了体育经济功能的发展;在现代社会,由于资本主义国家中产阶级的崛起淡化了阶级对立,社会主义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以及现代人对体育价值认识的进一步提高,推动着社会体育需要在政治化、教育化、经济化多元性基础上,转向对体育人本价值的诉求,个人体育需要与社会体育需要趋于融合。
体育在历史进程中的每一步发展都和人与社会的体育需要密切相关。个人体育需要在特定社会中的层次性递阶,以及建立在共同个人需要(包括统治阶级,在阶级社会中主要为统治阶级个人需要)基础上的社会体育需要历史递阶推动了体育的发展。体育发展的本质在于不断满足人与社会体育需要的新出现,体育需要解释了体育为何要发展这一哲学问题。
人们的生活说到底只干两件事情:一件是生产(包括人口生产、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一件是生活。于是就有了生产方式,和与之对立的生活方式[6]。社会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在社会的整体运行中,社会生产产生了社会生活,社会生活产生了社会文明,社会文明是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产生的一切积极成果的结晶与积淀。而体育作为一个系统存在,从来就不是孤立的,它必须同外界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与信息的交换,通过减熵的耗散过程来维持体育系统内部的有序性,利用协同与竞争机制进行演化与发展。从系统论的角度而言,外部环境是体育存在与发展的前提与条件。生活方式作为社会巨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同时作为体育系统外部的主要环境,受到生产方式、社会制度、自然环境、经济水平和文化传统的影响,决定着体育的存在与发展方向。
3.1 体育的发展受到生活方式的约束
与文明的进程相联系,人类的生活方式在这一进程中主要呈现为四种形式,分别为采猎文明生活方式、农业文明生活方式、工业文明生活方式和新工业文明生活方式(见表1)。
在采猎文明时代,人们的生活物资极为匮乏,人们为了生存将大部分的时间用于采摘与狩猎等生产活动,生活时间少,生活节奏单调而缓慢,生活空间主要局限于氏族部落内部并不断迁移,过着生活物资平均分配的生活。这一时代的人们利用少量的生活空余时间,为寻求精神上的轻松愉悦,结合劳动实践创造了反映狩猎、采摘、祭祀、祈祷和图腾崇拜的舞蹈和各种身体娱乐活动形式,体育得以萌芽并缓慢发展。进入农业文明时代,人们的生活空间逐渐固定下来,但基本以村落的形式存在,相对狭小,生活时间随着农作物的生长规律有了农忙农闲之分,生活节奏比较缓慢,生活消费由于阶级的出现而呈现出两级分化趋势。体育的发展开始分化,一方面,由于生活时间的增多,人们为了度过漫长的闲暇时间,开始自创一些民俗活动来自娱自乐,民俗体育在一这时代开始发展;另一方面,统治阶级为了自身的统治与娱乐,催生了军事体育、宫庭体育与休闲体育。人类步入工业文明,生活方式有了进一步的改变,工人们的生活时间被压榨,生活节奏显著加快,生活空间由于交通工具的进步而趋于扩大,生活消费由于物质水平的进一步提高而趋向于物质主义消费,物质至上的生产方式“物化”了人们的生活与精神。这一时代的体育与政治、经济加速融合,体现为体育工具化发展趋势。统治阶级为了自身的利益与享受,把体育作为政治、经济、自身娱乐的工具加以利用,促进了竞技体育、体育产业与娱乐体育的快速发展,同时,工人阶级由于生活时间的被动减少,生活节奏的加速,基本丧失了体育的基本权利,群众体育发展缓慢。进入新工业文明时代,科技成为第一生产力,人工智能的发展使人们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摆脱出来,生活时间增多,生产节奏加快,精神压力加重,人们主动追求生活节奏的减慢以缓解压力,生活空间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而“虚拟扩大”,生活消费出现后物质主义消费趋势。由于对工业文明物化人生的反思与人本思潮的渐盛,这一时代的体育与人本文化迅速融合,体育渐渐从工具化向人本化发展,体育生活化、休闲体育的发展促进体育发展重心向群众体育倾斜,体育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结合。可见,体育的每一步发展均受到人类生活方式的约束,生活方式的转变为体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3.2 体育的发展促进生活方式的改变
体育本身就是一种生活方式,它的发展势必会推动人类的生活方式走向健康文明,这一点可以在当代的生活方式中更为显著地表现出来。现代科技推动了现代生活方式的形成,优裕的物质生活提升了生命的质量,多元文化赐予了人们更为广泛的社会参与机会,但现代生活方式中却隐藏着诸多影响人们健康的隐患。工业文明初期人类对自然资源的疯狂掠夺与开采造成了自然环境的破坏,空气污染、水质下降、食品安全问题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生产节奏的加快、精神压力的加重、运动的不足严重威胁着人类身心健康;高熵社会使人们的生活更加浮躁,心灵更加空虚。体育的发展顺势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自行车运动在城市中的回归表达了人们对环境保护的意愿;休闲体育的发展满足了人们对“慢活人生”生活方式的追求;娱乐体育充实了人们的生活时间,扩展了人们的生活空间,使人们的生活丰富多彩,净化了浮燥的心境。体育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的融合在一起,从而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体育的发展不是单一动力推动的结果,而是从属于体育创新、体育需要与生活方式动力体系的合力使然。
体育创新的自身超循环为体育的发展提供了直接动力,体育需要的新出现解释了体育为什么要发展的哲学问题,并为体育创新提供了发展动力与方向,生活方式的改变为新体育需要的产生指明了方向。在体育发展过程中,体育创新、体育需要与生活方式发生着千丝万缕的复杂联系,它们之间存在着作用与反作用,影响与反影响过程,其动力与发展永远是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而体育正是在这三种动力的整合推动下不断地发展与演进。
[1]庞正元.从创新理论到创新实践唯物主义[J].中国中央学校学报,2006,10(6):20.
[2]马克思. 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0:105.
[3]马克思, 恩格斯. 德意志意识形态[C]//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 1 卷.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5.
[4]马克思, 恩格斯. 德意志意识形态[C]//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 3 卷.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60:286.
[5]马克思, 恩格斯. 神圣家族[C]//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118-119.
[6]卢元镇.体育社会学[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305-306.
[7]吴今培,李学伟.系统科学发展概论[M].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1:138.
[8]赵琰.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中的人的需要理论及其历史地位[J].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3(3):34-38.
[9]肖焕禹.休闲体育的演进、价值及其未来发展取向[J].上海体育学院报,2010,34(1):6-11.
On the driving force system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ports
ZHAO Yi-hu,WANG Wei
(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 Shando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Jinan 250014, Shandong, China)
With the methods of documentation and logic analysis, this paper did a research on the driving force system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ports. It points out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sports is not the result of a single power force, but the result of power system together. Sports innovation is a direct power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sports; the need for sports explains the philosophical issues why sports need to be developed; the way of life indicates the direc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ports.
sports development; sports innovation; need for sports; way of life; resultant force
2014-06-07
山东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编号:J10WK05)。
赵翼虎(1975- ),男,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
G80-051
A
1009-9840(2014)06-001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