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楠楠
(1.三亚学院体育学院 海南三亚 572022;2.武汉体育学院研究生院 湖北武汉 430079)
近年来国际泳联增设了公开水域的正式比赛,距离为25~88km,需要游行的时间一般为十几小时至几十小时。横渡琼州海峡一般潮流流速为0.1~2.6节,潮高1.73m;潮底1.11m;西南风4~5级为主,浪高1.3~1.8m,水温27.5~29.5℃,琼州海峡是世界上最危险海峡之一,随着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横渡琼州海峡的安全也越来越高。2000年6月10日和2001年6月16日。海南三亚红珊瑚海洋俱乐部的运动员宫小宇、张楠楠二次卫冕冠军成功横渡琼州海峡。创造了横渡琼州海峡新的世界吉尼斯纪录。不借助任何漂浮物横渡35km以上的琼州海峡。在宫小宇、张楠楠挑战人类极限运动的背后,蕴藏着丰富的游泳技术、耐力素质、心理承受能力、营养补充等。
目前已被人类所征服的海峡有:英吉利海峡,直布罗陀海峡,麦哲伦海峡,博斯普鲁斯海峡,保克海峡,佛罗里达海峡,墨西哥海峡和中国的琼州海峡,渤海海峡及台湾海峡。最早的横渡者:英国诗人拜伦于1810年5月3日横渡赫勒斯海峡(今达尼尔海峡),历时70min。
影响最大,参加人数最多的横渡:国际性的横渡英吉利海峡活动现在每年举办一次。年龄最大的英吉利横渡者;1982年,66岁的美国人阿什比.哈伯,用13小时52分游了33km的路程,年龄最小的英吉利海峡横渡者;1988年,英国11岁男孩托马斯·格雷尤里游了56km。
英吉利海峡横渡从最早创始人是著名英国诗人拜伦。从那时起至今,已有超过6000人尝试横渡英吉利海峡,但在同等条件下成功的只有800人,成功的比例为13%。最短用时不足7h。用时在15h以上的很普遍,具介绍,一般挑战者会在清晨5时左右下水。当时,人们组织了多次横渡英吉利海峡比赛。比赛的宗旨只能是重在参与,因为往往参加横渡的人没有一个获得成功。
近几十年来,横渡英吉利海峡活动花样翻新:1961年,阿根廷人阿巴坦多从英国多佛尔下水,游到对岸后,仅停留4分钟后,继续游回英国一端,用43h游了一个来回。1962年,一个美国人戴着潜水器从水下横渡英吉利海峡,用时19h。1981年,有人用38h连续三次横渡英吉利海峡。
把横渡琼州海峡作为一个有特色的体育旅游项目向世界推出,进而争取得到国际体育组织的认可,同时还可以促进体育产业,给经济发展带来增长点。可以大大提高海南的知名度,开展利用自然条件的体育项目不仅和建设生态省的宗旨相吻合,而且可以取得良好的宣传效果。带来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对促进做为海南省支柱产业的旅游业的发展,将起推动作用。
横渡英吉利海峡有个规则即挑战者须加入英国海峡游泳协会,且在正式横渡前通过连续4h同等水温下的适应性考试,才取得横渡资格。横渡时,必须有正式裁判,领航员,引水员等监督,把横渡琼州海峡作为一个有特色的体育旅游项目向世界推出,进而争取得到国际体育组织的认可,国内的横渡海峡比赛活动是近几年才开始开展,国外的横渡英吉利海峡比赛活动是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开展的。相比之下国外横渡活动要比国内横渡活动开展的早,水温比国内海峡的水温低,距离比国内海峡长。横渡要求也要高些。
1950年,我国人民解放军会架木船在敌人的炮火中冲破这个天险,一举解放海南岛。1965年国庆节前夕,解放军七00一部队侦察分队的侦察后,在曾获侦察武装泅渡比武第一名的黄信雄排长的带领下,全副武装泅渡过海峡,向毛主席汇报他们苦练水上功夫的成绩。(起点:广东徐闻县沿海线,终点:海南省临高角登陆)
1988年3月21日,由北京蜂王精厂赞助北京市团委组织的北京蜂王精队,5人横渡,3人成功。4月16日,由中国医药大学和海南开发建设公司赞助的中国铁人协会队队员10人下水横渡,游完全程者3人。4月21日,由浙江省温州市冬泳爱好者协会组织的10人下水横渡,游完全程者3人。4月24日,杜开天、周国强、白向东三人(两人来自北京,一个来自天津)。无赞助自发组织横渡。最后,北京摄影沙龙的白向东1人横渡成功。(从海安排尾角出发,流速约3.3节。一节=1海里/h。在海南澄迈登陆)。5月1日,又组织了一次横渡琼州海峡的活动,参加这次横渡的运动员共有39人,其中33人经横渡总指挥和总裁判认定为游完全程或基本游完了全程。国务院侨办副主任,全国老年体协副主席,在水中游了13h,最后一个上岸,前6名游完全程的有三位是女性。
1998年6月19日,由温州市益民实业有限公司独家赞助温州市冬泳爱好者协会,协会设计策划组织,经过长期艰苦训练和准备,选拔。在温州市洞头岛举行99人的游渡洞头海峡(11km)全国联赛。(22人游完全程),最后选拔7名选手横渡琼州海峡(6人成功)。
2000年6月1日,12岁的李立达首渡琼州海峡,与恶劣天气,大风大浪搏击12h,惜未成功。6月10日,第一由海南省政府批准,省文体厅主办的横渡琼州海峡大赛如期举行,来自全国各省的34名游泳爱好者参加本次大赛。海南省三亚市红珊瑚海洋俱乐部的运动员宫小宇和张楠楠分别获本次大赛的男女冠军。成绩分别是10小时40分和11小时45分。
2001年5月17日李立达二次横渡琼州海峡,以10小时6分09秒游完32.8公里距离。成功在海口千年塔海域上岸。5月19日,25名警察成功横渡琼州海峡,虽然受风浪影响。上岸地点由原定的千年塔海域改为白沙门海域。6月16日,来自全国的50名挑战琼州海峡的勇士,从广东徐闻县海安镇的白沙湾下水,以最快的速度游向成功的彼岸-海口假日海滩,全长25km。“椰树杯”2001年中国横渡琼州海峡大赛,这是第一次国家级马拉松游泳大赛。此次比赛的男女冠军均是去年冠军的选手,来自海南省三亚市红珊瑚海洋俱乐部的运动员宫小宇和张楠楠。
以海南省三亚市红珊瑚海洋俱乐部的2名运动员为研究对象,训练年限10~12年,通过一年针对性的全封闭式马拉松训练。宫小宇、张楠楠在2000年6月10日和2001年6月16日举办的全国横渡“琼州海峡”大赛中二次卫冕男女冠军。
2.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查阅和检索相关文献资料,大量的收集宫小宇、张楠楠横渡之前准备工作、训练情况以及横渡过程的生理上、心理上和意志的变化资料。为本文提供理论依据。
2.2.2 专家访谈法
咨询和访问多位国家级游泳教练员和横渡海峡的游泳运动员,为本文补充材料。
3.1.1 意志品质在横渡海峡中的运用
竞技游泳中,比赛稍微有疏忽,就会造成难以挽回的遗憾。这里既有技术水平,也有心理素质的较量。不管运动员实力多强,水平多高,与对手0.01s之差,即有胜负之分,这是毫不客气的。取胜靠什么?我们说,理论是基础,体能为基本,技术是核心,速度为关键,这是硬道理。而不可忽视的心理能力则是以软克硬的智取捷径,这是他人难以代替来自内在的快速应变反应能力。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体育竞赛的胜负70%来自运动员自身的训练水平,30%取决于心理状态。在日常的长游、分解、技术、变速游以及无数次冲刺,出发与转身的训练中。自然会产生枯燥乏味的厌烦心理。在这一情况下,只有用表象,自我暗示和自励等方法及时调节和排除心理障碍。提高对单调刺激的耐受能力,才能尽快顺应成千上万的重复训练,从中磨练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
优秀游泳运动员的成功因素是多方面的。他们不仅具备某些超常的身体技能,极大的生理潜力和遗传优势,而且还具备了发挥上述优势的超常的心理能力。善于激发积极的心理能量,控制紧张和焦虑,注意力高度集中等等。这些能力只有通过艰苦的努力和训练才能获得。因此,游泳运动员心理训练的主要任务,是培养超常的心理能力。
为了完善游泳技术和提高训练水平,游泳运动员要承受艰苦的大运动量训练。(周训练量80000~120000m,课训练量10000~15000m),这不仅要消耗巨大的生理能量,同时也消耗了巨大的心理能量。一次训练课运动员要发挥臂击水成千上万次,长期如此,会使任何有趣的事业变得单调枯燥。感觉剥夺实验证明、单调、枯燥的环境和活动使人感到极度痛苦,还会使人产生幻觉并使各种能力受损。游泳运动员长期处在单调的训练环境中,也会产生厌水感。这是心理疲劳的信号,如果发展下去,会影响训练质量的提高,也会形成过度训练。
游泳是一项勇敢的运动,是整个身体融入于水中,与水搏击的运动,其实竞技游泳中,运动员多年训练积累已经使他们与水建立了一种天然的亲和力。而比赛的艰苦性来自于追求成绩时对机体的刺激和心理刺激。短距离游中,运动员疲劳程度虽不及负荷长距离游,可意志品质同样的压力之下时。他们可能会采取两种不同的行动方式:斗争或者逃避。斗争是一种有目的的积极的和主动的态度。典型的斗争反应就是在保持自信和专注于自己的目标时的行为表现。逃避则是当事人试图通过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在心理上或行动上摆脱当时所处环境的一种反应。在游泳比赛中,霸气都是不可缺少,高尚的意志品质其实就是种隐忍的霸气。一方面,它建立在平时训练艰苦程度上。这是适合于任何项目的,超人的付出,才给意志品质奠定基础。另外,就游泳本身的特点,由于水的阻力比空气阻力大的多。运动员如何保持对水的自然亲和力,体会如鱼得水,先是适应水,然后才是与水搏击乘风破浪。
3.1.2 如何克服马拉松游泳长游中的极点
在进行马拉松长游时,由于内脏器官的活动暂时满足不了运动器官激烈运动的要求,身体会产生一种呼吸紧迫、胸部发闷、肌肉乏力、下肢沉重、想停下来不游的难受现象。这在运动生理学上叫“极点”。所谓“极点”,并不意味者在游途中已达到自己的生理极限。只要咬牙坚持,适当减速调整一下呼吸,这种现象就会自然消失。所以“极点”现象是人体运动中的一种正常的生理反应。为什么在长游过程中会出现“极点”现象呢?我们知道,人体在刚刚开始运动的时候,肌肉的快速活动,可在缺氧的情况下进行,此时大脑和神经系统对机体的调节比较协调。但好景不长,一般只能持续几十秒至几分钟。随着运动量和强度的加大,运动器官的需氧量也相应地大增。但此时支配内脏器官呼吸与血液循环功能的植物性神经由于天生惰性大,不能及时地进入紧张的工作状态,致使营养与氧气供不应求,造成缺氧,缺能。同时,因氧不足而产生的大量乳酸、一氧化碳等代谢物质刺激扰乱了大脑的正常指挥活动,使植物性神经中枢和躯体性中枢的协调性遭到了暂时性的破坏。所以就出现了“极点”。
那么如何避免或推迟“极点”的出现呢?首先运动前应充分做好准备活动,提前提高机体的活动水平,尤其是内脏器官的活动能力,从而进一步调动呼吸和血液循环的功能,使肌肉得到大量氧气与能量物质。这样便可以避免或推迟长游中“极点”的出现。其次,长游中出现“极点”时,要下决心排除万难,去激励自己或用顽强的意志坚持下去,并适当减速,难受的感觉就会很快地过去,“第二次呼吸”即将来临。第三,在长游中适当加深呼吸,尽量多吸入氧气和吐出二氧化碳,缩小供需之差,减少不良刺激,避免呼吸急促,延缓疲劳,使机体运动趋于协调。
马拉松游泳项目比赛应进行赛前补糖,虽然不同的糖对比赛能力或血糖水平均无明显的差异,但以低聚糖的效果为好,低聚糖的渗透压约为葡萄糖的1/4,吸收较快,因此可以通过补充低聚糖使运动员获得较多的糖,低聚糖甜度小,口感好,但个体对该糖的吸收效率却差异很大,建议应在赛前试用,补糖量应控制在每小时50g,或每千克体重不大于1g左右。
马拉松游泳项目比赛途中或赛中饮料应是低张和低渗的(即含糖和含盐量低的),在能量消耗较大的项目,可在途中摄取一些容易消化吸收的液体型或质地柔软的半流食物,液体食物排空快,食物体积要小,以免影响呼吸,运动员可根据饥饿感觉选用,除比赛前少量补水外,比赛中每隔15~30min补液100~300mL,每小时补液量不大于800mL为宜,比赛中的补液量一般为出汗量的1/2~1/3,比赛中的饮料应以补水为主,15%的低聚糖饮料在比赛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饮料的温度对排空影响不大,但温度较低的饮料(5~13℃)口感稍好,饮料中应含少量的钠盐,一般为18~25mmol/L。
马拉松游泳运动员对脂肪的利用和转换率高,血浆中的自由脂肪酸供能可占总能量的25%~50%,而且脂肪可缩小食物的体积,增加美味,并节约肌糖原,应提供如:牛奶、奶昔、牛羊肉等富含蛋氨酸的食物,运动员膳食脂肪可略高于其他项目运动员,达到总量的30%~35%,膳食的碳水化合物应为总能量的60%~70%以上,运动员进餐应在赛前的3h,比赛当日应食用低纤维食物。
马拉松游泳运动员若在高气温环境中进行耐力训练,副食中可添加一些蔬菜或菜汤,食物中的维生素B和维生素C的供给量应随能量的增加相应提高,运动员的出汗率主要取决于代谢率和外界气温。影响运动员在训练或比赛中水分摄入量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当运动员试图多补液时,可能会引起腹部胀满感觉,部分原因是由于运动中的水分吸收率减少。
营养食物的摄取对于运动员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做到合理调配食物以符合运动员营养的要求则是最关键的问题。马拉松游泳运动员能量需要量的核算方法主要有两种:(1)根据我国建议的运动员每日膳食中营养素供给量确定运动员的能量需要量,这是最常用、方便的一种方法;(2)能量消耗法计算。根据运动员维持基础代谢所需要的能量,食物特殊动力作用所消耗的能量,生活活动和训练、比赛过程中所消耗的能量,计算运动员所需要的能量。在一定的大训练负荷下,若运动营养对机体恢复起到较好作用,则训练水平就会逐渐提高。运动营养的配给与运动训练好坏,根据训练负荷的大小和运动员训练后的机能反应配给运动营养。
如果比赛持续超过1h,必须喝一些饮料。并且迟早要吃一些东西的。什么类型的饮料最适合自己,必须通过反复试验才能得出结果。开始训练时可以在训练前和训练时喝一些东西,看看反应如何。推荐含有碳水化合物和矿物质的运动饮品。含物的摄入也须重视,如巧克力、能量棒等。
横渡琼州海峡练习直线游和适应在公开水域里游,为了保持直线游进,你不得不每划20~40次手时抬头一次。要多练习直线游。
比赛期间的饮食营养原则应该是多样化,事物色香味美,营养平衡,含有充足的元机盐和维生素。及时补充饮料,在比赛开始后30~60min后吃一些东西。
强大的精神力量是通过训练过程培养出来的。但是,不要期待它能自然的培养出来,而是要带着一定要培养出强大的精神力量的积极意图去锻炼自己的意志。这样就更能提高锻炼效果。
长距离马拉松游泳是孤独的竞争,自己与自己的斗争,茫茫大海中,选手由出发时的几十个,上百个,到后来零星的散布在大海中,没有人做伴,没有人欣赏沿途风光的心情,身体浸泡在水中,虽然是重复着平时再熟悉不过的机诫动作,海上风浪步起,选手体能消耗。
安全问题也会影响选手。如果是长时间长距离的横渡。那么困难会更大。有时甚至要在黑夜中与冰冷海水为伴。近年来又有勇士横渡南极,在零度以下海水中进行顽强拼搏。体验生命本质。
[1]刘明辉.如何克服长游中的“极点”[J].游泳杂志编辑部,1995(5):23.
[2]曹建民,郭林,张健,等.张健超长时间游泳运动时营养安排和血液指标变化的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2001(4):475-476.
[3]毕红星.游泳运动员营养食谱的编制方法[J].游泳,2003(3):2-4.
[4]赵微微.水感对游泳运动员的重要性[J].游泳季刊,2002(1):24-25.
[5]袁晓惟.技术是提高运动成绩的关键[J].游泳季刊,2002(2):15-16.
[6]黄晏,杨子品,张志胜.游泳技术动作与节奏[J].游泳,2000(6):19-20.
[7]范萍,范芳.浅谈百分之一秒取胜与心理[J].游泳季刊,2001(3):11-12.
[8]赵晓玉.心理教育对游泳运动员的重要意义[J].游泳,2002(3):16-18.
[9]冯燕.游泳运动员的心理初探[J].游泳,1999(6):7-8.
[10]杨波.合理补充运动营养,提高训练效果[J].中国学校体育,2011(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