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元德
(泸州医学院,四川 泸州 646000)
在高校体育教学,我们对于体育课的教育目标是建立长远的终身的体育学习习惯,让学生爱上体育运动,而对于体育课程成绩的考核,也是进行教学质量的检测的一个方式之一,老师可以根据考核的结果来调整体育教学的方法,探索出一个真正适合高校学生的体育教学模式。但是在教学中,考核的手段往往变成老师压迫学生取得体育好成绩为目的的体育教学,老师完全按照体育考试的内容来教学生体育知识,这样明显违背体育成绩评价的初衷。体育课程教育的改革是势在必行。
通过各种调查发现,现在高校里的体育课程,体育老师要求学生需要通过各种体育项目的实验:比如对于人体机能测量、体育课堂的考试和考勤(也包含体育理论考试)、体育锻炼标志五项素质的测试。但是实际上,我们人体形态的技能测试不会直接对学生的体育水平给出评价,它只能作为一组数据来说明体态技能的高低程度,至于以上提到的这几种对于体育的测试只能对体育训练中符合要求的程度给出初步的统计,按比例来对学生体育考试的成绩来进行判断。高校师生一直沿用的高校体育考试考核,往往成为高校体育课程中的唯一的评价方式。
现行的体育考评制度,偏重与体育的技能考核,片面地去追求一些量化指标。例如,在对于长跑或者田径教学之中,学生在长跑中所坚持跑下的公里数以及学生在跑步过程当中的耐力、是否有中途退场的意图和学生长跑运动的能力成为高校体育教师的主要考核点。对于这些量化指标的重视,存在有比较高的体育客观性,也存在着一定的依据,但是这样的评价方式实际上是有很多漏洞存在的,课程教学的好与坏不能只通过一个指标来简单地给出判断。相反,因为考试压力过于重视定量指标的存在,会忽视真正对学生身心健康的任务发展的落实。这样一种评价体系在实际的教学中会导致学的内容不考、考的内容不学的严重后果,比这个更严重的是需要考什么就去学什么,努力地练习什么,由此体育教学成为了应试课程、达标课程,严重地违背了体育教学的初衷,也脱离了高校体育作为教育学科的原有的自然准则。再者,这种定量化评价指标的制订是千篇一律的,没有代表性,它忽视了高校学生存在的个体差异性。一些体育学习其实很刻苦的学生,努力地练习但是仍然没有及格;有些学生平时不怎么学,不认真地练习却能够在考试中拿到高分,这种情况的发生使得我们无法真正判断出我们的学生体育成绩的真实状况和水平。
2.1.1 第一层次 将学生的身心健康以及和谐发展摆在首要位置,使学生学习体育的时候不只是注重结果,对于学习的过程更加重视,积极学习体育知识,培养科学的体育学习情感态度,各方面都能得以全面发展。
2.1.2 第二级次 体育知识和体育能力目标的培养。在体育教学中,对体育知识和体育能力目标的培养尤其重要。首先要培养起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掌握一些简单实用的健身方法,对于体育的发展史以及体育常识要有一定的认知,学生要进行自主的体育活动和学习,不能老师教学生什么,学生就去学什么,这样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和进步。在高校课程中,对于体育的学习过程也是一个很好的强身健体的过程,在体育教学中掌握正确的运动方法,使自己不仅在学习中能够学到体育知识,毕业后更能够懂得如何去进行体育训练。
在对于教学成绩的评定,运用多种多样的评价方式给予学生体育成绩的考核与评价,评价不会只是绝对的,也要与其他的各种因素互相结合形成一定的评价方式,不能只注重结果,也要讲究体育学习的过程,将过程学习也参与到评价考核中来。将学生之间的互评、学生个人的自评与体育老师的评价相结合形成高校体育成绩的最终评价标准。按照评价指标来记录学生的学习成绩,更加方便体育老师对学生体育学习的指导,更好地去了解学生。
如果仅仅重视评价的结果,对结果给出评价,会导致老师和学生以结果为向导进行教学和学习,学习的过程如果被忽略,那么不利于体育教学长远的发展,老师只会陷入注重教育结果忽略过程的不良循环教学状态。因此,过程评价有利于学生学习、老师教学更加有规律,不会因为盲目应对考试而学。
如果过分地去强调选拔功能,便无法满足体育教学的整体需要。多种评价方法相结合的体育成绩评价是对体育有效的价值进行肯定,促进学生个性的不断发展,不会被考试束缚而盲从地去学习。学生会不断地在体育训练中进行自我评价,能够使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清楚自己的身体状况,不断地提高对自己体育成绩认识的能力。
高校学生的体育成绩评价可以从身体机能、身体素质、身体形态以及知识和技能、对体育学习的态度这5个方面来综合评定学生在学习中是否达到学习目标和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较好的身体状态可以避免因肥胖而导致的疾病发生。
体育教学遵循体育教育的规律,科学规范地创设高校教学成绩评价系统,能够提高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起着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