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志刚
(德清县新市镇初级中学,浙江 湖州 313201)
体育课中典型的反常行为与教育策略
鲍志刚
(德清县新市镇初级中学,浙江 湖州 313201)
在体育课堂上,学生的反常行为客观存在。如果教师对此视而不见,到最后体育课必然会课不像课,不断影响教学效率,还有可能引发安全事故;如果教师对此处理得简单、粗暴,那么有可能会触犯“体罚”这个大忌。所以,对反常行为的教育研究十分必要。为此,我们进行了调研,发现反常行为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可以分为不同类型,要注意因材施教,讲究策略。
1.1 任性型的课堂表现
有些学生在分组教学中趁老师不注意,会溜到其他组里去表现一番;有时要欺负老实的同学;有时会故意跟老师唱反调或对抗等。他们故意扰乱教学秩序,经常会“脱颖而出”,不遵守必要的纪律。这些行为不仅影响教学效果,有的还会带来安全隐患。
1.2 任性型的心理
这些行为的目的是想刻意吸引别人的注意,突出自己的存在感。这些学生过分关心自己的需要,要求突出自我,妄自尊大。他们自尊心特别强,性格倔强,而且常常伴有逆反心理,我们称其为任性型。
1.3 教育策略
碰到这种情况,教育策略应该分两步走。第一步,教师要暗示自己冷静,务必要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势,千万别碰“体罚”这根高压线。恪守师生人格平等,教育方式上切忌简单、粗暴;第二步,洞察这些行为背后的心理,了解他的动机,然后运用太极拳原理以柔克刚地解决问题。
首选是诱导。教师应该看到任性型学生的两面性,他们往往比较在乎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希望出人头地,进取心较强。诱导其通过提高运动水平,来提升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地位,变消极为积极;其次是纪律约束法。中小学生思想尚不成熟,组织观念相对淡薄,心理状态不够稳定,具有较强的可塑性。所以要在事理说服的基础上,让他们明确遵守纪律和正常的教学秩序的重要性,强化他们的组织纪律观念。
2.1 享乐型的课堂表现
有些学生,象球类、游戏等轻松愉快的活动,乐于参与,而对于长跑、单双杠等需要克服困难和经过意志努力的,就不愿参加。老师要求完成的某些练习,他们也往往敷衍了事,有的甚至干脆说:“我不行,你给我体育成绩不及格好了。”这是典型的逃避行为,我们称其为享乐型。
2.2 享乐型的心理
这些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由于家长过分的溺爱,他们过惯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已经形成了只贪图享受的生活态度。没有一点吃苦耐劳的精神,缺乏进取心和拼搏精神,意志非常薄弱。
2.3 教育策略
2.3.1 第一步:提高对体育的认识 享乐型的学生,一方面是因为受了家庭和社会的影响,他们怕吃苦;另一方面,是形成了错误的体育价值观。他们认为“体育不重要”“可有可无”,与众多学科相比,他们把体育的重要性放在最后,是个认识问题。教师应该注意收集学习、生活中的一些事理,抓住适当的时机加以教育,帮助学生提高认识。使他们充分认识到身体成长过程中体育锻炼的作用,了解身体健康、良好的意志品质对今后的升学、就业、生活的重要意义。
2.3.2 第二步:唤醒人性的需要在马斯洛需要理论中,人有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等。应该唤醒享乐型学生的人性中固有的获得理解和爱,得到尊重和赏识,寻求自我实现的需要,在需要的牵引下参与体育锻炼,不断发展和成长。
2.3.3 第三步:善于发挥集体教育的优势 体育教学学生集结在一起,能够互相观摩、启发、切磋、砥砺,互相影响。要发挥学生的同龄共振效应,鼓励享乐型学生努力克服困难,共同发展。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让其在不断体验到进步或成功的过程中,领会到付出与回报的必然联系,培养进取精神,逐步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3.1 情绪型的课堂表现
有些学生一旦知道了课的内容就跃跃欲试,老师没讲三句话,他就显得不耐烦,听不进老师对活动的要求以及必要的教学讲解。在剧烈运动前不注意做好准备活动,考核或比赛前过早进入角色,发挥不出应有的水平等。这样的学生在体育课中经常会碰到,我们称之为情绪型。
3.2 情绪型的心理
大多数情绪型学生的心理特点是急躁,情绪起伏大,自我调控能力较差。他们往往认为自己会,盲目自信,一味地追求结果而忽略学习过程,学习不能循序渐进。他们不注重科学的锻炼方法,欲速而不达,有时还会引发伤害事故。
3.3 教育策略
首先,教师要暗示自己淡定。情绪型学生主要的问题是心理过热,应该注意“冷处理”。要联系他们往往会失败或运动水平发挥不理想的事实,分析原因,引导他们遵循运动规律和技术原理,逐步养成科学锻炼的习惯。
其次,帮助他们正确认识体育与自信的关系。引导学生注意体验体育运动中的感受,了解心理状态稳定健康的重要性,认识身心发展的关系,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
4.1 自卑型的课堂表现
有一部分学生由于缺乏体能的支撑,在学习活动中往往力不从心,运动笨拙。在某些练习中,他们虽然主观上已经努力了,但是仍然屡遭挫折,多次失败,因而会经常采取回避策略。还有一些学生有隐私,他们在运动中怕暴露缺陷,也会回避某些运动。
4.2 自卑型的心理
这些学生觉得自己差,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怕被别人嘲笑而在体育活动中经常回避,久而久之,运动能力跟不上同龄学生,进一步加重了自卑心理。那些天生矮小的、体质虚弱的、特别肥胖的学生,在体育课中容易出现回避行为。
有的学生有隐私,比如身体某处有胎记的、汗毛特别长的女生;有关节炎的、有慢性病的等。他们害怕自己一不小心暴露了缺陷,经常处在防御性的、“冷”的心理环境中。
有典型的回避行为的学生,在课中往往会表现出抑郁和焦虑的心理倾向,并且会伴随一定的厌学情绪。我们应该特别注意他们的表现,关心他们的成长。
4.3 教育策略
首先,教师应该“承认差异、允许失败、无限热爱”,使学生舒展心灵,才能激发潜能。自卑型学生是一个班级中的弱势群体,教师要格外关心。教学活动中,要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关怀和集体的温暖,要鼓励学生敢于面对现实,勇于拼搏,提高抗挫折能力。
其次,追求成功是每个学生都有的动机趋向。教师应该始终贯彻“让每一个学生不断获得成功”的思想,格外关注他们的成就感,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帮助其提高自信心。还可以适当降低要求或者给予必要的帮助,让他们取得成绩和进步,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起参与学习和运动的热情。
5.1 胆怯型的课堂表现
在跳跃项目的练习中,学生摆动动作做不到位,踏跳蹬伸不充分;投掷项目练习时“背弓”做不到位,用力距离短,出手角度过小;体操项目的活动,更是忧虑和担惊受怕,动作变型或做不起来等。这是常见的拘束行为,我们称这些学生为胆怯型。
5.2 胆怯型的心理
这些学生过分重视自我形象,又缺乏自信怀疑“自我”,一旦被同学关注更是心惊胆战,头脑一片空白,大大影响了技术动作的掌握和运动水平的提高。他们害怕动作做不好就会被同学笑话,有损形象,并不断为这种心理所纠缠和烦恼。是多疑、胆怯的心理特征。
5.3 教育策略
首先,要帮助他们调整心态,树立信心,抛弃怀疑心理。激励他们放开手脚投入学习、运动。应该联系拘束行为造成的后果,摆事实讲道理,引导他们提高认识,分清是非,克服多疑、胆怯的心理。
其次,应该注重他们的优点和长处,发现并表扬,逐步形成燎原之势,让他们在“我能行”的心态中觉醒。教学过程要精心组织,应该围绕一些重点、难点采用必要的辅助手段,帮助他们获得成功,减少失败。
安全事故和体罚现象是教师眼前的一对高压线,谁都不愿去碰。但是,事实却时有发生,体育课上发生的概率相对较高。究其原因,其中大多数是因为教师对学生的行为认识不足、处理不当所造成的。对学生的反常行为既不能视而不见,也切忌简单、粗暴,应该早发现早处理。处理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和知、情、意、行发展不均衡性,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切实运用行之有效的方法。让我们一起来努力营造一个安全、和谐、高效,又充满活力的体育课堂。
G807.0
A
1674-151X(2014)02-092-02
2014-01-02
鲍志刚(1976 ~),中教一级,本科。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