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柱 徐兆中
(西华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四川南充 637000)
激励理论在中小学篮球教学中的运用探讨①
桂柱 徐兆中
(西华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四川南充 637000)
目前我国中小学篮球教学中存在学生主体性缺失、教学有效性较差、学生学习兴趣较低等问题。“激励”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建立和谐师生关系,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该文就激励理论在篮球教学中的运用进行探讨。
激励 篮球教学 学习兴趣 教学质量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上好学”已成为我国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上好学”从体育教育的角度来说,不仅是传给学生体育技能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树立学生健康第一的意识,形成学生增强体质的观念,锻造学生英勇果敢的人格品质,使学生成为身心健康、社会适应能力强和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社会主义集体价值观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践行者。篮球教学是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方式之一,篮球教学对锻炼学生健康的体魄,培养学生的竞争与合作意识,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应变能力,养成学生刚毅果断的品质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在我国中小学篮球教学中存在学生主体性作用未能发挥、教学有效性较差、学生学习兴趣较低等问题,这严重影响了篮球教学的效果。“激励”作为提供教育教学工作质量和效益的重要手段,已被国内外广大教育者所认可和接受,鉴于此,笔者对“激励理论”在我国中小学篮球教学中的运用进行探讨,以期为提升我国中小学篮球教学质量提供理论参考。
激励是指“通过某些内部或外部刺激,使人奋发起来,行动起来,去实现特定的目标”[1],是“引起个体活动,维持已引起的活动,并促使该活动朝向某一目标进行的内在目标”[2]。激励理论已被广泛运用于我国教育教学实践当中,然而,笔者需要指出的是,激励理论在教育教学当中的应用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否则就会弄巧成拙,降低教育的质量和教学的效果。
1.1 激励的公平性原则
中小学篮球教学多在集体中进行,篮球教学面对的是由一个个具有不同价值观、思维方式、性格特征的个体组成的集合体,系统论整体思想启示我们,在教育教学中要将班级、小组等集合当成一个有相互联系和制约的个体组成的单元,既要重视系统内部各要素的相互联系和作用,又要重视各系统之间的联系和作用,以实现系统内部和系统之间各要素的和谐统一。在篮球教学中,教育者要客观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对团体或小组的激励而言,更要保证评判的客观、公正,以减少甚至避免学生的排斥心理造成的负面影响,教育教学的实践证明,缺乏“公平性”的激励不但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反而会弄巧成拙,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公平性原则”是运用激励教学法必须遵守的首要性原则。
1.2 激励的差异化原则
激励的“差异化原则”是指在教育教学中,针对不同的教育个体要采取多样化、差异性的鼓励手段。激励的“差异化原则”与激励的“手段多样化原则”的区别在于,激励的差异化是针对激励个体而言,是个体在思想、性别、年龄、性格等方面的差异决定的;而激励手段的多样化是针对激励方式本身而言。当然,二者就提高激励效果而言具有内在的一致性。激励的差异化原则在激励教学中表现为:一是针对不同个体激励标准的差异化,比如就性别差异而言,篮球教学中对男生认可的要求应相对要高些,例如在投篮练习中,投10球,男生进7球给予鼓励,而女生进5球则可以给以鼓励;二是针对不同发展阶段的同一个体激励的差异化。再以投篮练习为例,对初学者应对其进步给予鼓励,而个体投篮技术发展的一定水平,则应鼓励其在技术上有所突破。
1.3 激励的客观性原则
激励的客观性原则是指在运用激励原则时必须以客观事实为依据,不能过分夸大。心理学认为教育实践中存在“期望效应”,即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期望会影响教育者的未来发展。比如张三的父亲是科学家,他期望儿子也成为科学家,在父亲期望的鼓动下,张三果然成为了科学家;再比如一次作文课上,语文老师对李四说,你很有写作天分,将来一定能当作家,李四因此受到鼓励,将来真成为了一名作家,这就是“期望效应”。不可否认,教师、父母的期望会对受教育者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是脱离客观实际的“期望”,有时反而会对受教育者产生负面影响。比如在“投篮”的案例中,某女生投入3球,体育教师对她说:“你很有天分,将来一定进国家队”。该女生会认为教师的话语是对她的讽刺,从而丧失对篮球运动的兴趣。
1.4 激励手段的多样化原则
在教育教学中运用激励方法时,还应注重激励方式、方法的多样化。激励实质上是对个体成就或行为的肯定,当这种“肯定性”失去时,激励就不复存在。相同强度的同一刺激运用的频率过高,强化效果会降低。比如在教学中,某教师为激起学生对所教学科的兴趣,于是在每次学生课堂提问作答完毕后都给予诸如“非常好,这位同学回答的非常不错”的肯定性评价。久而久之,学生对自身的回答产生了怀疑:“老师对每个同学都如是说,也许我每次回答的都不好”,从而失去发言的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采用灵活、多样的激励方式,活跃课堂气氛,增强激励效果。
1.5 激励的发展性原则
激励的发展性原则,即激励应该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即鼓励学生去摘必须“跳一跳”才能摘到的桃子,这里的桃子也就是教育心理学中常说的“最近发展区”,即个体现有水平与通过他人的帮助或学习所能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距。教师应激励个体在现有水平上“更进一步”,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的成长与进步,诸如有的教师“你已经做得很好了,无需再努力”的话语是违反激励的发展性原则的。
2.1 学生主体作用的缺失
学生在教学中主体性的缺失是我国各科教学活动中普遍存在的现象,篮球运动等体育教学也不例外,甚至此种现象更为严重。体育教师大多在高校受过严格而艰苦的训练,“严师出高徒”也为不少体育教育工作者所认同和接受,受自身先天教育经历的影响,不少教师将对体育专业学生的教学方式和方法盲目地运用于对非体育专业学生的教学中,过分强调动作的重复练习与纠正而忽视了与学生的互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受到抑制。其次,不少体育教师以“教练”自居,过分注重学生的训练与指导,缺乏与学生的交流与互动观念,这也是中小学篮球教学中学生主体作用缺失的重要因素之一。
2.2 教学的有效性较差
国内有研究者认为,篮球教学的有效性,从篮球教学的投入与产出的层面来讲是指“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全体学生全身心地投入生动有趣的学习活动,技术水平能获得最大限度的提高”[3]。然而篮球教学作为一种特殊的教学活动,学习者一方面要记住有关篮球运动的知识;另一方面要以知识为指导支配自己的身体活动,这对于习惯于书本知识记忆的学生来说存在一定困难。因此,在篮球教学活动中,如何增强单位时间内学生知识记忆的有效性和学生对动作要领的领悟成为篮球教学活动的一个难题。
2.3 学生学习篮球的兴趣较低
一方面,从篮球运动的特性来看,篮球运动属于竞技体育,教学中教师对动作要领的讲解、示范,对战略、战术的传授较其它学科更为重要,这造成不少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过分注重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注重知识的讲解和单纯的示范,“此种模式的教学,过于强调篮球运动的正规性、战术规范性,而忽视或轻视了篮球运动所具有的娱乐性、趣味性与健身性”[4],从而使体育课堂变得枯燥无味;另一方面,篮球运动强度较大,并且运动中极其容易受伤,这大大降低了学生,尤其是女生将其作为健身方式的可能性,学生对篮球运动的兴趣大打折扣。
3.1 篮球教学中的个体激励与团体激励
篮球教学中的个体激励是指在篮球教学中对个体进行肯定,从而使个体受到鼓舞的一种方法。个体激励的优点是具有较强的针对性,鼓励方式灵活,鼓舞性较强。在篮球教学中科学运用个体激励法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比如在滑步练习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作出不同的语言激励。比如对于“起跳”和“急停前倾”的学生教师可以鼓励其“速度”比较快,方向转变比较敏捷等,同时指出其不足。对只是“起跳”的学生则可以夸其停时的动作规范,而对“急停倾斜”的学生可以认可其前面动作的规范,个体激励可以强化个体对规范动作的记忆和错误行为的印象。篮球教学中团体激励则是对小组、不同性别群体、班级等集合体作出肯定,使团体中的个体受到鼓舞而全身心投入学习的一种方法。对团体进行激励可以避免激励的“不切实际”的弊端,如教师对某小组作出较好评价,团体中即使有个体水平较差,但也不会认为教师是在讽刺自己,并因团体给自己带来的荣誉而开心;另一方面,在一个大的班级中,教师在有限课时内不可能对每一个个体作出评价,团体激励可以解决教师的这一困惑。在篮球教学中教师应注意此种方法的运用。
3.2 篮球教学中的负强化
负强化是著名心理学家斯金纳提出的一种激励方式,是指通过减少对个体不适的刺激而使个体受到激励的一种手段。比如某个学生违纪被教师罚扫教室一周,教师规定如果该生考试成绩进步较大就免除扫地的惩罚,这个学生因此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这就是负强化。负强化运用的好可以为教师创造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在篮球教学中不可避免地出现某些学生因为不满教师的惩罚而出现“顶撞”的现象,负强化可以给师生双方一个“台阶”,打破僵局,促进师生双方关系的融洽。比如在小组比赛中,某一小组因不满教师的裁决而拒绝接受“惩罚”,教师可以激励他们,如果在下一轮比赛中他们可以取得较好的成绩则可以免除惩罚,这样可以缓解学生的“抱怨”心理,又可消除其它小组对教师“袒护”这一小组的不满,从而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
3.3 篮球教学中的“普雷马克原理”强化
“普雷马克原理”即“用高频的活动作为低频的活动的强化物,或者说用学生喜爱的活动去强化学生参与不喜爱的活动”[5]。运用“普雷马克原理”对学生的行为进行强化的优点是可以让学生在自己不喜欢的项目或练习中听从教师的“指导”,按教师的要求完成学生自己不感兴趣的练习,从而使教学活动达到预期的目的。例如在篮球教学中,某些教师喜欢“投篮”而不喜欢练习“滑步”,教师可以规定学生在完成若干组“滑步”练习后,练习效果得到教师的认可后则可进行自由“投篮”练习,这样会增加学生练习“滑步”的积极性,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作用。
总之,“激励”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创造和谐师生关系的重要的方式和手段,广大体育教育工作者应正确把握激励的原则,掌握灵活多样的激励方式和手段,将其科学的运用于篮球运动等教学之中,以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
[1]孙健敏.管人用人激励人[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7:35.
[2]张春兴.现代心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357.
[3]刘吉峰.新课改背景下中小学篮球教学的问题与对策[J].教学与管理,2011(24):155-156.
[4]刘沁.学校体育中篮球教学存在问题与分析[J].教学与管理,2007(36):110-111.
[5]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39.
The Application of Motivate Theory in Basketball Teaching of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Gui Zhu Xu Zhaozhong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China West Normal University,Nanchong Sichuan,637000,China)
Nowadays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in the teaching of basketball at middle and primary school in our country,such as the deficiency of students’subjectivity,poor teaching effectiveness and students’low learning interest.“Motivation”is one of the important methods to promote students’learning interest and initiative,establish the harmonious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eaching.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application of motivation theory in basketball teaching.
Motivation;Basketball teaching;Learning interest;Teaching quality
G47
A
2095-2813(2014)12(a)-0157-02
桂柱(1988,9—),重庆开县人,西华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在读研究生,专业为体育教育训练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