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水星,李 勇,刘 刚
(湖州师范学院 教师教育学院,浙江 湖州313000)
教师教育是师范教育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是对教师培养和教师培训的统称,是师范教育与教师继续教育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统一组织的现代体制,是实现教师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历史要求;[1]实验教学作为教师教育培养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湖州师范学院作为浙江省目前仅有的三所带“师范”的院校之一,教师教育是学校八十年办学的传统与特色,教师教育实验教学中心是开展师范生实践教学,促进教师教育专业化发展的重要基地与平台。在具体的教师教育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中,始终围绕师范生专业能力培养这根主线,以创新实验教学模式为重点,构建实验教学体系;以丰富课程资源为抓手,优化实验教学课程模块;以信息技术为手段,开发实验课程网络资源;积极通过实验教学模式与体系的改革与实践,凝练教师教育实验教学的特色,促进教师教育专业化发展。
教师教育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中,将进一步根据高等教育与高师教育的共性与个性特点,紧密结合区域服务面向和师范专业能力定位,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加大顶层设计研究,创新“实验教学、科学训练、创新实践、应用拓展”四位一体的实验教学模式,构建“目标化、多模块、分层次”的立体实验教学体系。
通过创建教师教育课程实验教学、师范生技能校内实践教学、教师专业能力校外拓展实习等层次化实践教学体系,实现教师教育能力培养的立体化、多元化。从师范生课堂内的教师教育课程实验延伸到校内师范生技能培训基地的课堂外实训,再扩展到校外中小学师范教育专业基地实习,形成专业能力培养的立体化;从师范生教师教育实验教学到教学技能实训,拓展到从实验实训到教师专业化实践,进一步上升到师范生实践能力培养,实现师范生教师教育能力培养的多元化;注重对学生科技创新实验支撑,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以科研项目为驱动,积极引领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不断满足社会对教师教育实践创新人才的需求。[2]构建实验教学、科学训练、创新实践、应用拓展四位一体,融合统一的实验教学模式。
(1)在实验教学层面,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建立科学的实验实训体系;实现“实验课程模块化、实验内容系列化、实验项目层次化、实验考核多元化”。
(2)在科研训练层面,以大学生科研创新项目为契机,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开放实验、新苗计划等科研训练,锻炼和提升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做到实验教学与科研实践相结合,专业知识学习与科研能力提升相统一,积极促进科研与实验教学的成果转化。
(3)在创新实践层面,以大学生科技竞赛为抓手,通过机器人创新设计和开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意识;以师范生教学技能与微格教学训练为主线,进行课堂教学设计与实践,全程化培养学生的师范技能,实现师范生见习、研习和实习一体化。[3]
(4)在应用拓展层面,以专家互动实验室为窗口,在“共建共享,互惠互利”原则的指导下,通过高校与中小学共建网络互动教学平台、高校与小学共建师资队伍,深化“双进兼职”、“双向聘用”,实施“双导师制”,共同参与教学过程,拓展了协同培养内涵,使校地共育落到实处。
根据师范培养目标和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以培养师范生基本技能、教学技能、教学研究、科研探究能力为目标,以创新意识培养为先导、以学生教学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加强学生教师教育实践能力与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为重点,建立“基础型、综合设计型、研究创新型”等层次的实验教学项目,构建“目标化、多模块、分层次”的立体实验教学体系,形成教师教育基本能力、教师教学专业能力、教师教育综合实践、教师教育科研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为主体的四大实验模块[2],构建教师教育443实验教学体系,即形成由能力培养的四个层次、实验教学的四大模块和实验项目的三种类型所构建的教师教育“443”实验教学体系(如图1所示)。
图1 教师教育“443”实验教学体系
在实验教学体系构建实践中,为实现面向师范生的专业能力培养,需进一步调整实验教学设置,整合实验教学内容,拓展实验教学方法。
(1)调整实验教学设置:增设综合性、设计性、研究型、创新性等方面的实验,加强实验技术和方法的合理综合,实现实验教学体系既具有基础性、系统性,又具有层次性、递进性和交叉性;
(2)整合实验教学内容:打破学科界线,消除重复性实验,对相同或相近的实验内容进行合并,对相互衔接的实验内容进行融合,设立若干实验课程模块,形成一系列具有实验教学特色的实验项目。[4]
(3)拓展实验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式、合作式、研究式和开放式实验方法,引入“PBL”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等先进教学方法,综合运用多媒体、教学视频、网络课件等教学辅助手段拓展实验教学方法。
课程是开展实验教学的载体,有效的实验课程建设是教师教育培养的关键。实验课程体系设计上应该从未来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需求出发,以师范生教师教育能力为核心,积极构建模块化的实验课程体系结构,积极构建具有师范特色的教师教育实验课程体系(如图2所示)。[5]
图2 教师教育实验课程体系
基本技能模块:开展钢笔字、粉笔字、毛笔字、普通话、书面表达与口语表达的教学与训练。同时,针对不同学科的教学特点,开展板书和板画的教学。
教学技能模块:以教学设计为核心,以任务为驱动,促使学生掌握教学设计的理论与技能,通过课堂教学的微格训练,实现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
管理沟通模块:以理论讲授和案例分析为基础,以情境模拟和计算机模拟为手段,训练学生掌握基本的师生沟通技巧、班级组织和管理能力,并学会运用信息化手段增强管理与沟通能力。
科学素养/实验探究模块:实验课程以学生自主实践、探究设计为主,相关师范类理科专业学生以操作体验、交叉融合为主,文科类师范专业学生则以实训演示、观摩感知、拓宽视野为主。
教学研究模块:以项目兴趣驱动的方式,通过教师的指导和帮助,逐步培养和训练学生基础教育教学研究的基本意识、基本方法,让学生体会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探究反思的过程,为未来成为一位研究型的教师奠定基础。
为确保教师教育实验教学的质量,对学生实验教学的目的和要求进行改革,进一步编制独立开课的实验课程自编实验讲义和实验指导书,做好教师教育公共课程教材的编写工作。以实验课程的整合与融合为主导,以提高实验教学质量为目的,建设一批高质量的实验教学精品课程;加强与精品课程配套的精品教材建设,加强省级规划教材建设,编写具有师范专业特色、高质量的自编教材,积极组织师范专业优秀师资编写现代教育技术、微格教学训练、三笔字与书写训练、心理辅导与实践、教学设计与学科教学、FLASH多媒体课件制作、教师口语训练、机器人实践与创新等教师教育实验讲义与教材,为师范生教师教育实验技能培养提供支撑与保障。
信息技术为实验教学提供了多元的手段,在课程资源建设与实验教学实践中,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开展实验教学,提升实验教学的效率;利用网络技术进行实验教学资源库开发,提升实验课程资源的共享与利用。
鼓励实验教师运用多媒体技术开展实验教学,借助生动的图像、形象的动画,化静为动、化小为大、化繁为简,使实验操作立体化、生动化、形象化,进而集成为“网上实验”教学平台[6];学生基于这一实验教学平台用于实验教学、数据处理、撰写实验报告、现场实训等实践教学环节。与实验课程网站相配套,还可借助实验教学中心的多媒体机房实现网上答疑、网上讨论、网上辅导、网上考试、网上批阅、网上提交实验成果和报告等,大大提高实验效率和效果,促进实验课程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全面提升。
通过实验教学中心的网络化学习资源管理平台,学生可以方便的获取实验大纲讲义、指导手册、操作说明等实验课程教学资源;获取数字化实验教学示范视频、专题实验操作学习包等辅助教学资源;获取实验教学软件和多媒体学习工具;获取专业实验数据库和学生的实验成果等。教师教育网络实验教学资源库建设将按照基础课程、专业课程、综合设计课程、科学研究课程的类别进行,具体分成基础实验教学资源、辅助教学平台资源、软件和多媒体学习资源、专业数据库、学生实验成果资源几个部分。[7]
图3 网络化实验课程资源库[8]
在教师教育实验教学模式与体系改革的基础上,积极进行面向师范生专业能力发展的机器人创新教育和教师教育网络互动平台构建与实践,努力实现教师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层次化、实践教学内容的综合化、实践教学环境的开放化、实践教学资源的共享化,为师范生的专业能力培养提供实践引领和运用示范。[9]
随着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中小学教育日益重视学生创新教育,注重培养中小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动手能力。为进一步培养具有较强的科技活动辅导能力的师资,教师教育实验教学应该重视创新教育,构建一个培养师范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融合知识学习、动手实践、培育创新精神于一体的机器人创新实验平台;[10]积极在师范教育中开展创新实训课程,并向学生提供课程设计或毕业设计平台;积极向学生提供机器人教育的验证算法、原理和可行性,并引导学生设计机器人模型;支持对机器人制作有特别兴趣的学生进行机器人创新开发;支持各种层级的机器人创作和机器人相关实践活动,以适应学生多样化的知识结构与能力,以此为切入点进一步深化创新教育的机制。
(1)扩大教育创新教育实验室,把原先教育专业没有人工智能等机器人实验内容引进实验室,构建学生创新教育的新平台;
(2)把学生的创新活动引入实验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实验室已有建设成果,大力支持实验教师进行实验教学方式的改革与创新,通过自制人形机器人实验教学设备进行实验课程教学,引导学生创新活动,提升学生自己设计创新方案、自己动手创新活动、自己完成创新作品的能力;
(3)创办机器人创新学科竞赛基地,实验室建设与学科竞赛活动结合,培养学生创新科研能力、促进专业成才成长、提高学科竞赛指导水平。实验教学改革以来,通过承办学校每年一次的全校层次的大学生机器人竞赛,组织优秀大学生进行机器人创新性集训,积极参加全国性机器人大赛等活动开辟大学生创新教育的新途径,培养学生创新素质与能力。
在师范生技能训练中,积极利用教师教育专家互动实验平台,与中小学建立双向互动对接,实现了区域性教育资源的均衡共享,网络化教研,同时也为全校师范生的实习、见习与教师教育技能培养提供示范窗口;积极与地方院校及培训机构等部门建立联系,实现资源的优化共享;通过在校外选择1所幼儿园、1所小学、1所初中、1所高中,成功构建4个教师教育网络互动实验平台,形成校内外教师教育实验实训实践网络一体化,达到教师教育资源与基础教育资源整合和服务创新,逐步实现浙江省基础教育乃至高中阶段教育资源整合与服务创新。
(1)积极依托网络互动平台建设项目,拓宽教师教育专业化培养新途径。通过与中小学建立教师教育远程双向互动平台,以点带面,陆续与中小学基础教育一线进行网络互动教育服务对接。在师范类院校中率先建起了集“教学、科研、技能训练”三位一体的教师教育远程研修网络互动平台,借助该平台与中小学建立紧密的课程、课堂、专家点评等互动合作,使整个地区的中小学教师可以共享师范院校教师教育的优秀师资和课堂教学指导;[11]同时也将中小学课堂搬进大学教室,打破了传统课堂观摩形式,实现了师范院校大学课堂与中小学一线课堂的无缝对接,进一步拓宽了师范生教师教育专业化培养新途径。
(2)积极利用网络互动平台,构建教师教育职前职后一体化服务。教师教育专业化培养不仅涉及到在校学生的职前师范技能培训,也涉及到教师教育基地教师专业化职后培训。实验教学实践中以教师教育网络互动平台为依托,积极构建教师教育职前职后一体化服务体系。校内学生借助该平台观摩基础教育一线教师的精彩课堂教学,将师范生学到的教师教育理论知识很好地与中小学的课堂实践教学结合起来,实现师范生职前教师技能培养;[12]同时,也可以利用该平台实现服务地方基础教育,大学专家、教授可以通过视频互动对中小学教师进行指导,中小学教师也可以通过与大学专家的互动交流了解更多的理论知识,解决教学疑惑,从而实现对职后教师的专业化培养。
在面向师范生专业能力培养的教师教育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中,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地方基础教育为目标,以省级教师教育基地建设为依托,以省级实验教学中心建设为契机,着力加强实验教学模式改革、实验教学体系构建、课程体系优化;[13]根据学校师范教育的特色和教师教育的优势,以强化学生专业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大整合观统整教师教育学科实验室资源、师资队伍和课程体系,构建了教师教育特色明显,目标清晰、载体明确、考核科学的实验教学新体系,构建功能集约、资源优化、开放充分、运行高效、辐射面广的教师教育实验教学新平台[13],形成了教师教育实验教学新特色,充分发挥了教师教育实验教学在师范生培养上的引领示范作用。[14]
[1]宋保忠,李娇萍,熊伟.高等教育的发展与成人教育学院的转型[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04(2).
[2]徐福荫,黄慕雄,张学波,等.创建“三位一体”实践教学体系,促进教育技术学专业实践创新人才培养[J].电化教育研究.2008(10).
[3]孙建林,熊小涛,于广华,等.传承与创新——建设国家级材料教学实验示范中心服务本科实验教学与创新人才培养[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6).
[4]何航.中医院校机能与形态实验课创新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0(1)
[5]华东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国家级教师教育实验教学中心[EB/OL].(2014-05-25).http://59.78.181.189.
[6]潘蕾.文科综合类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1).
[7]徐福荫,黄慕雄,张学波.加强国家级信息传播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促进高素质实践创新人才培养[J].电化教育研究,2010(12).
[8]黄慕雄,张学波.传媒类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管理机制创新实践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2).
[9]陈建中,李荣华,高绍康.地方高校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的新思考.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1).
[10]朱世坤.以实验示范中心建设为契机促进实验教学改革[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4).
[11]徐家宁,侯文海,王英华,等.深化实验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创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J].实验研究与探索,2007(11).
[12]余魅,习友宝,刘 韵.建设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构建创新人才培养平台[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6(12).
[13]胡水星,李勇.教师教育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与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9).
[14]浙江师范大学.浙江师范大学文科实验中心[EB/OL].(2014-07-09).http://wenke.zjnu.edu.cn/index.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