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高校课余体育训练可持续发展对策①

2014-12-05 14:28王铭杨
当代体育科技 2014年13期
关键词:课余体育训练体育

王铭杨

(东北师范大学 吉林长春 130024)

体育本为现代教育的一项重要维度,对于提升学生的全面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但其发展形势却与预期效果具有一定的距离。由于社会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社会与高校对于课余体育训练的忽略,加之课余体育训练保障体系与训练条件的不足,导致我国高校体育业余训练水平相对滞后,存在着学校业余体育训练开展不足、体育竞技水平不高、缺乏优秀体育人才、学生的环境适应力及抗挫折能力正逐年下降等问题。我国高校体育教学在历经了数次变革之后,课余训练水平亦随之获得了相应的改善。现阶段,我国高校课余体育训练的规模及运动经济水准均有相应的提升,但因高校课余体育训练本就是一项极具复杂性的长期系统工程,发展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不足,这就需要我国各大高校积极总结不足并探寻适合自身课余体育训练发展的有效之策。

1 目前我国高校课余体育训练的不足之处

1.1 缺乏对课余体育训练的正确认知

多数高校自身对于课余体育训练的认识较为模糊,对于国家的各项指导性文件也是盲目跟风,这就导致体育业余训练开展得如火如荼,但效果却并不显现的怪相,在此现象下发展起来的体育课与训练自然多了几分盲目性,体育训练只是盲目借鉴与模仿。更有甚者,某些非体育专业高等院校仅仅是为了应对上级检查而做做形象工程。此外,由于缺乏对课余体育训练的重视,常常出现因经费不足而造成体育业余训练规模、场地、设施均较落后的现象,亦不排除个别院校迫于社会就业的压力,将教学重点集中于专业课教学,体育教学因此陷入较为尴尬的境地。

1.2 缺乏高素质的教练队伍

担任课余体育训练的教练为整个活动的设计者,在该活动的总导演,其综合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课余体育训练水平与效果。然而,多数教练由于自身知识储备不够,不懂如何根据年龄与生理阶段的差异来区别训练内容,而是笼统套用,片面追求比赛成绩或训练水平。目前,许多高校并没有专职的课余训练教练,多由体育教师兼任,由于早操、体育课等占用了教师的多数精力,其可用于课余训练编排的精力相对有限,加之部分体育教师非专业体育教练,缺乏实践经验,无法开展科学合理的针对性训练。

1.3 课余体育训练与文化学习间的冲突

学校重视文化教育自然无可厚非,但目前多数高校还维持着过去重文化课、轻体育训练的教学态度,认为高校就应将有限的学习时间用在培养社会紧缺人才上,课余体育训练会占用较多的时间与精力,从而导致许多拥有体育梦想的学生放弃了追逐理想的机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人才的流失。

1.4 课余体育训练设施不完备

财政教育经费与高校经费多投入于教育科研上,用于体育训练设施的建设费用则是少之又少,完备的训练设施的开展课余体育训练的前提,体育活动场地狭窄,健身器材无法满足体育活动的需求,由于体育器材、设备、场地的缺乏与限制,再加上各个高校考虑到校园安全而在体育教学设施的投入上谨小慎微,使得高校体育训练大幅度缩水。

2 高校课余体育训练可持续发展对策

2.1 树立课余体育锻炼的正确认知

课余体育训练乃学校体育教育活动的重要部分。各大高校领导应明确并结合自身实际正确解读各类课余体育训练的指导思想,重视体育教育,夯实业余训练基础,将课余体育训练落实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体育教学并非简单的课堂教学,应重视挖掘并培养具有体育特长的学生,并将其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引起重视,加大对课余体育训练的配合与支持。

2.2 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教练人才队伍

高校应基于长远的发展眼光,鼓励并奖励普通体育教师进行再学习,为其提供学习的机会与平台,组织其外出学习与培训,以便于汲取同类学校的先进的训练方法,提升其教学水平,促进其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争取由兼任的角色转向高素质、高水平教练。与此同时,担任课余体育训练的教练员还应积极创新训练模式,营造具有自身特色的校园体育文化来吸引学生加入,创新发展本校特色体育项目,尽可能以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来吸引学生,树立“强体质,做栋梁”的理念,如厦门大学的“体育超市”项目就是成功的尝试[1],该校通过创办“体育超市来吸引学生眼球,使得体育运动在校园蔚然成风。在继承并发扬足球、篮球、羽毛球等传统项目的基础上,还可开展攀岩、越野等个性化训练供学生选择,但须做好妥善的防护措施,尽量实现传统体育、形体塑身、健美、户外拓展、大小球类、保健等为一体的课余体育的训练模式,供学生根据自身喜好及需求自主选择,可将课余体育训练开放为选修课。

2.3 课余体育训练为高校学习注入“正能量”

各高校应该转变教学观念,建立体教结合长效机制,重视文化教育,也着重于身体素质与体育精神的锤炼,做到体育运动与文化学习两不误。当前严峻的社会形势决定了高校金字塔形的人才培养模式,仅有少数人可登至顶峰,社会一贯遵循优胜劣汰的原则,对于体育专业的高校及非体育专业高校而言,提升文化教育与发展体育训练同等重要。告别校园后,学生必须适应社会,提高自身的生存能力,探寻新的人生定位,而良好的文化知识学习,可使学生就业时保持自身的竞争力,为其自身可持续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而科学而合理的课余体育训练可培养学生各类兴趣爱好,丰富枯燥的文化学习,为其将来的就业润色添彩[2]。

2.4 加大相应体育设施投入与建设

完善的课余体育设施、设备、场地为打造校园特色体育项目的首要前提。加大体育设施建设,如开设攀岩项目就需建设相应的基地,建设环保塑胶运动场,提高篮球与排球场的使用效率、配备夜间灯光等。此外,可效仿文化课的教学模式,在课余体育教学上实行导师制,可根据不同的项目来成立社团,并选派优秀体育教师来每周定时驻团指导,指导范围包括日常活动的编排、相应运动技能的提升培训、运动安全指导等。开放校运动队的选拔,选拔具有特长的普通学生加入校运动队,使更多的学生可在专项体育导师的指导下锻炼并参与到高水平的体育运动。同时,还可以充分发挥具有本校优势的竞技项目,形成粉丝效应来吸引更多的学生走出宿舍,放下电脑与手机,走向操场来进行体育运动[3],使每项运动项目均凝聚了自身的“粉丝”,以此来点燃学生的课余体育训练的热情。

3 结语

目前,多数高校对于课余体育训练的认识尚待进一步深入,体育课程教育已受到了足够的重视,但与此息息相关的课余体育训练却受到了冷遇,其根本原因为各大高校缺乏对于课余体育训练的正确认知,相关配套设施不完备,缺乏高素质的教练人员指导,教学观念守旧。因此,要想实现高校课余体育训练的可持续性发展就必须由教育部门加强对各大高校课余体育训练的宣传与教育指导工作[4],促使各大高校将增强体育业余训练与提高青年体育水平作为教学教学工作的基本目标之一,形成热爱体育、崇尚运动、健康向上的良好校园风气,及重视体育的浓厚氛围。学校要大力开展并鼓励课余体育运动,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的锻炼时间。加快体育运动场及绿化用地建设,各地区体育管理部门与学校应根据本校课余体育训练的实际需求,加大对于相关场地及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成立课余体育训练的专项经费保障,避免因经费问题而对课余体育训练造成的干扰和制约,成立本校课余体育训练的奖励机制,为课余体育训练人才提供奖励与鼓励,确保课余体育训练队伍的长期与有效发展[5]。

总之,高校课余体育教学的重要地位不容忽视,其对于发掘并培养体育人才具有重要的贡献力,在加强文化教育的基础上还应重视体育素质的培养。高校课余体育训练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则必然要经历漫长而困难重重的过程,以上心得与体会,实践应用效果尚待检验,且应随着教育形式与社会形势的变革来不断纠正,唯有如此才能实现高校课余体育教学可持续性发展。

[1]牟晋京.浅析高校体育俱乐部的研究进展[J].科教研讨,2010,21(8):145-147.

[2]革超.论体育教育中的素质教育[J].成功(教育),2011,11(8):78-80.

[3]周文军.我国高校高水平竞技运动可持续发展的释义[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9,32(5):45-46.

[4]关静红.吉林省民办高校课余体育训练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J].教 师 ,2013,24(2):112-113.

[5]孙利伟.河南省高校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研究[J].科技信息,2011,24(12):92.

猜你喜欢
课余体育训练体育
高校体育训练中如何培养兴趣探究
体育训练中的兴趣与培养
当前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训练现状及对策分析
智能终端在体育训练过程精细化管理中的应用探讨
我们的“体育梦”
从体能角皮谈中学课余三级跳远训练
抓好中学生乒乓球运动员课余训练应注意的几点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