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跨学科研究组织的建设研究①

2014-12-05 06:28:46刘志斌董治委
当代体育科技 2014年36期
关键词:科学研究跨学科学科

刘志斌 董治委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江西南昌 330013)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学科之间高度分化和高度聚合,研究事物高度的复杂性和综合,人们开始意识到,仅靠单一的学科基础知识结构,是没有办法无法揭示研究事物的本质,跨学科科学研究将是未来的必然趋势。跨学科研究是指科研主体在科学分化的基础上,突破学科之间的壁垒、跨越多学科究领域进行科学研究创新活动,解决复杂的社会问题,从而达到多学科领域相互交叉、渗透、转变的特殊手段[1]。

1 高校跨学科研究组织的主要形式

1.1 国家重点实验室

国家重点实验室应围绕国家发展战略目标,面向国际竞争,为增强科技储备和原始创新能力,开展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工作。或在科学前沿的探索中具有创新思想;或满足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及国家安全需求,在重大关键技术创新和系统集成方面成果突出;或积累基本科学数据、资料和信息,并提供共享服务,为国家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1.2 跨学科研究中心

跨学科研究中心是由国家部门资助,重点扶持的研究中心。一种是学校的教学实践基地或产、学、研实体。一种是校外单位与高校合作创建的研究中心,相互秉着互惠互利的原则,进行跨学科研究,也可以认为是企业的研发基地。

1.3 跨学科课题组

跨学科课题组是一种小规格的跨学科研究组织形式,它属于非实体性组织,挂靠在某个学院,由这个学院暂时管理。研究成员由不同学科的科学研究人员组成,可以是学校科研人员、企业的科研人员和政府管理人员,具有较好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当科学研究任务完成后,课题组自动解散。

2 理论基础

2.1 系统论

系统论理论的核心是系统的整体性,突出系统的整体功能大于各要素功能之和。系统中的各要素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它们在各自的规定位置上,发挥着特定的功能,之间是相互联系合作,只要某个要素偏离了规定的位置,系统就会失去作用。体育科学研究活动也相当于一个系统,包含着研究人员、物质基础、科学研究环境、管理制度、成果评价等多个要素,每个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必须充分发挥各个要素的功能作用,才能实现体育科学研究活动整体功能,从而提高体育科学研究的效率。

2.2 协同学理论

协同学理论是研究由大量子系统组成的系统在什么样的条件下产生相变以及相变规律和特征的一门综合性科学。组织系统的动力来自系统内各子系统的相互作用——竞争和协同。[2]体育跨学科研究是将非隶属关系的不同学科、组织机构、团体组织构成合作体系,同统一目标、知识互补、收益共享的科研新形式,形成协同创新。目前,我国体育科学研究科活动中,存在组织机构封闭、资源缺乏共享、制度保障低效等问题,通过协同创新可以完善这些问题。

2.3 系统管理理论

系统管理理论是一种运用一般系统论和控制论的理论和方法,是解决系统管理问题的理论体系。该理论系统分析了组织的管理实践和管理过程,注重组织结构的考量,形成管理系统模型,有利于更好的进行操作。根据系统管理理论的方法,将体育跨学科组织看成是高校和社会的组成部分,这个组织机构和高校、社会产生高度紧密的联系。如政治因素、经济因素、文化因素、政策制度因素都对体育跨学科组织的管理和运行产生影响。同时,体育跨学科组织自身就是一个系统,通过系统可以发现体育跨学科研究组织中各个要素之间的联系。

3 体育跨学科研究组织的建设途径

3.1 构建新型体育跨学科研究组织结构

组织结构是指为了实现组织特定目标,在分工合作的基础上,建立某种权责关系。这种关系是依据特定的理论基础建立起来的。[3]体育跨学科组织机构的构建一矩阵组织结构理论为依据,矩阵式组织结构是一种根据职能和项目两个变量设计的结构形式。在矩阵结构中,体育跨学科组织组织要接受两个层次的领导,既纵向部门学科院系行政领导,横向部门学术委员会领导,行政领导为科学研究组织创造良好研究平台和环境,学术委员会主要围绕科学研究的指导和管理。这种组织结构有利于人力、物力、资源充分利用,避免学科建设的不必要浪费,打破学术官僚独断现象,推动科学研究人员跨单位交流。

3.2 构建优秀的体育跨学科研究人才队伍

体育跨学科研究人才应具备广博的多学科基础知识和深厚的体育专业知识,同时对所研究的学科领域具有较深的了解,以及相关学科知识理论的借鉴和移植能力。掌握多学科研究方法和科学的创新思维。因此,高校应积极推广跨学科课程的交叉学习计划,使教师掌握不同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研究方法,形成跨学科的素养。开阔教师的思维,激发教师的创新能力,提升教师跨学科科学研究理论方法的借鉴能力,为体育跨学科研究培养优秀人才。还可以通过人才引进机制,引进国际、国内体育跨学科研究领域的学者、学科带头人、博士、博士后。突破学科之间的壁垒,吸引其他学科研究者加入到体育跨学科科学研究的队伍中,从而打造一支高水平的体育跨学科科研团队。

3.3 搭建跨学科研究环境

受专业教育的影响,各学科科研人员固地自封,各自为政,缺乏学科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形成了学术壁垒,阻碍了跨学科科学研究的实施和发展。要打破这种各自为政的科学研究方式,加大对跨学科研究理念的宣传和教育,增强对跨学科的理解,形成学科聚合的思想,改变科学研究者传统的科学研究定势。通过各种跨学科研讨会、跨学科论坛、跨学科学术沙龙等形式,形成良好的跨学科科学研究氛围。同时,从协同学理论看,跨学科研究人员应养成良好的协同理念,在跨学科组织内部加强沟通和学习,增进研究人员彼此之间的互信与合作,建立跨学科资源共享机制、跨学科研究激励机制等,构建良好的跨学科科学研究环境。

3.4 建立有效的跨学科研究组织的管理体制

跨学科研究能否取得较好的发展,关键要有一个科学管理体制相匹配。管理是否合理,体制是否创新,直接影响着体育跨学科科研组织的建设。充分调动跨各相关部门协调和运作,避免研究任务的重复。建立合理的科研资源共享机制,保证科研资源科学有效的利用。加强资金的监督管理,优化支出结构,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建立专家评审库,吸纳不同研究领域的专家加入评审队伍中,提高评价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3.5 资金支持

跨学科科研项目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远高于一般性单学科项目研究,要想跨学科研究活动能够顺利的开展,必须要有一个完善的资金投入保障系统。首先,国家应该针对跨学科研究建立专项投入基金。例如我国科技部负责实施的《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资助政策上应积极地向跨学科研究项目倾斜。其次,引入社会资金投入。高校跨学科研究组织应积极联合社会组织,本着互补共惠的原则,深入合作,不断拓宽其合作的深度与广度,实现多方共赢局面。最后,跨学科研究组织应该提高自身造血能力。高校跨学科研究组织应加强校企合作,不断创出新的成果,同时加强研究成果推广和应用,创造经济效益,形成自我造血功能。

3.6 政策支持

政府应积极加大对跨学科研究的支持,首先,在政策制度层面上给予跨学科研究组织的身份地位的肯定,诠释跨学科研究组织的权力与责任,以及跨学科研究组织机构在我国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在国家政策层面上出台相关的跨学科研究组织资助条令。其次,高校应重视跨学科研究组织,在政策上应该给予积极的倾斜,例如出台激励政策、跨学科组织协调政策、跨学科组织考核政策等。激励政策包括在薪酬福利、职称评定、住房、提拔等方面给予适当优惠政策,让跨学科研究人员感受到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奖励。

4 结论

高校体育跨学科研究组织建设应该重视六个方面:(1)重视跨学科组织结构形式;(2)加强跨学科研究人才队伍的建设;(3)搭建良好的跨学科研究环境;(4)建立科学的跨学科研究管理机制;五,加大政策的扶持和资金的投入。

[1]刘仲林.现代交叉科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69-72.

[2]黄汉升.论现代体育科学研究的方法学特征[D].北京:北京体育人学,1999.

[3]李春景,刘仲林.跨学科研究规律的实证分析[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4,21(2):75-78.

猜你喜欢
科学研究跨学科学科
欢迎订阅《林业科学研究》
【学科新书导览】
跨学科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初中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实践与思考
欢迎订阅《纺织科学研究》
纺织科学研究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大学(2021年2期)2021-06-11 01:13:32
纺织科学研究
“超学科”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