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整体之武汉城市圈体育场馆建设探讨

2014-12-05 23:13罗远东李海英
当代体育科技 2014年31期
关键词:体育场馆场馆武汉

罗远东 李海英

(湖北科技学院体育学院 湖北咸宁 437100)

基于整体之武汉城市圈体育场馆建设探讨

罗远东 李海英

(湖北科技学院体育学院 湖北咸宁 437100)

城市圈不是单纯的交通城市圈、地理位置城市圈,而是城市圈之间紧密的经济往来与文化交流。利用城市圈,各个卫星城集体承担大型体育的责任,既促进了各卫星城市的发展,又分解了单一城市承办的巨大压力,这是后奥运时代申办大型体育赛事的一个思路。武汉城市圈可利用不同城市的优势资源集中力量办大事,将城市圈的优势形成一个整体,既能解决交通、接待、安保、场馆建设压力,又有赛后场馆运营等的优势。基于此出发点,进行关于武汉城市圈体育场馆科学配置的前期研究,如果能提前进行合理统筹科学布局,将来如有机会,肯定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

武汉 城市圈 赛事 体育场馆

武汉发展目标的国内定位是国家中心城市,国际定位是现代化国际性城市,这样的城市定位,也必将使其成为体育的国家中心城市与体育的国际化城市。以武汉为中心的武汉城市圈地处中国腹地,水资源丰富,交通便利,气候适中,现正处于经济飞速发展、各项事业全面推进的关键时期,如果在此时能通盘考虑对武汉城市圈的体育场馆进行长远、科学的配置,必将对整个城市圈的体育布局、今后承办大型体育赛事的接待能力、场馆的科学利用等奠定良好的基础。

1 武汉城市圈存在场馆建设的巨大需求

1.1 举办大型体育赛事的潜在需求

武汉是湖北省省会,湖北是体育大省,也是奥运强省,竞技体育水平较高,水上运动、跳水、体操等项目位居全国前列,在世界体坛上也有一定的位置。对于武汉城市圈来说,武汉是城市圈的中心,城市圈拥有“武汉东湖皮划艇训练基地”“黄石国家乒乓球训练基地”“国家体操训练基地”、素有“体操之乡”美誉的仙桃市,而且还产生了不少世界冠军和奥运冠军,在历届奥运会上,取得的金牌数一直位居全国省市前列。不局限于这些奥运夺冠的的项目,足球、篮球、游泳、网球等一些深受广大群众爱好和参与的项目也开展的如火如荼,仅足球武汉就有中超、中甲和中乙3只球队。

基于良好的群众体育基础,武汉城市圈所举行的各级各类体育赛事层出不穷,女足世界杯、男足亚洲杯、中超、中甲、中乙的联赛、美国前NBA巨星王朝中国巡演赛、全国花样游泳锦标赛、全国排球锦标赛、体操等比赛都悉数在武汉举行过多次。这些赛事在武汉及其周边城市的举行,无疑推动了该地区的体育开展,促进了当地的经济文化发展,但同时也发现了一些问题,那就是这些比赛基本都在新华路体育场、沌口体育中心、洪山体育馆3个场馆举行,而这3个场馆要么在汉口和武昌的繁华中心,要么在偏远的汉阳,去这3个地方观看比赛交通都是问题,坐车不方便,开车路途遥远,造成道路拥挤,停车也是问题,多数比赛安排在晚上,看完比赛再回家也很不方便。同时,这3个场馆在场馆自身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洪山馆和新华路体育场老旧、看台较小,沌口体育中心主要功能还是足球。

按照武汉现代化国际性城市的定位,举办大型甚至国际性体育活动不是不可能。举办大型国际型体育活动对于场馆有着严格的要求,包括场馆数量、灯光场地等配套设施、快速集中与疏散要求、安全性等,以武汉目前的主要场馆来看,场馆老旧、交通不便利、大型场馆数量不足是几大硬伤,同时新修的湖北省奥林匹克体育中心由于是省体育局直属事业单位,其职能主要为驻地优秀运动员和相关单位提供后勤保障和对所属体育场馆设施及国有资产管理开发。

武汉市以目前的场馆硬件来看是无力承担大型国际体育赛事的,但存在着体育场馆建设的巨大潜力。

1.2 会展经济的巨大需求

所谓会展经济,即通过举办大型会议、展览活动,带来源源不断的商流、物流、人流、资金流、信息流,直接推动商贸、旅游业的发展,不断创造商机,吸引投资,进而拉动其它产业的发展,并形成1个以会展活动为核心的经济群体。会展活动,对于促进经济发展必定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为宣传产品、打造国优品牌创造了机会,尤其对新产品上市作用更为明显;为生产者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根据会展期间签订的合同组织,获得生产上的主动权;为需求方提供更大范围的选择权,看样选货,以质论价,降低了采购成本,提高了采购质量;加深了感情,沟通了信息,促进产品的升级换代,有利于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最根本的作用在于创造了经济效益,企业创效,国家增收,从而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2012年武汉市的GDP达到8000亿,武汉城市圈GDP达到1492亿,经济的飞速发展必将带来会展经济的强大需求,仅武汉国际会展中心2012年举办的国际性和全国性的会展活动就达到45次之多。由于武汉国际会展中心的国际性定位,加之在地理位置上居于汉口核心商业区,对于大量的会展需求是无法满足的,加之其接待能力是有限的,总之,武汉以及武汉城市圈的会展经济需要很多会展场所,这也是我们经常在学校、政府广场等地见到不同会展的原因。

体育场馆由于场地空间大、卫生设施齐全、安全消防保障以及快速集中疏散能力强、在一定程度上不受天气等因素的影响,能接纳很多大型会展活动,在为商家做好宣传服务平台的同时,也能获得一定的收入,从而减轻场馆维护的负担。

1.3 群众健身的巨大需求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健康意识的增强,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锻炼就得有场所,有些项目对场所没特别要求,如跳绳在自家阳台就行,但很多项目就需要特定的场所,如球类活动。同时,通过体育活动达到交流、结识朋友也是体育的一个重要功能,这也要求有一个固定的场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密度不断增加,原有的平均场馆资源已经呈现不足,对于体育场馆已出现巨大的需求。

不得不提的是武汉城市圈的气候特点决定了该区域对于体育场馆有着特殊的要求。武汉城市圈地处长江中游,地理上虽处黄河以南,但冬天异常寒冷,水管冻裂是常事,且冬天时间持续较长。到了春季,又遇上梅雨季节,隔三岔五下雨是常事,连续下十几天雨也不稀奇。到了夏天,酷暑难耐,30多度甚至40度的高温要持续3个多月。而到了国庆节前后,似乎在一夜之间就又进入了冬天,秋天是那么的短暂。这样的气候使得人们没有多少机会在户外进行自然的锻炼与健身活动,走进体育场馆成为无奈的选择,这也对场馆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4 大型体育场馆建设对于当前积极推进的城市化进程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提高城市化水平是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向,进行大型体育场馆建设能积极有效推动城市化的进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首先,大型体育场馆建设促进了城市范围的扩大。纵览城市发展历程,城市范围扩大首当其冲的拉动者无非是政府单位、车站、交通、体育场馆、工厂企业等,进而带来人流、交通等一系列变化,这里面体育场馆具有重要的作用。由于体育场馆必然带来大量的观众,使得体育场馆区域交通比较便利,来往人员比较多,形成了稳定的人流,进而带动周边区域商贸的发展、房地产的发展,如此良性循环,有效推动了所在区域的城市化。以北京为例,亚运村奥运村都是因为承办亚运会奥运会在该区域建设了大型体育场馆,最终使相关区域不断发展与主城区融为一体。其次,大型体育场馆能衍生相关行业的发展。由于大型体育场馆的公共服务属性,能有效促进居民毗邻而居,直接带来的效应就是周边地价的升值、房地产的繁荣等,进而是周围居民的增多,餐饮、娱乐、交通、教育等行业的兴起与繁荣,最终,区域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与中心城区的差距逐渐减少乃至超越。最后,大型体育场馆建设能提升城市品位,提高城市文明程度。大型体育场馆,往往会成为一座城市乃至国家的地标性建筑,如深圳大运会主场馆“春茧”、北京奥运会主场馆“鸟巢”等,均成了深圳和北京的城市名片,它不仅是建筑、力学、美学、艺术等的结晶,更是一座城市精神面貌的浓缩与体现。一座城市,如没有相应的体育场馆,或者场馆落后,则凸显了城市管理者对于体育的不重视。试想,在当今体育已经深深融入社会的角角落落方方面面全民重视体育热爱体育的时代,一座城市不重视体育,则只能凸显这种城市的落后。另外,大型体育场馆建设必将带动体育赛事的开展、会展经济的活跃、综艺娱乐活动的繁荣,这些活动的开展,无不会丰富百姓的文化生活,提升城市的文明程度,提升城市的品位。同时这些活动本身也是经济活动,能进一步推动经济的发展。

2 场馆布局及后续维护利用方面的经验教训

体育场馆的建设不是单纯的建设,它牵涉到后续的场馆利用率、周边交通、周边配套设施、与城市整体协调以及成本因素等,过去在国内外发生的盲目体育场馆建设给我们留下了很好的经验教训。

2.1 场馆位置要交通便利

场馆建设的目的是为居民提供健身场所,为各类比赛提供比赛场地,便于各类体育爱好者观看比赛,说到底,就是为体育参与人群提供便利。居民选择体育场馆进行锻炼,一般来讲,人们都愿意在就近的地方进行体育锻炼,与体育场馆的距离也会因人而异,但总体上来讲是越近越好。虽然随着经济收入的提高,摩托车、小轿车步入寻常百姓家,很多人会开着车到稍远点的场馆进行运动健身,但这个距离也是有限度的,太远、堵车、停车难都会致使很多人放弃,从环保的角度讲,驾车也是不健康的。因此,在进行一所体育场馆建设之前必须要考虑能否为更多的人提供体育锻炼的便利。现实中发生了一些体育场馆远离居民区的事情,如安徽巢湖市体育中心由于远离市区鲜有人去,最终导致荒废种菜的闹剧;沈阳绿岛体育中心由于地处郊区、场地畸形等原因,导致利用率较低最终被爆破拆除。

大型体育场馆除了日常为市民提供体育锻炼场所的功能以外,举办大型体育赛事和展览也是其重要职能,这也对其地理位置和交通提出了要求。以足球为例,足球比赛观众动辄上万人,三五万人是常事,比赛前后好几万人快速集中与疏散要求场馆必须毗邻主要交通干道。同时,地理位置不能太偏远,否则对于外地球迷前来看球形成障碍。拿长沙和武汉做比较,长沙的贺龙体育中心位于长沙市中心,从长沙站过去只有6km,无论对于长沙市民还是外地坐火车的球迷非常方便,但武汉的体育中心却位于偏远的三环线外,市民过去非常不方便,到汉口站达20km,到武昌站23km,到武汉高铁站达到38km。武汉的体育中心无论是对于武汉市的足球观众还是武汉城市圈周边城市的球迷来说,都是不方便前去观看比赛的。

2.2 场馆建设要着眼于实际需求并有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体育场馆建设的目的是为城市的体育、文化、经济等服务,满足现实需求是基础,但同时由于建筑行业是高耗能行业,也是主要的污染制造者[1],场馆建设对于任何一座城市来说都是一笔不小的投资,因此,着眼长远是首当其冲的。体育场馆的设计使用寿命一般来说都比较长,鸟巢设计就长达100年,但现实是国内很多体育场馆的寿命只有十几年甚至更短,沈阳绿岛体育中心投资8亿建设,却最终只使用了8年就拆了,原因是场馆落后,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因此,在制定场馆建设规模与层级时,要以城市当前人口及未来20~40年经济、社会、人口发展趋势为依据,不能只顾当前,造成场馆滞后于社会的发展,也不能因为超前,造成浪费与空置,维护方面也成为负担。

从场馆的功能方面来说要既满足于当前也放眼长远,对于经济发达的大中城市而言,一是场馆数量多,二是场馆功能定位分的比较细,三是配套设施比较齐全。但对于中小城市和经济欠发达的地区而言,首先场馆数量就比较少,数量少就要求必须是多功能型,可能是既要能进行篮球比赛,也要能进行羽毛球比赛,还可能要进行集体大会和文艺表演,另外在配套场地设施方面也参差不齐,诸如更衣室、热身场地、停车场等。满足于未来的场馆建设,一定是着眼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未来需求进行科学预测的,一味追求单一功能极致,或一味贪大求全,都是不科学的。

2.3 要充分考虑后期维护及利用

场馆的后期维护及利用是最近十多年出现的问题,尤其是长野冬奥会、雅典奥运会和北京奥运会后出现的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1998年日本长野冬奥会后,巨额的场馆设施维护费用成为长野的大包袱;2000年悉尼奥运会后,部分场馆废弃,少数场馆进行拆除卖废旧建筑材料;2004年雅典奥运会后,30多个奥运场馆,每年1亿多欧元的高昂维护费用让雅典叫苦不迭。就连有2000多万人口的城市北京,尽管在北京奥运会前场馆建设初期就已经考虑了城市整体布局、赛后利用、市民需求、社区配套和市场运营等,但随着奥运时代的过去,这种弊端已经显现,顺义奥林匹克水上公园在赛后对公众有偿开放,但现在门可罗雀,老山小轮车赛场内杂草丛生,皮划艇赛道中看不到一滴水,沙滩排球馆墙纸也大面积脱落。

出现这种窘况,既有宣传原因,也有参与人群少,还有规划等方面的原因,但总之,在建设前期进行后期维护利用方面的考虑是必不可的。北京奥运会正是因为7座场馆建设在大学小区,一方面是对高校资源的合理利用;另一方面在赛后也可以为高校师生体育锻炼提供服务,也可举办各类赛事,达到了共赢的目的。伦敦奥运会也借鉴了前几届奥运会的经验,很多场馆都是临时场馆,在奥运结束后予以拆除。

3 武汉城市圈的优势及其各卫星城市的特点

3.1交通便利

武汉城市圈地处中国东西、南北两大发展轴线,其东承“长三角”,南连“珠三角”,北接“京津冀”,西启“成渝”,具有独特的综合区位优势,是我国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纽带和桥梁,交通区位优势明显。城市圈对外交通而言,京广高铁、京广铁路、京九铁路、武西高铁(筹)、沪汉蓉铁路快速通道、汉丹铁路等构成了米字型的高速铁路网;公路方面,京珠高速、大光高速、武深高速、107国道贯穿南北,沪渝高速、沪蓉高速、杭瑞高速、318国道横穿东西;武汉有华中地区唯一的综合枢纽机场天河机场,还有规划中的武汉南机场,水上交通有黄金水道长江。目前,从武汉出发到全国主要城市都可在4h内到达,武汉城市圈的对外交通是非常便利的。城市圈各城市之间也是非常方便的,目前,从城市圈中心武汉到周边各个城市都有高速公路和铁路,城际铁路也即将开通,东南西北四个方向都有高铁,汽车可在1h内到达,铁路可以在0.5h内到达。各城市圈之间,直线距离也都在100km左右,环线高速也在建设之中。等城市圈交通构想完成,城市圈内任意两个城市都可以在1h内到达。

“九省通衢”可不是徒有虚名,武汉及城市圈的这种交通区位优势在全国来讲都是无可取代的,国内的运动员教练员和观众可以从四面八方乘坐火车或飞机的方式快速抵达,时间都在4h之内,外国朋友抵达也十分方便,既能选择直飞武汉,也可选择周边城市如长沙、合肥、南昌、郑州、宜昌、襄阳等地,这几个城市到武汉都有高铁,都能在2h内到达。

3.2 水资源丰富

湖北素有千湖之省的美誉,而湖泊主要集中于江汉平原一带,尤以长江和汉江之间为多,也就是武汉城市圈一带,尤其是武汉、孝感、仙桃、嘉鱼、鄂州等地。武汉城市圈多年平均水资源量7169亿m3,人均水资源量23350m3,是全国人均水资源量的10倍。有了水有了湖泊城市就有了灵气,各种植被生长旺盛,农业水产业收成就有了保障,也成就了鱼米之乡的美名。有了水,也使得武汉城市圈的水上体育项目开展得如火如荼,万人横渡长江、畅游东湖等都是武汉的名片。水资源丰富,城市绿化工作就有保障,城市文明得到提高,空气污染也能有效控制。2008年北京奥运会就因为缺水和沙尘问题国家花巨资进行工业企业搬迁和关停。

3.3 经济发达

武汉城市圈目前的经济总量虽然与长三角、珠三角及北京经济圈相比相差甚远,但在全国区域发展的大格局中,武汉素有“承东启西、接南转北、通江达海”的独特区位优势,承担着带领中部地区崛起的重任。随着国家中部崛起战略的提出,武汉城市圈在中部地区较强带动的核心地位日益凸显,特别是2007年12月国务院批准武汉城市圈成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武汉城市圈在中部地区的龙头老大地位日益确立。

武汉城市圈的老大武汉市在中国的工业、商业发展史上是占有重要地位的,汉阳造、江汉路都是旧中国时期中国工商业兴起的缩影,时至今日,百年汉阳造再次焕发生机,武钢、武重、武船、二汽等都蒸蒸日上生机盎然。武汉是全国重要的科技、教育中心,其城市综合科技实力仅次于北京、上海,居全国第三位,拥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技术中心21个,48所普通高校、50万在校大学生,736个科研设计单位。武汉东湖高新区是我国仅次于中关村的第二大智力密集区,被誉为“华中硅谷”,在通讯、生物工程与新医药、激光、微电子技术和新材料等五大领域处于全球领先地位。武汉城市圈已具备建设中西部最为重要的技术创新和技术扩散中心的能力。

3.4 高校云集,城市富有活力

因为武汉独有的中国经济地理“心脏”地位,武汉的高校也很多,普通高校69所,在校学生人数超过100万,加上城市圈其他城市高校学生,学生人数远居全球第一。年轻人富有活力,喜爱运动,大学生人数多,使得这座城市乃至整个城市圈的城市都是年轻的城市,各种运动广泛开展。同时,因为学生充当自愿者,各种公益性活动也得以稳步推进,如开展城市长跑时的后勤保障人员、交通安全执勤人员、城市文明宣传人员等。

武汉城市圈所具有的单项优势对于某些城市来讲或许并不是优势,比如北京的大学生人数也多,经济也发达,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各城市之间的交通也很方便,但是,能将所有这些优势都具备,好像也不容易。

4 体育场馆建设的前瞻性思路

4.1 武汉城市圈从整体出发,形成整体概念,避免武汉市一支独秀的局面

目前武汉市无论是在经济总量、软硬件建设等方面都是远超城市圈其它城市的,如果武汉市起不到带动作用,就形不成整体,无法形成整体竞争力,也就达不到建设城市圈的初衷。换一个角度,如果没有周边城市圈中小城市的支持,单靠武汉市是不能很好完成大型甚至是国际型赛事的接待、比赛任务的,北京奥运会也不仅是靠北京,而是全国的鼎立支持。

武汉市要在城市圈起到带动作用,就要打破场馆全部建设在武汉的禁锢。场馆怎么建,建哪里,要根据项目的特点、交通、城市整体布局以及周边城市的情况总体决定,否则,只能是重蹈别人的覆辙。同时,城市圈各城市之间也要有整体观,不要盲目争抢,也要考虑自身的实际情况,如城市接待、综合配套、赛后利用等方面。

4.2 充分发掘高校在体育场馆建设、运动项目等方面的特点,与高校合作进行场馆建设

高校因为是年轻人的汇聚地,有着强烈的体育运动需求,各高校也大力进行了体育场馆建设和体育文化营造,比如华中科技大学和武汉理工大学的篮球运动队比赛水平就很高,参加了CUBA比赛,武汉理工大学的武术队也都汇集了全国高手,武汉大学的羽毛球运动氛围浓厚,湖北大学的足球队在全国也有一定的影响力。这些学校也存在体育场馆老化、观众席偏少等问题,如果能将这些学校调动起来,在他们进行场馆翻新、维护时体育主管部门投入一定的支持,将场馆进行长远规划与建设,未来一旦有大型赛事便可使用,这对于学校和体育主管部门都是双赢的事情,双方投入,都节省了资金,省去了建设用地,解决了学校场地困难,场馆的后期维护使用也迎刃而解。这种情况目前已有成功的案例,如1991年湖北省体委就在湖北大学新建了湖北大学1号体育馆,2004年当时的黄石市体育中心就修建在黄石高等专科学校内,2007年城运会柔道比赛也在湖北大学3号体育馆举行,华中科技大学光谷体育馆华中科技大学光谷体育馆也曾为城运会篮球、排球比赛、训练馆。

4.3 要将各地区的体育文化、运动项目和体育场馆进行有机衔接合理布局

目前来讲城市圈某些城市如武汉、仙桃、黄石已有开展基础好、运动水平高、影响力大的运动项目,其它城市都在努力追赶,但这种追赶不能是项目雷同的拷贝,而应该是根据所在地的经济、文化和群众参与特点,选择适合自身的运动项目,同时结合所在地的地域文化和体育文化,最终形成亮点。同时,体育场馆建设也要结合这些运动项目,形成各地的特色场馆特色建筑。

4.4 场馆建设时要科学选址,做到交通便利

在前期场馆建设规划科学选址的过程中不仅要结合城市圈各区域城市的地域、资源、经济等特点同时也要考虑到场馆的建设是否做到交通便利。例如在举办大型体育赛事和展览的过程中大量的人员汇集与疏散为场馆的选址是否具备便利的交通条件提出了要求。以足球为例,足球比赛观众动辄上万人,三五万人是常事,比赛前后好几万人快速集中与疏散要求场馆必须毗邻武汉城市圈主要交通干道。当然在要求场馆建设具备便利的交通的同时,体育场馆的科学选址也不能过于偏僻,因为大型体育场馆的日常经营主要是为了开展群众体育活动,而通常体育场馆的消费者多事体育场馆周围20min行程以内的居民,而对于相对偏僻的城市郊区来说,居民人口规模小、人口集中程度低、居民体育消费意识较为淡薄,体育消费水平较低,这无疑也会影响到那些远离市区的大型体育场馆的日常经营开发。

4.5 充分利用城市圈的水资源

水乃生命之源,有了水就有了灵气。湖北素有“千湖之省”的称谓,而武汉则有着“百湖之市”的美誉。与沿海发达地区城市群相比,武汉城市圈有着较明显的水土资源和生态环境优势,如何科学地利用这些资源则是在场馆规划建设中必须要考虑的问题。规划得好、设计得好、利用得好,水能为我所用,既节约,又环保,还富有灵气。

[1]马国馨.可持续发展观和体育建筑[J].建筑学报,1998(10):18.

[2]王雷,黄签名.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场馆规划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2010(12):91-92.

[3]李兴玲,尚春雷,徐强.浅析奥运会场馆规划,设计与赛后利用——以青岛奥运帆船中心为例[J].青岛理工大学学报,2012(2):47-51.

[4]金灿.重视后奥运体育场馆的利用[J].北京社会科学,2006(4):86-91.

[5]周进强,吴寿章.中国体育赛事活动市场化发展道路的回望与展望[J].体育文化导刊,2001(6):9-11.

G818.2

A

2095-2813(2014)11(a)-0152-04

猜你喜欢
体育场馆场馆武汉
高校体育场馆管理模式研究
政府购买体育场馆公共服务存在的问题与化解策略
会前视察 支招亚运场馆利用
创新标准打造绿色雪上运动场馆
冬奥之约,场馆先行
别哭武汉愿你平安
我们在一起
武汉加油
决战武汉
我国体育场馆研究概述及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