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若锋 屈冬林 张友 庄宏远 (广东省广州增城中学,511300)
积极身体练习体验的体育学习动因
——“目标引领内容”的内涵及对体育学习的价值
邓若锋 屈冬林 张友 庄宏远 (广东省广州增城中学,511300)
作为学校课程重要组成部分的体育课程,承担着发展身体的教育重任。它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在学生先天遗传基础上,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以身体练习为表现形式的体育学习活动,形成积极的身体练习体验,进而高效地掌握体育技能、知识和方法,培养人格品质和社会适应能力,以达成课程目标。因此,在认识和理解“目标引领内容”时,以积极身体练习体验为认识基础,分析学生获得积极身体练习体验的体育学习动因,探讨“目标引领内容”的真正内涵,进而归纳“目标引领内容”对于学生体育学习的价值。这对实施课程标准,深化学校体育改革,落实“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的精神具有现实意义。
动因是“动机,原因”[1]。体育学习是通过教师的教授和学生的身体练习体验而获得体育知识、技能、方法、态度或价值的过程。体育学习动因是指学生进行体育学习活动的动机和原因,是诱发和维持体育学习行为、认知活动,并朝向一定目标方向,完成学习任务,达成学习目标的心理倾向。在体育学习的身体练习中,学生由于内部处于某种身体运动的需求或欲望状态时,就会驱使自己朝向能够得到满足的方向,产生动力性的行为倾向。此时,学生把满足其身体运动需求和欲望的对象作为目标诱因,形成实现目标的外显行为活动。这种在学生内部产生的行为倾向和外部形成的行为活动,都是朝向一定的方向,以一定的强度产生和维持行为的生成。这种在学生内部的驱动身体练习行为的心理倾向就是体育学习动因。现从以下几方面对体育学习动因进行分析。
(一)身体运动是人的生命发展需要
人是非特定化、未完成和不确定的存在,具有很强的可塑性。人的发展需要不仅是一种本能,更是一种自觉性存在,人只有不断地发展和完善才能赋予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在人的生命发展中,身体发展各阶段的重要性具有不同的表现。如,在婴幼儿期,身体的发展是以动作的学习和练习为主。到了儿童中期和青少年期,需要学校通过身体的教育活动,增长各种身体运动经验,发展更高的运动技能水平,形成适合于未来生存和工作需要的各种身体动作技能。人在学校教育阶段,正处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尤其是身体发展最为突出,身体是学生生命发展和存在的物质基础,学生的行为、认知和情绪都是通过身体来表现。而身体的发展和完善,需要适宜的由身体动作所组成的身体运动的刺激强化,在原有先天遗传的基础上,通过后天教育的影响,使身体运动成为人生命发展的需要,成为一种自觉性行动。从人的先天遗传基础来看,“人类进行身体运动的权力是天赋的,对身体运动的需求是刚性的,是为满足基本生存和延续的恒久性需求”[2]。这种身体运动的刚性需求,只有通过一定的目标导向驱使,才能强化成为学生的体育学习动因。
(二)促进身体发展的身体动作选择
身体练习的基本单位是身体动作,而身体动作是人的基本能力,对于人的发展具有特殊的意义。人的生存、生活、生命发展过程都伴随着各种各样的身体动作。身体动作主要是通过以肌肉的外显活动形式来表现,但在肌肉外显活动的背后存在极其复杂的生理和心理、物理性和社会性原因和过程。身体动作是人类适应环境的重要手段,在个体的生命存在和身心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但在众多的身体动作中,不是所有身体动作都对促进和发展身体有积极的影响,需要依据人的解剖和生理特点及规律,从运动学、神经科学和心理学等不同的角度,选择和设计对于人的身体发展和完善有积极影响的身体动作,按照一定的身体姿势、练习轨迹、练习负荷等要素形成相应的身体练习,通过反复的身体练习刺激,才能对身体发展和完善产生积极影响。因此,要在学生先天原始的身体运动需求上,以身体动作为基础进行身体练习的选择和设计,进而通过反复的身体练习刺激,形成积极的身体练习体验。有了这种身体练习体验,才能在从身体动作到动作技能、动作技能到运动技能、运动技能到知识技能的体育学习过程中,形成积极的行为表现、认知活动和心理感受。
(三)积极身体练习体验的学习动因
人的身体运动原始性需求,只能是一种先天赋予人的本能。如何将这种原始的身体运动需求,在一定的环境下,通过适宜的教育活动,使之成为个体发展自身身体的动因,这是进行发展和完善身体教育活动的思考点。就目前学校课程形态来看,身体的教育主要是由体育课程来完成。对于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的体育课程教学来说,将学生的这种原始的身体运动刚性需求,强化成体育学习的动力,则需要分析人的身体运动组织结构和生成机制,从身体运动的基本行为、运动认知、心理感受等方面来考虑。为此,以学生身体运动的原始需求为本源,将身体练习的基本单位身体动作为体育学习的起点,以学生的运动技能学习过程为主线,将运动技能学习分成从身体动作到动作技能、动作技能到运动技能、运动技能到知识技能等三个不同阶段,进而构成体育学习的三个基本层次。在学生原始的身体动作发展需要的基础上,通过身体练习活动形成积极的身体练习体验,并朝向动作技能、运动技能、知识技能的方向逐步上升。在由身体动作到知识技能的递进过程中,是由身体行为、运动认知和心理感受形成的身体练习体验起到了决定性作用。身体练习体验也就构成了体育学习的核心动力因素。
人有了发展和完善自身的身体运动需求,要在一定环境条件下,通过适宜的身体练习刺激,形成良好的身体行为、运动认知和心理感受,进而形成积极的身体练习体验,以构成体育学习的动因。有了身体练习体验的体育学习动因,才能使学生高质量完成学习任务成为可能,但需要一种激励机制以保障这种学习活动的高质量,使学习活动朝向一定方向发展。基于此,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制定与实施都体现了“目标引领内容”的课程思想,强调在课程目标的基础上,选择和设计教学内容,使所有体育教学活动内容都围绕课程目标来开展,并最终达成课程目标。“目标引领内容”的实质就是在促进学生身体发展的教育过程中,以体育课程目标为导向,将课程的学习目标的设置、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方式和方法的选择与运用、教学评价指标的制定,都限定在课程目标的框架之内,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体育学习的需要,保障体育课程教学的高质量,其内涵可表达成以下三个方面。
(一)将学生原始本能转为目标行为
人有身体运动的原始需求,但这种需求并不一定就能够成为发展和完善身体的动因。也就是说学生虽然有身体运动的原始需求,但这种需要还不是学生体育学习的动因,这种身体运动的先天本能,不能直接成为学生进行体育学习的身体练习行为心理倾向。学生有身体运动的原始需求,并不是说学生都愿意、都喜欢体育学习,只有当学生对以身体练习为主的体育学习有了积极的身体练习体验,才能使之将身体运动的原始需求转化成体育学习的动因,使体育学习朝向有利于促进和完善身体发展的方向。在学生体育学习中,要获得积极的身体练习,就必须有目标作为导向,才能够激励学生朝向所要达到的目标方向。在激励理论中就有目标导向理论,这种理论把人的行为分为“目标导向行为、目标行为、间接行为三种。”[3]其中,目标导向行为是为寻求达到某种目标而表现出来的行为;目标行为是达到目标满足需要的行为;间接行为是为满足将来的需要而出现的行为。在人的意识活动中,任何一种有目的有计划行动,要达到某一目标,必须经过目标导向行为、目标行为来达成目标。
第一,原始的身体运动需求只有在一定的目标导向行为中,才能得到强化,使之成为体育学习动因。当学生的身体运动原始需求,成为目标导向行为,就意味着随着目标的不断接近,其完成任务、达成目标的动机强度也在不断增强,直到“达成目标”或出现“遭受挫折”的状态。在此目标导向行为中,以身体练习为主要行为表现,并形成相应的身体练习体验。“达成目标”就会形成积极的身体练习体验,“遭受挫折”则会形成消极的身体练习体验。前者会强化学生身体运动的原始本能,使之成为体育学习的动因;后者会弱化学生身体运动的原始本能,使之产生不愿意进行体育学习的心理感受。
第二,只有获得积极的身体练习体验才能强化目标行为。当身体练习成为一种目标行为后,体育学习动因的强度反而有逐渐降低或出现减弱的趋势。为使体育学习动因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当一个目标实现后,就应提出新的目标,以便进入一个新的目标导向过程,使体育学习动因强度维持在较高的水平上,使学生始终保持一种积极的身体练习体验状态。
第三,在体育学习的身体练习过程中,当学生意识到自己的目标快要实现的时候,会产生一种冲动的心理感受,从而强化目标导向行为能力,提高学习的效率。
(二)能满足学生体育课程学习需要
“课程目标是课程中教育价值的具体体现,是课程开发所要达到的预期目标和结果”[4]。体育课程依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国家和民族对教育要求,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体育学科课程的特点和功能,来制定体育课程目标。有了课程目标,就需要选择和设计一定的教学内容,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来达成课程目标。而身体练习的基本单位是身体动作,必须从众多的身体动作中选择对于学生身体发展有积极意义的身体动作,并与自然环境、个体身心发展阶段特征,教育的要求相联系,才能满足于学生体育学习的需要。“身体动作是符号的形式,身体练习是符号的表达,将身体姿势、练习轨迹、练习负荷作为符号系统,形成动作技能的动作图式。[5]“这种动作图式的形成需要在一定的目标要求之下,从身体动作系统中选择对于发展学生身体有积极意义的身体动作,组合成符号形式,通过身体练习来进行表达。在此,在课程目标的框架之下,选择适宜的身体练习内容,才能对发展学生的身体产生积极影响,才能满足学生体育学习的需要。
第一,“目标引领内容”能更好地尊重学生生命的本源,关注学生的身体差异,选择和设计合理的教学内容、方式、方法、评价等,进行适宜的认知和行为活动,以调动和激发学生的自觉主动性,使学生对体育学习产生来自生命发展的原始需要,形成体育学习的动因。体育课程教学的教材内容大多从现有的运动项目中选择而来,如,选择篮球、足球、体操、田径等作为教材内容。就现有的运动项目来说,不同的运动项目都是由身体动作按照一定的逻辑规律而形成的身体动作组合。人类已有的运动项目多种多样,对于体育课程教学的教材内容选择和设计而言,只能依据学生所处的教学环境、身心特点来选择相应的运动项目作为内容。
第二,“目标引领内容”顺应学生的身体发展规律。特别是针对青少年成长的关键期,提出了不同水平阶段的体育课程目标。需要针对学生身体发展的全面性,合理设置和安排运动负荷,遵循教学的基本发展过程,营造良好的集体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身体练习中体验积极的集体氛围。在相应的体育课程目标基础上,选择了相应的教材之后,还需要设计相应的教学内容,并落实到具体的课堂教学之中,才能为达成目标服务。其核心就是满足学生体育的需要。如,水平四“运动技能”学习目标中的“基本掌握并运用运动技术——基本掌握并运用一些球类运动项目的技术和简单战术”。为此,选择篮球运动项目作为教材内容素材,对于水平四的体育课程教学来说,要针对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学生的已有篮球运动水平,学校体育教学资源情况确定教学内容。其中重要的一点要将课程目标拆分成学年、学期、模块、单元、课时目标,这样才能体现“目标引领内容”的思想,满足学生体育学习的需要。
第三,将学生的认知方式与体育学习能力相联系,让学生会学。“目标引领内容”能给学生提供正确的体育学习思维概念,让学生认知和理解体育对于自身生命发展和完善的意义,让学生明白和清楚体育课堂教学是做什么的,需要做什么,自己应该怎么做。通过目标导向行为和目标行为,进行有效的知识、技能和方法学习,使体育知识成为动作技能、运动技能、知识技能形成的基础。将营养卫生措施、生活制度、自然力(空气、阳光和水)、心态调适等与技能教学相结合,使学生选择适宜的学习方式,并有效地运用于学习之中,通过的具体的方法策略去独立获取、加工和应用技术、技能、知识,解决健身、竞赛和身体娱乐中的实际问题,以提升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
(三)保障体育教学质量的较高水平
“目标引领内容”,需要教师依据体育课程目标,选择和分析教材,选择和设计教学内容,并为达成目标选择相应的方法和形式。最为重要是只有从课程目标出发,才能制定相应的教学评价指标和标准。一般来说,以课程标准为基础,在分析课程目标的基础之上,结合自身的体育教学资源实情,将课程目标进行具体化,以教学结果为评价导向,以学生身体和认知能力发展为目标,强调体育教学在增进学生健康,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等方面的结果,来制定相应的教学评价指标和标准。有了教学目标和评价标准,其教学过程操作会更主动,更能从学生体育学习的需要出发,更好地满足于学生体育学习的需要。
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实施中,很多的实施者不明白“目标引领内容”思想,对于学生体育学习的价值,是在一种混乱的思维状态下开展工作的。因此,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就会出现对课程目标认识不清、定位不准、分层不当,不能将“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等目标,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学生的运动兴趣与需要、学生已有体育学习水平状态、教学的环境条件等有机地结合,将抽象课程目标具体化到每一节课的操作性目标之中,选择和设计适合于学生的教学内容,通过从身体动作到知识技能的身体练习过程,获得积极的身体练习体验,达成学习目标。为此,在分析“目标引领内容”真正内涵的基础上,就“目标引领内容”对于学生体育学习的价值概括如下。
(一)将本能需求与课程目标相结合
在“目标引领内容”之下,意味着教育者必须从人的本源出发,站在人的生命发展和完善的立场,更加关注学生生命体验活动。在促进学生身体发展的过程中,思维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身体运动发展需求,将学生身体运动的原始本能需求,通过目标行为导向的激励作用,强化成积极的身体练习体验。对于学生的体育学习来说,这体现了尊重学生的生命价值,将学生的本能需要与后天身体教育的课程目标相结合,使学生原始的身体运动需求转化成促进自身身体发展的目标导向行为。
(二)选择适合自己的体育学习内容
“目标引领内容”是从学生生命发展长远利益出发,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需求,同时又考虑到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运动爱好和兴趣。根据课程目标,水平目标,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学校体育教学资源实际,选择教材素材设计成适合学生需要的教学内容,组织体育教学活动。这体现了教学具有较强的针对性,较好地处理了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的关系,达到优化体育课程教学内容的效果,使学生能选择适合于自己的体育学习内容。
(三)激励与超越自我实现课程目标
在课程目标的导向激励之下,使“教”与“学”双方都在目标导向行为和目标行为的交替中,通过获得积极的身体练习体验,而不断强化学生的内在心理倾向和外在行为活动,使体育学习的身体行为、运动认知和心理感受,即身体练习体验的体育学习动因强度,维持在较高的水平上。让教师和学生对如何“教”、如何“学”行为活动进行价值判断,使学生将体育学习内化成一种自觉性行动,将外部刺激与自身需求结合在一起,从形成动作技能到运动技能,再到知识技能,不断地超越自我,以满足身心发展的需要。
如何认识和理解“目标引领内容”的体育课程思想,这对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为使广大同仁更好地理解“目标引领内容”,对以上的分析和探讨进行归纳,形成“理解‘目标引领内容’思路示意图”(见下图)。注:本文系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研究项目“高中体育课堂教学质量基本层次结构的研究”(2012YQJK090)的阶段性成果。
[1]中国社会科学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6):328.
[2]胡小明.体育发展新理念[J].体育学刊,2011(1):8-13.
[3]吴晓义.国外积极课堂气氛形成理论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07(9):31-35.
[4]杨文轩,季浏.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1):67.
[5]邓若锋.身体练习体验是体育学习的一种价值诉求[J].体育学刊,2013(6):6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