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键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100088)
算一算运动不足的成本
吴键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100088)
日前,为劝告市民遇事冷静,切莫动手,四川某派出所张贴出一张题为“打架成本清单”的海报。海报的具体内容是:打架直接成本=5~15日拘留+500元~1000元罚款+成千上万医药费;打架附加成本=心情沮丧低落郁闷+名誉形象受损+家人朋友担心+工作学习生活可能蒙受重大损失;打架风险成本=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据说,海报张贴后,社会各界反响良好,街头打架现象得到明显遏制。
此事给我们一个启示:当人们清楚地知道某种行为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时,通过一系列的心理调整,是能够有效地调整和控制自己的行为的。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解释,可以理解为这样一个过程:一个人的行为,在强大的“外在社会控制”因素(如惩戒、责罚等)的制约下,个体会将外在控制因素主动内化,形成动机,以实现主动的“内在自我控制”,从而实现行为控制的过程。
其实,这一过程,用现在流行说法,也就是所谓的倒逼机制。
联系到当前困扰整个教育界、亟需解决的中国青少年体质健康持续下降的问题,这种机制有无值得借鉴的地方呢?
我们都知道,自1985年以来,中国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呈持续下降态势。与此同时,自上世纪末以来,尤其是2007年以来,教育主管部门一系列鼓励青少年积极参加体育活动、促进体质健康的措施不断出台。学校针对导致运动不足的各种原因,许多干预措施也相继实施。然而,从实际情况看,效果并不理想。
有没有更好的办法,让国家出台更“强硬”的措施,促使学生更加自觉地锻炼,让学生家长能真正重视并积极鼓励自己的孩子参加体育锻炼呢?
在这里,笔者给中国青少年体质健康算了一本明白的经济账,或许对此有所帮助。
2011年,笔者参与了一项对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国家民众身体活动及体育锻炼状况的研究,该研究名为“运动规划(DESIGNED TO MOVE)”,由一家著名体育企业发起,全球三十多个体育、教育、医学、卫生等权威组织,包括政府部门、研究院所、基金会、企业、高校等参与。日前,这项研究的成果已向公众发布。其中,有两部分内容特别引人关注,一些被引用的数据触目惊心,值得政府官员、学校教师和家长深思。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一个基础概念:运动不足。通常认为,一个人适当的运动是每周至少参加5次中等强度或者3次高等强度的体育活动,并且,每次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30分钟,如果少于这个指标就叫做运动不足。
“运动规划”研究显示,一些发达国家,在不到两代人(60年)的时间内,身体活动的量和强度大幅度下降,运动不足已经成为普遍的状况。美国自1965年到2009年(44年),身体活动下降了32﹪,预计到2030年,将下降46﹪。英国自1961年至2005年(44年),身体活动下降了20﹪,预计到2030年,将下降35﹪。新兴经济体国家,如中国、巴西、印度,身体活动下降现象更是惊人,下降幅度巨大。中国自1991年到2009年(18年),身体活动下降了45﹪,预计到2030年,将下降51﹪;巴西自2002年至2007年(5年),身体活动下降6﹪,预计到2030年,将下降34﹪;印度自2000年2005年(5年),身体活动下降了14﹪,预计到2030年,将下降14﹪。
运动不足可导致非传染性疾病和精神疾病,这是已被广泛证实的事实。研究表明,过早死亡、心血管疾病、高血压、中风、Ⅱ型糖尿病、代谢综合征、结肠癌和抑郁症等疾病都与运动不足有关。统计显示,全世界每年竟有530万人因缺乏运动而过早死亡。
为了治疗各种因运动不足引发的非传染性疾病和精神疾病,各国政府必须支付巨额的医疗经费。显然,这些医疗经费,实际上就是一个国家遭受的直接经济损失,也就是政府要为运动不足担负的国家经济成本。
调查与统计显示,这些成本具体如下:美国2008年遭受的损失是1470亿美元,大致是美国联邦政府教育年度预算的2倍,预计到2030年,损失将达到1917亿美元;英国2008年遭受的损失是330亿美元,预计到2030年,损失将达到260亿美元;中国2008年遭受的损失是200亿美元,大致是政府年度医疗保健总预算的三分之一,预计到2030年,损失将达到675亿美元;印度2008年遭受的损失是20亿美元,大致是政府中等教育年度总预算,预计到2030年,损失将达到75亿美元。
显然,一个国家,如果国民身体健康、充满活力,国家将付出比较少的医疗经济成本。因此,与其付出巨额的医疗费用,不如鼓励国民行动起来,积极参加体育锻炼。
对于国家而言,最“经济”的做法是:应当在国民未病之前就投入经费,鼓励大家进行体育活动。可以肯定的是,这种“防患阶段”的投入,肯定比现在作为导致将来可能要支付的医疗费用要少得多。依照这个思路,如果真正重视青少年体质健康,政府就应当在“防患阶段”有实实在在“真金白银”的大投入。因为,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摆在这里:对于国民健康,如果国家的投入从青少年就开始,一定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可是,事实上,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政府虽经年累月地对教育进行了多种专项投入,诸如义务教育达标、薄弱学校改造、校园安全工程等,有效地改观了教育的面貌,但是,国家还从来没有实施过一项“有经费投入”的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工程。
同时,与此有关的另外一个问题是:目前组织的青少年体育活动,严重缺乏科学依据,许多体育活动与增强学生体质健康关系不大。
一个时期以来,阳光体育、“每天一小时”逐渐被社会、学校认可和接受,但实际上,对于体育活动的运动量和强度,却没有一个“强制”的要求。尤其在学校,对如何科学有效地实施体育活动,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中国教科院一项对2012年全国优质体育课“运动量和强度”的现场监测结果显示,这些体育课的运动强度,达到中等强度的,其持续时间不足8分钟;达到高强度的,其持续时间不足5分钟。体育课尚且如此,大课间体育活动、课外体育锻炼距离科学、有效的量和强度要求,则相去更远。
事实上,从科学锻炼的角度来讲,如果仅仅是“每天一小时”,即便是两小时,但如果活动的量和强度不能保证30分钟以上,那么无论是对于技术学习还是体能发展,其作用都是及其有限的。
运动不足,对于个体而言,其危害同样是巨大和严重的。但是,对于这一点,就目前情况来看,中国的家长和青少年自己显然并没有清醒的认识,更没有任何危机意识。“运动规划”引述《柳叶刀》杂志的研究结论指出:“全世界9﹪的过早死亡是运动缺乏造成的”,“6﹪的冠心病、7﹪的Ⅱ型糖尿病和10﹪的乳腺癌、直肠癌同样是缺乏运动造成的”。
由于运动不足,世界肥胖人数急剧增加。在英国,从1994年到2008年,男性肥胖人群比例增加了79﹪,女性肥胖人群比例增加了47﹪,2~10岁儿童肥胖比例增加了56﹪。在中国,每年有115万人的死亡与高血压有关,四分之一的成年人患有糖尿病或者早期糖尿病,7~22岁青少年肥胖率城市男女分别为13.3﹪和5.6﹪,超重率分别为14.8﹪和9.9﹪,17岁以下的青少年中,有心理问题的达到3千万。在美国,超重和肥胖的人群达到十分之七,每年与肥胖相关的死亡人数达到30万,8~15岁青少年人群中,有13﹪的人有心理疾病。
不知什么原因,如此严峻的形势和严重的后果,在中国,就是始终不能引起社会、学校,尤其是家长的真正重视。是否是因为统计数据太抽象,不能与个人发展直接联系起来的缘故呢?
那么,就让我们换个视角,来看看真正能与个体成长联系起来的事实又是怎样的呢?“运动规划”从人力资本的角度,提炼了一个包括身体资本、情感资本、个人资本、社会资本、智力资本、经济资本六个维度的人力资本模型,研究分析了体育活动在促进个体人力资本建设上的作用和效益,清晰地论述了体育活动的具体价值:体育活动能改善身体机能,增强体质,促进健康;体育活动能促进心理健康和精神健康;体育活动能逐渐积累生活技能、社会交往能力,以此塑造人格;体育活动能增强人际交往、组织和社会团队精神;体育活动能促进认知发展、提高学业成绩;体育活动能提高收入水平、工作业绩和工作效率,降低医疗保健支出,提高工作出勤率。
更具体的计算,可从个体成本角度的统计来窥其一斑。
“运动规划”研究认为,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儿童,在其一生中,可能具有的优势是:发展成肥胖者的机会只有运动不足儿童的十分之一;在同样条件下,考试成绩可能提高40﹪;在一些国家,吸烟、吸毒等危险行为的几率将有所下降;考上大学的机会将增加15﹪;一生的收入将比别人多出7﹪~8﹪;医疗费用每年可以节省2741美元;一生中生病的时间缩短,致残率比别人低三分之一;平均寿命可能将增加5年。
“运动规划”研究认为,缺乏体育活动的儿童,在其一生中,可能处于的劣势是:30﹪的人会发展成为肥胖者,成年以后成为肥胖者的几率是运动充足儿童的2倍;上学期间,每年缺勤的天数比平均值要多2天;身体健康状况整体变差;学业成绩比运动充足儿童要差,考试分数降低,男生认为自己是差生的可能性要比运动充足儿童高出46﹪,女生延迟一年毕业的可能性要比运动充足儿童高出51﹪以上;工资收入要比运动充足儿童低,一生中,没有运动员经历的要比有运动员经历的工资收入少15﹪左右;生病天数平均每年要比运动充足儿童多一周。
显然,一个青少年,如果从小爱好体育,坚持体育活动,将使他充满活力并一生受益。因此,与其哀叹自己的孩子没有健康的身体、满意的学业、丰厚的收入,不如从小培养孩子爱好运动、喜欢体育的兴趣和习惯。
令人遗憾的是,中国学生的家长,对上述这些数据与事实都不大关心。多数家长既不能有意识地鼓励孩子参加体育活动,更不能以身作则地积极参与体育锻炼。
中国教科院一项对肥胖孩子家长的调查显示:在幼儿园阶段,80﹪以上的家长最关心的是孩子会不会计算、认识多少个字;在中小学阶段,60~70﹪的家长,从来不带孩子锻炼,85﹪的家庭,家中的小型体育器材基本上都是闲置的。
都说中国社会、中国学生的家长最功利、最实惠,不知道上述两方面“成本计算”得出的严酷结论,会不会对转变政府官员、学校教师和学生家长的认识真正起到警示作用。
之所以不遗余力地大声呼吁强化青少年的身体锻炼,是因为“从小做起”的体育活动可以让孩子的一生更加健康、更加富有、更加长寿,更加幸福。
吴键,副研究员,1986年毕业于扬州大学,获教育学学士学位;1988年毕业于杭州大学,1989年获得教育学硕士学位;2008年毕业于天津师范大学,获得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实验儿童心理学方向)博士学位。1988年8月开始在中央教科所工作。2008年任中央教科所体卫艺中心主任,兼任教育部全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数据管理中心研究部主任,教育部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教育学会体育与卫生分会副理事长、学术部主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体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学术部主任。主要研究领域:学校体育教育;体育教师能力发展;学生体育学习心理与行为;学生体质与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