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武术发展:我是谁?依靠谁?为了谁?

2014-12-05 19:48王岗王柏利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中国武术武术体育

王岗,王柏利,2

●百家论坛

中国武术发展:我是谁?依靠谁?为了谁?

王岗1,王柏利1,2

一个世纪以来,中国武术模仿西方体育的发展历程,使中国武术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文化困境。“我是谁”文化身份的迷失、“依靠谁”路径选择的彷徨、“为了谁”发展目标的缺失,是困扰当前中国武术发展的主要因素所在。站在中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高度,从中国文化的立场出发,厘清中国武术“我是谁”的本源问题,确立依靠中国文化、中国模式、走中国道路的发展路径,明确为了中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目标,探索中国武术在提升文化软实力、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中的地位与责任,是解围当前中国武术发展困境,实施中国武术文化传播的有效途径。

中国武术;我是谁;依靠谁;为了谁

当今世界正在发生深刻复杂的变化,各个国家之间的斗争已经从暴力殖民主义向文化殖民主义或文化霸权主义转变。这种在意识形态领域之间的斗争“以一种更为隐蔽的‘文明的冲突’和增强‘文化软实力’的方式呈现出来,即‘你站在哪一方’被更为基本的‘你是谁’所取代”[1],进而促使文化在当代国际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谁占据文化发展制高点,构筑强大的文化软实力,谁就能赢得国际竞争的主动权。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实现中华民族文化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作用。”[2]而关于对中国文化走什么路,朝着什么方向迈进,中国文化发展中对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的思考,是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回答的带有根本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3]。

基于此,从中华文化历史长河中走来的中国武术,体现着中国文化的典型特征,流淌着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血脉。发展中国武术对表明民族文化身份、强化民族文化认同、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有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在近代中西方体育文化的激烈碰撞过程中,我们始终站在西方体育文化场域中,书写着中国武术文化的现代化。中国武术在模仿西方体育文化、依靠奥林匹克运动的同时,不断改变着自身的文化结构,以实现与奥林匹克运动接轨的武术国际化战略目标。而一厢情愿的以奥林匹克运动为坐标的自我改变,并没有得到奥林匹克运动的认可。“武术的套路规则、打分标准、参赛等级等还不够规范,量化方面存在诸多问题”[4],成为2020年东京夏季奥运会武术入奥战略失败的主要障碍之一。其原因在于,中国武术在与西方体育对话的过程中,没有厘清“我是谁”这一根本性的问题所在。正如邱丕相先生所言:“对于今天的中国武术发展而言,反思应该成为当下最为紧迫的时代使命。”[5]因此,反思中国武术发展中“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的理论问题,不仅是解围当前中国武术发展必须回答的根本性的重大问题,而且对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厘清“我是谁”是保障中国武术健康发展的起点问题

1.1 “我是谁”文化身份的迷失是中国武术发展问题丛生的根源

对今天的中国社会而言,“在书法艺术界、美术界和音乐界,中国学者都可能存在或多或少的迷茫,这个迷茫的产生就是因为一个时代传统的切断”[6]。对中国武术而言,100多年以来,西方体育改造中国武术文化身份的过程,导致现代中国武术与传统的原生态武术之间产生了文化断裂。中国武术赖以生存的土壤遭到了极大的破坏,曾经的“武林”正在西方体育的强势挤压下渐渐“逝去”,进而产生了对武术未来发展方向的迷茫。这种迷茫体现在,不知中国武术“是什么”“从哪里来”,也无从知道“到哪里去”,其文化身份的迷失成为困扰中国武术发展的最大障碍。因为“不知从何而来、不知身处何处、不知自身分量、不知心力所向,就是不清楚我是谁,就是对自己没有正确的认识,也就不可能产生正确的思想。一旦如此,人就可能忘本,就可能把自己看得太轻或太重,甚至迷失方向,不知何去何从”[7]。对于今天中国武术发展遇到的种种问题,也正是没有厘清“我是谁”文化身份起点问题所导致的。

回顾近一个世纪以来中国武术文化变迁之路,不难发现,尽管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指导下,以中国武术为代表的民族体育曾对西方体育产生了“土洋之争”的抵制与抗争。但随着西方体育的强势介入,以及对西方体育思想的全盘接纳,无论是马良创编的新武术,还是徐一冰所倡导的学校武术,以及当时中央国术馆所举办的各种武术比赛,都大量融进了西方竞技体育思想。人们不断以西方体育思想解码中国武术文化,甚至用现代科技手段衡量中国武术的技术标准,使传统武术的训练方法和技术体系被贴上了非科学的标签,重视身体感悟和体验的中国武术在“科学”视角下无法自我解释。而中国武术在亲和西方体育、亲和奥林匹克运动的过程中,不断以“去传统化”的方式,来适应奥林匹克运动的评价标准,最终导致中国武术在西方体育文化语境中无法自我表达,进而产生文化身份的迷失。

不可否认,当前中国武术文化身份迷失的危机,是导致其发展过程中问题丛生的根源。中国武术至今仍被奥运会拒之门外,始终没有取得与奥运会有平等话语权的合法席位;脱胎于西方竞技体育的竞技武术,其体育化身份并未到得到大众的认同,甚至遭遇了“就连武术界内人士也纷纷抱怨看不懂现在武术比赛”[8]的尴尬境遇;学校武术由于受西方体育项目的挤压,其地位一直处于被边缘化的尴尬境遇,即便是培养武术专业人才的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也受到了质疑,面临被取缔的危机;以现代西方体育评价标准对传统武术进行解码,使传统武术要么依附于现代体育的发展模式,要么沦为无人问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具有的中国传统文化身份正被改写或者变得模糊;武术赛事举办的如火如荼,以武术为元素的影视传播风靡全球,但现代武打影视作品“融入了许多现代科学的影视技巧,离真实的技击偏离了很多,甚至误导人对武术技击的认识,当看到真实的武术技击时不免会感到沮丧”[9],从而使观众对武术文化身份产生了不认同。诸如上述一系列问题,诉说着中国武术在发展道路上对“我是谁”自我身份迷失的焦虑,促使我们不得不反思中国武术“到底是谁”这一根本性问题。

总而言之,对今天中国武术发展所遇到的种种问题而言,应该有“重立古今坐标,重建普世范本......清理地基,搬开芜杂,集得高墙巨砖,寻获大柱石基,让出朗朗空间,洗净众人耳目,呼唤亘古伟步,期待天才降临”[10]的勇气,回归武术文化的原点,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中,重新思考“我是谁”的文化身份问题。因为,今天的中国武术发展已经到了必须要厘清“我是谁”的时代了。

1.2 中国武术的表现形式体现出中华民族的文化指纹

长期以来,对于中国武术究竟是什么的探索,总是有意或无意地采用西方体育的坐标,去度量博大精深的中国武术。近一个世纪以来,中国武术改革“其核心指向就是完成中国武术的体育化角色定位”[11],并在西方体育思想主导下,基本上确立中国武术的体育身份地位。然而,仅把它看作是“体育”的话,那么体育就成为衡量中国武术改革的标准,使“原本博大精深、富于文化底蕴的武术追求,开始变得趋于简单化、运动化。虽然这一时期的改良取得了进展,使得武术有了一定的普及,但是看武术的视角也开始变得狭窄”[12]。这种以西方体育身份定位的中国武术,恰恰忽视了最能体现中国武术核心价值的、最能代表中国身份的文化指纹。这种剑走偏锋的发展模式,只能越来越背离中国文化的传统,使中国武术的文化身份变得模糊,文化内涵越来越浅薄。因此,对中国武术“是什么”的回答,必须围绕其彰显的中国文化身份而展开。

因为,脱胎于中国文化土壤中的中国武术,在与中国文化相互交融的过程中,已经远远超出了简单搏杀格斗的身体运动范畴,成为体现中国文化精神、彰显中国文化身份的重要载体,其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典型的区别本民族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差异的显著特征”[13]。如太极拳所体现出的“松、静、柔、慢”的运动风格,与西方体育所体现的“更高、更快、更强”的运动特征有明显差异,成为代表中国身份的“一种标识性文化符号”[14];而中国武术所追求的“天人合一”“和谐、平衡、有度”运动理念,与重视“身体潜能无限挖掘”的西方体育有着明显的差别,体现出中国文化身份的独有特征。中国武术所体现的“舍己从人”“引进落空”“以柔克刚”“守弱抱雌”的技击思想,体现出明显的道家文化的核心要义;中国武术具有的“门规戒律”“修身养性”“谦虚”“仁爱”等思想,恰是儒家教化功能的体现;中国武术追求“圆”“空”“静”“无”的境界,体现出明显禅宗思想的文化品位。正是由于“中国文化背景的特殊性决定中国武技的特殊性,为中国武术的产生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基础”[15]。在中国传统文化介入与牵引的作用下,使中国武术的技击格斗远离了凶悍、斗狠甚至充满血腥搏杀的野蛮运动,使中国武术套路成了具有生命美感的肢体运动,也使中国武术具有中国文化的身份特征,成为代表中国身份的文化指纹。正如温力先生所言:“中国传统文化的程式性决定了武术套路的产生”[16],中国武术所蕴含的传统文化才是区别于世界其他各国武技的主要特征。

因此,对于中国武术发展而言,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特性是决定其发展方向和道路选择必须参照的指向标,也是体现中国武术独特身份的文化指纹,是中国武术之所以成为中国武术身份的核心属性。中国武术呈现给世界的应该是能代表中国身份的文化,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体现中国传统文化魅力,在国际文化交流中能够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在中国文化谱系中能够展示中国的文化指纹。也只有在国际传播中坚持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存在,中国武术才能超越其简单的肢体运动的意义,成为中国文化软实力的体现。

1.3 中国武术的存在方式体现出中国人的身体观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认为:“人的语言决定了人的文化属性。因此,人作为身体语言(符号)的载体,其身体语言是由不同文化模式所规定的。”[17]中国文化独特的语言环境和文化模式以及对自身存在方式的特殊理解与体验,构筑出中国人独有的身体观,并落实为“人体艺术(舞蹈、戏曲、杂技)、武学文化、气功文化与生命科学、生态艺术几大板块”[18]。因此,中国武术所体现出的独特身体观,不仅是“区别于其他世界武技特殊的身体语言表现形式”[19],也是标识自身文化特质的重要特征之一。从身体观的视角阐释中国武术,也是回答“我是谁”的重要途径。

因为,作为中国身体语言存在方式的中国武术,其核心指向与中国古典思想中的身体观别无二致,中国人对“身”“心”的认识是建立在身心一体观念基础上的。在中国的哲学中,“身和心、物质和精神、凡俗和神圣、天和人、人和社会都是合一的,没有排斥性的二分”[18]。“无论身心冲突与紧张达到何种程度,其基本景观仍是一元的,形躯与心神的融构交洽才是中国思想的本来面目。”[18]以此形成的身体观表现在中国武术中,就体现出“内外兼修、形神兼备”“内外合一、形神一体”“内三合、外三合”“心动形随、形断意连、势断气连”等整体性观念。由此使中国武术表现出对“形、神、气”的独特理解和认识,体现出不同于西方体育运动的独特特征。

另外,从中国古典思想可以看出,“形与神、身与体”之所以能够融合为一体,其主要原因在于宇宙中“气”的存在,“气”是贯通身体、精神、心灵的主要载体,“气将天、地、人、鬼都聚拢汇归为绵绵相续的大生命”[18]。体现在中国传统哲学中,“气论始终是一以贯之的基本理论,尽管各民族文化发祥之初都涉及到以气构筑生命,认识宇宙万象的观念,却没有任何一种文化形态如中国传统哲学这般,使得气论成为构筑生命、解释宇宙人生的根本立足点”[20]。因此对中国武术而言,“在武学修为的过程中,从未像西方运动训练理论一样,把精神、意识、呼吸等生命运动要素排斥在外”[21],而是体现出“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的内外兼修特征。

在中国人身体观影响下的中国武术,其身心一体的运动理念,完全有别于西方体育运动的速度、力量、灵敏等身体素质的展现。使中国武术在套路练习过程中,在体现身体动作美的同时,还重视动作之间的快慢相间、高低起伏、抑扬顿挫、刚柔相济等内在神韵的表达;在技击格斗的过程中,在强调身体力量美的同时,体现出“以意行气、以气催力、气到劲到、内外合一”等独特特征。也正是中国人身体观的影响,才使中国武术表现出与西方体育截然不同的运动理念和风格,也彰显出自身独特的文化身份。

1.4 中国武术的价值诉求体现出中国文化的伦理观

在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伦理道德始终占据着社会发展的核心地位,并成为稳定社会秩序、维系社会关系、建立人际关系的重要行为准则。中国文化所形成的伦理观也渗透到中国人的血液中,规范着人的行为方式、体现着人的生活态度、引导着人的价值取向,成为中国文化身份的集中体现。中国武术作为中国社会中的重要文化表现形态,“它之所以独具风格,其最大的缘由是因为它产生在一个非常重视‘伦理文化’的国度,它反映出的是中华民族独特的处世哲理、生存技巧和生存理念”[21],也深深体现着中国文化的伦理观,践行着中国哲学思想的伦理教化功能,成为区别西方体育文化形态、彰显自我文化身份的重要标尺。

从儒家思想来看,作为一种身体运动的中国武术,是伦理道德教化的工具。“崇尚道德、推崇伦理的文化属性早已融入在中国武术之中,使其自古就具备了重伦理、重道德的文化特征”。[22]“未曾学艺先习礼,未曾习武先修德”,深受中国儒家文化伦理观影响的中国武术,选择传承人的第一要素不是看他是否具备习武的天分,而是首先考察其做人的道德是否合乎标准。于是,中国武术各大拳种、流派中的礼仪标准、门规戒律等武德,成为规范习武人群行为方式的重要体现。由于中国武术对“德”的推崇,使具体表现格斗技术的“武”的功能处于次要地位。中国武术的拳脚功夫被看作是“末技”,而在修炼过程中所体现的“尊师重道”“恪守门规”“仁、义、礼、信、勇”等伦理观,成为衡量习武人武学修养的重要标准。中国武术习练过程也是一个人不断自我完善的过程,其追求的价值目标是修炼成人、内圣外王。

从道家文化来看,“崇尚自然、无为而无不为”、追求心灵的自由流动被看作是最高理想,为中国武术的修炼提供了无穷的灵感。老子认为,天地万事万物是相辅相成的,为人处世要合乎自然的常理,顺乎自然的规律,“善利万物而不争”。道家的这种伦理观体现在中国武术技术方面,就演化成了“拳法自然”。要求习练者全身放松、心无杂念、收敛精神,达到“松、静、柔、无”的境界。而在技击的过程中,道家不争的思想成为中国武术“以弱胜强、以柔克刚、以静制动”思想的源泉。中国武术通过对习练者身体的规训,作用于人的思想观念中,反映在人生态度和为人处世的价值取向中,体现着独具中国文化特色的“宽厚仁慈、弱化竞争、谦虚柔和”的伦理思想,使中国武术彰显出典型的中国文化特征。

2 选择“依靠谁”是明确中国武术发展道路的方向问题

2.1 中国武术依靠西方体育发展道路的反思

“成就伟大事业须有伟大力量。如果搞不清楚依靠谁,就找不到依靠的力量。”[23]对于中国武术发展而言,只有解决好“依靠谁”的问题,才不至于在发展的道路上迷失自己,才能找到发展的力量源泉。回顾一个世纪以来中国武术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中国武术的每一次变革,都是对“依靠谁”路径选择的结果。而百年的武术演变历程,其实也是在对“依靠谁”问题的不断摸索。

对于民国初期的中国武术而言,由于动乱的社会以及政治的需要。中国武术在“西学为体,中学为用”观念的指导下,选择了依靠西方“体操”的发展模式对传统武术进行改造,进而形成军国民体育、自然体育、土洋之争、民族化的国粹体育等思潮,其代表是马良等人创编的“中华新武术”。尽管这次改革为中国武术注入了新的力量,使中国武术快速在社会、学校、军队中普及,对武术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但囿于当时历史发展的局限性,马良等人在创编中华新武术时,“对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体系缺乏理性的评估态度,仅选取几种简单的拳脚棍棒支撑其中华新武术,丢失了中国传统武术的核心特征,禁囿了传统武术的发展”[24]。而后在与西方体育冲突、对抗、融合和吸收的过程中,最终选择了依靠“西学”改良中国武术的发展路径,为中国武术进一步体育化奠定了基础,但同时也为传统武术的发展埋下了隐患。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武术选择依靠西方体育理论模式,加大对武术的改造(1)在“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思想指导下,用现代科学手段,对武术中存在的虚幻的、封建的、不科学的内容进行摒弃,并对具有较强健身、养生功能的内容进行挖掘整理,促进了武术的普及与发展。(2)在“举国体制、两个战略”的思想指导下,确立了中国武术竞技化的体育思想,促进了竞技武术的发展。而对“唯技击论”的批判,使中国武术在挖掘健身功能的同时,使其具有的技击功能不断弱化,导致武术文化的整体性被不断分割。而且受苏联的“三基”体育思想的影响,使中国武术重视外在的技术传播,忽视了内在文化性的传承,直接导致竞技武术文化性的缺失。另外,由于竞技武术参照的是西方体育发展模式,于是中国武术开始以西方体育竞赛模式为蓝本,量体裁衣式地改造自身,并在国家战略指引下,引领中国武术向体育化方向发展。但由于政府主导下的竞技武术与传统武术发展的背离,致使传统武术越来越被边缘化,甚至成为濒危的、需要被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武术在“源于中国,属于世界”的思想指导下,制定了国际化战略方针。而在走向国际化的过程中,中国武术依靠奥林匹克运动模式,在“更快、更高、更强”奥运理念的指挥棒下,形成了“高、难、美、新”的技术特点。尽管中国武术在积极入奥的过程中,出现了如在推广国家数字上的辉煌成就,以及在竞技比赛中取得众多金牌的骄人成绩,但由于中西方体育文化的差异性,使没有统一标准的、缺乏量化的中国武术始终没有得到西方体育的认同,并屡次被奥林匹克拒之门外。而依靠奥林匹克运动模式改造中国武术的发展路径,最终导致中国武术在前进的道路上越走越窄。因此,思考“依靠谁”的发展路径成为中国武术必须要思考的关键问题。

2.2 中国武术发展必须依靠中国文化的力量

“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合不合适,只有这个国家的人民才最有发言权。”[25]习近平总书记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的“鞋子论”表明:选择什么的道路,只能依靠自身发展规律和现实的基础上。丹麦文化学院秘书长安德森在评价中国文化时讲:“中国的文化不能复制西方的流行文化,而要坚持自身的特点,否则中国文化就会被强大的西方流行文化所淹没。要做到这一点,最好的办法就是固本,发展强有力的中华文化。”[26]中国文化学者也认为:“坚持用中国自己的语言和声音来表达中国文化价值诉求。”[27]当前中国武术发展遭遇的尴尬境遇也表明,“无论是照搬西方国家的发展道路,还是照搬原苏联模式的发展道路,都行不通”[28],中国武术只能走自己的道路。基于此,依靠中国文化的土壤,站在中国文化的立场上,从传统文化的视角,对中国武术进行阐释、表达,成为中国武术必须选择的道路。因为,在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中孕育成长的中国武术,本身蕴含着厚重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体现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中国传统文化所体现的太极、阴阳、五行、八卦、兵学等哲学思想,一直是指引中国武术发展的核心力量,是支撑中国武术发展的重要理论基础。如果中国武术离开传统文化的土壤,那么中国武术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中国武术的一切发展将成为空谈。因此,对于今天的中国武术发展而言,绝不能依靠西方体育文化的理念,指引中国武术的创新;也不能依靠西方体育的评价标准,衡量中国武术的价值尺度;更不能依靠奥林匹克运动的舞台,标示中国武术国际化的航标。中国武术必须依靠中国传统文化的力量,从传统文化的土壤中汲取前进的动力。

2.3 中国武术发展必须依靠中华民众的创造力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孔子学院院长、比较文学和亚洲研究教授埃里克·阿约说:“中国文化的发展应该由人民自己做决定,因为他们是文化的创造者。”[26]因此,中国武术发展必须依靠中国民众的创造力,依靠中国人自己的认知方式。因为,中国武术是一种独特的身体运动模型,有着自身完整的训练体系和风格迥异的技术特征,从而也体现出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无论是“忙来时耕田、闲来时造拳”农耕文明中的生活方式,还是强调“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的整体思维观,都体现出明显的中国文化特征。而在中国传统文化土壤熏陶下所形成的运动理念,明显有别于西方体育所倡导的、追求肢体“更快、更高、更强”的体育精神。中国武术的训练体系也体现出从“外”到“内”、从“练”到“打”循序渐进的规律,强调持之以恒“练内”的过程,弱化追求外在“打”的结果。也只有在练的过程中,逐渐感悟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相处的关系,最终使练习者由“技”入“道”,成为中国文化所规训的“君子”形象,体现了中国人对世界的认知方式。中国武术“以弱胜强”“舍己从人”“以静制动”“后发制人”等技击理念,无不体现出中国人“守静”“守弱”的生存智慧和处事方式。因此,今天的中国武术发展,应该汲取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方式,充分发挥中华民众自身的创造力,从民间汲取武术丰富的资源,制定中国武术的评价标准,规划中国武术的发展道路。惟其如此,中国武术才能展现出勃勃生机,才不至于在体育全球化中迷失自身的文化身份。

2.4 中国武术发展必须依靠国内各部门的鼎力相助

柏拉图曾经说过:“谁能处理好一与多的关系,我们将追随他,一如我追随神的脚步。一与多的彼消此长构成了人类文化绚丽多彩的画卷,每一个‘多’的时代之后总有‘一’的时代,而‘一’发展到极端则开始了‘多’的历程。”[27]对中国武术发展而言,在体育功能还没有被世人普遍接受时,依靠国家体育部门能够促进武术的普及和国际化推广。然而,当武术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单单依靠体育部门的一家力量,已经不能满足武术发展的需要。今天的武术发展也到了需要“多”的时代。需要国家多个部门、多个领域共同协助,促进武术的创新和发展。上海《青年报》对2020年中国武术入奥失败原因分析道:“一方面是你自己标准不够细致,一方面也是缺乏必要的高层支持......尽管中国虽然表态‘武术申奥得到了国家层面的支持’,但实际行动却很少。”[29]不能说中国武术入奥失败完全归因于政府高层各部门的忽视,但至少可以说,中国武术发展仍然没有引起国内各个部门的重视,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其进一步发展。武术教育的研究学者认为,“学校教育层面上,武术教育还没有真正在学校实现普及......尽管武术作为体育项目已列入学校教育当中,但武术教育却没有从根本上在学校扎根”[30]。武术文化学的研究认为,“当前中国武术在‘体育’中的失语,在‘文化’中的缺场,已经开始不约而同地汇成一股叠加合力与汹涌潮流,猛烈地冲击、拍打着中国武术文化防线和堤岸,形成国人对中国武术‘我是谁’的质疑,导致中国武术的文化安全问题日益凸显并加重”[11]。武术传播学的研究认为,“武术虽然内涵丰富,但在推广过程中并没有把文化内涵通过技术教学充分展现出来,从而使武术形成了文化淡薄、内涵缺失的形象”[31]。一直被认为是中华文化国粹的中国武术,并没有受到“国粹”般的待遇,武术游离于社会各部门的边缘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

因此,中国武术发展必须依靠政府部门的支持,使武术发展上升为一种“国家意识”;必须依靠教育部门的力量,把中国武术作为一种国学教育的一种品牌在学校传承;必须依靠媒体的重要载体,重新树立中国武术的文化形象,发挥武术文化的正能量。“武术要实现真正意义的大发展大繁荣,‘组合拳’出击的发展道路选择应该成为必然......。夯实学校武术、强化体育武术、保护传统武术、推进艺术武术、开发产业武术、打造媒介武术成为新时期武术发展的策略和路径”[5],才能推动中国武术的全面发展。惟其如此,中国武术才能沿着自己的道路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因为,中国武术发展已经到了必须重视“多”的时代了。

3 认清“为了谁”是树立中国武术发展目标的立场问题

3.1 中国武术发展目标的制定必须回答“为了谁”的问题

“弄清楚‘为了谁’,才能找准奋斗的目标方向。为谁立命,为谁执政,是任何一个政党必须首先回答的根本性、方向性问题。”[32]中国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也必须围绕“为了谁”的问题而展开。对于中国武术发展而言,只有弄清楚“为了谁”,才能找准前进的目标方向。今天中国武术发展目标迷失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没有搞清楚“为了谁”的问题。

回眸一个世纪以来中国武术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中国武术在不同时期的社会发展中曾发挥过不同作用。为了“富国强民”、提升民族精神,中国武术成为“强兵、强国、强种”的重要武器;为了维护民族主义情结,在中西体育产生的“土洋之争”中,中国武术成为对抗西方体育、守卫民族传统体育的重要内容;为了大众健康,中国武术的体育功能得到极度开发,并被改造成为现代体育一个内容;为了体育国际化,中国武术在积极入奥的过程中,不断改变自身文化结构,最终成为奥林匹克运动的附庸者。

不可否认,自20世纪以来,中国武术在为了与西方体育抗争的过程中完成体育化之路。然而,为了能更加符合体育的属性,中国武术不断丢弃了非体育的内容,最终导致自身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变得浅薄,甚至不惜遗弃了文化的内核。而丢失了自身文化内核的中国武术,在与西方体育的论争中不断被边缘化,其生存空间被不断压缩,其发展的窘境迫使反思“中国武术发展为了谁”的问题。如果仍然沿着近百年中国武术发展的方向继续前进,继续以体育武术的方式发展,那么中国武术发展的道路将会越走越窄,其发展将与“以人为本”“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背道而驰。因此,中国武术发展必须重视自身的文化属性,凸显中国武术具有的文化身份,为了中华优秀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为了中华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而制定发展目标。

3.2 中国武术发展必须坚持服务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中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最大限度地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热情,最大限度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33]。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中国武术,本身就蕴含着一种关于生命的哲学,为人民群众服务应该成为中国武术发展的首要任务。

因此,中国武术发展必须关注国内的受众群体,服务于中国民众。因为,每一个国家都有自己本民族特色的体育运动,而本国民众的参与成为推动这个体育项目发展的重要力量。风靡世界的足球运动是巴西人的一种生活方式,“踢球、看球、评球是巴西人日常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巴西报纸的体育版基本就是足球的一统天下,对其他球类和体育比赛几乎不感兴趣”[34]。美国作为篮球的发源地,篮球运动也深受美国人的喜爱,根据FIBA的资料显示,美国的篮球人口大约有2 480万[35],有着深厚的民众基础。泰拳以凶猛著称,经常发生伤残事件,但在泰国却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即使不怎么美观的相扑,在日本国内也深受日本人的喜爱。而诞生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中的中国武术,原本有着坚实的民众基础,深受人民大众的喜爱,但由于中国武术自身文化的异化及西方体育文化的挤压,使中国武术越来越淡出中国民众的视野。一味地向奥林匹克运动靠拢,导致国家主导的竞技武术越来越偏离民众的需求。因此,中国武术应紧紧围绕着服务中国民众的主体地位,为了中国民众的幸福、健康而发展。

3.3 中国武术发展必须以实现中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目的

随着我国经济地位的不断提升,文化建设的严重滞后成为制约中国发展的重要因素。西方文化的强势推进,导致中国文化“逆差”现象严重,极大影响了中国文化安全和国家形象。据文化部资料显示,在2011年世界文化市场格局中,美国、欧盟、日本、韩国所占比重依次为43%、34%、10%和5%,而中国仅为4%[36]。中西文化之间的不平等交流,以及中国文化与其经济发展的不匹配,促使我国必须提高国家的文化竞争力,以赢得世界话语权。基于此,中共中央提出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决定,实现中华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成为当前中国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和重要目标。中国武术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对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繁荣中华文化、提升国家形象有着先天的优势,中国武术应该为中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奉献自己的力量。

幅员辽阔的中国大地,产生了五彩缤纷的中国文化,丰富的中国文化资源孕育出独具地域文化特色的中国武术。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不同生活方式共同构筑出中国武术文化多元化的特征,进而满足不同人群、不同阶层的需要。官方资料统计显示,中国武术源远流长、传承有序的拳种达129个之多,几乎遍布全国各地。少林拳、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等拳种广为流传,深受人民的喜爱,其“动静相宜”“快慢相间”“内外兼修”的锻炼方式,对促进人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有重要的作用,满足不同人群的精神需求,其健身、防身、技击格斗等价值,满足着不同个体的文化需求。博大精深的中国武术,体现出中华文化的繁荣与厚重,彰显着中华文化的无穷魅力,中国武术的发展无疑为中华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中华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不仅体现在满足本民族文化需求的基础上,更应体现在本民族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体现在对世界文化的贡献,即这种文化不仅能够在本土被传承和发展,而且能够产生国际影响,为他国文化所吸收或接受[37]。中国武术文化所蕴含的理念,在彰显文化个性的同时,也体现出独特的中国文化思想,对世界文化发展的有益补充,如太极拳的运动方式和文化理念“向世界展示了一个谦虚、包容、自信的大国形象”[14]。而努力构建以和谐为核心定位的良好中国国家形象,不仅是中国武术国内外传播的需要,而且是中国建构国家形象的需要[38],更是中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需要。

因此,今天的中国武术发展,必须建立在为了实现中华文化复兴,为了继承、发扬和繁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了中国人生活的更幸福、更美好。因为,文化体现着一个民族的身份,它能够帮助人们了解自己在世界中的位置,弄清楚“我们是谁”“我们来自哪里”“我们将去往何方”[39]。中国武术必须围绕为了中华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而制定发展目标。

3.4 中国武术发展必须确立以提高文化软实力为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精神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团结奋进的重要精神支柱,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40]“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和’的精神,重视个体与自然、社会的包容共存。反映在国际交往的思想上,中国‘求同存异’‘推己及人’的思维也更暗合于世界大同的未来趋势”[41],体现出中国文化的软实力。在这种背景下,选择能代表中华优秀文化的载体,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成为中国走向世界的时代需求。

中国武术蕴含着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体现着中华文化的精神基因,成为提高中华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载体。中国武术蕴涵的“阴阳”“和谐”“中庸”“有度”等文化思想,无处不体现出和谐的思想。中国武术对技击的要求体现出重视防守,弱化主动进攻,甚至把“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兵学思想,作为武术技击格斗的最高境界,也体现出做人的“和”。中国武术在天人合一理念的指导下,使练习者产生了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共存的生存理念,对促进世界和谐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它不但可以化解人在当前竞争社会中产生的精神压力,平和人的心态。而且中国武术体现的“推己及人”[42]“和谐、平衡、有度”等思想,对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化解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危机、人文危机、人与自然之间的生态危机[43]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从绚丽多姿的中国文化思想中走来的中国武术,在今天依然散发着熠熠光辉,尤其在世界“文明冲突”不断发生的年代,独具中国文化魅力的中国武术,所宣扬的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以及国家与国家之间和平共处的文化理念显得尤其重要。发展中国武术不仅能够与提高“中华文化软实力”的国家需要相契合,同时也是世界文化发展的诉求。

4 结语

对中国武术发展中“我是谁、依靠谁、为了谁”的反思,是对中国武术基础理论、发展道路、发展目标的重新思考,更是对中国武术发展战略远景的展望。一个世纪以来中国武术的文化变迁,已经使蕴含着厚重文化底蕴的中国武术文化身份变得模糊。中西方体育文化间的不平等交流,正在慢慢地剥离中国武术独有的文化身份。因此,在多元文化语境中,如何坚守中国武术文化身份,坚持中国文化立场,是中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软实力必须要重视的问题。

因为,今天的体育全球化过程不是以西方体育的格式刷,刷平世界体育文化的过程。中国武术的国际化也不是简单地用复制的方式,粘贴西方体育文化的过程。中西体育只能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相互包容、相互尊重自身的差异性,并彰显自身的文化个性。中国武术发展不能完全依靠西方、西方体育,而忽视自身的文化个性,中国武术的发展必须依靠中国传统文化的资源,依靠中华民族大众力量,依靠中国模式,走中国道路,促使中国武术的国际化传播。惟其如此,中国武术才能真正肩负起中国文化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

[1] 杨明,张伟,郑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论纲[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3.

[2]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 黄书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纲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 曾啸.武术入奥再次受挫[N].深圳商报,2013-5-31(B06).

[5] 邱丕相.进入新纪元的中国武术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3(9):3.

[6] 王岳川.书法身份[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7] 万小龙.科学本性与人文精神科学技术中的人文问题[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8] 陈江,章琦.全运武术预赛冷场,竞赛规则连内行都看不懂[N].扬子晚报,2009-5-26(32).

[9] 李忠京.中国传统武术技击对抗模式的异化与回归[J].中国体育科技,2013(2):65-68.

[10] 余秋雨.中国文旅[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3:4.

[11] 王岗,张大志.从“体育”走向“文化”:中国武术当代发展的必然选择[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3(6):3.

[12] 王岗,邱丕相.重构学校武术教育体系必须强化“文化意识”[J].体育学刊,2009(12):83-86.

[13] 冉学东,王岗.对中国武术文化“走出去”战略的重新思考[J].体育科学,2012(1):71-87.

[14] 王柏利.太极拳:一种标识性文化符号[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4(1):70-74.

[15] 王岗.武技到中国武术的历史追述[J].体育科学,2008(10):78-85.

[16] 温力.中国武术套路产生的传统文化背景[J].体育科学,1992(6):5-8.

[17] 辛双双.身体文化博弈:由武术进奥引发的文化反思[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7(1):13-16.

[18] 周与沉.身体:思想与修行[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19] 王岗.对“技击是武术本质特征”的另类思考[J].武术科学,2007(1):1.

[20] 张艳艳.先秦儒道身体观与其美学意义考察[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21] 徐伟军.中华身体观视角下的武学修为[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9):1-4.

[22] 王岗.太极拳:体认道德伦理的文化教场[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1(2):22-26.

[23] 刘云山.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关于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几点思考[J].求是,2011(16):11-15.

[24] 邱丕相,吉灿忠,闻一鸣."追美揖欧"式'中华新武术"的是与非[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1(5):61-63.

[25] 习近平.顺应时代前进潮流促进世界和平发展——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的演讲[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3-3-25(2).

[26] 中共中央宣传部《党建》杂志社策划并编写.印象中国:43位外国文化名人谈中国文化[M].北京:红旗出版社,2012.

[27] 王岳川,胡淼森.文化战略[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

[28] 《中国梦30问》编写组.中国梦30问[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3.

[29] 陈宏.武术申奥屡败屡战这次倒在半决赛[N].青年报,2013-6-3(B03).

[30] 邱丕相.中国武术文化散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31] 郭玉成,刘庆庆.韩国跆拳道构建国家形象对中国武术的启示[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3(3):130.

[32] 黄新初.“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成都答卷”[N].光明日报,2013-9-17(2).

[33] 张荣臣,谢英芬.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3.

[34] 朱幸福,杨岩松.足球就是巴西人的生活[N].文汇报,2013-7-30(8).

[35] 本报记者.篮球人口中国1000万人不到美国2480万[N].海峡都市报,2013-07-11(A25).

[36] 骆郁廷.文化软实力:基于中国实践的话语创新[J].中国社会科学,2013(1):20-24.

[37] 吴汉东.文化大繁荣大发展与版权战略实施[J].新华文摘,2013(16):128-130.

[38] 郭玉成,李守培.武术构建中国国家形象的定位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3(9):17.

[39] 巴尔.中国软实力:谁在害怕中国[M]石竹芳,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

[40] 刘跃进.学术研究同样有一个“为了谁”的问题[N].光明日报,2013-10-18(3).

[41] 韩冬雪.关于软实力概念的借鉴与超越[N].光明日报,2013-07-11(2).

[42] 李蓉蓉,王岗.太极拳:从“推己及人”到“内圣外王”[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11):45-48.

[43] 赵子建.武术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价值及其实现策略[J].体育文化导刊,2012(3):125-129.

Chinese Wushu Development:Who I Am,Who Rely On,For Whom

WANG Gang1,WANG Boli1,2
(1.School of PE,Suzhou University,Suzhou 215021,China;2.Hen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Jiaozuo 454110,China)

Under the background of“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must be together with the development and prosperity of the Chinese culture”,and the theoretical guidance of“confidence in road,theory and system”,with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and logic analysis,this paper studied the development of Wushu on“Who I am,who rely on and for whom”.The Chinese Wushu cultural changes since the last century,has made its identity becomes blurred.The unequal exchange between the Chinese and western sport culture has been slowly peeling the unique cultural identity of Chinese Wushu.“Who I am”,the loss of the cultural identity,“whom rely on”,the loss of path choice,and“for whom",the lack of development goals,are the main causes of the current problems i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Wushu.Then,the authors put forward to clarify the“who I am”is the starting point to guarante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Chinese Wushu;choose“whom rely on”is the clear Chinese Wushu development road direction;to recognize“for whom”is position set of Chinese Wushu.Based on these,the article finally stressed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Wushu cannot completely rely on the west and cater to the western sports,while ignoring its own cultural personality;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Wushu must return to its own nature,relying on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resources,relying on Chinese national public power,relying on the Chinese model,taking the path of Chinese style,promoting the international dissemination,etc.Only as such,Chinese Wushu can really shoulder the historical responsibility of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Chinese culture.

Chinese Wushu;who I am;who rely on;for whom

G 852

A

1005-0000(2014)04-319-07

2014-03-18;

2014-07-01;录用日期:2014-07-02

苏州大学“东吴学者”高层次人才资助计划(项目编号:14317356)

王岗(1965-),男,山西临猗人,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武术文化与发展。

1.苏州大学体育学院,江苏苏州 215021;2.河南理工大学,河南焦作 454001。

猜你喜欢
中国武术武术体育
中华武术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论武术与军事的结合发展之路
史料整理:认识中国武术的一条路径
老外学武术,疫情也拦不住
中国武术“元问题”的历史思考——《中国武术思想史》评析
我们的“体育梦”
中国武术有哪些派别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