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小龙 韩亚非 杨妙霞
(咸阳职业技术学院 陕西咸阳 712000)
在咸阳职业技术学院12届全体学生中随机抽取64名学生作为对象,并将其平均分为2个班级,实验班32人,对照班32人。
问卷调查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由9个反映心理问题症状的因子,分别为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忧郁、焦虑、敌对、恐怖、固执、精神病性,按照1~5级评分、测试学生心理健康情况。
教学设计:实验班采用贯彻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方式,对体育课的内容和教学方式进行完善,重视心理健康素质的培养,把思想教育渗透到体育教学与活动中去,运用现代时尚、生动活泼、人性化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们高尚的情操。引导学生当面对自己的所需时,能够冷静对待,理性思考,不管面对怎样的挫折和困难都能从容应对和适应,发扬体育精神和优势,同学与社会的交流需轻松应对,组织多样化的游戏教学,教学过程中,广泛良好的人际关系和交流方式都能够带动学生的团队精神,以此得以提高。对照班开展常规教学方式,遵循教学大纲设定的内容并选用一名教师来教学;采用一致的场地器材等教学工具;实验的时间定为一个学期,实验班和对照班在同一学期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进行学习,在实验结束后,通过SCL-90症状自评量表对学生进行测试,所得数据采用t检验及分析。
对实验班与对照班采用SCL-90在实验后进行调查(表1),9种症状因此相较下明显看出对照班与国内大学生常模无明显差异,而国内常模和对照班的症状因子都大于实验班,特别是强迫、人际关系敏感和恐惧效果三项尤为明显。
认知、社会适应和情绪,都可以含蓄的归为心理健康的维度,体育教师可以在体育课中的“娱乐性”、“开放性”、“竞争性”中不知不觉的给学生渗透心理健康的那几个维度。所以说,体育课堂作为高职学生心里健康良性发展的主渠道。通过对实验班和对照班为期一个学期的实验表明:对9个因子进行统计显示均低于对照班,从以下三个方面分析实验结果。
认知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含义。广义的认知与认识是同一概念,认知亦指人们看待事物的方式,它包括一个人的思想观念,阐释事物的思维方式等。认知的同时也有情绪、情感的基础。认知能力高的学生就能对体育活动中所遇到的困难,比赛或游戏中出现的胜负,及时在紧张的人际关系中找出根源,从而解决和解除紧张关系。相对来说,在此等问题上,认知能力弱一些的同学就不能对体育活动中出现的小摩擦进行积极的归因和疏导,这就导致他们持消极情绪。作为体育锻炼的体验基础就是要学生加强对体育认知能力和体育锻炼的最终目的。
体育教学,既是教体育知识、技术、技能和培养学生体育能力的过程,又是育人、育心包括使学生在情感上获得愉悦和快乐体验的过程。Singh-manoux等对中年被试者进行了体育活动水平和认知功能的相关分析,显示缺乏体育锻炼是认知功能下降,尤其是智力减退的一个危险因素。所以适宜的体育运动有益于脑认知功能的提高。活动中,学生获得成功与失败、优势与劣势、合理与不合理等种种亲身体验,将对学生情感的陶冶、人格的塑造、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确立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体育教学是实现学校体育任务的途径。受教过程和锻炼方法两种方式来提高学生的体育意识,使得学生的能力和习惯得到良好思想品质的训练和教育,成为符合现代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随时掌控大学生对体育活动的认知水平,必要情况下做一系列有针对性的体育教学,是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质量有效提高的基本途径。
情绪能够反映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程度,在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过程中所表现的外在表现,如行为、表情和意志等等都充分的将真实的心理状态反映出来,对有不同心理障碍存在的学生可以在运动过程中很容易被发现。在参与体育活动的过程中,能够有效的减轻这些症状,心理障碍和疾病可以得到有效控制和改善,消极情绪被有效释放,从而让人身心舒畅、心情愉快。人要想有健康幸福感跟一定的体育锻炼有关系,这也就是平时我们所说,心情不好的时候可以去跑跑步,锻炼一下。都市生活的压力让很多人选择了健身房。可以说一定的体育锻炼可以有效帮助人们找到自己的幸福感。学习期间,情绪波动也是比较大的,消极的情绪可能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还有可能给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不好的影响,所以我们应该多多鼓励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可以让自己的情绪得以调控。
教师在教学时需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好学情绪,为学生创造一个积极、鲜明、强烈、多彩多样的情绪氛围,让其乐于受教,体育知识、技术及锻炼等需在学生思维积极的状态下进行,让个性和体育能力慢慢提升。
研究显示实验班在忧郁、焦虑方面显著高于对照班,显示体育教学过程有效贯彻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多方面情绪。
心理健康教育是当今教育中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里有明确标注,明确了心理健康目标和社会适应目标,以及体育活动对心理健康的作用,人的社会化过程体育在促进人的社会化(即提高人的社会适应性)方面有着很多共同的特点,体育运动可以提高人的社会适应能力。本研究提示经过贯彻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验班能够有效降低人际敏感程度,减轻自身的强迫感,对固执也有很好地帮助,因此,体育教学贯彻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体育老师肩负的责任不仅仅是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和身体素质,学生在体育课上的心理变化也是极为重要的。不要单纯的以为心理健康和体育课上的课程没有多大关联,其实身体素质的心理素质是相辅相依的。所以,体育老师应该在体育课堂上运用体育课的特点,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在体育教学中,可按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培养坚强勇敢的心理素质,让高职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尤其是在认知、情绪和社会适应等方面能够更健康、更和谐的成长”的要求,心理健康教育走进体育课堂,学生在健康的体育课堂受教,学生的认知水平、能力、思维也会相应提高,拥有良好的情绪,因此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增进一个台阶后很大范围会推动学生的全方位发展。这样的教学模式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是一种有效的途径。作为体育教师,我们更要深入了解学生心理健康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活动,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拥有一片纯净的心灵。
[1]彭耳冉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
[2]普通高校心理学[M].1996.
[3]张玲艾.学生心理健康研究指导[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4]张力为,毛志雄.运动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5]王君明.体育与心理潜能开发[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