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琳云
(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医学分院 湖北孝感 432000)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已经超过1000所,在校学生近600万人,高职院校已经成为我国培养专业人才的重要基地,要求高职教育必须把强化学生职业发展能力作为教学的根本目标。毛泽东曾说过:“体育一道,配德育与智育,而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体者,载知识之车而寓之舍也”,一语道出体育、德育、智能三者之间密不可分的内在逻辑关系。高职体育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着眼于提升学生的职业发展能力,大力推动体育教学改革和创新,不断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职业素养和创新能力,为学生未来就业和职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各级各类高职院校以及广大体育教师,应充分认识基于“职业发展”创新高职体育教学的重要意义,明确教学目标,创新教学策略,努力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职业发展能力。
高职院校是培养生产、建设、技术、管理、服务等一线应用型人才的摇篮,其本质就是“就业教育”,因而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至关重要。我国高等院校的学生基本上都属于“独生子女”,身体素质、心理素质以及减压能力、抗打击能力相对较弱,集体主义观念和团队合作意识较差,导致很多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素质、职业能力无法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和严峻的就业压力。高职体育教学可以将体育、德育、智育很好的结合起来,能够通过体育教学创新,强化学生的身体素质、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塑造学生的吃苦精神、团队精神和奉献精神,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意识和创新意识,使学生具备较强的职业发展能力。
在现代社会,综合国力的竞争不仅是技术的竞争,更是人才的竞争,人才已经成为我国的“第一资源”和“战略资源”。党的十八大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明确提出要“着力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要求专业人才不仅要具备专业素质、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而且还必须具备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意志品质、竞争能力和发展信心。基于“职业发展”创新高职体育教学,能够将德、智、体、美很好的融合起来,强化专业人才所必需的健壮体魄、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为我国培养合格的专业人才。
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与普通高校的体育教学是有一定区别的,它具有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属性,具有基础性和实用性的双重特征,职业实用体育对体育基础教学进行有效的补充,为学生就业做好充分的准备。高职教育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就业能力,这就要求高职体育不仅要在体育基础教育上下功夫,而且要在实用教育上下功夫,着力培养学生未来走向社会的适应能力、就业能力和发展能力,这是高职体育教育的重要改革方向。基于“职业发展”创新高职体育教学,能够从学生未来“职业化”方向出发,有针对性的开展体育教学,在抓好基础教育的同时更加注重实用教育,对于推动高职体育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基于“职业发展”创新高职体育教学,必须把以人为本、职业导向、综合塑造、改革创新作为重要原则,着力提升教学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坚持“以人为本”原则,把“立德树人”作为高职体育教学的根本任务,切实把德育、智育、美育融入到体育教学全过程,使四者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坚持“职业导向”原则,把学生的就业需求和职业需要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正确处理好全面性教学与针对性教学的关系,既要抓好基础教学又要抓好实用教学,既要坚持统筹推进又要坚持分类指导,既要培养学生健康的身体又要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真正通过体育教学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坚持“综合塑造”原则,着力培养学生未来就业和职业发展所需要的综合素质,充分发挥体育对德育的“渗透”作用和“隐性”教育职能。要坚持“改革创新”原则,各级各类高职院校和广大体育教师应牢固树立“三个有利于”原则,只要有利于强化学生职业能力、只要有利于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只要有利于促进体育实用教学,都要积极鼓励、大胆尝试、允许失败,真正发挥体育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推动体育教学模式创新。
基于“职业发展”创新高职体育教学,必须着眼于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在强化学生身体素质的基础上,将思想政治工作融入体育教学当中,进一步健全和完善高职体育教学机制。各级各类高职院校、体育教学部门、体育教师应切实改变过去以体育教学部门和体育教师为主的体育教学模式,牢固树立高职体育“大教育”格局,进一步健全和完善高职体育教学体系,建立由体育教学部门、高职院校党委、高职院校团委、高职院校政教部门以及相关教学部门组成的“高职体育教学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对基于“职业发展”的高职体育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模式、教学评价的分析、研究和探索,推动高职体育教学向职业化、实用化、多元化、融合化方向发展。高职体育教师应着眼于提升学生的职业发展能力,改变过去“封闭式”教学模式,大力实施“开放式”、“联动式”、“融合式”教学模式,建立学校与学校、学校与社会、学校与企业、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教学机制,提升高职体育教学的有效性。
基于“职业发展”创新高职体育教学,应牢固树立“服务”理念,将学生作为“第一服务对象”,紧紧围绕健康教育和职业能力培养“双服务”,针对各级各类高职院校专业特点和职业目标,把服务学生未来就业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建立符合高职院校实际和特色的体育教学内容。尽管我国高职院校有财会、计算机、采矿、医护、地质、物探等各种各样的专业,但总体上可归纳为办公型、直立型、运动型专业,教师在体育教学内容安排过程中,要区分不同类型专业科学设置不同的体育教学内容,财会、计算机等办公型专业应重点安排健身操等教学内容,采矿、医护等直立型专业应重点安排游泳等教学内容,地质、物探等运动型专业应重点安排球类等教学内容,特别是要着眼于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积极培养和激发适合学生未来职业发展方向的体育运动项目,使其成为学生“终身体育”锻炼项目。为了弥补因实训和顶岗实习等因素产生的校内体育教学课时不足的现象,应加强校内与校外的课程一体化设计,丰富校外体育锻炼的指导,将科学锻炼的方法与手段,与职业相关的运动技能学习、保健知识等资源通过先进的网络教学手段,从校内延伸至校外,形成“校内外一体化”的教学资源,真正实现从学校体育向社会体育的衔接。
基于“职业发展”创新高职体育教学,必须大力推进教学模式创新,既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要强化德智体美的深度融合,更要符合学生职业发展需要。体育教师要积极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改变过去“灌输式”、“命令式”、“枯燥式”的教学模式,拉近与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在快乐、温馨、和谐的环境进行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体育运动习惯。要进一步创新高职体育教学形式,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积极探索符合专业特点和学生实际的集体教学、分组教学、个别教学、循环教学、分段教学、激励教学、提示教学、比赛教学、活动教学、电化教学、考核教学等形式多样、丰富多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强化体育教学综合效果。大力创新高职体育教学方法,着眼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科学设计教学形式,既要开展体能训练又要开展技能训练,既要加强身体训练又要加强心理训练,既要加强耐力训练又要加强竞技训练,既要加强顺境训练又要加强逆境训练,既要开展个人项目教学又要开展集体项目教学,既要开展体育策略教学又要开展体育战略教学,既要开展体育兴趣教学又要开展体育强化教学,真正通过教学方法创新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在我国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历史时期,高职院校肩负着为我国培养具有较强综合职业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的重任。基于“职业发展”创新高职体育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必须将培养学生的健康体魄、健全人格、健康心理、道德规范、竞争意识和运动习惯作为体育教学的重要目标,明确教学原则,完善教学体育,改进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努力为学生未来就业和职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1]许新.在高职体育教学中融入职业实用体育的实践与研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2(7).
[2]顾莉.基于体育素养和职业能力的高职体育教学研究[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1).
[3]王新建.基于学生职业发展要求的高职体育教学改革策略[J].知识经济,2012(6).
[4]刘宴维.浅谈高职体育教学应促进学生职业发展的需要[J].才智,2012(19).
[5]吴慧倩.突出职业特色是高职体育教学改革的核心[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