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珍
(广东体育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广州 510663)
随着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和全民健身活动的推广,休闲娱乐与健身成为现代人们生活追求的一大主题。地方普通高校体育场馆是高校建设的重要硬件设施,主要承担学校公体课教学、社团和协会的课余活动组织、第三课堂教学以及学校业余运动队训练等几大功能,使用时间断集中在9:00~16:30。如何利用学校体育场馆非使用时间段,把大众健身吸引到地方高校体育场馆,实现其市场价值,创造出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已成为高校体育场馆建设和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
近几年,国家和地方财政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支持地方高校建设与发展,学校体育场馆成为我国体育场馆的主要组成部分。地方高校也通过不断更新教学设施设备、改进教学管理手段,创造研究绩效考核标准等大胆创新举措,提高学院办学规模和办校声誉。但是,对于处于起步阶段的体育场馆管理工作中,更多的选择和参照了中小型公共体育场馆的垂直式管理体制,即由上级机关主管,场馆的岗位设置、管理制度、经营制度等由上级主管机关部门负责按照相关管理规定执行等方式,整体管理模式归结为“等”、“靠”、“要”三步,在一定程度上不能够与现行的市场机制接轨。另外,高校体育场馆管理过程中,在进行综合开发管理向社会场馆过度的过程中,很少选择主动走出校门或者说吸引社会参与,导致目前地方高校场馆运营存在一种固步自封,一成不变的状态,导致许多性活动如体育比赛、职工体育训练、场地广告赞助等方面的资源浪费巨大,无法实现资源共享,正在做到优化资源配置等业务。
中小型社会体育场馆在对外开放过程中,由于经营管理模式和产权归属方面的问题,经常会出现所有权与经营权界限不清楚或不完全分离的现象,从而导所有权干预经营权或经营权侵蚀所有权的问题出现,造成场馆在对外开放过程中的权、责、利不清楚的现象。地方高校体育场馆在对社会开放运营过程中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由于主管负责人指令学院场馆要支持各系部、学院的社团活动或晚会,这样在一定程度上营销了学校体育场馆的真长经营活动。另外,由于高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必然导致大量社会人员进入校园,并且场地、器材的使用频率也将成倍增长。为在这样的过程中,地方高校在场馆的安全保障、场地器材维护与保养等方面相对比较薄弱,场馆在管理过程中,如果不注意相关保障制度的建设,就有可能使学校体育场馆面临的经营亏本、经费不足以及设备使用周期短、维护成本高等一系列问题。
我国大中型公共体育场馆的场馆管理工作人员,主要来自体育系统内部。包括退役运动员和不能胜任原来工作岗位的调岗人员。地方高校体育场馆管理人员主要由学校后勤人员、体育专任教师、甚至是学生来监管。总体在管理工作人员、和知识结构方面存在明显的专业单一性,对休闲体育和现代体育产业发展缺乏一定的认识,缺乏一定的体育管理学与市场营销等综合科知识。从而也导致了学校体育场馆管理和运营模式滞后,场馆经营管理不能更合理的适应市场化运作等,致使高校体育场馆对社会封闭,功能单一、使用效率低等问题的出现。
最近几年,随着各个地方的经济发展,地方加大了对高校场馆的建设工作。加大了地方高校场馆设施设备的建设投入,大部分高校拥有了体育场馆。但是由于场馆运行成本高,设备设施维护专业性强,很多高校为控制场馆运营管理成本,仅仅发挥了高校体育场馆的教学活动功能,使得场馆功能较为单一、利用率偏低、向群众开放程度也不够。尤其是在体育产业飞快发展的今天,很多高校体育场馆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相对落后,缺乏有效的维修保养制度,加大了地方高校体育场馆的运营管理成本。
地方高校体育场馆在起步初期,可以通过借鉴优秀的大型体育场馆管理企业的先进管理观念和经验,通过优化内部运行机制,合理完善场馆管理的人力资源结构、财务管理制度、收益分配办法、员工激励制度等途径,完善和提高学校体育场馆的综合管理水平。曾经在中体产业下属中体竞赛集团工作,根据工作期间走访、调研现代大型体育中心开始注重员工的综合服务能力的培养。企业会通过建立人力资源战略规划和培训机制,通过开展相关专业培训或讲座的形式,培养一批激动体育运动规律,又熟悉市场运作机制的场馆经营管理复合型人才。地方高校在体育场馆运营管理过程中,需要建立健全、规范体育场馆管理制度,通过制度要求,达到体育场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目的;通过制度的建立,有条理、有依据的提高场馆的综合管理水平。
体育场馆的经营过程中,应当紧扣本体业务,坚持以体为本的多样化经营模式。地方高校体育场馆市场化运营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和发挥行业特有的体育服务功能,借助学院社会资源,努力实现多元化经营,例如:全民健身活动、体育培训与竞赛业务、会议会展业务、无形资产等方面的开发。另外,高校在体育场馆市场开发的过程中,要运用好相关校企合作机制,包括学校与企业、行业、政府等合作举办运动会、学术交流会议汇报、专业性招聘会等,积极引入市场经济机制,形成价格、供需、风险、竞争等因素有机结合。通过有偿开放,扩大体育馆的影响力,使得高校体育场馆达到“以馆养馆”,也从本质上提升高校体育场馆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人力资源管理,是指企业内部的一系列人力资源政策以及相应的管理活动。美国大型体育场馆一般引入体育经纪公司和体育管理公司两种管理模式。委托在人员培训、场馆设施设备保养、场地资源优化等方面有着丰富经验的专业体育管理公司,达到延长场馆设施的使用年限,形成体育场馆经营开发的科学经营管理流水线。目前我国高校教师编制特点和定岗定编原则,高校体育场馆社会化运营过程中,须要组织现有技术人员进修,引导管理人员先从技术岗位想经营岗位转换,调动一切有利资源,获得场馆运营的更高效益。通过加强服务意识,实现场馆管理过程中的“责”、“权”、“利”之间的关系,通过内部激励机制,调动每名管理者工作积极性。
根据相关公司数据统计,场馆使用率在40%~60%左右,场馆能依靠设施设备获得优良的经济效益。由此可见体育场馆经营内同的多化,是提升场馆使用率和利用率的重要途径与方法。地方高校体育场馆与单纯社会性体育场馆有所不同,不同点主要体现在通过教学活动或学校文娱活动,体育场馆的使用率较高,但是基本创收数额很低。因此,地方高校体育场馆应结合地方经济特色和人文特点,注重课余时间对场馆的开发与利用。有条件的高校体育场馆承办和组织当地体育、文艺演出活动;利用节假日或寒暑假期间,开发体育场馆的社会培训业务;利用学校和社会资源,市场场馆室内外场地的无形资产开放等综合业务,从而提高体育场馆的使用率,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
随着中国各种体育俱乐部的成长,体育赛事越来越趋势职业化,社区体育、群众体育也得到了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少年训练营、夏(冬)令营及以体育活动为主题的海外交流等活动。高校体育场馆在运营管理过程中,在学校时间允许的前提下,应结合市场需求,借用教育机构管理平台,积极拓宽社会服务渠道,通过高校体育场馆将自身拥有技术力量和较完备的教学设备,做到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有效结合,在发展学校周边社会群众体育的同时,获取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1]赵树安,陈有财.高校体育馆使用效率与效益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5(5):34-36.
[2]李桂林.济南市高校体育场馆开放现状的调查[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2(3).
[3]李燕等.高校体育场馆产业化运营若干问题探讨[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