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自卑”到“自信”:实现中国武术自强的文化反思*

2014-12-05 16:24刘帅兵吉灿忠
体育教育学刊 2014年1期
关键词:中国武术自卑武术

刘帅兵,李 鸿,吉灿忠

(1.浙江财经大学 东方学院体育中心,浙江 嘉兴 314408;2.河南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6)

纵观一个世纪,中国武术发展的成就是不容置疑的,不管从文化角度、历史角度、功用角度、活动人群角度都发展出了几种“子武术”。但是“回眸民族传统体育所历经的千秋岁月,原本牵系着我们民族情感的中国武术,原本作为识别我们民族身份的标志与象征的中国武术,今天开始走进了一个极端痛苦与焦虑的文化发展图景中”。从局部来看,竞技武术“一枝独秀”、学校武术“名存实亡”、传统武术“冷清萎靡”、大众武术“极度萎缩”。从整体来看,受到跆拳道、空手道、柔道的异域武技的冲击,中国武术更是被推挤到了社会文化的边缘,当代中国武术发展的状况着实让人忧心。

1 “文化自卑”:阻碍中国武术自强的魔咒

“文化自卑是一种在对待自身文化价值上的轻视、怀疑乃至否定的心态和心理”。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中国人普遍的文化心理是自卑于自己的民族文化。政治上的腐败和无能,科技和文化的落后与缺陷,加上民族危机,更加重了人们对自身文化的失望,特别是在“救亡图存”的历史境遇下,传统文化被认定为中国“病弱”的根源所在。由于中西方贫富差距悬殊,催化着本缺乏自信的民族自卑感,乃至引起“归附心理”,脱离“自身意志”。

1.1 历史原因:历史车轮的滚动

回首中国武术发展历程,我们从武术发展理念的定位、武术竞赛模式的构建、武术技术的革新来窥探,以文化视角来审视,这三个层面分别对应着文化的精神、制度、物质层面。学者对此指出“这完全是一种文化意义上的‘变革’,这种变革足以表明,西方体育的文化观已经逐步的开始代替中国文化观”。“具有典型文化意义的中国武术,也正是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下,走进了‘以西变中’、‘以体变武’、‘以奥变武’的发展场域”。竞技武术便是在这样的历史驱动下逐渐完成武术的全盘西化,成为“一个东西方‘体用’兼备的项目”。

近代以来,西方的体育理念一直是我们学习的楷模,也是我们发展体育运动的准则和方向。为了加快中国武术奥运会的进程,国家武术管理部门从武术套路的内容以及评判准则进行了改革与创新,在此努力下,样板武术、新武术、体操化武术应运而生。从中国武术的技术发展态势来看,逐渐向“高、难、美、新”方向发展,并被游戏化、简单化、规范化的西方体育准则所控制。从文化层面来看,武术内容形式的多样性被竞技武术内容单一性所掩盖,武术固有的传统文化内质逐渐被边缘化。武术越来越偏离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实质,异化为西方体育的另类形态。

1.2 现实原因:强势文化的入侵

西方强势文化凭借着自身的显著性和先进性成为世界文化格局的主流,并以外在的“显性”和内在的“隐性”并驾齐驱,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作为强势文化的西方竞技体育打着奥运会的旗帜,肆虐地侵袭着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民族传统体育在“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奥林匹克霸权下,生存空间极度萎缩。外来的跆拳道、空手道、剑道在中国大行其道,成为青少年消费的主流文化产品。

西方竞技体育的强势态度把代表着传统文化的中国武术排挤出了人们的视线。在异域文化的冲击下,中国武术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情趣开始偏离固有的发展轨道,民族文化认同出现危机。文化认同的本质是民族文化的价值认同,是作为民族特征中最有生命力的根本。“当前中国武术在‘体育’中的失语,在‘文化’中的缺场,形成了国人对中国武术‘我是谁’的质疑”。“与市场已经成熟的西方现代体育相比,中国武术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中国武术的“文化自卑”其实是源于文化的不自信。

2 “文化自信”:实现中国武术自强的前提

文化自信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内在驱动力,只有对自身文化的坚信,才能不断促进文化自觉、实现文化自强。文化自信,从本质上来讲是对自己文化的一种心态,具体来讲是在多元文化发展和对比中对自身文化内涵与价值的心理认同,同时,对待异域文化具有兼容并蓄的包容态度,既不自卑也不自大。

2.1 树立中国武术文化自信的战略眼光

对民族文化的自信是建立在对自己民族文化了解的基础上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树立“发现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发现是探索和重新解释,是拂去历史的尘埃,是对被遮蔽的形象的重新清理,是对歪曲的文化身份的重新恢复”。和传统文化一样,对于传统武术的文化精髓和民族精神我们所做的不是重新确定和赋予新内涵,而是把这些被忽视或即将被忽视的价值观念挖掘整理出来,以日常性的活动方式走进大众生活,从而扩大受益群体,使更多的人们了解中国武术和文化内核,进而形成充分的文化自信。

2.2 中国武术的文化精髓

中国武术随着社会变迁传承着传统文化的内质,聚集着先辈们的集体智慧,它和所有的传统文化一样,蕴含着传统思维、价值观念以及中国人为人处世之道。它作为融健身、娱乐、智慧为一体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底蕴深厚,它的“和谐之美—对中国文化尊崇、伦理之道—对中国文化的敬畏、自强不息—对中国武术的感悟、技击神往—对中国文化的体验”,是其他任何体育项目和武技所不能比拟的。它和中医、戏曲、书法一样被赋予民族记忆的符号,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存方式和思维经验。正是因为中国武术流淌着民族文化的血脉,其文化的内倾性是区别于西方文化和西方体育的根本所在。西方竞技体育重在体验,即体验着更高更快更强所带来的视觉刺激;中国武术则是重在表现,把中国抽象的文化哲理通过肢体动作来使其通俗化和具体化,这也决定了武术人在追求习武的过程中,反观自省最终实现“武以成人”的终极教化。

2.3 中国武术的民族精神

中国武术的精神是中国武术吸引力和感召力的核心所在,也是我们重拾自信的内在驱动力。纵观中国发展的历程,正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如“爱国主义,自强不息、宽容和谐、谦逊坚忍”等支撑着历史交替,朝代变更。中国武术的思维方式赋予了每个习武者将自身价值的实现诉诸于当前社会所需的价值体系中,以主动的姿态参与社会价值的构建。中国武术遵循着“内外兼修”,践行着“内圣外王”,习武者正是在这“内外兼修”的历练中,逐渐激发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而“内圣外王”就武术人来讲,是通过提高自身武技和道德来作用于社会,把自身的价值诉诸于社会需要来得以实现,是儒家思想“修身治国,平天下”的具体化。时至今日,这些民族精神有助于激发人们对自身文化复兴的信心,通过自强不息能够使传统文化焕发青春魅力,为文化自信提供内在驱动力。

3 “文化自强”:中国武术当代发展的文化思考

中国文化包括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两部分。简而言之,传统文化是指传统社会的文化,文化传统则是传统文化背后的精神链接。文化个性则是应对全球化所提出的概念,它是在遵循文化共性的基础上,识别自身标志的独特依据,是维护自身的文化尊严和坚守自身文化不被他者文化所同化的关键所在。

3.1 “文化传统”:坚守中国武术的文化立场

中国武术是一种口传身授的活态文化,以身体为载体,以文化的韵动为根本,充分体现着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它融入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情感意识,成为了一个族群的共同心理状态。中国武术“以技载道”的特性,使人们通过这种“无声的语言”来认识世界,体验生活,形成意识,表达愿望,甚至陶醉在不断求证和体悟“道”的历程中。正是这种原因,中国武术的拳种流派“百花齐放”、中国武术的技术体系“百家争鸣”。所以中国武术在实现文化自强的道路中,不能割裂传统,更不能以“鲁莽灭裂为创新,以无知为超越”,应在传统中求创新。抛开传统求创新是没有底蕴和血脉的,关注中国武术的文化传统,运用文化传统,才能使中国武术的传统文化内质回归。中国武术是在传统文化土壤中孕育出的身体文化,是西方体育进入中国之后,国人用以确认自己的文化身份,标志独特文化象征的符号。可以说,文化传统的主体性是交织在中国武术发展进程中的主线,同时坚守中国武术的文化属性,是实现中国武术自强不可或缺的因素。

3.2 “文化个性”:维护中国武术的文化身份

“以西方为现代化的楷模甚至是唯一的范本,是一种文化殖民主义和文化帝国主义的遗留症,是一种西方话语的他者化。第三世界国家虽然在政治上获得了独立,但在文化上并没有获得独立,中国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在“西化论”的诱因下形成了单纯的“向外看”的思维模式,价值观念错位,文化创造中的能动性和自主性缺失,国家民族主体(中国人)的“自我”被淡化、弱化乃至放弃。在全球化的历史境遇下,趋同化、模式化、单一化是世界各民族文化面临着发展焦虑最大的问题,也是各民族的传统文化在新世纪遭遇的最大威胁。因此,坚守自己的文化个性是应对全球化的唯一方法。

“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生成,都与‘本土’二字有着极其深刻微妙的关系。文化是随着山川风貌、人情物理不断演化而成的生活积习,是一种地缘造化、一种生命胎记、一种民族标识”。所以,各民族社会环境不同,地域文化多彩纷呈,所呈现的文化载体也不尽相同。中国武术发展至今已经形成了“源流有序、拳理明晰、风格独特、自成体系”的129种武术拳种。这129种武术拳种,使得各武术拳种既有普遍的文化资源,又具有区别其他流派的独特个性。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文化个性”支撑着中国武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核心价值所在,既体现着中国文化的多元性,又体现着中国文化的发展性。有学者指出“拳种在一定程度上展示着区域文化的特色,如太极拳‘缓慢松柔’,与之相对应的是焦作的道教文化;少林拳术‘大开大合’,与之相对应是大气磅礴的嵩山和备受皇家青睐的佛教文化;形意拳‘刚猛暴烈’,与之相对应的是三晋大地的地域环境”。武术拳种所呈现的文化个性,展现着不同的思维方式,不管是从文化属性还是技术体系,都遵循着中国文化的本质和规律。

文化个性,需要强调以民族文化主体(中国人)为主,以文化传统为根本,体现“中国气派”和“中国作风”,而不是极力的迎合时代,迎合西方价值观念主导下的趋同化、模式化、单一化的娱乐、竞技趣味。所以,中国武术在自强的道路上,要充分体现武术文化的民族特色,从而实现“和而不同”的多元文化体系。

4 结束语

在全球化持续高涨的今天,文化交流已经成为各国展示本民族独特文化价值理念及发展道路、制度体制、经济社会模式及其成果的有效交流方式。文化越来越成为世界各国共同享有的精神财富,但是在世界各国的多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激荡、冲击中,中国武术文化既要融入国际主流文化谋求自身发展,还要在强势文化面前捍卫和传承民族文化。实现中国武术自强,既不是盲目自大,也不是盲目自卑,武术文化是本民族文化的特征和集中体现,同时也是考察本民族的历史文化与心理特征的活化石。所以,在多元文化比较中,应坚定中国武术所蕴含文化内质的生命力和发展前景的信念,摆脱文化自卑的心态,形成文化自信。在中西文化交流中,中国武术应与西方体育求同存异、共生互补,在实现中国武术自强的基础上来增强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1]王岗.中国武术文化要义[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2]宋丽.中国武术发展的困境与文化认同问题[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41-46.

[3]杜振吉.文化自卑、文化自负与文化自信[J].道德与文明,2011(4):18-23.

[4]崔英敏,黄聪.跨文化传播:武术文化传播发展的新视角[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3(7):36-40.

[5]陈彦.重新发现文化中国[N].人民日报,2013-9-13(24).

[6]邱丕相.武术文化传承与教育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7]冉学东,刘帅兵.从国家软实力视角看中国武术的价值使命[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2(3):251-253.

猜你喜欢
中国武术自卑武术
中华武术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论武术与军事的结合发展之路
史料整理:认识中国武术的一条路径
老外学武术,疫情也拦不住
让自卑成为一种前行的力量
中国武术“元问题”的历史思考——《中国武术思想史》评析
一个自卑者的自白:“觉得做什么都不行”
战胜自卑,让生命之窗开出自信之花
中国武术有哪些派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