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运动项目边缘化问题的探讨*

2014-12-05 16:24周建东
体育教育学刊 2014年1期
关键词:柔力球边缘化体育运动

周建东

(山东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

1 边缘化理论及体育运动项目的边缘化

边缘化理论也称边际理论,最初是由生态学领域提出的,后来运用到社会学、经济学、城市学、文化学等领域。在社会学和经济学中,所谓“边缘区域”不仅仅是指地理意义上的边缘区域,更重要的是指经济、政治、文化等趋于边缘化的区域。在社会学领域中的边缘化理论研究对象最早是第三世界内部的贫困化,因此在社会学研究中,某些语境中,“边缘化”甚至被视为“贫困化”的代名词。美国社会学家帕克(P.E.Park)认为那些处在文化边缘上的人在种族或文化团体中的成员关系模糊不清,也得不到另一个种族或文化团体的接受。后来,在社会学领域中的边缘化概念进一步扩大,用来泛指非主流,或者说是被主流社会或人群所排斥、所不包容的社会现象。

体育作为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运用边缘化理论来分析体育领域中的重要问题并不是一种盲目嫁接,而是一种灵活的平行迁移,是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范畴的边缘化在体育领域的客观反映。

在体育领域,运动项目的边缘化也有两种基本的表现形式:绝对边缘化和相对边缘化。绝对边缘化的运动项目是指始终处于一种若有若无的存在状态,无论社会怎样进行变化,都不能被社会主流所认同,如:抽陀螺、打水漂等。相对边缘化的运动项目一般又可以分为两种:成熟的边缘化运动项目与新兴的边缘化项目。在我国成熟的运动项目体系中,最常见的分类标准就是奥运项目与非奥项目,由于重视程度的不同,非奥项目目前处于相对边缘化的位置。但是,随着奥运项目的更迭变化,这种相对边缘化态势会随之转变。在奥运项目中,由于金牌的导向,传统的夺金项目就会成为重点的主流项目,反之,一些非夺金项目就成为奥运项目中的边缘化项目。对于一些新兴的体育运动项目,由于自身运动体系尚不完备,社会影响力有限,暂处于边缘化的发展处境。至于其能否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最终被社会所接纳,有待时间的检验。

柔力球运动作为一项新兴的民族体育运动项目,其发展过程中也遭遇了边缘化的发展窘境。这种边缘化属于上文所述的新兴运动项目相对边缘化类别。本文将以柔力球运动为例,对体育领域中运动项目边缘化问题进行思考。

2 边缘化运动项目的成因

2.1 体育运动项目边缘化是体育现代化的产物

体育的现代化之路推进了我国体育体制的巨大变革,在宏观政策上制定了“奥运争光计划”,用金牌来彰显我国的地位,而群众性的体育项目几乎都被置于边缘化的境地。这种政策性的偏颇,使得一些体育运动项目没有了社会支持的基础,再加上自身运动体系的不健全,无法与成熟的运动项目进行竞争,也因此没有很好的开展。

另外,我国体育的现代化从形式上更崇尚西方竞技中的激烈对抗,而不是诸如围棋之类的儒家游戏。柔力球运动的套路演练在现阶段仅停留在“类广场舞”的形式上,尚无法形成竞技运动中最基本的对抗性特征,更不能与成熟的自由体操等奥运项目相提并论。竞技柔力球属于隔网持拍对抗项目,有很强的对抗性特征,但与成熟的乒、网、羽等隔网对抗项目相比,竞技柔力球自身的运动体系亟待健全,运动人才的匮乏是制约其普及和发展的重要障碍。

2.2 体育运动项目边缘化是社会参与分层的产物

社会分层是指社会中人们按照权力、声望和财富等被区分为高低有序的不同等级、层次的过程和现象,它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社会表现。正是由于社会分层,使得个体在参与体育活动过程中出现了社会层次的划分,进而影响到体育运动项目的参与群体类型。边缘化理论将社会参与不足作为其重要特征,而对于体育运动项目而言,参与不足是由于体育参与分层所致。人们在体育参与过程中,社会分层所体现的诸多特征也在一定程度上被复制了。

通过对柔力球参与人群的调查分析,其人群特点主要体现在:中老年居多、青年人较少;女性居多、男性较少;城市居民居多、农村居民较少;普通工薪阶层居多、财富两极人口较少;以锻炼身体素质者居多、强化运动水平者较少。再加上柔力球器材价格较为低廉,损耗较少;活动场所主要在室外,无需支付高额的场馆费用等因素,从而使得柔力球运动目前处于“广场体育项目”的社会层次。这种社会参与人口层次特点注定了柔力球基层组织的自发性和随意性,也是造成柔力球项目边缘的重要诱因。因此说,柔力球项目边缘化是社会参与分层的产物。

3 边缘化运动项目的逆袭

“逆袭”出自日语“ぎゃくしゅう”,具有反攻、还击之意,现在作为一种网络游戏常用语,指在逆境中反击成功。逆袭也表达了一种自强不息、以弱胜强、充满正能量的精神。边缘化逆袭是指处于边缘化的人或事物通过一定的改革措施,从边缘化向主流趋势蜕变的过程。对于体育项目而言,逆袭即意味着走出项目边缘化的窘境,成为成熟的主流运动形式并重新被社会所认同。

3.1 逆袭之一:基于项目特色的自我改革

对体育运动而言,其项目特色是有别于其他运动项目的个性体现。没有项目特色的运动其生命力十分脆弱,极易被相似的运动项目所取代。为了走出项目边缘化的窘境,实现运动项目的成功逆袭;也为了柔力球运动更好的发展,同时实现运动项目的普及与提高,柔力球运动必须进行项目特色的提炼和深入的自我改革。

首先,柔力球运动的产生得益于中国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天人合一”思想、“和合”思想对今天的社会都有较为深远的影响。柔力球的创编者们在反复摸索的过程中,将太极原理与球类对抗游戏相结合,经过不断的形式演变和技术革新,才产生今天的柔力球运动。柔力球运动的特色首先体现在其“以柔克刚、以退为进”的运动文化上,将传统形而上学的传统思想以体育运动的形式具体化。

随着社会现代化的进程加速,中国体育现代化很大程度上受到西方体育思想的文化控制,东方体育运动(如:龙舟、武术等)的话语权逐渐被现代化社会所剥夺。面对“更快、更高、更强”的文化冲击,中国传统体育项目不能一味的西方化变革(如:武术项目向“高、难、美、新”转变)来迎合所谓的主流,更重要的是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运动创新。作为本土的体育运动项目,必须恪守文化底线,弘扬文化特色,进行文化创新,在保持文化真我的基础上推行可持续发展的自我改革。

第二,柔力球运动特有的反向运动形式。所谓的反向运动(Inverse Kinematics)是指主体跟随运动客体的运动规律,即主体跟随客体的运动。柔力运动中每一次接球都是球拍顺着来球向后引化,故此称之为反向运动。同样来说,正向运动(Forward Kinematics)是指客体跟随运动主体的运动规律,即客体跟随主体的运动。如羽毛球的运动中球的轨迹是由球拍所直接控制的,所以称之为正向运动。绝大多数的球类运动都是“暴力相向”的正向运动,用力量与力量的直接冲撞来展现西方体育的原始与血性。柔力球运动用灵活的运动技巧,或以退为进化解来力,或以柔克刚借力打力,避免了对方的正面冲击,将东方智慧体现在柔力球运动的技战术之中。所以,柔力球运动在推广过程中,应秉承自己特色的运动形式,让更多的人来了解这种独特的运动智慧。

3.2 逆袭之二:符合时代潮流的项目认同

在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背景之下,我国的生产方式和人们的生活方式连同当下的大众文化不仅受到了西方强势文化的影响,也失去了本土文化应有的地位和尊严。现今无论是在形式、内容,还是在普适的体育价值观等方面都已深深地打上了西方体育的烙印。其所追求的“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与当代高科技、快节奏、高效益的社会需求相吻合。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需要与之相适应的娱乐形式,而与其价值观念和需求不相吻合的娱乐手段将难以逃脱遭受冷落的命运。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西方文化的东进是文化正常发展生态的一种暂时性的文化生态平衡。柔力球运动的产生,是在东方传统思想的基础之上,融合并吸纳了西方体育现代文化特质,与这种文化发展生态相吻合。在顺应这种文化潮流的基础上来进行社会认同,将能够真正实现项目边缘化的逆袭。

柔力球运动作为中西方文化融合的一种体育产物,本身就带有两面性:一方面,柔力球套路项目的中摆、翻、环、绕等动作灵活组合,形成各种样式的技术风格,更能体现出东方体育的神韵。各种螺旋运动有利于关节的舒展,避免了正向运动中关节爆发性用力造成的损伤,有益于身心的健康发展,更加适合全民健身项目的普及。另一方面,竞技柔力球的对抗性展现出更多的是西方体育的竞技元素,其丰富的运动技术体系不亚于任何同项群的运动项目。所以,竞技柔力球更适合于作为一项球类竞技运动得以推广。

3.3 逆袭之三:遵循可持续发展的运动升华

我国体育可持续发展是指:为使体育能够长期持续、健康和稳定发展而从数量、质量和时间三个维度上对其系统结构和要素进行综合调控的目标及其过程。边缘化的体育运动项目只有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才有可能走出边缘化的困境,实现运动项目的不断升华。

第一,体育运动项目必须坚持我国开展体育运动的目的:增强人民体质、提高体育运动水平,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只有坚持这一原则,运动项目的可持续发展方向才不会有所偏颇。柔力球运动应该兼顾好套路项目和竞技项目的全面协调发展:一方面推动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另一方面集中培养一批年轻的柔力球高水平运动员。

第二,体育运动项目必须遵循自身的发展规律。柔力球运动现在仍处于运动项目发展的初级阶段,其运动体系、组织推广等环节仍不完善,在短时间内无法达到很高的社会普及程度和竞技水平,所以,柔力球运动的发展应严格遵循发展规律,在完善自身的基础上获得更多的社会认可,以实现柔力球运动的可持续发展。

4 结束语

体育运动项目边缘化是自身发展规律的一种阶段性表现形式,也是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产物。随着人们对体育运动的选择日趋多样性,某些体育运动因自身的不完善而得不到社会大众的认可,逐渐沦落到项目边缘化的窘境当中。边缘化的体育运动项目有必要在认清社会主流需求发展趋势的基础上,进一步突出项目特色,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进行运动项目的自我革新,最终完成边缘化项目的完美逆袭,实现运动项目的健康发展。

[1]江时学.边缘化理论述评[J].国外社会科学,1992(9):29-32.

[2]何元春,林致诚.农民工体育边缘化及救治——以公共选择理论为研究视角[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1(13):16-21.

[3]吴锡标.基于边缘化理论的思考——浙西南地区城市化的现状与发展道路[J].学术界,2005(4):167-174.

[4]李凤梅.传统体育边缘化分析[J].体育文化导刊,2010(9):99-102.

猜你喜欢
柔力球边缘化体育运动
体操教学“边缘化”问题及对策研究*
病案突进
体育运动
太极柔力球的发展研究
太极柔力球与太极拳在中老年人群教学模式中的对比探究
The Founding Fathers of Modern Sports 现代体育运动创始人
“边缘化”初中的去边缘化
作者论在西方社会的演变
呆呆和朵朵(13)
从江县老干活动中心派员参加省直属机关老年体协柔力球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