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斌
(内蒙古民族大学北方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研究所 内蒙古通辽 028000)
“科尔沁”一词源于鲜卑语“火儿慎”或“好儿趁”。东汉末年和西晋时期,鲜卑人生活在西拉木伦河流域,当时的中原人就把世居在此的鲜卑人称为“火儿慎”或“好儿趁”人,意思是英雄的“射雕人”或“善于骑射的人”。“科尔沁”蒙语意为“带弓箭的人们”即护卫士兵。在统一蒙古的过程中,成吉思汗为拱卫汗权,从其部属的子弟中挑选身体强健、武艺高强的人,组成了直接由成吉思汗统领的“怯薛”护卫军,成为当时最为精锐的队伍。“怯薛”护卫军按照职能的不同分为:宿卫士、散班等兵种,履行不同的职责。其中的箭筒士蒙古语又称为“火儿赤”,由于成吉思汗的二弟哈布图·哈萨尔箭术精湛,因此统领“火儿赤”。随着时间的发展,“火儿赤”的发音、拼写演变为今天的“科尔沁”。由于成吉思汗的二弟哈布图·哈萨尔为辅佐其兄登上汗位立下了卓越功劳,为奖励其功绩,成吉思汗把今内蒙古东部,包括今内蒙古赤峰市、通辽市部分地区作为封地赐给了哈萨尔,而哈萨尔的后裔所形成的部落便以“科尔沁”命名。由此,“科尔沁”便从一支“怯薛”护卫军的名称转变为部落的名称,进而演变为当地内涵丰富的弓箭文化。
射箭文化是科尔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分为物质和精神文化两个方面,是科尔沁文化的主要源泉。
科尔沁蒙古族使用的弓箭为传统角弓,弓分为弓干(弓的主体)、弓弦、弓硝或弓梢(系弓弦的部位)、弓靶(弓的中部)、弓面(弓干的内侧)、弓背(弓干外侧)、弓垫、弓脑(弓干与弓弦的衔接处)八个部分。其中,弓靶、弓面和弓背合称为弓臂。因为蒙古族人经常采用骑射的方式射箭,所以为了能够在射击时使用,科尔沁蒙古族把弓身改短,并且把弓体的上下部分也设计成了独特的不对称型。弓箭由干、角、箭、胶、丝、漆六种材料制作而成,所以木料、动物的肌腱、牛角和羊角的切片、动物皮革所熬制的胶水、油漆以及丝线都可以用来作为弓箭的制作材料。
科尔沁蒙古族的弓柄长度一般在120cm左右,因个体情况的差异弓柄的长度会有所不同。弓柄中部的宽度要控制在5cm左右,两端逐渐变窄,控制在2cm之内。最后在距离弓柄尾部大约1cm的地方刻槽用来加固弓弦,制成的弓身弹性越强所使用的弓弦也就越短。在不使用弓时要把弓弦的一边放开,否则容易使弓体变形、损毁或者丧失弹性,一旦弓体失去弹性整个弓也就没有了使用价值。
箭杆使用直木作为材料,科尔沁蒙古族人喜欢用柳树的树干。箭杆的长度在60cm左右并且要应尽可能的光滑。为了使箭飞得更加平稳,还要制作箭翎,其主要材料是鹰或者雕的羽毛。制作箭翎时要把羽毛撕开,然后在羽毛的两端各留一小段羽毛管,以方便系在箭杆上。箭头一般情况都是铁质的,在霍林河矿区和四子王旗红格尔苏木韩乌拉敖包就曾出土过大量的铁质箭头。通常用动物的肌腱来连接箭杆和箭头,在湿润时把动物的肌腱附在箭头的连接处,等干后收缩,便可把箭杆和箭头紧紧的连在一起。
箭靶也是科尔沁蒙古族射箭比赛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科尔沁蒙古族的箭靶也称“毡牌靶”共有四环一心、五种颜色绘制而成。四环的颜色是固定的,从外环起分别为白、天蓝、黄、绿,靶心也叫“央眼”用红布包起来。还有的靶心是活的,射中后即脱落。靶的总直径为156cm,厚2cm。除弓、箭和箭靶外,还要有一个弓囊来装箭,弓囊一般由动物皮革制成。科尔沁蒙古人的射箭技术非常的高超,他们在张弓搭箭是用拇指扣开弓弦,用食指和中指压在食指上方,把箭搭在搭箭手虎口的里侧,也就是拇指的上方。
科尔沁蒙古族正式的射箭比赛分为骑射和静射两种。静射也叫立射,静射者身着紧身袍袖,手持牛角弓、雕翎箭,状如骑士,潇洒威风。射手在15m或20m处发箭,射中毡牌靶即可得分。有的是从几十米远处对准用皮筋制成的塔形小目标,如射中底部,整个目标就会轰然塌下。
相对于静射而言,骑射对弓箭手的技艺要求更高。骑射讲究“一马三箭”即每人每轮一马三箭,共射三轮九箭。射箭场地为宽4m,长85m至100m的跑道,沿跑道设三个靶位,每个靶位相距约25m。第一靶在高2m的木架上挂一个约一立方尺的彩色布袋,第二靶是一个立方尺的白色布袋,第三靶为另一种颜色的等边三角形布袋。第一、二靶位在射手左侧,第三靶位在射手右侧。靶位距离跑道有一定距离。比赛中,选手策马疾驰,在颠簸的马背上拿弓、抽箭、搭箭、发箭,整体动作一气呵成,九箭射出,最后以中箭多少来决定胜负。
蒙古族自古就以能歌善舞闻名于世,歌曲既是他们表达情感的方式,也是记载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以至于在民间有“无歌不蒙古”的说法。科尔沁蒙古族在不同的场合会唱内容不同的歌曲。而在流传至今的科尔沁蒙古族民歌中,就有很多歌曲是用来颂扬弓箭的。如在科尔沁蒙古族婚俗礼仪中,唱《赐箭颂》就是其中必不可少的环节。科尔沁蒙古族的男方到女方家送聘礼时,女方祝颂人会祝颂《赐箭颂》,歌词磅礴大气,充满了对弓箭的敬意。同时,女方的父亲会赐给女婿一支箭,表示认同了这门亲事。在举行婚礼时,新郎必须骑马挎箭到新娘家,婚礼结束后新郎靠送亲车的右侧前进时,陪同女方的会策马来抢新郎的弓箭,这时新郎要尽量保护弓箭,拼命挣脱女方年轻人的抢夺。如果被弓箭被女方亲属抢走,新郎就得下马跪在抢夺者的面前,说尽好话,颜面尽失,要回被抢的弓箭。这既是北方游牧文化中“抢婚”习俗的表现,同时也体现了弓箭在科尔沁蒙古族心目中的重要性。
弓箭不但是科尔沁蒙古族重要的生产工具、战场上的杀敌利器,而且被科尔沁蒙古族赋予了灵性。他们认为弓箭是一种神物,它既可以驱灾辟邪,又能够为主人带来福禄。更重要的是,科尔沁蒙古族女方在嫁人时之所以送给男方弓箭是因为在她们认为,只有佩戴弓箭的男人才是勇猛的、真正的蒙古族勇士,才有资格骑马搭弓征战沙场。
此外,为了种族的延续,科尔沁蒙古族人极其重视人口的生产。一旦有婴儿出生,整个村落都会奔走相告互相庆贺,如果出生的是女孩,就会把嫩柳条弯成圆型,然后用红布做的花拴在门前。如果出生的是男孩,则用嫩柳条弯做一把小弓,加上弦,搭上小箭,把箭头朝外,在用红布拴好悬挂在门前,用来吓唬鬼魂并且预示男孩会佩戴弓箭,跨马打猎。当孩子稍大点时,有的家人还会给孩子带上“天箭”,所谓“天箭”就是指从地下挖出的古代人用的箭头,其中多数为青铜所制,这样就可以得到祖先的庇护,避祸纳吉,同时也体现出科尔沁蒙古族对于祖先光辉业绩的怀念,寄希望于下一代可以继承祖先勇猛善战、崇尚骑射之精神,成长为一个正真的蒙古族勇士,创造出更辉煌的功绩。
科尔沁弓箭文化是科尔沁蒙古族历史积淀的产物,具有丰富的物质、文化内涵,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和民族性,充分体现了蒙古族尚武、善战的传统,在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历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1]王才.开鲁民俗研究[M].中国文学出版社,2004:58-62.
[2]包满都拉,额尔德木图.科尔沁民俗[M].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4:43-45.
[3]王采风,孙颖,郭浩,等.走进科尔沁草原[M].内蒙古民族出版社,2006:77-79.
[4]彭慧蓉.中国射箭文化的研究[J].上海体育学院,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