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体能训练理论与发展研究

2014-12-05 13:59·
中国体育教练员 2014年2期
关键词:训练方法教练员体能训练

· 宇 辑

一、体能训练理论分析

我国体能训练的理论研究较为滞后。体能训练理论研究定性多,定量少,其内容以技术与战术,教学与训练的研究较多,与运动生理、运动医学、运动生物力学、体育统计学等多学科相结合的研究较少。

黄滨、贾思敏分析体能训练理论,对体能训练的内涵和外延进行阐述,认为体能训练的内涵应是对人体系统的训练,提高走、跑、跳、投等能力。体能训练具有其系统性特点,即训练的整体性和综合性。体能训练应结合运动项目特点和人体系统特点,通过多学科支撑,进行学科交叉,并借鉴融合其他领域的优秀成果和先进经验,有针对性地对体能训练中人体运动系统骨骼、关节、肌肉及运动辅助系统,运动训练的大系统进行优化的过程。

传统体能训练理论把体能分为力量、速度、耐力、柔韧和协调等多个素质,然后根据这些功能制订相应的力量、速度、耐力、柔韧和协调等训练方法,是从系统的功能入手的方法。这些运动素质训练是对人体形态结构、机能与代谢状况的综合表现能力进行训练,因为这些功能是通过人体系统的结构表现出来的,属功能训练范围,可视为体能训练的外延。

刘新兰分析探讨体能训练原理,提出训练适应是体能训练主要的原理。一般运动理论事实上是以田径、游泳等项目为原型的体能类训练理论,而体能类项目竞技能力的主导因素是体能,强化体能的要旨在于处理好负荷与恢复的关系,对负荷与恢复认识成果的表述就构成了体能训练的致力点。

王兴等对竞技体育体能训练目标体系与指标体系构建原则进行分析,在体能训练的内涵研究中, 提出了综合运动能力,它是指在与比赛相似情景状态下同时发展多种身体素质的能力。重点强调类似比赛时的情景状态。一般性身体素质、主导性身体素质、潜力及综合运动能力就是整个体能训练的四大目标。

二、我国体能训练的发展

20 世纪 90 年代,体能训练的理念被引入到我国,我国各支运动队开始逐渐重视体能训练。闫琪研究了中美两国体能训练发展现状和趋势,指出,从20 世纪90 年代后,我国体能训练的发展主要可分为2个阶段。第1个阶段为自发阶段,这阶段我国很多高水平运动队意识到体能训练的重要性,但由于当时条件所限,存在对体能训练认识的片面性和局限性,甚至是完全错误的。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一些足球队聘用田径中长跑教练员作为体能教练,结果运动员的耐力水平得到提高,但是比赛能力却大幅度下降。还有一些运动队直接聘用举重教练或者田径教练作为体能教练,效果也往往不尽如人意。部分教练员和科研人员逐渐认识到我国体能训练所存在的问题,一些学者从美国、德国、俄罗斯带回新的理念和方法,如陈小平通过在德国科隆体育学院的留学带回竞技运动训练的全新理念,其中就包括对体能训练的全新认识;刘爱杰等学者积极推动核心训练理念,并开始在部分运动队进行初步应用。这对其后体能训练的全面认识与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2006 年以后,我国体能训练逐渐进入第2个发展阶段,即全面认识阶段,主要得益于国家体育总局从组织层面开始推动体能训练研究的发展,并不断派出高水平教练员和科研人员到美国进行体能训练的学习。2006年国家体育总局干部培训中心组织第1批20 多人的“国家级教练员赴美体能训练培训班”。此时,以王卫星教授为代表的专家开始把美国最新的体能训练体系引入我国,在部分运动队实践后得到教练员的充分认可。随后,每年总局都会派教练员和科研人员到美国去学习,并先后请国内学者翻译了国外的体能训练专业书籍,对传播科学体能训练理念产生了很大影响。 2007 年,在陈方灿博士的努力下,促成了国家体育总局科技司与美国体能协会考试委员会的合作,先后举办了4届美国国家体能协会认证体能训练专家证书(CSCS)培训,每次培训30 名左右的教练员和科研人员,但由于培训课程难度大,对参加培训者的综合素质要求很高,能够通过考核获得证书的人员仅为10%左右。

2009 年,总局与美国专业体能训练结构 AP(Athletic Performance)展开合作,将更前沿的体能训练理念引入我国。此外,部分体育院校和科研所也积极开展体能训练的推广工作。如北京体育大学科研中心借助自身的优势,先后邀请美国、德国多名体能训练专家进行讲学,扩大了体能训练的影响。北京市体育科学研究所从2008年开始先后举办6届体能训练专家论坛,2010 年9月,北京体科所与美国著名体能训练机构 IHP(Institute of Human Performance)进行合作,举办IHP 高级功能性体能教练培训。通过科学体能训练理念的普及,各级运动队越来越重视体能训练,部分国家队、职业队已经开始设立“体能教练”这一职位,一些经费比较充足的运动队聘用国外的体能教练,如国家男女篮球队、国家网球队等,也有部分运动队中由科研人员开展体能训练工作,如国家女子曲棍球队、国家羽毛球队等。

三、我国体能训练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体能训练理念仅局限于耐力训练和力量训练,其训练形式主要是跑步训练和大强度力量训练,对提高运动员运动能力没有起到应有的积极作用,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制约我国相关运动项目发展的瓶颈。

我国运动员退役普遍比外国运动员早,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伤病是主要因素。伤病是因为在训练中对身体训练重视程度不够而引起的。一些对抗性强的运动项目之所以成绩上不去,有技术方面的原因,但缺乏体能是一个重要因素。

李春雷研究了体能训练的误区与对策,认为目前我国体能训练有几个方面亟待解决:第一,对体能训练概念的认识理解不够清晰,存在一些认识误区,如体能训练就是练体力、体能训练就是练耐力、体能训练就是身体素质训练。第二,重视力量训练,但力量训练不全面。力量是体能训练的核心,但在体能训练中教练员对力量训练的把握还存在一定的偏差。主要体现在:对离心性力量练习重视不够,训练方法不正确;等速训练缺失,训练手段少。第三,体能评价过分关注竞技能力,忽略动作功能质量。第四,自我放松、牵拉手段和方法不足。第五,过分强调专项动作,忽视人体动作规律。第六,忽视与运动损伤有关的素质训练。第七,体能训练器材单一。

顾善光分析我国体能训练存在的问题,阐述体能训练既是训练理论的核心问题,也是提高运动成绩的关键所在。我国训练理论界对于体能训练的认识,从总体上与技术训练上是分割的、脱离的,在训练上,是孤立于技术训练之外的。对早期专项化训练的错误认识,是导致体能与技术分别存在、独立发展的根本原因。然而,在专项化训练趋势下发展的竞技体育,体能与技术应是互为基础、彼此支撑的关系,不能相互分离。因此,体能与技术之间的关系定位对于体能训练显得尤为重要。

张良力、袁运平对我国竞技体育体能训练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认为,我国体能训练的教练组成单一,大多来自于田径教练,与体能训练本身的综合性不相适应;教练员对体能知识和体能训练的概念不够清晰;体能训练过程中“一般体能训练 ”与“专项体能训练”错位,即在基础和初级训练阶段,过早地运用成年运动员的训练方法和手段,专项训练的比例和强度过大,造成运动员的“早期专项化”。但是进入高水平训练阶段后,专项能力训练却未受到应有的重视,一般能力的训练仍保持较高的比例,导致高水平运动员难以突破已达到的“能力极限”, 专项体能水平长期徘徊不前甚至倒退。我国体能训练中普遍存在只注重专项训练的外在“形式”而忽视内在“力度”的问题。我国体能训练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其差距并不在于练习手段的专项化程度,而在于实施练习时的专项强度。调查显示,由于受传统周期训练理论的影响,我国部分成年一线运动员在准备期的专项体能训练仍遵循以“量”为主的训练原则。这种低强度的专项练习显然不可能使参与运动的器官和系统达到符合专项要求的生理负荷,也无法冲击运动能力的“极限”,因此,这种体能训练仍然不能算作真正的专项体能训练,也不可能有效地提高运动员的专项能力。这种形式上专项,实质上非专项的训练,尤其对那些速度快、距离短、以无氧供能为主的体能项目危害较大。

四、体能训练的发展趋势与对策

美国的体能训练研究始于20 世纪 40 年代,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美国体能训练专家紧密结合现代科学技术,对体能训练的理论和实践进行了深入的追踪研究,不断提出新的理论和先进理念,设计出独特的体能训练方法和手段,整个理论研究和实践创新都在梯次研究中实现了无缝衔接,保证了纵向研究的严密衔接。经过近60 年的发展,美国体能训练已经形成了一套非常完善、系统的理论和实践体系。

王芬等提出借鉴国际现代体能训练理论与实践。由于美国体能训练起步较早,因此,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操作都领先于世界各国。先进性、系统性、复合性、专项性、精细型和规范性是美国体能训练的特点,我国教练员需要不断更新观念、提高素质才能切实掌握现代体能训练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手段,促进我国体能训练的科学化水平。

张良力、袁运平探讨体能训练的发展趋势,认为体能训练的发展趋势是:训练日趋科学化;传统和现代运动训练方法相结合;训练负荷进一步增大,突出专项强度;训练日趋专项化,更接近比赛状态;训练多周期化和以赛带练;高效能的恢复训练体系;女子训练“男性化”。

闫琪研究了中美两国体能训练发展现状和趋势,认为,应借鉴美国体能协会的经验,“努力搭建运动与科学之间的桥梁”。按照科学体能训练的理念,测试、评估、制订目标、制订计划、训练实施、重新测试,这是实施体能训练的完整链条。以前,科研人员更多是帮助教练员进行测试、评估,而恰恰缺失了制订计划和训练实施这两步最关键的环节,缺乏对训练过程的控制。因此,很多科研人员始终徘徊在竞技体育训练的外围,并没有真正深入训练的核心。最重要的体育科研是运动训练本身,必须大力发展体能训练研究,增强体育科研的实践性,提高对运动训练的控制,将更好的科研方法应用于体能训练中。所以,推动体能训练研究正是体育科研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

侯向锋、马凯研究了我国竞技体育体能训练创新的对策,提出坚持自主创新, 积极扩大对外交流。体能训练自我创新最重要的就是去认识项目的本质和规律。首先要做的就是培训教练员;其次,加大科研攻关力度。北京体育大学已经投入巨资建立了体能训练实验室,期待大量的体能训练研究成果从这个实验室出来。体能训练具体技术层面的创新不是训练方法的标新立异,也不是盲目移植其他项目的训练方法,而是在正确认识项目特征、规律的前提下选择最有效、最简单的专项训练方法。技术层面的创新除了训练方法紧密结合专项以外,还要对训练过程和效果进行精细化监控。

邓运龙、张海忠就现代体能训练新理念、新方法进行了论述,结合近年来对运动训练模式和运动成绩产生重大影响的新的训练方法,重点介绍了核心训练、功能性训练、康复性训练。这些训练方法为传统训练模式与方法带来了深刻的变革,在竞技体育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在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方面日益发挥着重要作用。

于红妍等对运动员体能训练的新思路——核心稳定性训练进行分析,阐述良好的动态稳定能力是运动员竞技能力发挥的基础,国外优秀运动员进行身体稳定性训练取得了明显的效果;而目前我国运动员体能训练理论和方法中缺少对身体稳定能力的研究,因此,在借鉴国外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核心稳定性的定义,并从解剖学和生理学角度分析核心稳定性训练的机制和特点。研究认为,人体“核心”的解剖学位置是身体膈肌以下至盆底肌之间的区域,核心稳定性是指人体通过核心肌群的收缩保持或维持脊柱和骨盆在正常解剖学位置的能力;核心稳定性训练既是动态的核心稳定肌本体感受性训练,又是核心运动肌的力量训练,它摒弃了现有力量训练方法存在的弊端,有着与传统体能训练不可比拟的优势,为我国运动员体能训练提供了新思路。

体能训练将多种体育科研方法进行有效整合,综合性地应用于体能训练中,并通过加强实践操作,提高对体能训练的控制,最终提高运动员的体能水平。我国体能训练研究正处于积极上升的势头,必须建立一支高水平的科研队伍,加强体能训练的理论研究,形成科学化、系统化的理论研究体系,加强运动训练界体能训练之间的合作,优势互补,理论联系实际,促进体能训练技术与理论的不断发展,提高我国体能训练的理论与实践水平。

猜你喜欢
训练方法教练员体能训练
消防员体能训练与应用
单板U型场地滑雪关键技术动作及训练方法
青少年运动员体能训练的方法
壁球反手击球技术及其训练方法
论足球教练员的角色定位
跳远运动员专项力量训练方法
论高水平教练员教育培训的“学习投入
我国冰球运动员体能训练综合述评
体育教练员面临的新挑战
应然与实然:教练员在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中的作用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