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凤仙
(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体育系 湖北十堰 442000)
啦啦操运动是在音乐的衬托下,以团队的形式展示特殊运动技巧和各种舞蹈动作,并集中体现竞技性、艺术性、观赏性的体育活动[1]。由于啦啦操运动是由英文单词“cheerleading”翻译过来,我国学者对该项运动的名称并不统一,文献中出现较多的有“啦啦队运动”、“啦啦操”、“啦啦队”等名称。我国部分教师认为啦啦操和健美操是一项内容,明确该项运动的定义、起源和发展,了解其项目特征,对于课堂教学和该运动的推广都有积极的作用。
1898年,现代啦啦操运动正式诞生于美国校园的橄榄球比赛,是一种呐喊助威的活动。后来伴随着新技术和技能的增加,运动竞赛规则、组织管理的规范化和安全准则的制定,啦啦操运动脱离其他体育赛事,成为一项独立的竞赛项目在美国校园发展起来。啦啦操1988年传入日本,1989年传入英国,1991年随着各种球类运动的发展,在欧洲蓬勃开展起来,1996年啦啦操作为第二十六届奥运会开幕式的表演项目被世界所知晓[2]。1998年在日本东京成立了国际啦啦操联合会(IFC),标志着啦啦操运动已经正式成为世界竞技运动。2004年美国全明星啦啦队联盟(USASF)和国际全明星啦啦队联盟(IASF)举办第一届世界啦啦队锦标赛,并通过娱乐与体育电视网全球广播,共有14组高水平队伍入选争夺世界冠军。
我国的啦啦操运动起步较晚,1998年伴随着中国大学生篮球联赛(CUBA)的诞生和发展,啦啦操作为比赛的场间表演活动被大众所了解。2001年在广州举办了第一届大学生动感啦啦队比赛,2004年中国大学生健美操艺术体操协会将啦啦操列为正式比赛项目,制定比赛评分规则、内容,并组织编排和推广“水晶级、黄金级、白金级、钻石级”四个成套动作[3]。此后啦啦操运动开始在我国快速发展起来,2006年我国开始参加世界啦啦操大赛,在教练员和运动员的不断努力下,从初出茅庐到近几年多次在国际大赛获得前几名并斩获一等奖的好成绩。虽然我们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美国等国家相比,我国啦啦操运动整体竞技水平与国际水平仍有一定差距,国内区域发展不平衡,沿海和内陆部分城市开展状况和竞技水平较高[4-7]。
查阅国外文献主要是关于啦啦操运动中的健康和安全问题,研究集中在运动损伤分析与预防上[8-11]。主要包括中学和大学生啦啦操运动的运动损伤部位分布、损伤频率以及相关因素的评定。
国内研究较多关注啦啦操发展现状、竞赛规则、动作编排、训练体系等内容[12-13],研究成果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该项目的本土化和在我国的发展。国际啦啦操竞赛规则在不断完善和改进,部分学者(李德华,2010年;冯宇,2011年;刘俭峰,2012年;田凌、耿瑞楠、宋冰,2012年)研究表明,新规则对啦啦操的定义进行了丰富和完善,更加细化和明确的分类突出了该项目的集体性和团队合作,成套动作的评判和艺术编排评分的变化,表明了对动作编排、难度选择和动作安全性的要求都在提高。正确的认识竞赛规则,把握其变化导向,有利于指导参赛队有针对性的进行科学训练,提高比赛成绩。
啦啦操运动对大学生具有良好的健身、健心效果,学生在训练和比赛中磨砺了意志品质,形成了拼搏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培养了团结合作的集体感,养成了良好体育意识,对其终身体育能力形成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同时,啦啦操的运动文化还丰富了高校体育文化的内容(董晓波,2012年;周玲、毛安雄,2013年;许小刚,2013年;王慧莉,2013年)。有研究表明,长期从事啦啦操运动能对运动员产生积极影响,并让他们更注重团队协作和相互信任[14]。借鉴美国的推广模式、高校体育教学内在要求和啦啦操运动的发展长效机制等需要,啦啦操运动作为教学内容在我国普通高校开展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李琛,2012年;张庆如,2012年;许波,2012年;李红梅,2013年)。
近年来,我国各高校纷纷开始组建啦啦队,各中小学也开展各类啦啦操比赛,但区域间水平发展不平衡(金萍、张讴,2013年),广东、广西、四川等地的高校和中学开展较好,多次代表我国参加国际啦啦操竞赛并取得较好成绩。许多关于开展在高校开展啦啦操运动可行性的研究表明广大的参与人群、积极的政策引导和良好的体育氛围是优势,活动推广力度不够,教练水平的参差不齐,训练体系内容的不完善等方面是需要注意和完善的地方(凌晨,2010年;许波,2012年)。由于中美文化差异和该运动表现形式与体操、健美操、舞蹈等项目具有一定的相似性,部分学者未能清晰理解啦啦操运动内涵,在研究中将其与健美操等视作同一项目,正确的了解啦啦操运动的起源发展和项目特征有利于顺利开展该项目的教学与训练工作。
在发展过程中,啦啦操融入了多种元素,表现形式有舞蹈动作的跳跃、转体、踢腿等动作,也有技巧的翻腾、抛接、托举等动作,与体操、健美操、艺术体操等项目一样有着严格的比赛规则和评分标准。该项运动以集体形式开展,充分利用空间转换和队形变换,通过激情和富有活力的表演,向观众传达了一种积极团结的精神,与体操、健美操、舞蹈等项目相比,更具有团结性、活力性、风格性、目的性。
无论是作为体育比赛等活动的场间表演,还是作为独立竞赛的成套比赛动作,啦啦操必须体现出鲜明的主题,因此通常会结合道具、口号来体现这种精神和理念[15]。啦啦操运动通过花球、标志牌、麦克风、旗、横幅、充气棒等道具营造活力团结的气氛,通过口号来表达一种积极向上和勇往直前的精神和理念。口号是啦啦操成套动作的重要部分,能够有效的感染观众,其他项目中都没有口号。
啦啦操运动在发展中,不断吸取了其他项目的一些内容和特点,内容变得更有开放性[16]。啦啦操最初只是口号和呼喊,后来发展为一项独立运动后增添了技巧、艺术体操、舞蹈等项目的元素,更具观赏性和挑战性。
啦啦操运动起源于美国,因此具有很强的突出个人主义和个性张扬的特点,在健身的原则中蕴藏着极强的鼓动性和煽动性。啦啦操表演者通过自信而有表现力的动作、表情和口号去感染观众,在富有激情和活力的音乐下,身着色彩艳丽的服饰,用个性张扬的舞蹈动作,多人配合的抛接、托举、金字塔等难度动作,配合变换的队形和依次的动作层次给观众带来强有力的视觉冲击。
啦啦操运动在发展过程中融入了一些体操、技巧和舞蹈等项目的元素,动作具有一定的技巧性,参赛选手必须经过专门的系统训练。啦啦操运动的动作风格不同于健美操等项目,它通过快速有力的动作来体现肯定、自信和力量,要求动作的发力速度快,过程短,有制动和控制,动作的开始和结束要清晰。啦啦操运动技巧性很强,由于有较多的托举、旋转、抛接、造型等技巧动作和舞蹈动作,对比赛的安全性要求较高,为了有效防止运动损伤,还要求表演者的手臂永远处于身体额状轴前方,不可过伸,所有的落地必需有缓冲动作,双脚落地。
(1)啦啦操作为一项独立运动已在全球广泛发展起来,国外研究主要集中在专项运动损伤与预防分析,国内研究主要集中在运动起源、我国发展概况、竞赛规则、动作编排、项目比较等方面。
(2)与其他运动相比,啦啦操运动能够使用道具和口号,动作内容丰富多样,通过短暂加速和定位制动来体现动作的力度,动作技巧性较高,对场地安全性要求较高。
(1)目前啦啦操运动的主要参与者为学生,该运动具有鲜明的特征,张扬的活力,对促进参与者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有一定效益,建议后续研究根据该项目特点,为不同特点人群制定合适的锻练计划。
(2)啦啦操运动的研究能有效促进其项目的发展,我国学者可立足本土文化,研究推广该项目发展的有效途径和方式。
(3)美国的啦啦操训练营和商业化运作方式使啦啦操运动快速发展起来,我国可借鉴其中一些有用经验。
[1]马鸿韬.啦啦操运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http://cheerunion.org/Content.aspx/History.
[3]徐中秋,徐艳,刘松霞.啦啦队的历史沿革综述[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7,15(1):3-4,21.
[4]孙铁民,李惠娟.我国啦啦操运动现状的调查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5,22(4):85-87.
[5]刘屹峰.从啦啦队比赛分析我国啦啦队运动的发展[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9,29(3):59-63.
[6]陈铁龙.论啦啦操的发展[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6.
[7]宋波.从2009年世界啦啦队锦标赛看中美啦啦队差异[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1,29(3):94-96,100.
[8]Jacobson, B. H, Humbbard, M, Redus, B, et al. An assessment of high school cheerleading injury, frequency,and associated factors[J].Journal of Orthopaedic & Sports Physical Therapy,2004,34(5):261-265.
[9]Brenda J. Shields, Gary A. Smith. Cheerleading-Related Injuries in the United States: A Prospective Surbeillance Study[J].Journal of Athletic Training,2009,44(6):567-577.
[10]Kozlowski, J.C.Lack of safety information and training faulted in cheerleading injury[J].Parks & Recreation,2001,36(6):36-41.
[11]Muller, Frederick O.Cheerleading Injuries and Safety[J].Journal of Athletic Training,2009,44(6):565-566.
[12]王操惠.2006-2009年版国际全明星啦啦队竞赛规则的分析与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S1):633-634.
[13]陈平.对我国啦啦队竞赛规则演变的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10):1432-1433.
[14]杨念恩,李世昌,周燕,等.优秀竞技健美操和啦啦操运动员16PF常模和特征分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学报,2013,39(3):65-68,77.
[15]徐中秋,邱建钢.国际全明星啦啦队竞赛评分规则2006-2009版[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
[16]李遵华.我国高校啦啦队竞赛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