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振华
龙灯扛阁的历史渊源、风格特点及现代传承
徐振华
(南京师范大学民族传统体育系,江苏 南京 210046)
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对龙灯扛阁的历史渊源、风格特点以及现代传承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继而提出龙灯扛阁这一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策略以及途径,旨为龙灯扛阁能够更好地发扬光大而提出一些建议和策略。
龙灯扛阁;历史渊源;风格特点;现代传承
“龙灯扛阁”是临沂市河东区三官庙村土生土长的民间艺术形式,至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该舞蹈将民间的龙舞和扛阁结合在一起,粗犷奔放,气势恢弘。2009年11届全运会开幕式以及2010年上海世博会山东园区的精彩表演,使龙灯扛阁这个名不见经传的舞蹈广为人知。长期以来人们把注意力集中到对舞蹈记忆与动作的单一传承上,而该舞蹈的文化内涵及其固有的传承价值却因为种种原因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本文基于前人的研究对该舞蹈的历史渊源、风格特点及传承价值等一系列问题进行逐一剖析,试图让人们了解“龙灯扛阁”真正文化内涵,以便其更好的传承发扬。
“龙灯”即龙舞,也称舞龙,民间称为“耍龙灯”、“舞龙灯”,是对龙图腾崇拜的一种表现形式,至今仍是汉族地区民间文艺活动的重头戏。龙舞在新石器时代已见雏形,早在甲骨文时期,就已经出现集体祭祀舞龙求雨的文字记载。商代甲骨文卜辞中明确记载“其作龙于凡田,又雨。”[1]龙舞在我国的表演形式丰富多彩,风格形态各有特色。据建国初期普查资料统计,全国不同形式的龙舞约有一百多种,仅在浙江省内就有二十多种。龙舞在当地俗称“调龙灯”。到了乾隆年间,舞龙习俗达到鼎盛。据当地老艺人回忆称,“清朝顺治年间此地已有舞龙人在舞龙了,只是“舞龙过去动作简单,仅有‘一字龙’、‘游龙’、‘滚地龙’等几个样式。为了延长表演时间,只能重复动作,以满足观众的情绪”[2]。
“扛阁”是一种类似于杂技的民间舞蹈,一人在下,肩上扛一柱,另一演员坐在柱上,穿着戏装,两人配合,踏乐舞蹈。“抬阁”是“扛阁”的发展与扩大,多人抬一高架,架上立若干柱子,每柱缚立演员,临沂三官庙的“龙灯扛阁”是“扛阁”一种形式,称“肩上舞”,是指舞蹈者站在另一舞者肩上进行舞蹈的表演形式,只是这种舞蹈将舞龙和扛阁完美的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种别样的舞蹈风格[3]。
龙灯扛阁发源并流传于山东省临沂市河东区九曲街道三官庙村一带,相传在1750年当地就有了舞龙艺术,它是一种民间龙舞和扛阁结合在一起表演的广场舞蹈。过去人们常用来祭祀求雨,到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龙灯扛阁参加了欢迎八路军、新四军、解放军庆祝胜利的活动。新中国成立后,龙灯扛阁成为当地喜庆节日里的娱乐项目。
龙灯扛阁把龙舞和扛阁很好的交织在一起,为当代民间龙灯表演带来了一股清新之风,艺术特色鲜明,在全国独树一帜,先后被收集载入《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山东卷)》及《齐鲁文化丛书》等多部书中。2000年10月,三官庙村龙灯扛阁队代表山东省,参加了由国家文化部社图司、重庆市人民政府联合举办的首届“重庆·中国铜梁龙灯艺术节”中华龙舞邀请赛。该队以精湛、高超的表演技巧,在全国参演的18支龙队中脱颖而出,一举拿下“中华龙舞齐鲁神威奖和“邀请赛纪念奖”两项大奖,并全力展示了龙灯扛阁这一民间艺术的魅力。随后,龙灯扛阁多次参加全国、省、市举办的各种比赛活动,享誉海内外;2006年,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列入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0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三官庙龙灯扛阁的“龙”,是用布、木、竹等材料扎糊后彩绘而成,9节或12节,节内燃烛,后来有的放置电灯炮。龙灯扛阁是以龙舞与扛阁结合在一起的广场舞蹈表演。舞龙者每组十人或十四人,八副扛阁由十六人表演,八个成人为“下扛”,八个儿童为“上扛”,多扮成童男童女或神话故事中的人物形象。表演由擎珠者指挥,龙紧随龙珠舞动。动作套路有“站龙翻腾”、“卧龙翻腾”、“盘龙”、“双窜龙”、“泼龙”、“龙盘柱”等,套路均以“速场”贯穿连接。动作要求“窜”、“泼”一边倒,“翻腾”要抡圆,跑站记住“活”,时刻都不闲。扛阁以“走场为主”,龙舞动作激烈时,扛阁在一侧交叉变换队形;舞龙舒缓时,扛阁即插入龙队中穿行回旋。这种舞蹈粗犷豪放,气势宏大,别具一格,深受观众喜爱。龙灯扛阁表演时的伴奏用打击乐队伴奏,曲牌有“流水”、“急急风”两种,前者节奏平稳,力度与速度视表演气氛而定;后者用在舞龙激昂如“窜龙”、“泼龙”时,节奏快而热烈。表演进入高潮时,由专人在场外“打口哨”,以渲染气氛。
中国汉族民间舞龙,因舞蹈者持中国传说中的龙形道具而得名。龙的形象起源于中国古代的图腾文化,被视为中华民族的象征。人们把龙看做能行云布雨、消灾祈福的神物,因此有的地方久旱不雨时,当地的人们便舞龙祈雨。龙舞历史悠久,汉代已有了形式比较完整的龙舞。早在西汉时期(公元前206 年——公元 8 年) 舞龙作为一种体育运动, 已出现在中华民族友好交往的文娱生活中。据《汉书-西域传赞》:“遭值文、景玄默、养民五世,天下殷富, 财力有余,士马强盛。设酒池肉林以飨四夷之客, 作巴俞都卢、 海中饧极、 漫衍鱼龙、 角抵之戏以观之”[4]。经过劳动人民近两千多年的创造发展,民间的龙舞不仅有很高的技巧性,而且表演形式越来越丰富多彩。现代舞龙是从传统舞龙转化过来了的一种现代运动项目,在保留原有的风格特色之外又渗透了现代运动项目的一些套路和规则以及艺术风格,并且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它是指舞龙者在龙珠的引导下,手持龙具,随鼓乐伴奏,通过人体的运动和姿势的变化完成龙的游、穿、腾、跃、翻、滚、戏、缠、组图造型等动作和套路,充分展示龙的精、气、神、韵等内容的一项传统体育项目。
表1 龙灯扛阁与现代舞龙的区别
起源种类人数节数 套路形式和要求 龙灯杠阁 现代舞龙相传1750年发源于山东省临沂市河东区三官庙村一带 汉代(公元前205——公元219)单一 有高跷龙、舞龙头、舞马龙等上百种形式每组十人或十四人,八副扛阁由十六人表演,八个成人为“下扛”,八个儿童为上扛” 少则一两个人,多则上百人舞一条大龙9节或12节 一般为7节,9节和13节套路有“站龙翻腾”、“卧龙翻腾”盘龙”、“双窜龙”、“泼龙”、“滚龙”等按照国家规定套路规则制定:大部分是在行进动态中完成“龙”的游弋、起伏、翻滚、腾越、缠绞、穿插等动作。
龙灯扛阁和现代舞龙都是中华民族传统的舞蹈项目,但是因二者内容和形式有相似之处,易造成混淆,很多人以为龙灯扛阁就是从传统舞龙舞蹈中演化过来的,但是据相关资料了解,二者从起源、时间、种类,以及龙的节数,所需要的人数以及套路形式和要求等方面存在诸多不同之处。尤其是龙灯扛阁,它作为山东省临沂市三官庙村土生土长的一种民间舞蹈项目,从古至今流传下来,保留了原有的艺术特色和风格。随着龙灯扛阁近几年的发展,其艺术形式和价值逐渐被广泛认可,但其本质还是与现代舞龙有着很大的不同。
龙灯扛阁作为一种土生土长的的民间艺术形式,从古至今,它的流传始终保持了原有的艺术特色,其发展的每个阶段, 都体现了当时的时代风貌, 具有极高的文化传承价值。史料记载: 龙灯扛阁舞蹈在历史上一直是民间庙会、行会、节日期间大型民间文化活动中最主要的展示项目, 其绚丽的装束、恢弘的气势、龙舞与扛阁的完美结合始终是其舞蹈表演中的亮点,深受广大群众喜爱。当前这种节庆的民间舞蹈表演已成了一种民俗时尚, 是中国民间文化生活的一部分。在节庆时期开展龙灯扛阁舞蹈活动, 可很好地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 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在近年来, 龙灯扛阁曾多次被邀请参加国内重大赛事的和活动的表演, 影响较大。正如三官庙区主任杨翠春说:“现在龙灯扛阁已经成为临沂的一张名片,盛大的活动总少不了它” 。可以说,龙灯扛阁能够很好地保留下来,并且逐渐发扬光大,对临沂市民俗文化的发展和传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中国的传统体育历来重视运动,重视生命,注重养生之道。[5]龙灯扛阁作为中国传统体育的精华之一,其强身健体、促进邻里之间的感情、丰富人们的业余生活等功效,成为其传承至今的主要原因。龙灯扛阁的表演有一些如“站龙翻腾”、“卧龙翻腾”、“双窜龙”等套路需要表演者具备很好的身体柔韧性和协调能力,而一些如“窜泼”、“翻腾”、“跑站”等动作则要求表演者具备很好的反应能力和耐力。扛阁以“走场”为主,人们摆动双脚,甩动双臂,时而抚摸龙头,时而依偎龙身,时而欲骑龙体之上,这些动作的完成需要表演者动用头、躯干和四肢以及全身器官,对人的身体的平衡、灵敏、协调、力量以及速度等身体素质有很高的要求。三官庙社区的老舞龙人杨玉常从年轻的时候就开始舞龙,到现在已经有五十多年了,虽然年事已高,但老人头不白,眼不花,身子骨依然硬朗,他说:“很小的时候经常随着队伍去各地舞龙,慢慢的就喜欢上了这种运动,要不是这舞龙扛阁的爱好,也活不到这个年纪”。通过大量的走访调查发现,长期从事龙灯扛阁表演的人们,他们的身体健康状况都非常好,很多七十多岁的老人照样能舞起十几米长的长龙。长期舞龙不但对心血管、呼吸系统有良好的影响, 而且有利于调节神经系统、培养意志品质等。
进入21世纪, 数字和网络技术因其独特的保存和传播优势, 日益被广泛应用于文化遗产的传播和发展之中。它可以把一些民间体育的档案资料如录音、 影像、 图片等转化为数字格式, 保存于计算机网络、光盘等媒介中。据了解,现在关于龙灯扛阁的研究才刚刚起步,有关这方面的文献资料也寥寥无几,所以建立龙灯扛阁起源和发展、传承和传播和以及现有的全部套路、器材等素材库, 以便在网络上能够分享和传播却显得尤为重要。这样做能够提高研究者、学习者查询相关数据资料的效率, 也能够从整体上提升对龙灯扛阁的研究水平。网络数字信息化传承的方式图文声并茂, 可使人们更加直观地了解和学习龙灯扛阁的文化艺术。此外, 可以通过现代媒体, 加大对龙灯扛阁的宣传, 使公众能清楚地认识到这种极具特色的舞龙舞蹈的历史和现实价值, 从而促使更多的人参与到龙灯扛阁的传承和传播当中去。
民俗学理论学家认为,任何一种民俗, 如果丧失了其存在所必须具有的基础条件, 则必然发生变异, 要么这种民俗事物的内容和形式乃至其性质发生变化, 要么这种民俗退出历史舞台而成为一种死亡的民俗[6]。这种说法与理论说明了文化环境对于一种文化得以传承的重要性。 龙灯扛阁作为一种民间文化形式想要得以流传, 努力构筑龙灯扛阁民俗文化的生存环境尤为重要。这种极具特色的舞蹈不应局限在临沂市河东区这个小小的地方传承,它作为一种地方文化能够在2006年评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2010年参加上海世博会后被收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足以说明龙灯扛阁的地位在逐步提高。一方面,政府、社会要出资建立艺术团体组织和协会并邀请名家进行讲授,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报纸、电视和网络等媒体, 加大宣传, 使公众进一步认识到龙灯扛阁的健身锻炼、审美、文化传承等价值, 以及与现代舞龙的异同之处,努力营造一个龙灯扛阁传承和发扬的良好文化环境。
自1995年“国际龙狮总会”成立以来,舞龙运动开始蓬勃发展,而且舞龙运动也在此时进入了竞技化发展的道路。同年2月,在国家体育总局的领导下,舞龙被正式列为全国正式比赛项目,成立了“中国龙狮运动协会”,出版了《中国舞龙竞赛规则》,从此以后我国舞龙运动开始进入到新的历史发展阶段。随着舞龙自选套路和规定套路竞赛规则和评分标准逐渐系统化和科学化,原来流行于民间的传统运动项目——舞龙也逐渐市场化和职业化,各地成立了一大批舞龙协会和组织,组建了舞龙专业队,并且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运动员和教练员。随着近几年龙灯扛阁在国内地位的不断提升,其广泛传承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日渐提升,不妨借鉴舞龙的发展轨迹,从中找出龙灯扛阁的发展之路。
5.3.1现代舞龙对龙灯扛阁运动竞赛规则的借鉴
根据《中国舞龙竞赛规则》,中国舞龙运动在比赛种类,名次评定,服装布置,音乐计时,场地器材上面都有详细的规定(见表2)。
表2 中国舞龙运动竞赛规则
比赛种类名次评定服装布置音乐计时场地器材 1、以类型分:2、以性别分:3、以年龄分:4、以竞赛的 成绩分:5、以竞赛的 项目分:一、规定套路如得分相等,名次确定1、无效分的平均值接近有效分平均值这列前;2、按无效分高者列前;3、加赛一场或并列;二、自选套路1、套路难度总分高者名次列前;2、以高难度动作多者列前;3、加赛一场。一、服装民族表演服二、号码佩带:执龙珠者为“0”号,执龙头者为1号,依次顺延。三、布置 时间:8-9分钟一、计时:开始:以第一位运动员踏入场赛场为计时开始;如在赛场内静止造型侯场,以第一位运动员开始动作即为计时开始。结束:运动员完成套路动作后,以最后一位队员离开赛场为计时结束,如在场内造型结束,则以运动员静止造型停止动作为计时结束。一、场地 20´20米二、器材1、龙珠: 球体直径:³ 0.35m 杆高(含珠):³ 1.7m2、龙头:重量:³3kg 杆高:³1.8m3、龙身 直径:³ 0.35m 全长:³18m 杆高:³1.6m
5.3.2现代舞龙运动对龙灯扛阁竞赛类型和评分标准的借鉴作用
舞龙比赛的竞赛类型可分为单项赛和全能赛, 按照性别可分为男子组和女子组比赛, 也可按年龄分为成年组( 18 周岁以上) 、少年组( 12-17 周岁) 和儿童组( 不满 12周岁) 比赛。舞龙比赛竞赛项目可分为规定套路、自选项目、传统套路( 形式不限) 和技能舞龙四个项目的比赛。其中, 规定套路是由龙狮总会统一编排的, 内容和形式都比较简单。技能舞龙主要目的是突出比赛者的身体素质, 增强舞龙运动的竞技性。总之, 舞龙运动技术正逐渐规范化, 动作种类也逐渐多样化, 难度要求逐步提高, 这些都将促使舞龙运动向多元化、规范化、竞技化发展。在《中国舞龙竞赛规则》中除了对舞龙运动竞赛规则有详细的介绍外,还包含了舞龙规定套路和自选套路的描述。龙灯扛阁可以在以上这些方面加以借鉴。
表3 舞龙自选套路评分规定
动作规格 套路编排 音乐伴奏 服饰器材 创新难度分值 7分 1.0分 1分 0.6分 0.4分 规定姿势正确、方法合理、技术熟练,龙珠和龙配合默契,出色完成全部动作给予满分。轻微错误:扣0.05分明显错误:扣0.1分严重错误:扣0.2分凡符合编排要求,布局结构合理、完成效果好,给予满分。凡与以上标准有差距者,根据情节扣0.1~0.5分。音乐伴奏与舞龙动作紧密配合,协调一致,风格独特,乐曲完整,很好地烘托舞龙气氛给予满分。凡与以上标准有差距者,根据情节扣0.1~0.5分。舞龙队员的服装整洁大方,款式与色泽与器材协调,号码佩带整齐,给予0.3分。龙珠与器材制作符合规则要求,造型别致给予0.3分。凡与标准有差距者0.1~0.2分。动作创新为0.1分。对于技术新、难度大、观赏性强的创新难度动作给予0.1分。动作难度为0.3分。
龙灯扛阁作为一种民间传统体育舞蹈项目,历经两百多年的历史在三官庙村代代相传,近几年在国内全运会、奥运会、世博会等重大赛事和活动中,龙灯扛阁作为重要的表演节目登台亮相,向世人展示了这极具特色的民间传统舞蹈的风采。任何一种文化的普及和传播都是建立的一定的载体之上,适应当代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社会,并且合乎人们的意愿的。现如今,龙灯扛阁的传承仅限于临沂市河东区一带,人们对它的了解也局限于表象,想要将这种民俗文化发扬光大,发挥其文化传承价值,健身锻炼价值等作用,就必须借鉴现代舞龙的传承经验,在其规则和套路上,真正走出一条极具特色而又不失本色的传承之路。
[1] 李运国.浅谈“龙舞”的历史传承[J].大舞台,2010(6):53-54.
[2] 刘爱东.说龙舞[J].戏剧之家,2010(4):39-39.
[3] 张岚.从沂蒙地区“龙灯扛阁”舞蹈本体探其文化内涵[D].中国优秀硕士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11.
[4] 师小蕴.关于舞龙运动历史渊源的探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0(5):45-46.
[5] 高亮,顾铁泉,朱全海.阳湖拳的历史起源、风格特点及其现代传承[J]《体育与科学》,2011,32(5):64-68.
[6] 韩晗.期待原生态回归[J].民族论坛,2007(1): 19- 20.
The Historical Origin, Style Characteristic and Modern Inheritance of Dragon Lantern Poles
XU Zhen-hua
(PE college of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Nanjing 210046,Jiangsu,China)
Using the methods of documentary and expert interview, this paper conducts the thorough research on the issues about the historical origin, style characteristic and the modern inheritance of the dragon lantern poles, then puts forward the strategies and ways of the heritag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dragon lantern poles, aims to put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and strategi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dragon lantern poles.
dragon lantern poles; historical origin; style characteristic; modern inheritance
徐振华(1989-),男,汉族,山东临沂人,硕士,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