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奇,王希军,高云
(1,3.山东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济南250100;2.山东社会科学院,山东 济南250002)
在传统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过程中,马克思主义者往往依托报纸、杂志、书籍、广播、电视等载体,通过集体学习、组织观看等方式进行宣传和教育,这通常是一种自上而下的灌输方式。随着数字媒体和交互网络的发展,人们的阅读和学习习惯正悄然改变,传统的传播载体和方式受到了严峻的挑战。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最新公布的第十一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成年国民图书阅读率为57.8%,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为50.1%。有44.4%的成年国民进行过网络在线阅读,41.9%的国民进行过手机阅读,5.8%的国民在电子阅读器上阅读,0.9%的国民用光盘阅读,2.2%的国民使用PDA/MP4/MP5等进行数字化阅读①“第十一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成果发布[EB/OL].http://www.chuban.cc/yw/201404/t20140423_155079.html.。这些数据表明,在数字媒介迅猛发展的影响下,阅读载体趋于多样化,各种数字报纸、数字图书馆、电子书、电子阅读器等数字产品让人们应接不暇。原有的依靠传统载体和方式进行的马克思主义传播在浩如烟海的巨量信息流中被弱化,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有效性降低,从而影响到马克思主义在社会意识形态中的主导地位。
因此,在数字化时代,能否提供充足的马克思主义数字化资源,扩大马克思主义数字产品在数字文化市场的份额,以满足人们的数字阅读需求就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然而,我国的马克思主义数字资源建设虽然有了令人可喜的进步,但由于我国马克思主义网站开发建设起步较晚,马克思主义数字产品生产滞后,数据库更新速度慢,从国外引进的马克思主义数字产品较少,马克思主义数字资源建设在数量上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种种缺憾,信息量不足成为制约瓶颈,直接影响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效果。
伴随数字化时代的来临,互联网走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并逐渐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交流工具,使用率越来越高,覆盖范围越来越广。互联网的蓬勃发展和广泛应用是数字化时代的一个重要特征。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最新发布的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6.1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5.8%。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5亿,继续保持稳定增长②CNNIC发布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www.cnnic.cn/gywm/xwzx/rdxw/2014/201401/t20140116_43823.htm.。网络化开启了人们新的生活模式,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但“每一种技术或是科学的馈赠都有其黑暗面”①[美]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海口:海南出版社,1996年版,第26页。。“数字化世界是一片崭新的疆土,可以释放出难以形容的生产能量,但它也可能成为恐怖主义者和江湖巨骗的工具,或是弥天大慌和恶意中伤的大本营”②[美]埃瑟·戴森:《2.0版数字化时代的生活设计》,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年版,第17页。。各种健康的、有益的、不良的、甚至反动的信息在网络这个虚拟大平台上应有尽有,散聚流通,使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数字文化环境变得极其复杂。
美国前国务卿奥尔布赖特曾说:“中国不会拒绝互联网这种技术,因为它要现代化。这是我们的可乘之机。我们要利用互联网把美国的价值观送到中国去”③赵启正:《中国面临的国际舆论环境》,《世界知识》,2004年第5期。。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利用雄厚的资金和先进的网络技术,通过大规模输送歌曲、电视、电影等数字文化产品,对西方的文化进行大规模宣传,对我国进行文化渗透和文化侵略,自由主义、利己主义、个人主义、拜金主义、无政府主义、种族主义等各种思想观念、价值观念、道德准则等意识形态充斥于整个互联网之中,并在开放、互动的互联网环境中不断影响分化着人们的思想意识和价值判断,使当代中国的社会思想和价值观念呈现多元化趋势,增加了马克思主义传播环境的复杂性,削弱了马克思主义的点击率和传播效果。
同时,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对我国当前社会中的热点问题和社会不公等现象进行夸大失真的负面报导,借以使各种否定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错误观点在网络上大行其道,直接影响了受众对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的坚持和对社会主义价值的正确判断,这种网络上的思想阵地争夺战将会旷日持久地进行下去,使数字化背景下的马克思主义传播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数字化技术使过去的“知识爆炸”、“信息爆炸”演变成了今天的“数字信息爆炸”,在大数据时代,面对海量信息,许多人会无所适从,难以做出选择。在复杂的互联网环境中,面对形形色色的信息冲击,一些人无法排除其他信息的干扰,不能做出正确判断和选择,无形之中,削弱了马克思主义在受众中的吸引力。
而另一些受众则往往根据个人喜好进行自主选择,从而使信息传播场出现细分,不同的受众仅对自己感兴趣的信息注意,信息的碎片化和受众的分化严重冲击了主流文化的传播范围,影响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效果。信息量越大,信息种类越丰富,这种影响就越大。在数字化时代的背景下,贯通全球的互联网拥有广阔的传播空间、多元化的传播内容、互动的交流方式以及自由开放性的传播环境,在这样的界面上,人们有充分的自主选择权,面对每时每刻涌现的大量信息,人们不再由上到下的被动接收信息,而是根据自己的喜好主动选择符合自己口味的内容,满足自己的个性化需求;与此同时,又可以起到一个信息传播中心的作用,自由地选择传播内容,上传信息,以各种方式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言论。当人们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选择接受或传播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的信息时,也就意味着分配给浏览、学习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时间和精力受到影响,马克思主义有被淹没在海量信息中的危险。为避免马克思主义在海量信息中被边缘化的处境,除了要提高马克思主义资源数字化程度之外,还要生产形式多样的马克思主义数字产品,以提高马克思主义的吸引力,增加马克思主义的点击率和“马克思主义粉丝”的数量。
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是研究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最基本的资料,它们的数字化是整个马克思主义数字化工程的基础和奠基。这也是国内外一些机构和单位进行马克思主义数字化比较全面的一个部分,包括《马克思恩格斯全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马克思恩格斯文集》、《列宁全集》、《列宁选集》、《列宁专题文集》、《斯大林全集》、《斯大林选集》、《毛泽东选集》、《毛泽东文集》、《邓小平文选》、《江泽民文选》、“中国共产党基本文献”等等,以及社会主义国家其他重要领导人和国内外其他著名马克思主义者的论著的数字化。当然,这方面的工作还应包括不同语种、不同版本、不同类型的著作、论文、札记、图片、音像等资料的数字化以及至今还处于收藏状态的珍贵资料,如没有公诸于众的原始手稿等资料的数字化。为方便使用,应制作具有多种格式、具备统一检索功能的全文数据库。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数字化工作尽管取得了很大成绩,但离建成比较完善的数据库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路要走。
近年来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与数字图书馆发展很快,分别以中国知网和超星数字图书馆为代表,它们已成为国内最重要的数字资源供应商和知识服务企业,其中收录了大量的马克思主义研究文献,包括马克思主义研究者的论著、博士学位毕业论文、优秀硕士学位毕业论文、重要会议论文,等等。一些研究单位的图书馆、大学图书馆、党校图书馆也都开发出自己的专题数据库,如马克思主义研究文献数据库、毛泽东思想研究文献数据库、邓小平理论研究文献数据库、学习《江泽民文选》文献数据库、马克思恩格斯研究资料数据库、列宁研究资料数据库、斯大林研究资料数据库、国际共运史研究资料数据库,等等。
但是众多数据库的建设导致资源整合力度不够,缺乏统一的协调机制。此外,收录的论文存在数据量不全或重复,数据库元数据标准不统一等问题。这些都有碍于资源的整合,并最终制约马克思主义的数字化工作。因此,我们期待各部门和单位能够统筹规划,避免重复建设,在突出优势、合理分工的前提下,集中力量建立一个专门的马克思主义研究文献数据库,该数据库应该吸纳其他数据库的成果以及建库的经验和教训,拥有丰富的库存,具有统一的检索标准,并定期进行维护和更新。同时,加强服务平台的建设,实现资源共享。现有数据库中部分大学的学位论文禁止校园网外的用户使用,人为制造信息高速公路上的樊篱。有些数据库如“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和“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利用电子商务等功能,可以直接通过网络进行充值使用其资源,但是还有一些数据库并没有此项功能,造成了资源获取的不方便。因此,建立优质的服务平台尤为重要。
首先,建立并完善相关的马克思主义教学数据库。从目前的情况看,这是马克思主义数字化建设中比较薄弱的环节。为适应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教学需要,我们认为有条件的单位和机构应当集中人才、技术和资源优势,加大投入,率先建设大容量的数字化的多媒体素材库、试题数据库和测评数据库。
其一,多媒体素材库建设。多媒体素材库应具有强大的海量信息存储功能和管理服务功能,素材库中各类资源的建设应遵循一定规范,使用通用格式,以方便检索、查询、存取和处理。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利用有效的素材资源,制作出适合学生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将知识生动形象、直观具体地传授给学生,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便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接受,增强教学效果。
其二,试题数据库建设。数字化试题库的建立能从根本上提高命题的效率并克服传统人工命题的规范化差、安全性差、大量低水平的重复性劳动等弊端,能最大化地利用资源,既给教师的考试命题工作提供了便利,也有利于试题的核对与校验工作。教师可以按照教学的需要自由组织一套试题,也可以让数据库根据教师选定的试卷格式、题型、题量、难易程度等方面的要求自动出卷。这有助于提高考试的科学水准,同时也起到了减负增效的作用。特别是在使用统一教材,教学内容和教学课时又一致的情况下,创建大型的数字化试题库其意义尤为重要,它不仅能促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评走上规范化和科学化的道路,而且由于其公平性更能激发出教师和学生在教学各个环节的积极性。当然,创建大型试题库是一个高度组织性的工作,其内容和使用方式要随着教学要求和环境的变化而不断更新和完善。
其三,测评数据库建设。测评是教学过程中的又一重要环节,可以用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检测和评价,也可用于教师对学生的单元测试和评价,测评结果可记为平时成绩。这正是测评数据库区别于只用于考试的试题数据库的特点所在。测评数据库为学生提供了多种测试方式,学生本人可以按照章节、题型、难度等选择随机抽题,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模拟考试,实现自我测试,答题结束后可以自行查看成绩和各题的正确答案,检验自己这一阶段的学习情况,进行自我评价,从而促进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计划性。教师通过统计和分析学生在测试中的答题情况,可以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而对教学效果进行自我评价,并以此为根据,及时调整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其次,注重教学网络平台的建设,实现马克思主义教学资源的整合与广泛共享。在建设教学网络平台时应该做到使资源配置和学习任务设计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适用性。网络平台应该既能向学生提供学习信息和咨询,满足学生自学的需要,又能为教师提供资料上传和发布的途径,满足教师育人的需求。同时,要提供多种渠道方便师生间的沟通与交流,如留言板、聊天室、在线答疑、在线论坛、教师解答等栏目,注意认知与情感相结合,增强教学的互动性。这样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另一方面便于教师及时掌握反馈情况,以进行课堂教学的相应调整,进一步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实现教学目标。
面对数字化浪潮,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普及工作遇到了极大的挑战。马克思主义工作者如何运用新的手段,以新的形式抢占思想舆论高地,巩固马克思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地位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
为应对这一挑战,我们认为首先要建立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易于接受的形式和体裁为要素的大型数据库,包括马克思主义数字影视库、马克思主义动漫库、马克思主义知识竞赛库、普及读物库,等等。其中,马克思主义数字影视库可以收录马克思主义的宣传片、纪录片和专题片,如中央编译局为纪念《共产党宣言》发表150周年联合摄制的文献电视专题片《共产党宣言》,也可以包含已生产的红色电影。马克思主义动漫库的数字资源,可以是蕴含着马克思主义思想、知识、精神和方法的、以动漫形式表现出来的故事,也可以是有关马克思主义者励志、成才、奋斗的故事,这些对青少年尤其具有吸引力。马克思主义知识竞赛库,收录有关马克思主义的各种知识并以不同题型表现出来,通过人机互动进行答题,可以一人参加,也可多人同时参加。这种将学习、娱乐、竞争融为一体的活动方式将会使参与者易于接近马克思主义,在轻松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地受到马克思主义思想、精神和方法的熏陶。普及读物库主要是将马克思主义的普及读物文本转变为电子资源,也包括原创的网络普及作品。
其次,建立专门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网站。网站的建设一方面为访问多种数据库提供了平台,另一方面,也为马克思主义工作者和爱好者提供了一个交流互动的平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网站建设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其一,充分运用图片、音乐和影视等元素,达到图文并茂、音视一体的效果,不仅形象直观,而且引人入胜。要加大建设投入,打造高水平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网站。其二,利用马克思主义网站所进行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普及不仅要有灵活的形式,而且内容也应该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做到丰富多彩。同时要注意网站版块和栏目的优化设计,要做到科学性、教育性、知识性、启发性和娱乐性的和谐统一;要用数据说话、用榜样说话、用日常生活中的事例说话,在纵横对比中说话,力求把严肃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主题变为集知识性、趣味性和生动性于一体的普及内容,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普及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①李长春:《从“三贴近”入手,改进和加强宣传思想工作》,《求是》,2003年第10期。,让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网站真正成为一个网络理论普及阵地,让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焕发出强大的青春活力。其三,注意网络语言的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普及者要与网民进行平等的对话,改变传统的灌输模式和说教模式,形成互动式的谈心解惑模式。
数字马克思主义是全球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的必然产物,马克思主义数字化资源建设是一项长期的战略目标,需要经过全体马克思主义工作者与相关政府部门、企业单位以及致力于马克思主义数字化建设的有识之士的通力合作才能实现。同时,马克思主义数字资源库系统的建设将加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大发展和大繁荣,推进学习型政党和学习型社会的建设,促进马克思主义研究、教学和宣传普及手段的更新和全面升级,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作出巨大贡献。
把马克思主义数字化是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新形式,用什么形式传播什么内容是影响马克思主义传播效果的重要因素,因而处理好传播内容与传播形式的关系,就成了更好地实现马克思主义数字化传播的关键。一方面,传播内容决定传播形式,所以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的保真性作为数字化的基本规范,防止为了适应形式而改变马克思主义的文本和内容。另一方面,传播形式对内容的传播效果有巨大的影响,所以不能忽视传播形式的选择。要深入挖掘开发各类马克思主义资源,把丰富的马克思主义资源优势通过多样的数字化形式转化为传播和宣传教育优势。
数字化传播是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新方式,这种方式具有开放性、共享性、互动性、传播快、覆盖广、多媒性等特点,尽管如此,它也只是一种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手段,运用这种新手段加强马克思主义传播的目的在于传承和与时俱进地发展马克思主义,更好地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对于两者的关系我们要有辩证的认识,一方面,为了更好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我们要采用最先进的传播手段和方法;另一方面,要避免出现将传播目的弱化的现象,不要使人们只关注到传播手段的新颖性和娱乐性而忽略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关注,从而达不到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最佳效果,进而更忽视了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根本目的。
马克思主义是一个整体,各部分之间应该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呈现在数字空间中的马克思主义也应该是全面完整的。但是由于如上所述的原因,这种理想的状态难以达到,数字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还需要多元的数字化建设主体在推进马克思主义数字化工作的进程中协调解决,通过建立数据库联盟或协作伙伴关系实现资源共享,用现代科技手段合作整理翻译马克思主义文献资源,积极开发和生产新的马克思主义数字化产品,将马克思主义的新进展及时数字化,不断扩大和丰富马克思主义数字化资源的总量,逐步把马克思主义全面系统地放进数字世界,为人们完整地认识把握理解马克思主义铺就现代化新平台。
除了马克思主义内部各部分之间的数字化存在不平衡情况之外,马克思主义数字化与其他领域特别是文化领域数字化之间也不平衡,当下国内外科学文化数字化的实际情况是,自然科学技术领域的数字化建设比人文社科领域的数字化建设起步早发展的好,而在人文社科领域的数字化建设方面,马克思主义的数字化还处于相对滞后的状态,实际上,马克思主义数字化大都是伴随着其他领域的数字化工程一起进行的,这种状况远远满足不了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数字产品的需求,也跟不上数字市场的繁荣步伐。要解决这些矛盾,就需要相关部门加强宏观调控,政策上给予倾斜,资金上给予支持,积极推动马克思主义数字化工作,使马克思主义数字化与其他文化领域数字化协调发展;同时,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者、教学工作者和马克思主义宣传普及人员以及从事马克思主义数字化的技术人员,要努力学习借鉴其他领域数字化的成功经验,掌握和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数字化进程。
如前所述,尽管我国成年国民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已达到50.1%,但是非数字媒体在文化传播中仍扮演着重要角色。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基本渠道是学校课程教育,从中学到大学,学校系统地向学生传授马克思主义基本知识。课堂教学主要采用了教师讲解和课本学习等非数字媒体传播方式,具有直接、深入、面对面交流等优点,但缺点是受众规模小、按时集中上课、教学方式单调等;而数字媒体却能克服这些缺点,它不仅可以充实课堂教学过程,而且面向广大公众,具有突破时空限制、容易复制、双向互动、信息多维性、虚拟性、方式多样、形式灵活生动等特点,有利于马克思主义的广泛快速传播、长期存贮、知识共享、多维展示,这是非数字媒体无法比拟的。因此,我们既要发展数字媒体,又要重视非数字媒体,让其各自发挥优势,共同推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马克思主义数字化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使自己在存在形式上发生革命性变革的重大行动,它符合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品质。马克思主义是开放的、发展的,它要根据社会实践的需要、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和时代特征的变化来丰富发展自己,以实现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时代化不仅仅指内容,而且还包括形式,马克思主义数字化实际上就是数字化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在形式上的时代化,是文化、社会各领域数字化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新的科学技术革命的必然结果,我们要顺应时代潮流,把握数字化机遇,促使马克思主义在信息存在形式上的升级换代,使马克思主义从纸质版本进化到数字版本,打造网络马克思主义和网络社会主义文化。以海量数字资源存在的马克思主义借助新媒体将会以全新的面貌进单位、进课堂、进家庭、进头脑,从而迅速而高效地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传播,被更多的干部群众和知识分子所了解掌握,再结合本部门、本单位、本人实际用马克思主义指导学习、工作和生活,以促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和大众化。所以,在当代,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离不开数字化,提高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力、影响力和领导力离不开数字化,马克思主义数字化是一项与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和未来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事业,马克思主义者要从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战略高度,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数字化建设。
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文化的灵魂,它们之间是“魂”与“体”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发展必然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良好的文化环境也必然会推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发展。当前,我国文化领域正在发生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蓬勃发展,但也面临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而马克思主义数字化在一定程度上能推动这些问题的解决,因而能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数字产品能丰富文化产品的种类和数量,这些数字产品和业态生动直观地展示了马克思主义的深刻道理,使马克思主义更具说服力、吸引力和感染力,从而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的认知和认同,这样既繁荣了社会主义文化,又提高了理想信念道德教育的效果。另一方面,数字资源的开放性、共享性、便捷性、低成本使普通民众能不受时空限制地获得知识和信息,弥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不足和城乡、区域文化差异。可见,马克思主义数字化是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有效途径,而在发展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数字化传播才会更畅通。
马克思主义数字化工程涉及到建设主体多元的问题,由谁来主导建设是问题的核心。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又是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指导思想,是我国公民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部分,这就决定了马克思主义数字化工程是一个庞大的公共文化产品,因此,在马克思主义数字化问题上,要以政府为主导,由政府相关机构做好顶层设计,统一规划,以国家财政投入为后盾,组织或委托国有机构和单位建设,不以盈利为目的,从而保证马克思主义数字化传播的公益性,为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教学和宣传普及提供便利的条件。同时,我们也要充分意识到马克思主义资源的丰富性和浩瀚性以及资源数字化任务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因此,为了保证数字化工程建设的可持续性,应支持有实力的文化信息服务企业通过市场化经营的方式参与马克思主义数字化工作,合作共建巨大型数据库或独资建设有特色的商业性的数据库和网站。市场化运作有利于马克思主义数字化资源的多方位开发和高效配置,保证马克思主义数字化工程建设的开放性和全面性。在文化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马克思主义资源数字化的市场运营日益凸显其重要性,政府要出台优惠政策、疏通投资渠道,鼓励文化企业、社会组织以其资金优势、技术优势、管理优势、人才优势和信息优势参与马克思主义数字化工程建设,同时加大监管力度,净化数字化市场环境,善于运用“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确保马克思主义资源数字化市场的有序运营,形成政府主导、文化企业和社会组织积极参与,统分结合、优势互补的建设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