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邓婕
“不管是否情愿,生活总在催促我们迈步向前,人们整装、启程、跋涉、落脚,停在哪里,哪里就会燃起灶火。”《舌尖上的中国Ⅱ》第一期以《脚步》为题目。显然,第二部的主题从食物聚焦到了人物。人,作为影像中最活跃的因素,为单调机械的事物灌注了满满的“情”;食物只是线索,故事里最动人的主角永远是人。蜂蜜也好,蘑菇也罢,没有人类赋予它们的实用价值,永远只是停留在动植物科普专栏上的一张静态的照片,没有灵性。
人们为获取食材,要经过漫长的历程,翻山越岭或下海挖沙,步伐艰辛。而食物本身也会跟随人们远行的步伐,记录着一代代人的迁徙,从南到北,由东往西。日月更替,食物却永远在舌尖流转,历久弥新。有人认为人类和食物之间本就存在着一种朴素的哲学,人类的脚步往前伸一丈,找到食物,舌头将食物包裹往回缩一寸,脚步和舌尖就像是装在人类身上的一个自动弹簧,在叵测的大自然里无时不在的压力才会让人类满足欲望的弹力更加强劲。
对于中国人而言,吃更意味着一种幸福生活,是情感寄托的巧妙载体。穷尽所能做出的菜肴,就为了换取分享食物的人一个心满意足的微笑。美味告诉人们的不仅仅是味道,更是一种情怀,一种渗透在中国人骨血里的认同感。我们对于美食的敬意,对亲人的情感,总在某一道熟悉的美味面前被释放,被升化。无论脚步走多远,只有故乡的味道顽固地牵绊着你的味蕾,味觉永远不会对你说谎。
为了给刚考上大学的弟弟和爱他的家人一份甜蜜的礼物,生活在西藏林芝的藏族少年白马占堆不顾危险,仅仅靠一根藤条的捆绑就爬上了十米高的大树。在追逐花期的20多年里,老谭夫妇并不寂寞,一碗妻子做的家乡口味的豆花,路途中相濡以沫的不只是坚忍的丈夫和勤劳的妻子,还有熟悉的家乡味道。父母外出打工,留下孩子一人在家乡,这群孩子叫做留守儿童。苗族女孩李建英终于等到了她的父母,母亲在正值稻花盛开的季节为家人制作了自己拿手的稻花鱼。半个月后,短暂的幸福还是要以分离作为结局,留给女孩的只有妈妈做的稻花鱼的鲜香。食物包罗万象,万千的情感都能以味觉的千姿百态来表达。纵然是流浪与漂泊,能枕着熟悉的家乡的味道入睡,也不会觉得孤独与不安。
热播综艺节目《花儿与少年》里,七个明星去欧洲旅行,在吃了一周的披萨和蔬菜沙拉后,演员凯丽自曝:“别的无所谓,就这吃这一方面真是受不了。”在享用了一顿中式大餐之后,不由感叹:“没办法,就是好这口啊。”处在异乡,最缺乏安全感的是胃。在食物面前,中国人似乎都成为了激进的民族主义者,容不下外来者在自己的胃里占领地盘。无论自诩适应能力多么强的中国人,只要在国外旅行超过一周,胃和舌头也会发出抗议,而这种抗议更多的是心理上而不是生理上的。
海明威说:“假如你有幸年轻时在巴黎生活过,那么此后一生无论去哪里它都会与你同在,因为,巴黎是一场流动的盛宴。”食物是一个城市的标志,味道是家乡的名片,法式面包,意式披萨,韩国泡菜,最讲究吃的中国人很难从各大菜系中挑选出一道足以代表中国的传统饮食文化。近几年来,经常会在微博话题榜上出现的“甜咸粽子之争”“甜咸豆腐脑之争”,PK双方互不妥协,据理力争的网友字里行间总是透露着自豪与幸福,好像理所应当自己必然是对的,自己家乡的习俗是最好的,家乡的食物是最好吃的。其实,这哪里是“甜”和“咸”两种味觉的博弈,并非要论出个你死我活孰对孰错,更多的是以长江为分界线的两岸人民对于自己记挂在心头的家乡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在作祟。
“广厦千间,夜眠仅需六尺;家财万贯,日食不过三餐。”美食入口,五味入心。美食是值得一个家族代代相传的传家宝,厨房里汇聚了太多的难以言表的情感,做饭的过程是一项充满乐趣的活动。从食材的选择与处理再到烹饪装盘,幸福感紧紧环绕。如果只是把做饭当作一项不得已而为之的家务,家的味道就淡了一大半。中国的传统文化即是如此,多少久别后的重逢,多少父母的爱,所有的情感全部凝聚在一顿色香味俱全的团圆饭和一声声“多吃点”的叮嘱之中。多少年的相识和旧情,在筷子与唇齿相触的一瞬间联通,万千回忆自动浮现。周星驰电影《食神》中,斯蒂芬·周在食神大赛中以一碗黯然销魂饭赢得了评委的心,尽管其做到了极致,但真正打动评委的却不是食物本身,而是其勾起的淡淡忧伤初恋之情。情感浓郁到一定程度往往都会被我们物化,这些外物都或多或少地成为我们情感的载体,时常让我们睹物思情,心绪万千。美食就是载体之一。
“这是剧变的中国,人和食物比任何时候走的更快。无论他们的脚步怎么匆忙,不管聚散和悲欢来的多么不由自主,总有一种味道以其独有的味道,一天三次在舌尖上提醒着我们——认清明天的去向,不忘昨天的来处。” 生活在纷繁的闹市,看惯匆匆步伐,焦躁中追求,愤怒里咒骂,当然没有心情关注源于大地的美食,于是便触摸不到油盐酱醋背后深深的烙印,品尝不到酸甜苦辣背后浓浓的文化。包装精致的快餐代替了厨房里的忙碌,最简单朴实的家常体验消失殆尽,褪去华丽的外衣后,所剩无几,机械加工出来的食物,终究带着一种冰冷生硬。走得太快了,来不及关注周遭的风景,到达目的地以后,也难有征服的喜悦,一股熟悉的味道牵引着放缓脚步,咂摸一下家乡的气息,停下来思考一下,明天再继续上路。
时代的浪潮滚滚向前永不停歇,老城墙会拆掉,旧街道会夷平,老朋友会远去。物离乡贵,人离乡贱。家乡的味道好似讨债鬼一般,对你围追堵截,在每个不起眼的角落将你打败。全世界的华人的思乡情怀,不是矫情,而是沁入骨子里面的特性,和藏匿在胃里的眷恋。多少人的归来只是为了那一顿古早味。食物成了维持许多关系的纽带。
《脚步》里的一道道美食,更像是一面镜子,照射出每个人的似曾相识。真正的美味是朴实无华的,寻找美食的过程更是如此。《脚步》在寻觅美食的途径中找到了藏匿其中的情节与情感,让心灵安静,有了如家般的栖息地。无论走到哪里,身处何处,味觉始终不离不弃地伴你左右。牙齿掉光,头发花白的时候,妈妈包的饺子永远是拴在舌尖的第一缕牵挂,再多的好也抵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