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市土地利用与覆盖的遥感监测

2014-12-04 02:57赵小健马万泉张景明
环境监控与预警 2014年6期
关键词:扬州市红线林地

赵小健,马万泉,张景明

(1.扬州市环境监测中心站,江苏 扬州 225007;2.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江苏 南京 210036)

随着全球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生态破坏与环境灾害频发,卫星遥感技术因其独特的宏观、综合、快速、动态和准确优势在环境监测与管理中得到广泛应用。1999—2002年我国首次利用多国卫星遥感数据对西部地区进行了土地生态分类,水土流失监测,以景观生态学的方法进行了生态系统健康评估[1]。2007年太湖蓝藻污染事件后,江苏省环境遥感监测快速发展,与地面常规监测优势互补,在太湖流域建立起天地一体化的监测体系[2-4]。2005年扬州市开展生态环境遥感监测试点。

现应用遥感及GIS技术,对2009、2012年卫星遥感数据进行解译,分析扬州市土地利用/覆盖状况及变化,测算本地区生态环境质量指数,评价生态环境总体质量。

1 研究方法

1.1 遥感影像数据源

2009年采用Landsat 5 TM影像作为生态监测的数据源,2012年采用资源一号02C卫星数据;影像时相取地表植被覆盖最为丰富的5—10月;单景影像平均云量<10%,受人为干扰影响较大的区域没有云覆盖。控制影像为2000年Landsat 5 TM数据。

1.2 遥感影像处理

1.2.1 原始影像准备

卫星影像数据利用Erdas软件合成为标准假彩色影像,经处理得到解译特征比较明显的遥感影像。

1.2.2 控制影像准备

利用Erdas软件将其转换为标准投影。投影类型采用Albers Conical Equal Area,参考椭球体为Krasovsky,中央经线为110°E,双标准纬线为 25°N和47°N,投影起始纬度12°N,中央经线偏差和起始点偏差都为0。

1.2.3 影像几何纠正

以控制影像为基础,采用 Polynomial模型对TM遥感影像进行几何精纠正。大地控制点一般选择不易变化的地理标志物,如道路交叉口,分布均匀。

1.2.4 影像拼接与裁剪

将纠正后本地区影像按景拼接,再利用扬州行政区划边界矢量图对拼接后的影像进行裁剪,得到扬州市的遥感影像。

1.2.5 影像质检

纠正后影像景内空间坐标误差(与控制影像对比)x坐标和y坐标均<15 m,即<Landsat TM半个像元,景与景之间接边<30 m。

1.3 影像解译

通过不同波段合成RGB影像,结合各土地类型的解译特征判读土地利用/覆盖类别。土地类型采用《全国生态遥感监测土地利用/覆盖分类体系》二级分类系统:一级分为6类,主要根据土地的自然生态和利用属性;二级分为26类,主要根据土地经营特点、利用方式和覆盖特征,本地区实有类型数量按解译结果确定。各图斑要素的判读精度一级分类>90%,二级分类>85%。

2 结果分析

2.1 土地利用/覆盖

扬州市2009、2012年土地利用/覆盖遥感监测结果见表1。

表1 扬州市土地利用/覆盖遥感监测结果

续表1

由表1可见,土地利用/覆盖类型以耕地、城乡工矿居民用地及水域为主。2012年耕地3 119.14 km2,与《扬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 年)》确定的 2020 年保有314 391.1 hm2耕地目标尚有差距;占总人口约40%的农村居民占用了全市72.7%的建设用地,农村居民点建设占地节约集约化水平偏低;水域以湖泊、水库坑塘为主,占53.88%,湿地资源丰富;林地以郁闭度0.1~0.3的疏林地为主,占57.08%,森林资源有限;草地面积很少,主要是人工种植的割草地,基本无未利用土地。

2009—2012年,全市林地面积增长6.27%,特别是郁闭度>0.3的有林地增速明显,从一个侧面印证了扬州推进“国家生态型园林城市”建设的成效[5];耕地面积略有减少,须严格控制耕地流失,加强农用地整理和土地复垦;城镇建成区不断扩张,农村居民点占地逐步减少,这显然是推进新农村建设、实施连片整治,加快人口城镇化所致;年际间湖泊水库面积与滩地面积的此消彼长,主要为不同监测期水位变化的原因。

不同区域土地利用/覆盖特征呈现一定的分异性。扬州市水域主要分布在沿江及中北部,高宝邵伯湖是江苏第3大湖,高邮市水域占国土面积31.3%;东部河道纵横,东北局部属里下河地区,水网密布,水资源量充沛;林地集中在西北部丘陵地带,间有零星旱地分布,林地占仪征市国土面积16.6%;南部沿江地区是扬州市规划发展的“一体两翼”经济带,城镇用地增长最快。

2.2 生态环境质量

EI是生物丰度指数、植被覆盖指数、水网密度指数、土地退化指数和环境质量指数5个百分值的计权平均[6]。其中生物丰度指数、植被覆盖指数、水网密度指数根据遥感监测的土地利用/覆盖状况确定,土地退化指数和环境质量指数则依据统计及地面观测资料。为保证数据的可比性,各指数的归一化系数参考环保部《全国生态环境质量报告(2012年)》中省域尺度取值。2009、2012年扬州市生态环境质量指数见表2。

表2 扬州市生态环境质量指数

由表2可见,扬州市EI在55~75的“良”区间内,生态环境状况总体良好,植被覆盖度较高,生物多样性较为丰富,人居环境佳。2012年EI比2009年增加了3.16,生态环境质量略有改善,但与“优”(EI≥75)的差距还较大。从各项分指数看,近年来扬州持续开展的污染减排、河网整治和绿化造林工程对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的效果已经显现。

《江苏省生态红线区域保护规划》划定的扬州市生态红线区,包括风景名胜区、洪水调蓄区、清水通道维护区、森林公园、重要湿地、自然保护区、饮用水源保护区等11类64个区域,总面积为1 325.2 km2,占国土面积20%。对其中面积超过50 km2的宝应运西自然保护区、高邮湖湿地自然保护区、邵伯湖重要湿地、仪征西部丘岗水源涵养区、渌洋湖湿地公园5个红线区遥感监测表明,2009年以来,红线区土地覆盖类型未发生人为改变,红线区主导生态功能稳定。

3 结论与建议

(1)扬州市土地利用/覆盖以耕地、城乡工矿居民用地及水域为主。耕地流失现象尚未有效控制,林地以疏林地为主,郁闭度高的有林地逐年增加。水域主要分布在沿江及中北部,林地集中在西北部丘陵地带,沿江地区城镇建设用地增长最快;

(2)扬州市生态环境状况总体良好,2009年以来呈略有改善的态势。区域生态环境变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持续开展污染治理和生态建设的环境综合效应将逐步释放。实行生态红线区域保护是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的关键,遥感监测表明扬州市主要生态红线区土地覆盖类型未发生人为改变,红线区主导生态功能稳定;

(3)随着城镇化发展,城镇建设用地规模势必进一步扩大。农民居住用地较为粗放,土地的综合效益远低于城镇建设用地,应创立新农村集体土地流转制度,在严格限制侵占耕地和水域的前提下,构建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为城镇建设开辟地源。

[1]王桥,王文杰,郑丙辉,等.中国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现状遥感调查[J].遥感学报,2003,7(6):490 -497.

[2]牛志春,李旭文,张咏,等.太湖流域水环境天地一体化监测体系构建与应用[J].环境监控与预警,2012,4(1):1 -5.

[3]李旭文,牛志春,姜晟.Landsat 5 TM遥感影像上太湖蓝藻水华反射光谱特征研究[J].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10,22(6):54-57.

[4]李旭文,牛志春,姜晟,等.基于卫星影像的太湖蓝藻水华遥感强度指数和等级划分算法设计[J].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11,23(5):23 -30.

[5]高艳波,赵御龙,何小弟.扬州“国家生态型园林城市”创建与可持续发展[J].中国城市林业,2009,7(5):27 -29.

[6]国家环境保护局.HJ/T192-2006 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试行)[S].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扬州市红线林地
房企“三道红线”的破局探索
细细的红线
扬州市直击一线精准执法 媒体直播显成效
扬州市深化危化领域精准执法
一两江湖之红线引[连载一]
丹东市林地分类研究
浅谈林地保护及恢复措施
不能突破“公平竞争”的红线
蓮葉田田清風來——记扬州市廉政文化展示馆
林地流转模式的选择机理及其政策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