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霞
目前,手术已成为外科治疗中的最常见方法,虽然这是治疗方法但也是对患者的一种创伤,对机体实施手术后,机体内各个系统会发生不同的生理改变,对凝血和纤溶系统的平衡造成破坏,从而引发高凝状态,进一步导致血栓[1]。因此,手术术后出现血栓及血栓栓塞是较为常见的并发症,严重时会导致机体重要器官栓塞而致死,很多临床医生均会在手术前进行凝血功能的常规检测,以防止术中出血,却很少有医生会实施术后凝血功能监测,因此术后患者一旦发生血栓就会错过最佳的治疗时机,严重影响患者的恢复。所以,术前、术后对凝血功能进行监测能够及时有效地发现栓塞的发生,同时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能够有效地避免术后并发症的发生[2]。本文将针对手术患者凝血功能指标监测变化的临床意义进行详细分析,以供临床参考。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7-10月在本院实施外科手术治疗的50例患者以及进行正常体检的50例健康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手术患者设为观察组,正常体检者设为对照组。对照组50例研究对象中,男26例,女24例,年龄19~75岁,平均(51.62±5.6)岁;观察组50例患者中,男31例,女19例,年龄22~70岁,平均(50.35±5.4)岁;该组患者所涉及到的科室有:骨科、普外科、肝胆科、神经外科、心内科、脑外科以及妇产科等,手术类型分为:普通小手术22例、中等手术17例、大手术11例。所有参加试验的患者均无凝血系统性疾病史,且短时间内未服用过任何影响凝血功能类的药物。两组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仪器和试剂 本文中采用柠檬酸三钠作为抗凝剂,其浓度控制在0.109 mol/L,采用美国生产的ACL TOP700全自动血凝分析仪作为检测仪器,对所有患者的纤维蛋白原、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以及凝血酶原时间等指标进行检测,试剂采用配套的试剂盒[3]。
1.2.2 检测方法 分别于手术前、术后第1天、第3天及第5天采集观察组患者的血液进行检测,使用柠檬酸三钠0.109 mol/L按照1:9的比例进行抗凝,将血液样本实施离心,转速为3000 r/min,离心15 min后,对血浆进行收集以备后续检测[4]。对照组采取同样的方法采集样本。全部实施过程必须严格按照说明书操作[5]。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5.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在术后第1天纤维蛋白原及D-二聚体等指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当术后第3天进行监测时,以上观察指标虽然有所下降,但依然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第5天对上述指标进行监测时发现,观察组已恢复至正常水平。而在凝血酶原时间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上,两组在不同时间段 上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见表1。
表1 两组各项凝血功能指标的比较(±s)
表1 两组各项凝血功能指标的比较(±s)
*与对照组比较,P<0.01
组别 时间 凝血酶原时间(s) 凝血活酶时间(s) 纤维蛋白原(g/L) D-二聚体(mg/L)对照组(n=50) 13.12±1.36 34.65±5.61 2.55±0.39 0.34±0.11观察组(n=50) 手术前 13.09±1.87 35.11±5.52 2.61±0.32 0.31±0.07术后第1天 13.22±1.77 34.56±3.25 5.42±0.22* 0.91±0.22*术后第3天 14.18±0.23 34.52±4.54 4.11±0.45* 0.52±0.21*术后第5天 13.62±0.88 34.21±4.56 2.12±1.09 0.30±0.09
手术作为临床上最常见的外科治疗方法,其不但具有治疗作用,同时还会对患者造成损伤,这是由于手术治疗能够对患者的血管内皮细胞造成损伤,同时,长时间的手术治疗,对患者的创伤也非常大,这就需要激活患者的外源性和内源性凝血系统。因此,对于采取手术治疗的患者,临床上通常在术后进行止血治疗,还要实施促凝治疗[6]。大多数手术患者在手术完成后都需要长时间的卧床休息,从而造成血液流动瘀滞、流动缓慢,最终造成高凝状态的产生,严重的患者还可能发生血栓。而目前,很多临床工作人员均忽视了术后血栓问题,因此,手术患者一旦发生术后血栓栓塞,往往会错过最佳的治疗时机,不但给患者的身体造成痛苦,也会增加患者的心理负担,给治疗带来较大的难度。
由以上分析可知,凝血功能指标监测在临床观察中的作用非常重要,是最常用到的检测项目[7]。其中的纤维蛋白溶解系统作为人体最重要的抗凝系统,其主要作用是使血管壁保持正常的通透性,从而达到维持血液的流动状态和组织修复的目的[8]。在正常的生理状态下,人体内的凝血和纤溶系统内的各个因子是相对稳定的,然而手术却打破了这种平衡,血液的成分、血流速度以及血管壁都会发生改变,从而造成严重的凝血功能紊乱,特别是手术较大、创伤较大、手术时间较长的情况,患者的血管内皮细胞损伤非常严重,甚至会导致血栓致死[9]。
纤维蛋白原则是血浆中分离出最早的蛋白质,主要由肝细胞分泌,其可在凝血酶等因子的共同作用下凝聚成很多不可溶解的纤维蛋白多聚体,同时又会与血小板膜上的受体相结合,使血小板发生聚集,这些都在凝血系统的激活中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10-12]。血浆纤维蛋白原在血浆中具有两种作用,其一是确保凝血的顺利完成,其二是对血浆与血液的黏稠度发生改变,因此很多临床疾病都与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的多少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13]。
血浆D-二聚体则是纤维蛋白单体经济活化因子交联后经纤溶酶水解产生的特异性降解物质[14]。它的主要特点为高稳定性、高敏感性、特异性强等,因此其可以作为体内高凝状态和纤维蛋白原溶解亢进的分子标志物,当其水平升高时,则表明患者体内凝血酶的产生量增加,以及继发纤溶性升高[15]。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两组在凝血酶原时间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上,在手术后第1、3、5天后均未发生显著性差异(P>0.05);而观察组术后第1天的纤维原蛋白原、D-二聚体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这就表明,患者体内的纤溶和凝血系统已被激活,处于高凝状态,而在手术第3天,上述三种指标则明显下降,而到术后第5天时,其检测值已与正常体检者的检测值无较大差异(P>0.05),这就表明,尽管检测值已恢复到正常值,但是其血液依然处于高凝状态,需要进行凝血功能检测,以便进一步预防血栓的发生。
[1]赵青平,周晓英.临产孕妇凝血功能检测的临床意义探究[J].中外医学研究,2013,11(23):75.
[2]陈派强.手术患者凝血功能指标监测的临床意义[J].中国实用医药,2011,6(32):102-103.
[3]张德才,张洪为.妊娠高血压疾病患者凝血功能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33):116-118.
[4]李大鹏,李振,侯兆红,等.骨科围手术期凝血功能等指标的监测及其临床意义[J].临床军医杂志,2005,33(1):21-23.
[5]卢小林.手术患者凝血功能指标监测的临床意义[J].检验医学,2010,25(1):44-46.
[6]成建梅,石运生,寇文丽,等.低分子肝素氧气雾化吸入对凝血功能的影响[J].中国医学创新,2010,7(32):60-61.
[7]朱琼芳,周巧,黄毓婵,等.重型肝炎肝移植手术患者围术期凝血功能的观察及护理[J].实用医学杂志,2011,27(19):3600-3601.
[8]曾化峰.术中自体血回输对老年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J].医药前沿,2013,4(36):268-269.
[9]中华外科杂志编辑部.肝胆外科患者凝血功能的评价与凝血功能障碍的干预的专家共识[J].中华外科杂志,2012,50(8):678-683.
[10]辛勤,关红焱.凝血功能及全血粘度在糖尿病并发症中的诊断价值[J].中外医学研究,2011,9(31):30-31.
[11]赵芳.手术患者凝血功能指标监测变化的临床意义[J].基层医学论坛,2012,16(19):2532-2533.
[12]陈川.临产妇凝血四项的检测分析及临床意义[J].中国医学创新,2010,7(36):145.
[13]邢秀伟.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的临床疗效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12.
[14]侯韬,徐燕平.凝血功能指标监测对于手术患者的临床意义[J].中国基层医药,2010,17(22):3103-3104.
[15]宋菡.2型糖尿病凝血指标分析及其预防血管并发症的临床意义[J].中外医学研究,2013,11(19):7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