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博文 罗迎春
(1.北京大学 元培学院,北京 100871;2.贵州民族大学 化环学院,贵州·贵阳 550025)
贵州是多民族省份,世居少数民族17个,有3个自治州、11个自治县、209个民族乡,少数民族常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38%。职业教育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贵州省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的重要阶段,需要大量生产服务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加之贵州省农村人口所占比例大,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把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对繁荣经济、促进就业、消除贫困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十二五”以来,贵州省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及民族教育的相关法规政策,把民族地区职业教育作为实施“科教兴黔”和“人才强省”战略的重要举措,全省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有了长足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从职业教育体系来看,贵州省民族地区已基本形成了从高等职业教育到中等职业教育,再到农村成人文化技术培训学校(机构)、职工技术培训学校(机构)及其他培训机构(含社会培训机构)为一体,学历与培训并举、中职与高职衔接的办学机制,建成了层次完善、专业门类较全的职业教育体系。
其次,从办学规模来看,贵州省职业教育招生和在校生规模快速扩大,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能力进一步增强。截止2013年底,全省共有高等职业技术学院21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218所和各类职业培训机构(办学班、点)21030个。接受各类职业教育的学生总人数为260万余人,少数民族学生总数为82.33万人。其中,高职院校11.5万人,中职学校47.55万人。高职少数民族学生总数为4.31万人,所占高职生比例为37.52%;中职少数民族学生总数为17.96万人,所占中职生比例为37.77%。分布在3个民族自治州的普通职业院校共有66所,其中高职5所,中职57所。
第三,从师资队伍来看,目前全省中职、高职教职工总人数为2.7万人,专职教师2.09万人(其中双师型教师0.56万人),分布在少数民族地区(主要是3州11县)的职教专职教师有3275名。
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整合各类资源,加大对职业教育投入,进一步增强职业学校的办学实力,学校办学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十二五”以来,全省中职学校新增教职工4000余名,新增校舍面积50万平方米,新增实习培训设备价值2亿余元。全省建成国家示范、骨干高职2所、省级示范高职5所、国家级重点中职42所。为了切实提升办学条件,从2013年起,黔南州从经费上节流开源,压缩行政办公经费5%用于发展教育,将土地出让收益10%用于教育,并明确规定要按一定比例将这些经费用于发展职业教育,城市教育费附加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不得低于30%。黔东南州不仅州级财政每年拿出2千万元,用于职业学校建设奖补,而且拓宽融资渠道,引进外来资金兴建职校。目前,黔东南州政府已成功引进四川维赛集团公司投资2亿元新建黄平县中等职业学校,新校区规划占地两百亩,总建筑面积9.1万平方米,目前已经完成投资1.3亿元,学校各项工程已经完成,正在进行内外装饰。近三年来,黔南州各级投入中等职业学校基础设施建设达1.7个亿,年均递增长50%以上,校园占地面积由原来的622亩扩大到现在的987亩,增长幅度为58.7%;校舍面积由72145平方米增加到205624平方米,增长幅度为185%;设备总价值由1033万元提高到5487万元,增长幅度为431%;图书由178506册增加到444032册,增长幅度为149%。仅2013年底至2014年3月底,黔南州中等职业学校建设完成新增投资3192.4万元,完成新增建设面积27340平方米,项目投资和新建面积实现双增加,全州建成18所州县职业院校,其中,职业学院1所,中等职业学校17所(含民办1所)。黔西南州迁建兴义市高级职业中学,建设规模7万平方米,总投资2.9亿元;迁建兴仁县民族职业学校,建设规模21.5万平方米,总投资3.1亿元;迁建普安县职业学校,建设规模3.9万平方米,总投资0.92亿元。2013年,毕节市仅职教学校建设投入资金就达9亿多元,各县区中职学校建设投入资金均在3000万元以上。石阡、德江、松桃等县分别投入近3亿资金扩建职校,印江、玉屏等县免除中职生学杂费外,还免除书本费、住宿费。
2008年,贵州省教育厅、贵州省民委联合下发《关于大力推进各级各类学校民族民间文化教育的意见》,对各级各类学校进一步开展民族民间文化教育提出了具体要求。作为贵州经济社会发展重要支撑的各级职业教育学校也响应号召,将开发和实施民族民间文化课程作为创办特色职业教育的重要手段,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比如,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在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创建过程中将民族地区制药、制茶等民族民间优秀工艺开发成为系统专业的课程,并成功将民族药物制剂、畜牧兽医、茶叶生产等6个专业申报成为中央财政扶持专业。贵州盛华职业学院开设了民族刺绣与蜡染、民族工艺品设计与制作等专业,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毕节市创办彝文双语职业学校,突出彝族语言、文字、艺术、旅游景区导游、宾馆酒店管理、农业实用技术、生产经营等教学和培训。石阡、玉屏、沿河、台江、雷山等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结合当地实际,分别开设营养健康、萧笛制作、民族医药、民族服饰、民族工艺品加工、民族歌舞和地方民族导游专业等特色专业。除了上述专业和课程之外,目前,在我省民族地区职业院校开设的极具民族特色的专业或课程还有苗药生产、苗族刺绣、蜡染基础、传统手工技艺等。
总体上看,贵州职业教育在引入民族民间文化并设置相关专业和课程方面做了不少开创性工作,对于传承优秀民族文化,促进地方文化发展,培养拥有民族民间文化技能的劳动者和促进地方旅游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贵州省民族地区职业教育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探索工学结合、农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用得到有效结合。一是实行集团化办学。黔东南州推动民族职业教育规模化、集团化、连锁化发展,组建了职业教育集团,统筹全州重点骨干专业建设,深化校企融合,实现专业教师的共享和互派,实现基地共享。铜仁市以铜仁职院为龙头,各区县中职学校共同发展的铜仁职业教育集团学校,高职引领中职发展。黔西南州以州职院为龙头,整合全州中职学校教育资源,实现区域内教育和经济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拓展空间、增强总体实力,实现校际校企设施设备、师资技术、政策措施共享,集合团体力量,联合进行职业人才开发、职业人力资本运作。二是校校联合办学。黔南州中职学校与发达省区优质中专开展对口扶贫和联合办学,提升办学水平和就业针对性。全州各级各类中等职业学校都建立有对口帮扶结对子学校。松桃苗族自治县职校与中国农业大学、贵州大学等省内外20多所高校开展联合办学。黔西南州8所中职学校和职院中专部与北京17所职业院校结成对子,开展对口帮扶工作,2013年向省外优质中职学校输送8178名学生。三是校企合作办学。黔南州中职学校与沿海发达地区企业和区域内工业企业开展订单对口培养,建立企业联盟作为实训基地。玉屏侗族自治县中职学校把广东必登高、江苏雅鹿等企业办到校园,把车间办进学校。黎平县职校引进企业生产线,探索借鉴“学徒制”模式培养人才,学生三分之一时间在职校学理论知识,三分之二时间在企业生产一线实习。丹寨县职校实行“校中厂、厂中校”人才培养模式,“把企业搬进学校,将课堂设在车间”。深圳兴富祥公司向学校赠送数控机床,为兴富祥加工部分铸件,在兴富祥公司车间内设2间教室,由专业老师或企业技工适时对实习的学生进行讲解或答疑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尽快掌握生产技术。
贵州省民族地区职业院校着眼于当地人才需要,转变人才培养、培训方向,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经济社会的意识和水平进一步提高。黔南州职业教育工作坚持两条腿走路,在办好学历教育的同时,积极发展成人继续教育,面向全社会城乡劳动者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特别是面向返乡农民工开展职业教育培训,为返乡农民工再就业和创业进行培训,为社会稳定以及黔南州经济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2013年实施劳动力转移培训2.6万人,实用技术培训3.5万人次,使返乡农民工掌握了再就业技能。2013年黔南州中职学校涉及10个类别近30个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率达97.35%。铜仁职院推动专业建设、社会服务与民族地区产业发展“零”距离对接,有9个专业获政府订单办学;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职校依托铜仁职院分别设立茶叶学校、黔东营养健康学校,紧紧围绕地方产业发展需求办学;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把职业教育与扶贫攻坚、劳动力转移、新农村建设等结合起来,开展实用技术技能培训。黔西南州各职业院校充分利用自身优势,根据市场需求,向区域和行业提供就业转岗培训、技术推广、文化教育传播等服务,并积极参与各级党委政府组织的各类就业和再就业、农民工和进城务工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2012年以来,全州依托职业院校,已培训农村劳动力2.2万人次。
近几年来,贵州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发展,全省民族职业教育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从总体上看,职业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仍然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存在两大瓶颈性问题和困难:
职业教育资源不足,职业学校普遍存在“三缺”(缺专业师资、缺校舍、缺实习实训设备),中等职业教育的生源状况比较严峻,学生在学校学习兴趣不浓,教育教学质量不高,职业技能训练薄弱,学生学业完成率低,不少学生没有完成学业就中途退学。由于教学设备差,师资水平低,投入严重不足,加上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偏差,社会普遍对职业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导致职业教育对初高中毕业生、学生家长缺乏吸引力,加之社会用工制度还不够健全和规范,轻视职业教育的现象仍然十分普遍。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职业教育的自主选择。比如在遵义市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中职意愿调查表明:有50%家长坚决不让孩子上职高,40%的家长是因孩子要求才让其读职高,超过90%的学生读职中是为了获得高中的文凭,学生真正对学技术感兴趣,认为能找份好工作的不到10%。
从全国范围来看,与其他省区相比,贵州省职业教育存在显著差距。
一是办学规模小,学生人数少。据“十一五”末统计数据显示,贵州省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5.8个百分点,在西部12个省区中排列末位,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5.8个百分点,在西部省区中排列第10位。截止2013年底,全省民族地区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为65%,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个百分点。每年有20多万名初中毕业生不能接受高中阶段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布局过于分散,学校办学规模偏小,学生人数少,全省高职校均学生规模6000人,尤其是中职学校,校均仅1300人。走进一些中职学校,印象是冷冷清清、门可罗雀,与普通高中形成鲜明对比。
二是投入不到位,办学条件差。由于全省中职教育近年来连续扩招,学校基础设施薄弱,资金投入及办学条件改善不能满足职业教育连年扩招、快速发展的需要,项目建设经费缺口大、融资难。目前,全省中等职业教育生师比高达33.2:1,教师缺口万余名,教师学历合格率仅为78%,生师比列位居全国第29位,另外一项重要指标生均占有校舍面积只有8.82平方米,低于全国13.78平方米的平均水平,远远达不到教育部制订的中职学校设置的20平米的最低要求,在西部地区也仅仅排列第10位。中等职业学校生均仪器设备价值为2152.5元,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在全国排第30位。
三是优质资源少,服务能力弱。职业教育优质教育资源严重不足,办学水平亟待提升,扩大规模、突出特色、增强吸引力的任务较重,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培养能力和培养质量都十分薄弱。职业教育服务地方产业发展的能力不强,人才培养水平亟待提高。受教师配置水平偏低,专业教师匮乏,条件保障水平偏低等限制,目前,全省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规模、结构、质量满足不了人民群众多样化教育的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毕业生半数以上输送到省外就业,没有很好结合地方产业发展培养输送技能人才。
另外,从全省范围来看,贵州省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在校际和地区间也存在显著差异,民族地区职业教育资源总体分配极不平衡。例如,贵州省建设学校等办学条件较好的职业学校生源广、学生多、师资强、就业率高;而办学规模仅几百人、办学条件达不到教育部设置标准最低要求的学校还普遍存在。不同地区之间职业教育发展的差异同样明显,遵义市、黔南州发展较快,遵义市的道真、余庆及黔南州瓮安等县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已近80%,普职教育协调发展。而不少县中职学校招生只有几百人甚至几十人,中职招生压力较大,职教专任师资招聘困难,“双师型”、技能型教师严重缺乏,校企深度合作难以开展。
针对贵州省民族职业教育发展的现实状况和国内外职业教育发展的未来趋势,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贵州省民族职业教育工作重点从三个方面展开:
一是大力实施“9+3”职业教育。实施以巩固提高9年义务教育和实行3年免费中等职业教育为重点的“9+3”教育,每年输送初中毕业生到省外职业学校就读,利用省外优质职业教育办学资源培养我省急需的技能型人才。大力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园区化办学,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打造现代化、集群化、规模化的职业教育聚集区,优化全省职业教育空间布局,重点在大中城市和人口大县办一批实训设备完备、教育质量较高的职业技术学校。
二是大力推进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鼓励和支持学校办到园区去,专业围着产业办。职业教育的定位要与发展需求接轨,学科、专业设置要与市场需求相适应。中职教育必须更加明确学科设置和就业服务方向。围绕“四化同步”和“两大战略”,重点加强特色专业建设,特色化、差异化办学。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大力推动“政校企合作”、“订单办学”,学校建到产业园区去,实训车间建到职校来,专业围绕产业办,毕业就近找工作。针对贫困农民和城市困难群体等就业重点人群,通过中、短期技能培训提高其就业能力。
三是营造重视和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氛围。采取多种方式加大职业教育宣传力度,建立良好导向。鼓励社会力量发展中等职业教育,落实细化支持政策,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劳动就业准入制度,加大执法力度。
[1]龙国辉.贵州民族工作五十年[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99.
[2]贵州省志·民族志.[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5.
[3]贵州省教育厅,贵州省民委关于大力推进各级各类学校民族民间文化教育的意见[R].
[4]佚 名.贵州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对策研究[J].
[5]蓝 洁.少数民族职业教育的特殊使命与发展框架[J].贵州民族研究,2014,(1).
[6]罗康隆,刘 锋,李 锦.关于发展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思考—贵州民族职业教育调查报告[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