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 劲
(四川大学 经济学院,四川·成都 610074)
党的十八大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推进生态文明,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一定程度上说就是要重点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生态发展之间冲突问题。贵州工业化虽然在三线建设中有过短暂的辉煌时期,但底子薄,交通滞后,环境脆弱等因素注定了贵州工业化发展的特殊性及曲折性。目前,工业化整体水平在全国仍属于下游水平,且在工业化过程中伴随的生态问题已经成为贵州实现经济社会现代化的严峻制约。“如何以工业化来推动当前产业结构合理化、高度化进而实现贵州跨越式发展,同时贵州在工业化发展中又能有效处理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矛盾,从而保证贵州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是今后所要面对的关键问题。
从纵向来看,目前贵州工业化进程属于中期阶段。依照经典工业化理论,可从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和空间结构等方面来衡量贵州工业化程度。考虑到指标的代表性、可得性和可操作性,笔者参照钱纳里等人的分类法,将工业化大体分为前工业化阶段,工业化初期、中期和后期,以及后工业化阶段。
从人均GDP看,贵州应属于工业化中期。2012年,贵州人均GDP为19566元,按照中国社会科学院使用的汇率—平价法折算出来的贵州人均GDP为3885美元,表明贵州已进入工业化中期。以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看,贵州则为工业化中期的后半阶段。2012年,一产占比为13.1%,说明贵州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后半阶段。从第一产业就业比重看,贵州则处于工业化初期。2012年,贵州第一产业就业占全社会就业人数比重为65.12%(不包括二、三产业中的农村劳动力),表明贵州就业结构刚进入工业化初期。从制造业增加值比重看,贵州则属于工业化初期后半时期,近年来贵州省这一方面上的指标一直保持在20%-40%之间,而2012年达到了37.1%。以人口城镇化率角度看,贵州城镇化率近年来稳步上升,2012年达到了36.4%,因此贵州则属于工业化中期。综上分析,总体而言贵州目前刚进入工业化中期。
贵州工业化在自身发展中面临着产业结构优化度不高,产业间关联性不强两个主要问题。从产业结构优化角度来看,贵州工业化情况为:总体结构上单调,“轻工过轻,重工太重”。贵州工业结构体系并不协调高效,轻工业尽管势头良好,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工业为主,尤以烟酒茶为代表,在重工业领域,而重工业结构单一,主要以资源性为主。尽管这些工业对贵州经济有着非常重要的支柱作用,但在发展中过度依赖资源,产业链过短,产品附加值不高,对资源环境带来了负面影响,因此对其进行改造升级就显得更加紧迫。与此同时机械、电子类产品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所占比重还很小,产品结构层次仍然很低。因此,当前贵州工业化发展还处于数量扩张型阶段。
首先是资源环境的挑战。尽管贵州是南方最重要的能源基地,可开发水能资源量、煤炭储量、矿产资源丰富。但是随着工业化发展中对对资源和能源的粗放式消耗不断增加,资源供应上开始显现压力,并带来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矛盾。此外贵州既是长江、珠江上游地域的重要生态屏障,也是全国石漠化最严重的省份,生态环境极具脆弱性。当前贵州工业化面临的主要挑战就是经济发展极易与生态环境发生冲突。如何转变发展方式,提高资源利用,保护生态空间是贵州工业化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其次,技术创新的挑战。贵州目前工业化存在的一个主要矛盾就是粗放式经济转型与产业技术创新力弱的矛盾。贵州工业化初期依靠资源优势获得了一定发展,但是数量扩张式发展一方面会导致技术创新动力不足,限制了内生性发展,甚至带来了严重的生态问题。另一方面极易受到边际收益递减的影响,到了一定的拐点很难维持增长。理论和各国发展经验显示了技术创新才是经济长久发展的动力。因此贵州工业化的发展须用技术创新来改变传统的粗放式工业化道路。
第三,新一轮产业转移带来的挑战。金融危机带来了世界新一轮产业转移,长期借助于成本优势的沿海地区逐步将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中西部地区。贵州由于资源、成本、环境、政策等综合优势突出,成为一个重要的承接地,并给贵州工业化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应该说承接产业转移只是一个阶段,贵州工业化发展中不能一味盲目对接,而要他有目的性有针对性把本地潜在优势转化为现实优势,增强自主创新力,促进产业升级。
最后,基础设施提升所带来的挑战。目前大量基础设施的建成使用,尤其厦蓉高速和贵广高铁的建成,使得贵州的“西南重要陆路交通枢纽”地位凸现,并成为承接产业转移的关键枢纽节点,能带来技术、人才、资本的高效运转。此外,出台的《贵州省大数据产业发展应用规划纲要(2014—2020年)》更是将贵州信息基础设施推上了一个高层次的水平,信息化是促进未来经济转型的重要支撑,与工业化间能有效实现互动发展。因此,基础设施质的提升将打破贵州传统工业化的瓶颈,如何抓住这个机遇实现贵州更好更快的发展是摆在贵州工业化道路面前的重要命题
新型工业化是指“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它是在对传统工业化予以扬弃而发展起来的,对于如何解决经济发展与资源承载力不兼容的问题具有时代性和优越性。
以贵州经济长期欠发达欠开放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工业化进程慢且程度低。目前贵州尽管处于工业化中期加快推进阶段,但仍存在着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再加上交通,产业转移等外部环境的变化,传统的工业化道路已难以适应当前形势,发展下去只会让贵州落入资源诅咒的怪圈。贵州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工业化不仅是不可逾越的阶段,而且在跨越式发展过程中不能一味重视赶超速度,而忽视了比较优势。不能一味重视经济发展而忽视了生态环境,不能只重视新兴产业发展,而淡化了传统产业升级。因此,新型工业化的内涵切合贵州经济的跨越式发展要求,是贵州后发赶超的重要途径。
生态文明最本质的核心在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强调资源环境的保护以及循环经济的应用,摒弃传统工业的单线性发展模式,为新型工业化乃至经济健康发展提供了新的范式。贵州要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出路在新型工业化,而发展的可持续性又决定了必须将新型工业化置于生态文明背景下去。新型工业化与生态文明具有价值目标取向上的一致性、实现途径上的相关性等特征,两者是内在统一、互动协调的关系。工业文明下的产业发展有诸多弊端,以牺牲环境和资源为代价,以高投入、高消耗、高产出为主要特征,生产流程采取资源投入——生产——产品——废弃物的单链式流程。随着工业文明带来的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日益冲突,人们开始探索新的文明范式——生态文明。而生态文明的内涵为工业化发展提供了价值取向、实现机制,继而为工业化提供了新的发展模式---新型工业化,即将生态文明理念贯彻到工业化发展中,把新型工业化与生态文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走出一条以生态文明为导向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因此,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完成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而只有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核心目标,工业化和现代化才不会偏离可持续发展方向,走上健康的发展道路。
贵州省资源短缺、环境脆弱的基本特点也决定了工业化必须走一条有利于生态环境的工业化发展道路,把新型工业化同生态文明建设有机结合。贵州已经进入后发赶超、加快全面小康建设的重要阶段,随着市场经济放开以及对生态环境的重视,传统发展模式越来越暴露出弊端,成为贵州经济提升的障碍,单靠传统的数量扩张、过度依赖资源推进工业化的增长方式难以为继。贵州在推进工业化时首要任务就是妥善解决好生态环境保护和跨越式发展的矛盾,要因地制宜选择好发展产业,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同步提升,因此须将新型工业化置身于生态文明这个背景下去。此外,贵州有着多年的生态文明建设底子,并业已成为工业化及经济发展的必然支撑,新型工业化进程中要深刻贯彻生态文明理念,同生态文明建设积极结合起来。因此,将新型工业化放到生态文明背景下既能推进工业化的进程,又能有效地消除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冲突,同时也是生态文明建设同工业化协同互动的现实选择。
在生态文明背景下的新型工业化并不是一味追求工业化,而是以新型工业化来达到社会,经济,生态三者的效益最大化,三者缺一不可,这也要求我们在发展中坚持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发展。首先,贵州正处于工业化加快发展的新阶段,同时面临着城镇化严重滞后的问题,并由此带来了一系列的经济和社会问题,违背了生态文明理念;其次,信息化技术的发展是引领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参数,他能够加强产业内部各个部门之间的经济关联,提高物质能量开发利用水平和开发利用效率,降低环境污染,能够有效地满足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因此应把信息化的先进成果和理念融合到工业化之中,并逐步地过渡到信息化;最后,贵州农业的落后难以解决三农问题,还会带来一定的环境问题。同时贵州工业化的推进在一定程度上是以牺牲三农利益为代价的,工业未能实质性反哺农业。从农业现代化的实现途径看,本身就有赖于其他三化提升。应该说“四化”是具有协同互动的有机整体,工业化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创造供给,城镇化创造需求,工业化、城镇化可以带动和装备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则为工业化、城镇化提供支撑和保障,而信息化能有力地推进其他“三化”。因此生态文明背景下推进新型工业化要坚持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者有效互动:将信息化有效渗透到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中、使工业化和城镇化两者协同共进、通过工业化来来反哺农业,最终实现社会、经济、生态的统筹发展。
由于各区域生产要素的禀赋差异、区位条件、人文历史等因素不同,导致产业发展的基础和条件也不同。贵州工业化尤其是在承接产业转移时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充分发挥好比较优势,通过区际间优势互补来进行资源整合,实现效益最优化,并走出一条具有贵州山地特色的工业化道路。否则工业化的发展就难以持续,最终引起区域经济,社会等问题,违背生态文明理念。
贵州传统重工业和轻工业不仅具有良好的优势,而且在全国经济中也具有相当重要地位。但这些传统产业发展中带来的问题有违生态文明建设。因此要着力推动传统重工业优化升级。推动重工业产业链延长、产业幅拓宽、产业层次提升,重点加快以煤电磷、煤电铝、煤电钢、煤电化等为重点的资源深加工产业一体化,大力推进现有铝、钛、锰、钢铁、铁合金、磷化工、钡盐和传统煤化工等产业调整改造,有序发展新型煤化工产业。同时加快推动传统轻工业形成特色产业体系。重点发展优质烟酒、特色食品、民族制药、茶叶等特色优势轻工业,打造好“五张名片”,大力推进特色优势轻工业向规模化、产业化和集群化方向发展,加快建成贵州山地特色的轻工业体系,发挥对农业的反哺作用和重工业的支撑作用,争取把贵州打造成全国重要的优质烟草基地、优质白酒基地、中药现代化基地和南方重要的绿色食品加工基地。
此外,新型工业化另一要求是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一是积极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应在贵州现有装备制造七大系列的良好基础上,加快相应技术创新,重点发展航空航天装备,加快发展智能制造装备,积极发展轨道交通装备,配套发展与省内能矿、特色轻工等产业用装备,大力推进卫星应用,着力发展新能源装备和高端装备基础件;促进装备制造业向高端化、精密化、智能化、高效化、节约化和绿色化方向发展,积极推进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二是大力发展生物医药产业,贵州具有得天独厚的生物资源,应大力提升生物医药产业水平,加快推进先进医疗设备、医用材料等生物医学工程和生物技术产品研发和产业化,促进规模化发展,同时重点开发生物育种、生物肥料、生物农药及生物填料等产品,积极研发一批重要生物技术、产品和标准。三是加快新能源产业发展。新能源产业自身不仅有绿色环保特征,而且还能缓解当前能源过紧的制约。贵州应重点开发生物质能、风能和太阳能,围绕新能源培育发展配套产业,注重进行智能电网的研发和建设,从而达到节约能源资源的效果。
生态工业园区是以产业生态学和循环经济为理论指导,将园区内部企业充分整合起来,仿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方式,并按照“回收——再利用——设计——生产”的循环经济模式,建立类似生物系统的生态链和生态网,使企业之间形成类似于食物链关系,从而进行资源、副产品多层次多途径利用的产业共生网络结构。生态工业园深化了企业在生产、销售、研发等内容上的全方位联系,合理地提高了资源利用率。目前很多国家和地区都在大力开展生态工业园建设,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上获得了巨大成果,这也告诉我们生态效益与经济利益之间并不存在冲突。
目前贵州工业园区建设速度很快,尤其贵州5个“100工程”更是推动了工业园区的大力发展。然而园区发展仍面临着资金不足,发展速度慢,园区吸引力弱等问题,工业园区并没有较好地促进企业之间的良好互动,以及工业园和周边环境的和谐等。一些园区还存在产业结构不合理、技术水平不高、管理机制不完善等问题,成了资源能源消耗的大户和污染物的藏污纳垢之处。在这种形势下,对工业园区进行绿色转型,大力发展生态工业园区具有很强的必要性。因此,贵州应加快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加大产业园区循环化改造和循环经济示范园区(企业)建设,重点推进“煤(焦、化)-钢-电”、“煤-电-化-建材”、“煤-磷-电-化-建材”、“煤-电-冶金-建材”等一体化产业循环基地建设,并着力搞好一批循环经济试点和示范工作,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技术创新是产业结构优化和高度化的根本动力。贵州在技术创新方面表现为产出力低,自主研发和核心技术匮乏。新型工业化没有技术创新,难以持久高效发展。技术创新的途径有两个重要手段:一是基于自主创新,二是技术引进,通过吸引外资、承接产业转移等手段来完成技术引进。
在生态文明背景下推进新型工业化,技术创新的着力点就是推动技术的高新化,生态化发展。对于技术的高新化来说,贵州应选择走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为主,原创性高新技术为辅的发展路径。要瞄准国际国内技术前沿,紧紧围绕贵州工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尤其是磷化工、煤化工和植物化工新材料的研发及产业化关键技术攻关,提高产品附加值。对于技术的生态化来说,本质在于节能降耗和循环经济工业技术,积极引用先进工艺和绿色加工技术来节能降耗,充分挖掘物质和能量多层次分级利用或循环利用的技术应用,实现产业链生态化,将产业链由线性式转向闭路式循环。
首先,大力改善交通条件。交通条件的改善有利于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有利于资源环境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有利于产业的集群化发展;有利于贵州生态文明建设从“抓点”向“抓面”推进。尽管贵广高铁开通对贵州交通带来重要影响,但总体上而言贵州交通通达性并不是很高,而且分布差异太大,交通过度集中于黔中经济圈。完善铁路系统建设,实现县县通高速公路,形成快捷、便利、高效、绿色的现代化综合运输体系是贵州推进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要条件。
其次,发挥绿色金融调控作用。金融作为经济发展的手段一方面可以为企业生产经营提供资金服务支持,另一方面可引导资源流动,推动产业结构的演变。贵州金融发展要以生态文明为理念,通过信贷、保险、证券等工具发挥杠杆调节作用。尝试建立碳减排环保基金,发行生态基金产品;对于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却资金不足的环保项目和生态工程,可通过如绿色金融债券,环保债券等金融手段来加以化解。
第三,加快财政税收体制改革。按照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要求,理顺各级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建立地方各级政府的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充实地方财力,确保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和各项税收优惠政策的落实,提高地方政府推动新型工业化建设的动力。税收方面要深化增值税改革突出其鼓励新型工业化建设的导向;突出消费税的调节功能,抑制对稀缺资源的使用;建立具有明确产业导向的企业所得税制;构建体现主体功能区划的环境税制,完善资源利用与生态补偿的机制。
第四,加快相应制度的创新。大力推进企业层面的制度安排,引导和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全面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探索资源环境产权制度安排,积极促进国家对资源价格形成机制的改革、建立环境产权制度,推进碳交易、探索生态环境的补偿制度、建立合理碳税制和碳排放交易机制、探索碳金融的制度安排等;探索企业经营体制的制度创新,一方面要促进国有企业经营体制改革的制度创新,另一方面要促进非公经济发展的制度创新;推动投融资体制创新为工业化提供资金保障。
最后,人力资源的培育和提升。贵州省教育整体水平偏低,投入和人力资源匮乏。大力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加快高等院校建设发展;积极引进人才尤其是高端紧缺型人才;针对发展目标设立相应的培养院校及专业,加大产业工人队伍建设。
[1]钱纳里.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中译本)[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9.
[2]王金照等.典型国家工业化历程比较与启示[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10.
[3]李悦等.产业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4]刘明宇,芮明杰.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模式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9,(5).
[5]余冬筠,魏伟忠.工业化进程中信息产业对产业结构变动的作用[J].技术经济,2008,(12).
[6]项学敏,杨巧玲等.生态工业园规划方法研究与展望[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9,(1).
[7]曹建海,李海舰.论新型工业化的道路[J].中国工业经济,2003,(01).
[8]凡兰兴.新型工业化与欠发达地区跨越式发展战略转变[J].贵州社会科学,2005,(01).
[9]邓翠华,林光耀.生态文明建设与新型工业化协调发展探微[J].福建行政学院学报,2012,(12).
[10]张 虹,陈厚义.贵州产业结构低度化实证分析[J].贵州社会科学,2010,(4).
[11]孙学光.中国新型工业化进程分析与科学推进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
[12]王君平等.“四化”同步,中国现代化新部署[N].人民日报,2012-11-11.
[13]贵州省人民政府.贵州省工业十大产业振兴规划[S].2010-11-7.
[14]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Z].中国统计出版社,1999-2013.
[15]贵州省统计局.贵州统计年鉴[Z].中国统计出版社,1999-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