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武侠小说中的武术现象及其社会学分析

2014-12-04 01:34:39
山东社会科学 2014年8期
关键词:侠客武功武术

周 慧 杨 弢

(曲阜师范大学,山东 日照 276826)

唐代是我国古代武术的成熟期,武术得到极大的发展,出现了多种武术形式,门派林立,套路繁多,兵器种类渐趋完善。唐代武术的成熟也曲折地反映到了唐代武侠小说中,无论是武术的种类,还是武术细节的描写,都可谓蔚为大观、绚丽多彩。关于唐代武术的研究层出不穷,但是多集中于对史料的搜集与整理,而对于唐代丰富的武侠小说资料运用甚少。诚然,小说中不乏虚构成分,对人物的武功也有夸大之辞,但是这也是当时社会现实的曲折反映,会折射出一定的社会生活风貌和时代精神,正如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中评论唐代小说时说:“唐人大抵描写时事”*鲁迅:《鲁迅全集》第九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29页。。因此,研究武术在唐代发展的情况,唐代武侠小说所反映的武术现象是不应该被忽视的。

一、唐代武侠小说中的武术描写情节

唐代以表现侠义精神为主题的小说特别多,《太平广记》卷一九三至卷一九四“豪侠”类小说共二十五篇,唐代小说就占了二十四篇。唐代正式把武艺和侠气融合起来,创造了真正可称“武侠”的小说。唐代武侠小说家多选择新奇、怪异的故事题材,注重描写民间的济危救困、惩奸除恶、快意恩仇等内容,多体现出贴近市民生活、通俗的倾向,从而突出了侠客人格的卓尔不群和一身正气以及武艺的出神入化。晚唐时期的武侠小说更注重对侠客武功技艺的描绘,侠客的性别、年龄、职业、身份更趋向于多样性,武功也是变化多端、超尘绝俗,侠客以高超的武术为手段来实现行侠的理想:侠客昆仑奴背负崔生“逾十重垣”的飞行术;红线助薛篙,用的是飞身、遁形之法;聂隐娘的剑术以及对付刺客精精儿和妙手空空儿时运用的法术,杀死精精儿后还可以用特殊的药水把精精儿的尸体溶化为液体,以致于毛发不存,对法术较高的妙手空空儿,聂隐娘又能化为一只蠛蠓,潜藏在刘昌裔的肠子中,伺机而出,结果,妙手空空儿“一搏不中,即翩然远逝”;《车中女子》中女侠客的部下可以壁上飞行,“状如飞鸟”;《僧侠》中的僧侠能将韦生射在他脑后的弹子取出后还给韦生,僧侠的儿子“飞飞”“循壁虚蹑,捷若猿玃”;兰陵老人能用七把长短不同的宝剑舞于庭中。总之,唐代豪侠的武功已变得高深莫测,无往而不胜,从而构成了唐代豪侠行侠处世的独特气象。

二、唐代武侠小说中描绘的武术的特点

武侠小说中的武功描写根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是民间流传的武术形态加上作者的想象而形成的文学成果。唐代武侠小说中有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那就是侠客的武功大多高深莫测,这与唐代以前文学作品中侠客的武功往往平庸、单一截然不同。唐代武侠小说中的侠客不但秉承了侠客的侠义精神,而且还发展了先秦、两汉、六朝文学作品中侠客所缺乏的卓绝多变的武功,因此,他们在行侠仗义时不再以牺牲自己的生命为代价,而是表现得游刃有余,这也形成了唐代武侠小说中独特的武术现象。

剑是我国古代最为常见的兵器,有“百刃之君”、“百兵之帅”之称。在冷兵器时代,由于剑外形美观、携带方便,所以在将领、贵族中形成了佩剑之风,后来佩剑就成为了身份的象征。“剑”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大深远的影响力,后来与侠文化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剑文化。在唐代武侠小说中,侠客大多佩剑,而且他们的剑术都达到了变幻无穷、神鬼莫测的境界。

段成式在《酉阳杂俎》中说:(兰陵老人)“紫衣朱囊,盛剑七口,舞于庭中,迭跃挥霍,霹光电激。或横若裂盘,旋若规尺。有短剑二尺余,时时及黎之衽。黎叩头股慄。食顷,掷剑植地,如北斗状”[注]李时人:《全唐五代小说》,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在这段精彩的描写里,兰陵老人竟然能轻松舞弄七把宝剑,并随心所欲地使剑摆出七斗状,时时不离目标前后,若要杀人,易如反掌,兰陵老人超绝的剑术也于此表现得尽致淋漓。在《京西店老人》中,“……有顷,风雨忽至。韦(行规)下马,负一树,见空中有电火相逐,如鞫杖势,渐逼树杪。觉物纷纷坠其前。韦视之,乃木札也。须臾,积札埋至膝。韦惊惧,投弓矢仰空中乞命。拜数十,电火渐高而灭,风雷亦息。韦顾大树,树干尽矣”[注]李时人:《全唐五代小说》,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神秘的京西店老人可以运剑驱动风雷电火,转瞬之际便将一棵大树削成片片木屑。这位深藏不露的老人教训了自负的韦行规之后,京西店老人对他说:“客勿恃弓矢,须知剑术”,并且“微露击剑事”。在这位武功高强的京西店老人看来,具备了剑术才算真正拥有了令人尊重的武功,而射箭只是一种不足恃的技能而已。

被誉为盛唐“开元三绝”之一的裴旻的剑术是一种高抛接剑术,《独异志》中描写了裴旻舞剑的情形,“旻左旋右抽,掷剑入云,高数十丈,若电光下射,旻引手执鞘承之,剑透空而下。观者数千人,无不悚栗”[注]李冗:《独异志》(卷中),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42页。。裴旻抛出的剑,高入云端,落下时不是用手接剑柄,而是以剑鞘接剑刃入鞘,甚为惊险,令观众叹为观止。这种表演在现代武术中已经不多见,但是它被保存在唐代小说中,使我们对唐代武术尤其是剑术的发展情况窥见一斑。著名的公孙大娘及其弟子李十二娘的剑器舞, 将武术与舞蹈艺术巧妙结合起来,是剑术舞蹈化的产物,可见当时的剑术套路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它为剑术套路的最终形成奠定了基础,反映了民间习武的一个侧面。

在传统武术中,轻功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中国古代练武者不论练习哪一门派的功夫,都极重视身法的轻灵,若动作缓慢、呆滞,则不仅难以制人反易为人所制。故习武者,多兼习轻功。轻功与现代体育中的跳高、跳远形式相近而实质不同。现代的跳高、跳远,在起跳之前,一定需要先奔跑蓄势,奋力一跃,猛起猛落,落地沉重,如重物坠地。而轻功则不需要复杂动作,只须两足一蹬,即可起高跳远,其起如鹰隼掠空,其落如蜻蜓点水,着瓦不响,落地无声。唐代武侠小说中的侠客普遍擅长轻功。不论是商贾的高墙大院还是官员的府衙私宅,甚至是皇帝的皇宫大内,侠客们往往都能凭借着飞檐走壁的绝技神出鬼没,来去自如。裴铏的《传奇·昆仑奴》对侠客磨勒的高超绝妙的轻功作了细致的描摹。磨勒夜入一品大员官宅,先是击杀了“其警如神,其猛如虎”的“曹州孟海之犬”,又背着崔生“逾十重垣”与红绡女相会,还“为姬负其囊橐妆奁,如此三复”。最后“负生与姬而飞出峻垣十余重”。小说中从一品大员发现此事后的评价,间接夸赞了磨勒高超的轻功。一品大员惊骇道:“我家门垣,从来邃密,扃锁甚严。势似飞腾,寂无形迹,此必侠士而挈之”。一品大员虽知高手所为,但未就此罢休,派卫士五十人将崔生的住处团团包围,遇险方显英雄本色,“磨勒遂持匕首飞出高垣,瞥若翅翎,疾同鹰隼,攒矢如雨,莫能中之”。如此简短的描写将磨勒叹为观止的轻功深深地印入读者的脑海里,从一品官员的忌惮中我们亦可以看到侠士的余威之盛,“每夕多以家童持剑戟自卫,如此周岁方止”。[注]李时人:《全唐五代小说》,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皇甫氏的《原化记·车中女子》描写了一位神秘女侠客率领了一群有武功的男子,由于她具有超强的武功,使他们对她唯马首是瞻。此女侠不但武功高强,而且轻功超绝非凡,在守卫森严的皇宫来去自如。她以绢系住一个人,从七八丈高的屋顶上“如鸟飞下”,然后“纵身腾上,飞出宫城,去门数十里,乃下”,此女侠的轻功在宫墙上如履平地,令皇宫中的护卫望尘莫及,其飘飘若仙的女侠风姿令人神往。[注]李时人:《全唐五代小说》,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唐代武侠小说中描写的武功还包括种种神通和玄妙的法术,而这些描写的目的并不是将小说中的人物描写成神,而是增强小说中刻画的侠客的神奇性。从本质上说,小说中的侠客都是实实在在的自然人,这些侠客的法术有神行术、变化术、飞行术等等,这些法术为武侠小说增加了新的元素,把众多神魔之术化为武功的一部分,作为侠士武功的高级阶段。神行术是一种以超越轻功的特殊方式在短时间内行走长距离的武功,从中也反映出源自古人在不断与自然抗争过程中磨砺出的不断自我超越的精神。在《剧谈录·田膨郎》中,王敬弘有一个善于神行的仆人,“往复三十余里,入夜且无行伍,既而倏忽往来”,这令其主人王敬弘“惊异如失”。这个仆人也谦虚地承认 “但能行耳”。[注]李时人:《全唐五代小说》,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在《虬髯客传》中,虬髯客“乘驴而去,其行若飞,回顾已失”。[注]李时人:《全唐五代小说》,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在《红线》中,红线“往返七百里,入危邦,经五六城”,而仅仅用去四个小时。[注]李时人:《全唐五代小说》,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聂隐娘传》中,空空儿的神速更是令人咂舌,“才未逾一更,已千里矣”。[注]李时人:《全唐五代小说》,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侠客的神行术确实令人叹为观止,这也与现代体育所追求的“更快、更高、更强”的体育精神是一脉相承的。

三、唐代武侠小说中描绘的武术兴盛现象的社会学分析

唐代是我国历史上以“武”强国的典范。唐代武侠小说中大量呈现的武术现象描写,与唐代社会的特殊性息息相关,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唐代由于胡、汉民族之间的交融,而在社会上形成了尚武任侠的风气;唐代统治集团普遍重视武术,府兵制和武举制的实行更引领了习武之风。

第一,因尚武而崇侠。大唐盛世,实行“夏夷一家”、“汉蕃一家”的民族政策,南北民风交融,北方民族有重武风习,因之得以融入中原,使唐代社会整体上充满了尚武风气。从李唐皇室血统角度来讲,李氏家族源于关陇军事集团,拥有胡人的血统,历来崇尚武功,他们的血液中流淌着胡人的彪悍,致使“胡”风日盛,这种尚武的民族特性,融入到当时有些柔弱的中原文化之中,使之充满了朝气蓬勃的阳刚之气。唐代尚武之风升华了任侠之气,使得侠客有了活动所必需的自由环境。当时关于任侠的记载比比皆是,唐诗对这种现象也多有反映,唐人有四百多首咏侠诗[注]汪聚应:《唐人咏侠诗刍论》,《文学遗产》2001年第6期。,例如李贺《剑客》诗:“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杜甫《遣怀》诗:“白刃仇不义,黄金倾有无。杀人红尘里,报答在斯须。”当时以“侠客”命题的诗歌也很多,如元稹的《侠客行》、贯休的《侠客诗》、李白《侠客行》等,这些诗歌表明“侠客”一词已经在当时社会各阶层人士中普遍习用。唐代许多诗人不但讴歌侠客,而且有的诗人本身就曾经做过侠客,如王之涣、王翰、陈子昂、王昌龄、崔颢、李白等,他们都曾经以任侠而著称,其中李白即是仗剑行侠的典型,《新唐书·李白传》说他“喜纵横术,击剑为任侠”,李白一生写了一百多首咏侠诗,不但活脱脱写出了许多侠士剑客的英姿飒爽和侠肝义胆,而且也表现出了作者本人对侠客的赞赏与认同。唐代小说中侠客形象的大量出现与咏侠诗的兴盛是唐代社会尚武任侠风气的集中体现。

第二,府兵制的设立。唐代中前期实行府兵制,这种制度与募兵制最大的不同在于它是让普通百姓充兵,这些士兵农忙时归农,农闲时则训练武艺,有战事时应征出战,这种兵民合一的政策实际上将兵源、习武活动融为一体。士兵的训练和考核制度的改变,提高了全社会对武术的认识及习武活动的积极性。由于长期存在北方突厥民族入侵的威胁,整个唐代均鼓励民间习武,其最高统治者极为重视军事训练,据《旧唐书·太宗本纪》记载,武德九年,太宗李世民登基时对将士们说:“今不使汝等穿池筑苑,造诸淫费,农民恣令逸乐,兵士唯习弓马,庶使汝斗战,亦望汝前无横敌。”太宗自己也身体力行,“每日引数百人于殿前教射,帝亲自临试,射中者随赏弓刀、布帛”。武则天时,她“恐人忘战”,便“制为土木弓,于里闾闲,教人习骑”。唐代的府兵制度,对武术的进步、发展无疑是起了推动作用,尤其是推动了民间武术的发展。

第三,武举制的创建。公元702年,武则天为了适应国家政治、军事的需要,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设立了“武举”,其主要目的是为了选拔军事人才,其中以测试枪术、射术、力量为主。具体的考核项目包括长垛、马射、步射、平射、筒射、马枪、举重、负重、身材言语等[注]毕世明:《中国古代体育史》,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92年版,第248-249页。。这些项目中许多与现代体育类似,例如筒射、平射类似于现代体育的射箭,举重、负重类似于现代体育的举重。“武举”的实行不但提高了武术的地位,还给习武之人敞开了一扇进入仕途之门,进一步推动了唐代社会尚武风气的形成。“武举”激发了民间习武的热情,“兵部武举每年尝数百人挟弓矢出入皇城间”(《唐会要》卷五十九),这正反映出唐人对参加武举热高的涨情。唐代社会习武蔚然成风,以往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弱书生也都擅长击剑骑射,武艺精良,文武兼备,一扫前人骨脆肤嫩的阴柔风气。例如李白自称“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又说“高冠佩雄剑”,“长剑一杯酒,男儿方寸心”。杜甫也有“检书烧烛短,看剑引杯长”的诗句。

四、唐代武侠小说中武术描写的社会学意义与价值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巅峰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各方面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唐代武侠小说的兴盛与之有着密切的关系,唐代武侠小说不仅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有许多开拓,而且也为后人展示了唐代社会生活的广阔画卷,其中的大量有关武术的生动描写给我们透露了大量历史信息,具有重要的社会学意义和价值。

第一,展现了中外民族交流的频繁。《旧唐书》卷一百九十七记载“南蛮”说:“自林邑以南,皆卷发黑身,通号为昆仑。”昆仑奴是国外到中国做奴仆的一种。唐代武侠小说出现了以昆仑奴为代表的外国人形象,既有小说家喜欢“搜奇记异”的原因,更多的是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建唐伊始,雄才大略的唐太宗在励精图治的同时,采取与周边各民族和睦相处的政策,实现了安定和平的社会政治环境,对外来文化采取兼容并包的政策,去华夷之防,允许他们前来学习、交流。他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太宗的这种思想也被他的后继者所继承,直到玄宗朝依然“国朝一家天下,华夷如一”。对外国和国内的各民族采取较为平等的态度,并欢迎各国来唐经商、传教、留学,甚至参加科举、入仕作官,有的还可以结婚生子,只不过“诸蕃使人所娶汉妇女为妾者,并不得将还蕃”,中外文化交流空前繁荣。异域风俗与中原文明的融合,使唐代社会文化风貌焕然一新,风格独特,这就为唐人了解异域文化提供了契机,反映了唐人对异域文化的渴望。

第二,透露出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唐代武侠小说中大量女侠形象的出现,本身就是女性地位提高的标志。唐代女侠拥有高超的武艺,还具有豁达豪迈的精神气质,鲜明的自觉、自主、自强意识,她们积极参与各种活动,活跃于各种社交场所,这就为女性在政坛及文学艺术等方面施展才华提供了机会。在武侠小说中,女性形象大量出现,有的甚至成为小说的主角。“其中最为典型的是唐高祖李渊的第三女平阳公主,嫁柴绍,李渊在太原起兵后,她与丈夫也响应起兵,她自己开幕府、设军帐,号称‘娘子军’,攻城略地,威震天下。平阳公主具有传奇色彩的经历,本身就是十分精彩的女侠传奇素材”[注]杨萍:《从唐人女侠传奇到21世纪女性武侠》,《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杜甫这位关注社会人生百态的现实主义诗人,对唐代善武的女子更是不吝笔墨,其诗《哀江头》云:“辇前才人带弓箭,白马嚼啮黄金勒。翻身向天仰射云,一箭正坠双飞翼”。诗中所谓的“才人”就是皇宫中的女官。《红线》中红线通过盗取金合,阻止了一场藩镇之间的战争,使“两地保其城池,万人全其性命,使乱臣知惧,烈士安谋” 。《车中女子》中的神秘女侠,武功高强,领导能力超强。唐代武侠小说的女侠巾帼不让须眉,不拘囿于闺房之中,主动介入到男性化的社会生活中,不再是男性的附属品,而是作为一个独立的群体登上历史舞台,保持着巾帼英雄的雄浑武风,既令人惊叹不已,也使人不由敬佩,这些女侠形象的塑造透露出和反映了唐代社会女性地位的提高。

第三,呈现了当时宗教大发展的景象。唐代实行兼容并包的文化政策,对外来宗教和本土宗教予以吸纳改造,加速了佛教本土化、道教民间化的进程,使各种宗教都得到了非常充分的发展。许多小说家就是宗教信徒或深受其影响,如裴铏笃信道教,杜光庭入天台山学道,段成式深谙佛学,因此他们笔下的侠客形象或多或少都与宗教有关。段成式的《酉阳杂俎》为志怪小说集,内容庞杂,其中的传说、神话、故事、传奇有大量佛教内容,可见,佛教不断向文化深层进行渗透,极大地影响了作家的创作理念,进而对武侠小说的创作产生了深层影响。如红线因前生杀三人,今世被变为奴婢,掺杂了宗教的轮回转生思想;聂隐娘被尼姑收为徒弟,服药之后,身轻如风,三年能飞,可见聂隐娘神奇的能力是宗教的教义及宗教的神奇法术相结合的产物。

第四,反映出当时人们重生观念的高度强化。唐代统治者崇佛,又信长生术,贞观二十二年,王玄策奉命出使天竺,“得方士那罗迩娑婆寐,自言寿二百岁,有不死术,帝改馆使治丹,……高宗时,卢伽逸多者,亦以术进”(《旧唐书》卷一百九十八)唐代社会普遍流行服食之风,上自皇帝,下及庶民百姓,都希望通过服食,达到延年益寿、长生不老的目的,这在唐代武侠小说中也得以表现。聂隐娘服用了尼姑的一丸丹药,渐觉身轻如风;数年后,见到刘昌裔的儿子刘纵,“出药一粒,令纵吞之”,并说“吾药力只保一年患耳”。侠客们淡泊名利、武功高强,几乎没有因行侠仗义而命丧黄泉的现象,体现了侠客们贵生和重命的追求。侠客们的相貌多年不发生变化,昆仑奴“后十余年,容颜如旧耳”。聂隐娘二十二年后,“貌若当时”。这些都反映了唐人对青春永驻和长生不老的向往和追求。

第五,折射出中晚唐社会的动荡。武术的本质是技击搏斗,战争的温床培养它发展、成熟。在平定安史之乱的过程中,为求得暂时苟安,唐代宗“瓜分河北地,付授叛将”[注][宋]欧阳修:《新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5925页。,唐德宗“常恐生事,一郡一镇,有兵必姑息之”[注][唐]李肇:《唐国史补》,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175页。,形成了唐后期的藩镇割据局面,藩镇飞扬跋扈,横行无忌,蓄养刺客,暗杀成风,中央政权岌岌可危,国家由盛转衰,社会动荡不安,劳动人民流离失所,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充满正义、拥有神奇武功的侠客是饱受压迫的人民的精神寄托,为社会各阶层所渴求。统治阶级希望借豪侠捍卫飘摇的政权,受压迫阶级希望豪侠帮他们解危济困,除暴安良。在这种动荡不安的社会大背景下,豪侠本身及其传奇事迹为小说家的创作提供了很好的素材,小说的想像与历史的真实巧妙结合起来,这些锄强扶弱、救民于水火的豪侠形象便从作家的笔下呼之欲出。《昆仑奴》中描写“一品宅中有十院歌姬”供一品官员取乐,反映了唐代统治阶级生活上的穷奢极欲和横征暴敛,因此,唐代豪侠小说中大量侠客形象的出现与中晚唐动荡不安的社会背景息息相关。

有唐一代,尤其是盛唐时期,国力强盛、文化繁荣,由于历史、文化、政治等多方面的原因,唐代社会普遍具有尚武任侠的风气。武术在军事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府兵制度与武举制度的不断完善使武术文化形态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很大发展,侠客们多拥有高深的武功和神秘的法术。唐代武侠小说中武术现象大量出现,并非完全虚构,而是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是武术在唐代大发展的一种折射。同时,唐代武术的发展又为唐代小说家创作武侠小说以及塑造侠客形象提供了素材,尤其是为小说中的武功描写提供了社会现实依据。因此,唐代武侠小说中的武功描写为我们了解唐代武术的发展以及武术的类型提供了可供分析的材料,我们可以通过分析其中所塑造的侠客形象,去发掘还原唐代社会的原貌。

猜你喜欢
侠客武功武术
中华武术
黄河之声(2021年9期)2021-07-21 14:56:32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武术研究(2021年2期)2021-03-29 02:28:06
挂羊头卖狗肉
侠客
护鹿小侠客
学生天地(2019年26期)2019-11-21 06:21:28
功夫熊猫
侠客李白
家乡风景美如画
唯快不破
幸福家庭(2016年12期)2016-12-22 19:23:50
武术
小主人报(2016年11期)2016-02-28 20:5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