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丽
摘 要:“农转非”是中国户籍制度中的特殊现象, 指在城乡二元结构的背景下, 农民因征地、小城镇户籍改革、投靠亲属、外出务工和升学等多种原因, 由农业户口转入非农业户口的简称。其中, 由于城市开发而失去土地、土地部门通过办理建设征地而形成的 “农转非”人群, 即 “征地农转非”居民; 国家对于 “征地农转非”居民的补偿安置小区, 即“征地农转非”型小区。农转非社区居民在失去土地,住上楼房后的生存现状有没有得到改善?根据我们调查团队在洛阳市的8个农转非社区进行的实地走访调查发现,农转非社区的居民生存现状不容乐观。这既与社区居民有关, 也与社区治理机制有关。
关键词:农转非;社区居民;生存现状
一、问题的提出
城市农转非社区是以农转非失地农民为主体构成的居民区,主要包括农转非居民集中安置的小区、失地农民集居群落等。这些社区一般集中分布在城市边缘地带和城市近郊,其主要居民除了失地农民外,还包括部分流动人口。由于刚刚脱离农村,因此从经济形态上来看,农转非社区总体上还处于城市社会经济的底层,发展水平低,发展速度缓慢。其文化特征带有较明显的农村文化特征,这可以从城市农转非社区居民的价值观、思维模式、生产和生活方式等方面清楚地看出。城市农转非社区居民还没有很好地适应城市生活,其社区文化在总体上看处于落后状态。在这样的社区中,居民们的生存状况又是怎样的呢?
本课题调查小组希望通过针对洛阳市8个典型农转非社区的调查研究,获取第一手的资料,尽可能全面地了解农转非社区居民的生活状况,结合相关政策和已有研究,探究加快农转非社区居民融入城市生活的进程及改善其生活状况的可能途经,力图为提高农转非社区居民的生活水平提出一些建议。
二、研究说明
本调查组采用的是问卷调查和深入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的调查方法。调查小组采用了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综合分析,其中,定量分析采用数据统计分析的方式,以具体数据阐释问题,在进行定性分析时我们同时结合访谈信息并与相关的学科理论相链接。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根据问卷调查分析得出的数据和访谈显示,大部分农转非居民对目前的居住状况和条件还是比较满意的。政府也确实在对农转非居民的安置问题上做了很多努力,也增加了许多基础设施,而且相对于他们原来的农村平房、土路的生活条件来说,如今整齐划一的小区,便捷的交通,整洁的环境使生存环境也有了很大的改善。拥有城市居民身份的社区居民们在低保、医保、养老保险等方面也享有了比以前更好的待遇。但这只是局部的状况,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农转非居民生存现状的几个突出的问题。为了更好的解释这种情况,我们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将问题划分为基本生存方面和发展方面两个问题来进行阐述。
(一)基本生存方面。(1)基本生活消费结构变化。在访谈中我们了解到搬进社区后社区居民的日常生活的消费开支结构较以往发生了较大变化,被市民化的农民搬进城市社区以后,没有了以前在基本生活消费上的优势——以前他们吃自己种的粮食、蔬菜,喝机井抽的地下水,冬天可以在院子里生火取暖。以前可以就地取材而得到东西的现在都要花钱来买。虽然身份置换后,他们所享受的社会保障水平普遍高于以前,但与此同时他们日常的基本消费也在增加。在这一点上对中青年劳动力的影响要比老年人大,因为享受保障的多是一些老年人,他们本身勤俭消费,消费需求又低。但对中青年而言,一般保障有限,并且要承担这种额外消费和其他家庭支出,这会严重影响到他们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另外,农转非居民基本上用不起暖气,许多人还延续着烤火取暖的习惯,这存在着严重的安全隐患。(2)收入来源少而且不稳定。征地补偿中政府的补偿额度低于商业市场,而且又是一次性补助,这使得农转非群体在日后的生活常常难以为继。以前,社区居民可以在农闲时做其他零活来增加收入,而如今不仅失去了原有的保障,连新的收入来源都成了难题,很多人依靠家人的收入,老年人的生活则主要依靠养老金和低保。对于青年人来说,由于文化程度低和技术水平有限,这使得他们所从事的工作多为操作工,这种工作密度大、劳动强度大,收入却较低,尽管这也能维持家庭,但是限制了他们的社会交往和未来的发展。对于中年劳动力(45岁——60岁)来说,则是处于一个十分尴尬的境地,一方面他们缺乏技术和文化,另一方面他们年龄较大体力下降,很多用人单位不愿接受他们。即使部分有工作的也是一般的清洁工、保安和车辆管理员等,不仅工资低而且工作不稳定,大部分都是临时工。(3)缺少必要的社会保障。总的来说,农转非社区居民在社会保障方面的待遇普遍提高,但是相对于其他城市社区仍有很大差距。低保也存在暗箱操作的问题,一些生活条件较好的享有低保,而一些贫困户却享受不到低保,居委会对享受低保的人员名单公开度不够,漏洞百出。在社会保险方面,由于中青年人距离保险金返还时间还较长,一些人不愿意这么早入社会保险。在医疗保险方面,绝大部分人表示比较满意,但是对于“不住院不报销”的规定许多老年人十分不满。另外,定点医院距离社区较远对老年人看病不方便,而且看病报销的钱返还时间太长。
(二)发展方面。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告诉我们,只有当人们的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时,才会主动去寻求更高层次需求的满足。虽然农转非群体在低层次需求有不足之处,但他们在这些层次上得到的部分满足让他们在较高的需要层次上仍有所发展,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1)社会交往方式的单一。由于政府对农转非居民的安置方式单一,使得他们基本上都是原村居民集中居住。这种集中安置方式使得农转非居民在身份置换的适应期里心理落差不会太大,有助于其平稳过渡到城市居民,但是这种安置方式也将他们和城市市民隔开,不利于他们更好的市民化。在调查中我们还发现,农村交往主要基于血缘和地缘因素,因此农转非居民的日常交往对象大多是原村的邻居和亲属,而和社区其他居民的交往极其有限,同时他们也表示外来人员对他们的生活没有影响。农转非居民本身就是同质性较强的一类群体,而处于城市的他们并未与外界建立更多的联系。(2)新的社区文化还未形成。在访谈中我们发现社区居民日常生活活动形式较为单一,缺乏新的活动形式,整体来看他们的思想文化形态还未能从原来的模式当中解放出来。美国社会学家奥格本曾提出“文化堕距理论”,认为由相互依赖的各部分所组成的文化在发生变迁时,各部分变迁的速度是不一致的,有的部分变化快,有的部分变化慢,结果就会造成各部分之间的不平衡、差距、错位。农转非居民从农村搬入城市后,其原有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物质文化方面相对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但精神文化方面徘徊不前,这不利于他们去适应当前的城市社区生活,甚至有可能导致角色转换的中断。(3)社区发展建设方面存在弊端。农转非社区居民完成身份置换后,采用了当前城市社区的管理模式——由社区居委会管理。考虑到农转非群体的特殊性,居委会由原村大队直接转换而来,对于农转非居民来说村委会和居委会只是名称不同而已,本质上并没有什么区别。农转非社区没有统一正规的物业管理机构,物业是由居委会组织成立的,其效能必然有限。通过访谈也发现居委会工作的透明度不高,社区公共事务宣传不到位,而且工作方式比较僵硬,缺乏灵活性。endprint
四、政策建议
(一) 改变征地补偿方式,建立健全保障制度。调查显示, 对于农转非人员的征地补偿采用一次性现金补偿方式容易导致农转非人员今后的生活无法得到应有的保障,甚至容易产生新的贫困群体。因此,我们认为,对失去土地的农转非人员的安置应采用一次性货币安置为主,招工安置、农业安置、划地安置、住房安置和社会保障安置等其他安置形式为辅的综合安置方式。应建立健全农转非群体的养老保障制度,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为农转非人员购买大病医疗保险等,提高农转非群体的社会保障水平。
(二)加强农转非群体的就业引导。农转非群体是城市化的产物,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占用农村土地数量的不断增加,农转非群体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实质性提高户籍身份改变后的农转非群体的生活质量变得十分重要,否则,还会影响到城市化的水平和社会的稳定。要做到真正的城市化,安排好农转非群体的就业十分必要。
(三)完善农转非社区的管理体系。低标准的建设使农转非社区环境、基础设施等均跟不上社会发展的需要。在规划建设农转非社区时要参照城市其他社区的住房标准规划设计社区的房屋、办公用房、基础设施、绿化和活动中心等。基础设施要完善,社区工作用房、居民休闲活动场所和车库等要配备。幼儿园、小学要考虑,绿化用地要留足,为社区以后的发展留下一定的空间。对早期建成的农转非社区,居民反映强烈的基础设施缺陷问题,要由社区管理委员会出钱进行整治。农转非社区的建设和管理要立足于长远,要与城市的发展战略相适应。
(四)加强社区居民的精神文明建设。社区组织文化教育活动,既可以丰富社区居民的业余生活,也可以培养社区居民的社区意识和公德意识,使社区居民的意识逐渐由传统农民向现代城市居民过渡;另一方面,要加强社区居民“家”文化的教育,增强社区就是“我的家”的意识。鼓励社区居民像关心自己的“小家”那样关心社区的一点一滴,积极参与社区建设,参加社区组织的各项文艺活动。让社区居民的精神层次得到提高,让社区居民真正融入城市生活,切实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
参考文献:
[1]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1月
[2] 朱力《当代中国社会问题》,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4月
[3] 卢海元《土地换保障: 妥善安置失地农民的基本设想》——
《中国农村观察》,2003.6
[4] 吴绍琪,薛育余《重庆城郊农转非社区问题及对策——石桥镇柳背桥小区个案分析》——《城市问题》2004年第6期
[5] 杜洪梅《城郊失地农民的社会认同困境与社会政策的完善》——《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
[6] 李新安《城市化、土地“农转非”与失地农民的保障问题》——《宁夏社会科学》2005年9月第5期
[7] 贺建平,胡其涛,许琳《农转非居民的市民化及其市民角色意识:重庆例证》——《重庆社会科学》2011年第2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