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伟++李震宇
摘 要:适应新军事变革发展的要求,研究信息化技术对院校教员队伍的影响,探索教员队伍建设规律,分析军队院校教员队伍建设面临的主要矛盾,深入探讨院校信息化条件教员队伍建设的发展对策。
关键词:信息化 信息素养 院校教员 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9(b)-0146-01
军队院校作为培养现代新型军事人才的摇篮和科技创新的基地,是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和现代化建设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力量。
1 信息化对院校教员的要求
1.1 院校教员要有较强的信息素养
现代战争是信息化战争,战争的胜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信息的及时获取。新型军事人才以信息化为支撑,信息素养已经成为院校教员必修课程。所谓信息素养,是指人们对信息活动的态度以及对信息获取、分析、处理、利用的能力。
1.2 院校教员要有基于网络探究性学习能力
基于网络的探究性学习是指教员在网络环境下,通过大量的专题学习资源和协作交流工具,选择和确定所要研究的课题,收集、整理、综合相关资料去实现预先规定任务目标的过程。
1.3 院校教员要有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
信息化教学设计是指在传统教学设计基础上,把握现代教学理念,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科学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的系统方法。
2 信息化条件下院校教员队伍建设面临的主要矛盾
2.1 信息化意识超前与教员思想观念落后的矛盾
目前世界正发生新军事变革,军队现代化建设所呈现出的武器装备智能化、作战编成一体化、战场要素数字化、作战样式多元化、后勤保障集约化的知识军事发展趋势,其具有一定的超前性。这就要求教员必须站在信息时代的前沿和高度去审视和迎接信息化的挑战,深刻认识信息化是当代科技革命和社会变革的最重要推动因素,是新军事变革的本质要求。
2.2 新型教学人才培养与信息化人才短缺的矛盾
高素质新型教学人才是军队院校教员队伍建设的关键因素,人才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对人才的要求不同,信息化时代需要高素质的综合性教学人才。这就要求院校人才培养必须站在信息化建设的制高点,努力造成一批既懂业务知识,又懂得信息技术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2.3 信息化手段与院校特殊要求的矛盾
如今的世界是一个网络世界,而信息化最突出的表现就是通过网络技术实现信息共享,获取大量的信息资源。在网络环境中,一切都变得公开化、透明化。就目前所使用的网络防护手段,很难保证信息安全。军队院校出于安全保密工作的需要,一般对计算机都采取物理隔离的方法来确保信息安全。
3 信息化条件下院校教员队伍建设发展对策
3.1 正确认识院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内涵
院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大量使用了计算机,于是部分人就认为信息化就是以多媒体技术代替粉笔,以计算机存储教学内容代替书本,几台计算机通过服务器连结起来组成局域网就实现了院校教育信息化。实际上,院校教育信息化建设不仅仅是要实现办公、教学计算机化,更重要的是教育思想、理念的变革过程,有效的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出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
3.2 加强信息化条件下教员队伍的选拔与培养
院校教员的选拔和培养,是院校快速发展的关键。“一支高素质的教员队伍是完成学院发展规划的关键资源[1],”好的教员队伍是培养高素质军事人才的根本保证,努力造就一支适合信息化条件下的教员队伍。
把好教员“入门”关。纵观世界各国,特别是一些发达军事强国,他们都建立了一套规范的选拔机制。以美军和俄军院校为例,其教员主要来源如表1所示[2]。
外军院校教员选拔经验与做法对我军院校选拔优秀教员队伍有很重要的借鉴意义。联系我军实际,院校教员选拔应做到:(1)一些军事专业性较强课程由从部队选拔的优秀军官来担任。专业课与部队联系紧密,实践能力要求特别高。我们的学员大部分来自高考的地方生,对部队不太熟悉,教员没有较强的实践能力是很难胜任专业课教学的。而部队优秀军官在此方面有很大优势,他们对部队情况比较熟悉,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到院校进行教学工作针对性比较强。(2)基础性、研究性较强的课程应由军内外院校、科研单位的专家、教授、学者担任。可以聘请军内外高等院校、研究机构、政府部门的学者、教授、专家担任文职教员,一些特殊课程可以聘请国内外专家担任客座教授进行学术讲座等。(3)与部队项目研究性较强的课程由军内教授及优秀年轻教员担任。部队性项目研究涉及军事秘密,其研究工作专业性强,保密程度高;需要思想政治觉悟高,又要懂军事知识和高技术知识的人来完成。
3 切实加强院校信息安全管理
信息化条件下,院校接触部队项目多,涉密性高;同时教员与网络交流多,极易造成非主观泄密。因此,院校信息安全管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1)加强法规建设,强调法律约束。信息法规建设是信息化建设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其代表了国家与军队的利益。加强法规约束力可以减少人员上网的随意性,增强其安全意识。
(2)加强信息技术防护,杜绝非法入网。院校应加强局域网建设,通过采取加密等技术手段阻止非法用户入网。同时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严密监控人员入网情况,对所有进出的信息进行严格“过滤”,杜绝潜在信息污染,不给非法入网者有丝毫可乘之机。
(3)加强信息安全教育,增强防范意识。要确保院校网络安全,必须大力加强安全教育活动,提高教员安全上网的自觉性。
(4)完善信息管理机构,实行信息安全责任制。院校应成立信息安全管理领导小组,制定信息网络安全行为准则,健全规章制度。同时各大单位要与单位成员签定信息安全协议,责任落实到具体某人向上。这样有助于增强教员责任意识,确保安全上网。
总之,在新军事变革中,军队院校教育具有基础性、全局性、先导性的重要作用,教员队伍应该而且必须站在信息时代发展的前沿,率先实现思维观念与行动的变革。
参考文献
[1] 马海群.信息素质教育研究的创新发展[J].情报资料工作,2005(3).
[2] 冷承槐,詹懋海.俄罗斯联邦国防军事院校情况简介和培训外国军人专业目录[M].北京:总参谋部军训部编译,2002.
[3] 冷承槐.西点军校概览[M].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军训部编译,2003.endprint
摘 要:适应新军事变革发展的要求,研究信息化技术对院校教员队伍的影响,探索教员队伍建设规律,分析军队院校教员队伍建设面临的主要矛盾,深入探讨院校信息化条件教员队伍建设的发展对策。
关键词:信息化 信息素养 院校教员 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9(b)-0146-01
军队院校作为培养现代新型军事人才的摇篮和科技创新的基地,是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和现代化建设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力量。
1 信息化对院校教员的要求
1.1 院校教员要有较强的信息素养
现代战争是信息化战争,战争的胜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信息的及时获取。新型军事人才以信息化为支撑,信息素养已经成为院校教员必修课程。所谓信息素养,是指人们对信息活动的态度以及对信息获取、分析、处理、利用的能力。
1.2 院校教员要有基于网络探究性学习能力
基于网络的探究性学习是指教员在网络环境下,通过大量的专题学习资源和协作交流工具,选择和确定所要研究的课题,收集、整理、综合相关资料去实现预先规定任务目标的过程。
1.3 院校教员要有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
信息化教学设计是指在传统教学设计基础上,把握现代教学理念,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科学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的系统方法。
2 信息化条件下院校教员队伍建设面临的主要矛盾
2.1 信息化意识超前与教员思想观念落后的矛盾
目前世界正发生新军事变革,军队现代化建设所呈现出的武器装备智能化、作战编成一体化、战场要素数字化、作战样式多元化、后勤保障集约化的知识军事发展趋势,其具有一定的超前性。这就要求教员必须站在信息时代的前沿和高度去审视和迎接信息化的挑战,深刻认识信息化是当代科技革命和社会变革的最重要推动因素,是新军事变革的本质要求。
2.2 新型教学人才培养与信息化人才短缺的矛盾
高素质新型教学人才是军队院校教员队伍建设的关键因素,人才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对人才的要求不同,信息化时代需要高素质的综合性教学人才。这就要求院校人才培养必须站在信息化建设的制高点,努力造成一批既懂业务知识,又懂得信息技术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2.3 信息化手段与院校特殊要求的矛盾
如今的世界是一个网络世界,而信息化最突出的表现就是通过网络技术实现信息共享,获取大量的信息资源。在网络环境中,一切都变得公开化、透明化。就目前所使用的网络防护手段,很难保证信息安全。军队院校出于安全保密工作的需要,一般对计算机都采取物理隔离的方法来确保信息安全。
3 信息化条件下院校教员队伍建设发展对策
3.1 正确认识院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内涵
院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大量使用了计算机,于是部分人就认为信息化就是以多媒体技术代替粉笔,以计算机存储教学内容代替书本,几台计算机通过服务器连结起来组成局域网就实现了院校教育信息化。实际上,院校教育信息化建设不仅仅是要实现办公、教学计算机化,更重要的是教育思想、理念的变革过程,有效的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出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
3.2 加强信息化条件下教员队伍的选拔与培养
院校教员的选拔和培养,是院校快速发展的关键。“一支高素质的教员队伍是完成学院发展规划的关键资源[1],”好的教员队伍是培养高素质军事人才的根本保证,努力造就一支适合信息化条件下的教员队伍。
把好教员“入门”关。纵观世界各国,特别是一些发达军事强国,他们都建立了一套规范的选拔机制。以美军和俄军院校为例,其教员主要来源如表1所示[2]。
外军院校教员选拔经验与做法对我军院校选拔优秀教员队伍有很重要的借鉴意义。联系我军实际,院校教员选拔应做到:(1)一些军事专业性较强课程由从部队选拔的优秀军官来担任。专业课与部队联系紧密,实践能力要求特别高。我们的学员大部分来自高考的地方生,对部队不太熟悉,教员没有较强的实践能力是很难胜任专业课教学的。而部队优秀军官在此方面有很大优势,他们对部队情况比较熟悉,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到院校进行教学工作针对性比较强。(2)基础性、研究性较强的课程应由军内外院校、科研单位的专家、教授、学者担任。可以聘请军内外高等院校、研究机构、政府部门的学者、教授、专家担任文职教员,一些特殊课程可以聘请国内外专家担任客座教授进行学术讲座等。(3)与部队项目研究性较强的课程由军内教授及优秀年轻教员担任。部队性项目研究涉及军事秘密,其研究工作专业性强,保密程度高;需要思想政治觉悟高,又要懂军事知识和高技术知识的人来完成。
3 切实加强院校信息安全管理
信息化条件下,院校接触部队项目多,涉密性高;同时教员与网络交流多,极易造成非主观泄密。因此,院校信息安全管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1)加强法规建设,强调法律约束。信息法规建设是信息化建设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其代表了国家与军队的利益。加强法规约束力可以减少人员上网的随意性,增强其安全意识。
(2)加强信息技术防护,杜绝非法入网。院校应加强局域网建设,通过采取加密等技术手段阻止非法用户入网。同时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严密监控人员入网情况,对所有进出的信息进行严格“过滤”,杜绝潜在信息污染,不给非法入网者有丝毫可乘之机。
(3)加强信息安全教育,增强防范意识。要确保院校网络安全,必须大力加强安全教育活动,提高教员安全上网的自觉性。
(4)完善信息管理机构,实行信息安全责任制。院校应成立信息安全管理领导小组,制定信息网络安全行为准则,健全规章制度。同时各大单位要与单位成员签定信息安全协议,责任落实到具体某人向上。这样有助于增强教员责任意识,确保安全上网。
总之,在新军事变革中,军队院校教育具有基础性、全局性、先导性的重要作用,教员队伍应该而且必须站在信息时代发展的前沿,率先实现思维观念与行动的变革。
参考文献
[1] 马海群.信息素质教育研究的创新发展[J].情报资料工作,2005(3).
[2] 冷承槐,詹懋海.俄罗斯联邦国防军事院校情况简介和培训外国军人专业目录[M].北京:总参谋部军训部编译,2002.
[3] 冷承槐.西点军校概览[M].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军训部编译,2003.endprint
摘 要:适应新军事变革发展的要求,研究信息化技术对院校教员队伍的影响,探索教员队伍建设规律,分析军队院校教员队伍建设面临的主要矛盾,深入探讨院校信息化条件教员队伍建设的发展对策。
关键词:信息化 信息素养 院校教员 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9(b)-0146-01
军队院校作为培养现代新型军事人才的摇篮和科技创新的基地,是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和现代化建设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力量。
1 信息化对院校教员的要求
1.1 院校教员要有较强的信息素养
现代战争是信息化战争,战争的胜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信息的及时获取。新型军事人才以信息化为支撑,信息素养已经成为院校教员必修课程。所谓信息素养,是指人们对信息活动的态度以及对信息获取、分析、处理、利用的能力。
1.2 院校教员要有基于网络探究性学习能力
基于网络的探究性学习是指教员在网络环境下,通过大量的专题学习资源和协作交流工具,选择和确定所要研究的课题,收集、整理、综合相关资料去实现预先规定任务目标的过程。
1.3 院校教员要有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
信息化教学设计是指在传统教学设计基础上,把握现代教学理念,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科学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的系统方法。
2 信息化条件下院校教员队伍建设面临的主要矛盾
2.1 信息化意识超前与教员思想观念落后的矛盾
目前世界正发生新军事变革,军队现代化建设所呈现出的武器装备智能化、作战编成一体化、战场要素数字化、作战样式多元化、后勤保障集约化的知识军事发展趋势,其具有一定的超前性。这就要求教员必须站在信息时代的前沿和高度去审视和迎接信息化的挑战,深刻认识信息化是当代科技革命和社会变革的最重要推动因素,是新军事变革的本质要求。
2.2 新型教学人才培养与信息化人才短缺的矛盾
高素质新型教学人才是军队院校教员队伍建设的关键因素,人才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对人才的要求不同,信息化时代需要高素质的综合性教学人才。这就要求院校人才培养必须站在信息化建设的制高点,努力造成一批既懂业务知识,又懂得信息技术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2.3 信息化手段与院校特殊要求的矛盾
如今的世界是一个网络世界,而信息化最突出的表现就是通过网络技术实现信息共享,获取大量的信息资源。在网络环境中,一切都变得公开化、透明化。就目前所使用的网络防护手段,很难保证信息安全。军队院校出于安全保密工作的需要,一般对计算机都采取物理隔离的方法来确保信息安全。
3 信息化条件下院校教员队伍建设发展对策
3.1 正确认识院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内涵
院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大量使用了计算机,于是部分人就认为信息化就是以多媒体技术代替粉笔,以计算机存储教学内容代替书本,几台计算机通过服务器连结起来组成局域网就实现了院校教育信息化。实际上,院校教育信息化建设不仅仅是要实现办公、教学计算机化,更重要的是教育思想、理念的变革过程,有效的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出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
3.2 加强信息化条件下教员队伍的选拔与培养
院校教员的选拔和培养,是院校快速发展的关键。“一支高素质的教员队伍是完成学院发展规划的关键资源[1],”好的教员队伍是培养高素质军事人才的根本保证,努力造就一支适合信息化条件下的教员队伍。
把好教员“入门”关。纵观世界各国,特别是一些发达军事强国,他们都建立了一套规范的选拔机制。以美军和俄军院校为例,其教员主要来源如表1所示[2]。
外军院校教员选拔经验与做法对我军院校选拔优秀教员队伍有很重要的借鉴意义。联系我军实际,院校教员选拔应做到:(1)一些军事专业性较强课程由从部队选拔的优秀军官来担任。专业课与部队联系紧密,实践能力要求特别高。我们的学员大部分来自高考的地方生,对部队不太熟悉,教员没有较强的实践能力是很难胜任专业课教学的。而部队优秀军官在此方面有很大优势,他们对部队情况比较熟悉,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到院校进行教学工作针对性比较强。(2)基础性、研究性较强的课程应由军内外院校、科研单位的专家、教授、学者担任。可以聘请军内外高等院校、研究机构、政府部门的学者、教授、专家担任文职教员,一些特殊课程可以聘请国内外专家担任客座教授进行学术讲座等。(3)与部队项目研究性较强的课程由军内教授及优秀年轻教员担任。部队性项目研究涉及军事秘密,其研究工作专业性强,保密程度高;需要思想政治觉悟高,又要懂军事知识和高技术知识的人来完成。
3 切实加强院校信息安全管理
信息化条件下,院校接触部队项目多,涉密性高;同时教员与网络交流多,极易造成非主观泄密。因此,院校信息安全管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1)加强法规建设,强调法律约束。信息法规建设是信息化建设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其代表了国家与军队的利益。加强法规约束力可以减少人员上网的随意性,增强其安全意识。
(2)加强信息技术防护,杜绝非法入网。院校应加强局域网建设,通过采取加密等技术手段阻止非法用户入网。同时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严密监控人员入网情况,对所有进出的信息进行严格“过滤”,杜绝潜在信息污染,不给非法入网者有丝毫可乘之机。
(3)加强信息安全教育,增强防范意识。要确保院校网络安全,必须大力加强安全教育活动,提高教员安全上网的自觉性。
(4)完善信息管理机构,实行信息安全责任制。院校应成立信息安全管理领导小组,制定信息网络安全行为准则,健全规章制度。同时各大单位要与单位成员签定信息安全协议,责任落实到具体某人向上。这样有助于增强教员责任意识,确保安全上网。
总之,在新军事变革中,军队院校教育具有基础性、全局性、先导性的重要作用,教员队伍应该而且必须站在信息时代发展的前沿,率先实现思维观念与行动的变革。
参考文献
[1] 马海群.信息素质教育研究的创新发展[J].情报资料工作,2005(3).
[2] 冷承槐,詹懋海.俄罗斯联邦国防军事院校情况简介和培训外国军人专业目录[M].北京:总参谋部军训部编译,2002.
[3] 冷承槐.西点军校概览[M].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军训部编译,200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