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李 莉
在河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人气质》中,美国来华传教士明恩溥以犀利的笔锋描写出一个盲目自尊、脆弱自卑的中华民族形象。冷漠自私、因循守旧、随遇而安、缺乏公心……仿佛在一夜间,西方社会给中国人贴上了各种标签。
其实,鲁迅先生早已剖析过国人的劣根性,但更多是通过指出国人的不足和改进的方法来拯救国人的灵魂。鲁迅先生曾极力推荐《中国人气质》。他说:“自省、分析,明白哪几点说得对,变革、挣扎,自做工夫,却不求别人的原谅和称赞,来证明究竟怎样的是中国人。”
我很自然地想到柏杨的《丑陋的中国人》,书中对中国人的种种陋习,批判得尖刻、详尽。不过我认为,完全没有必要带着恨铁不成钢的情感去表达各种不认同。假如真像书中所说,中国文化是一种劣质有问题的文化,中国人的劣根性产生了诸多问题,那么这样一个一无是处、一无所长的民族何以换来今天的国际地位?
当然,我们也没必要义愤填膺。毕竟这些是属于那个时代的,也客观反映出当时世界格局下一个落后民族的无奈。
一直以来,西方之所以对中国有那么多偏见和歧见,多是基于一种根深蒂固的道德优势,一种混合了经济优越感、文化优越感的潜意识。但是近20年来,尤其是在北京奥运会之后,那一层层阻碍被击破了。如今的中华民族开始在世界舞台上展现出一个古老而成熟民族的力量和自身应有的分量。
“嫦娥”飞天、“蛟龙”探海,这是中华文明的世界价值再次绽放的现实表达。短短几十年,中华民族依靠勤劳和智慧,走出了一条令人信服、更值得后起国家效仿的复兴之路。
中国不是一个缺乏文化、丢失文明的国度,这个曾经被西方国家否定的民族正在自我反思中砥砺前行。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的中国会在民族复兴之路上越走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