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脑顶核电刺激治疗急性基底动脉尖综合征患者35例

2014-12-03 08:09李丽茹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南院上海市奉贤区中心医院急诊科上海20499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4年14期
关键词:小脑脑血管病基底

李丽茹 黄 杰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南院 上海市奉贤区中心医院急诊科,上海 20499)

脑血管疾病有很高的致残率,不到10%存活患者能恢复正常,绝大多数遗留严重的后遗症〔1〕。基底动脉尖综合征是缺血性脑血管病中极为少见的一种。低频电刺激可以引起局部脑血流量(rCBF)的增加,减轻缺血性脑损伤,具有明显的神经保护功能,而其复杂的作用机制尚未完全明了〔2〕。本研究观察双乳突法头部低频电刺激对急性基底动脉尖综合征患者的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9年1月至2012年12月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发病72 h以内的70例急性基底动脉尖综合征患者,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制订的诊断标准〔3〕,头颅CT、磁共振成像(MRI)确诊的初次发病患者,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评分>8分。除外有严重心、肾功能不全者及排除出血性脑卒中严重心律失常的患者。随机分为小脑顶核点刺激组(治疗组)及对照组,每组35例;治疗组男16例,女19例,年龄55~89〔平均(65.34±9.56)〕岁;对照组男 18例,女 17例,年龄54~88〔平均(64.67±9.33)〕岁。两组患者发病时间、年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 治疗方法 两组均给予脱水降颅压,抗血小板聚集,活血化淤,营养脑细胞及预防并发症等常规治疗。治疗组采用上海仁和CVFT-010M型脑循环功能治疗仪,主电极置于两侧乳突,辅助电极置于患侧上肢伸侧,采用136、181、198 Hz这3种频率点治疗,一般首选频率为181 Hz,如患者刺激感较弱,可将频率调至136 Hz,如刺激感较强,可将频率调至198 Hz,刺激强度以患者感受适宜为度,电流强度一般设置在65~10 U间,每天治疗2次,每次30 min,10 d为1个疗程,连续2个疗程。

1.3 疗效评定标准 治疗前和治疗后14 d用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评定脑梗死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恢复情况。日常生活能力评分(ADL)采用Barthel指数〔4〕。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0.0软件进行t检验。

2 结果

两组治疗结束后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t=5.58,均P<0.01)。两组治疗结束后ADL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1);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治疗后ADL显著提高(t=4.62,P <0.01)。

表1 早期康复训练对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ADL评分的影响( s,n=35)

表1 早期康复训练对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ADL评分的影响( s,n=35)

与治疗前比较:1)P<0.01;与对照组比较:2)P<0.01

治疗组 26.65±4.93 9.01±3.671) 39.78±7.21 63.41±7.251)2)对照组 25.45±5.54 13.21±5.281)41.25±6.16 59.59±6.821)

3 讨论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BS)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缺血性脑血管病。1980年caplan首次提出并进行命名,近年来,由于MRI的应用,使得TOBS诊断的阳性率有了极大的提高〔5〕,其最常见的病因是动脉粥样硬化。其常见危险因素有高血压、房颤、糖尿病、饮酒、吸烟等因素。TOBS是基底动脉顶端为中心的5条血管分叉部位,包括双侧大脑后动脉、双侧小脑上动脉以及基底动脉2 cm范围的供血区域,同时出现幕上幕下梗死的急性脑血管病称之为“基底动脉尖综合征”,临床多表现为意识障碍,眼球运动障碍,瞳孔改变,视觉障碍,行为异常等症状。MRI对TOBS的诊断具有巨大的优势,其影像学最大特征是丘脑梗死,位于丘脑中心部位,多数围绕板内核周围,若双侧梗死可见丘脑双侧低密度灶,形成蝶形对称性低密度〔6〕,在治疗上其缺乏特异性治疗手段。

小脑顶核电刺激作为一种重要的物理治疗方法,已得到临床所广泛应用〔7〕。小脑顶核电刺激前后氧分压(PO2)、二氧化碳分压(PCO2)、pH均无明显改变,国内其他学者采用双乳突法低频电刺激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也证实它可以在没有明显副作用的情况下促进神经功能改善〔8〕。本研究结果提示小脑顶核电刺激低频电刺激能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改善肢体运动功能及ADL。

小脑顶核电刺激治疗脑梗死的机制可能为:①小脑顶核电刺激后可以改善rCBF,使得局部脑血流增加〔2〕;②电刺激小脑顶核作用机制还可能与乙酰胆碱、去甲肾上腺素等内源性神经递质释放有关,由此降低神经兴奋性,减少钙内流,抑制梗死周围去极化,增加神经元对缺血损害的耐受性;减少自由基的生成,抗氧化能力增强;抑制核因子(NF)-κB和Caspase-3 mRNA的表达,上调bcl-2 mRNA的表达,抑制细胞凋亡〔9〕;③抑制缺血炎性反应,减少自由基含量,减轻脑水肿,缩小脑梗死体积从而实现保护作用〔10〕。此外,电刺激还能通过脑内固有的神经通路受刺激及通过脑循环和脑血管自动调节机制相互的作用以改善神经纤维功能〔11〕。

小脑顶核电刺激可以改善脑梗死患者的ADL能力及肢体活动功能〔12,13〕。其机制可能与脑的可塑性有关,小脑顶核电脑刺激可使感受器接受传入性冲动增加,促进大脑皮层功能的可塑性发展,使丧失的功能重新恢复〔14,15〕。

1 刘学源,洪 震,陈玉娟,等.低频电刺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内皮素及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的动态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7;39(1):33-6.

2 Zhang F,Iadecola C.Fastigial stimulation increases ischemic blood flow ant reduces brain damage after focal cerebellar ischemia〔J〕.Cereb Blood FlowMetab,1993;13:1013-9.

3 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脑梗死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12(6):381-2.

4 李彩萍,涂 玲,刘晓晴,等.低频电刺激对老年短暂心脑缺血发作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3;25(6):360-1.

5 Caplan LR.“Top of the basilar”syndrome〔J〕.Neurology,1980;30(1):72-9.

6 Thajeb P,Lie SK,Chiamg TR.Types of basilar artery syndrome:clinicoradiologic correlation〔J〕.Angiology,1993;44(5):368-75.

7 Zhang YP,Ma C,Wen YQ,et al.Convergence of gastric vagal and cerebellar fastigial nuclear inputs on glycemia-sensitive neurons of lateral hypothalamic area in the rat〔J〕.Neurosci Res,2003;45:9-16.

8 沈光宇,钱国全,蔡俊燕,等.电刺激和运动疗法对早期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作用〔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8;30(8):532-3.

9 董为伟.缺血性脑卒中的神经保护治疗〔J〕.中华神经科杂志,2001;34(5):261-3.

10 游国清,燕铁斌.低频电刺激改善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随机对照研究〔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0;32(9):678-81.

11 语 刚,罗 勇.电刺激鼠小脑顶核对缺血脑保护作用的研究〔J〕.国外医学内科学分册,2001;28(7):304-7.

12 张春英,刘向红,李广生.脑梗死早期系统化肢体康复训练的临床观察〔J〕.赣南医学院学报,2006;26(1):109-10.

13 Roman GC.Vascular dementia:distinguishing charactcristics,treatment,and prevention〔J〕.J Am Geriar Soc,2003;51(5):296-304.

14 叶继英,林 吕.小脑顶核电刺激并康复干预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16(1):7-8.

15 贾 帆,黄 微.小脑顶核电刺激治疗在脑梗死早期康复中的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8;11(10):57.

猜你喜欢
小脑脑血管病基底
小脑对吞咽神经调控机制的研究进展
《我要我们在一起》主打现实基底 务必更接地气
大跨度多孔箱涵顶进过程基底摩阻力研究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神经介入治疗的疗效分析
动动小手和小脑
解答立体几何问题的向量方法——基底建模法
哈哈哈哈,请跟着我大声念出来
第17次中国脑血管病大会2017’通知
可溶岩隧道基底岩溶水处理方案探讨
脑血管病与血管性认知障碍的相关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