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怡琴
近年来,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断适应新形势的变化、新任务的要求,取得突出成就。这些成就是“能感觉得到、能看得见、能摸得着、能说得出、能叫得响”的新突破,开创了既鲜活生动又弥足珍贵的新局面,培育了可资复制、借鉴和推广的可持续发展的新经验,呈现出“统筹谋划、整体推进、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鲜明特征。
国家有关部门从教材、教法、教师、学科等多个方面采取积极措施不断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旋律,使之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使大学生不断从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汲取健康成长、终身受益的丰厚滋养。中央决定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战略决策,开创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的新的里程碑,在学科建设中明确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支撑与依托的关系,并且把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列入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批准了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二级学科博士点、硕士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新突破、新成就为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成效提供了坚实的学科支持和理论支撑,发挥了牵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作用。
国家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方案,调整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设置,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和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组织机构建设、教材建设、课程建设、教师队伍建设、教学方法建设、不同类别相衔接的体系建设等方面都下了硬功夫,取得经得起历史和实践检验的成效,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被削弱的趋势得到扭转。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覆盖了高职、本科、研究生等不同层次的学生类别,进一步增强了课程设置的针对性、科学性、系统性、整体性。教育部推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建设工程”、“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彩教案、精彩教学案例、精彩多媒体课件评选”、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程骨干教师培训、评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能手、在全国范围遴选思想政治理论课中青年骨干教师开展择优资助、在全国确定一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修基地等措施成效明显,直接推动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及教师队伍建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实际,教学方法、考试评价方式更加灵活多样,教学方法多样化,教学手段现代化,评价体系科学化,学生满意度明显提高。
高校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注重发挥制度的力量和优势。各地高校进一步建立健全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体制机制,普遍实现党委主要领导担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领导机构的主要负责人,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各部门分工负责、全员参与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格局进一步巩固。各地高校普遍建立起比较健全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体系和保障系统。
高校学生管理制度体系、大学生成才激励体系、国家学生资助政策体系、职业规划指导与服务体系、创业教育与创业实践体系、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等的不断完善,有力推动了大学生成才发展支撑体系建设。
实践育人价值凸显。中央有关部委组织开展的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各种类型的志愿服务活动、大学生村官制度等为大学生展现良好精神风貌、提升自身本领提供了契机,凸显了实践育人的魅力,拓展了实践育人的领域和途径。高校实践育人制度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在实践中形成了校院两级加强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大学生在服务祖国、服务人民的实践中受教益、长见识、增才干。
大学文化建设富有特色。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理念和观念更加深入人心、效果更加明显。教育部组织开展的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评选表彰、结集出版等工作有力推动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高校学生社团成为凝聚青年群体、推动大学生发展个性和特长、提高素质与能力、增强社会适应性和人际交往能力的重要平台和载体,成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支撑。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建设不断完善,实践中也探索出很多行之有效的好办法,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从无到有、由浅入深。教育部组织优秀博客和博文评选、结集出版优秀博文。很多高校专门举办面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使用微博、微信专题培训班,探索通过微博、微信、微视频、微电影等新的平台和手段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2013 年10 月,教育部、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颁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网络建设和管理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就进一步加强高校网络建设和管理工作提出明确意见,要求各地要高度重视高校网络建设和管理工作。《意见》要求高校整合教育教学资源,主动制作适合新兴媒体传播的网络应用和优秀文化作品,增强校园网络文化的吸引力。不断提高精品视频公开课、精品资源共享课资源库建设水平,推动优质文化资源、教育资源在更大范围内普及共享。《意见》要求高校不断扩大网络文化育人的覆盖面和服务面,提高网络舆论引导能力。教育部推动成立高校校园网站联盟,加强教育系统官方微博联盟建设,整合高校网络宣传内容,增强高校间主流网络舆论的互联互动,拓宽先进文化的传播途径。《意见》要求广泛开展学生网络文明教育和网络法制教育,引导广大学生形成科学、文明、健康、守法的上网习惯;增强学生对网上有害信息的甄别、抵制、批判能力,实现学生网上自我教育、自我约束和自我保护;将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纳入课程教育。教育部于2013 年11 月启动高校网络文化示范中心试点工作。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紧紧咬住高素质、高质量和高水平的目标不放松。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开创了崭新局面,职业化、专业化成为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根本方向、核心和主线,注重按照职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专业成长的现实需求来建设队伍。全国高校辅导员人数已从4 万多人增长到10 万多人。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均设在有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士点的高校,各省还设有更多的省级辅导员培训基地。教育部通过举办全国高校辅导员骨干培训班、选派骨干辅导员赴国外研修、评选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评选优秀辅导员博客、开展辅导员职业技能大赛、组织实施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专项任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项目)专项课题研究、成立全国性的高校辅导员学术团体、创办《高校辅导员学刊》和《高校辅导员》、发布《高校辅导员誓词》、出台加强高校辅导员基层实践锻炼的实施意见、颁布《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规划(2013—2017 年)》和《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等措施,从多个层面、多个维度推动辅导员队伍建设发展进步,并在全国发挥了很好的示范效应。
领导高度重视和有力指导是第一推动力。组织领导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推动力”和首要决定因素。加强组织领导就是要明确责任职责,抓好顶层设计的改革创新,统一领导、统一部署,牵引和带动党政有关部门齐心协力、齐抓共管、分工合作。加强组织领导就是要从严从实督导,各有关部委、各地、各校狠抓落实,统筹兼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工程。加强督导,改革评价制度体系。出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测评体系》、《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等把组织领导、分工协作具体化、数量化,进一步提高了政策督察的有效性。中央、各地都派出督导组巡视或检查,及时指导和改进工作。加强组织领导就是要坚持统筹兼顾,统筹兼顾不同类别、不同年龄、不同地区、不同思想认识层次的大学生。加强组织领导就是要抓好宣传引导,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先进典型、先进人物向全社会积极宣传,为全社会立德树人作出表率。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和重要目标。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强调要“坚持立德树人”。立德树人是国家教育的根本任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肩负着重要的使命和责任。立德树人强调的是教育以树人为本,树人以立德为先。“德”不可能自然形成而需要“立”,“人”不可能自然成才而需要“树”。这里的“立德”主要是立政治品德、立社会公德、立志业道德、立生活美德。“树人”是树立人的责任感、树立人的创新精神和树立人的实践能力。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核心价值观为灵魂。核心价值体系与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国家的重要稳定器。把握好核心价值体系与核心价值观的关系,首先要充分认识到两者的内在一致性,两者方向一致,都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在思想和精神层面的质的规定性,凝结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的价值表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价值引领。两者都坚持重在建设,都是为了弘扬共同理想、凝聚精神力量、建设道德风尚,都是全民族奋发向上、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稳定器。要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在大学生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教育,引领大学生不断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任何一项工作都是需要人来做的。队伍建设是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命根子”。高校思想政治队伍建设要突出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的目标与方向,宜区分类别、整体优化,忌“均贫富式”的平均用力,防止“按下葫芦起了瓢”。要提升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职业素质,就是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科学素质培训、思想政治教育经验素质培训、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培训等。
以学科建设与学理支撑打牢根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理论研究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及队伍建设具有重要支撑作用。学科建设与学理支撑是根基。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柱子不稳,屋将倾覆。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高度重视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学理支撑、学科建设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库”和“创新源”。要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力量强、学科领域全的优势,集中骨干力量,集聚优势资源,开展联合攻关,组织深入研究,以重大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进行创造性的理论研究、战略研究和对策研究,深入阐释一些影响和决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根本性问题和决定性命题,推出具有时代高度、代表国家水准、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精品力作,为实现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提供坚实的学理支撑。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担负起立德树人的重任,注重抓基层、打基础、看长远,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的时代条件下开新花、结硕果。
组织领导作用发挥好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成功了一半。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关键在加强和改进组织领导。要通过加强组织领导,发挥领导的关键作用,着力破解不利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发展的观念体制机制障碍,继续巩固党委统一领导部署、行政负责、党政工团齐抓共管、全员参与合力育人的长效机制。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宣传思想工作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党员干部要将认真学习和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作为“看家本领”和“必修课”。高度重视思想理论建设,是我们党的一大特点和优良传统,是我们党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立党、治党、兴党的政治优势。坚持以思想理论建设为根本,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就有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正确的前进方向和强大的精神动力,就能不断开创新局面。高度重视思想理论建设,也是适应新的历史条件下世情、国情、党情深刻变化的现实要求。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用主流意识形态凝聚社会大众,巩固和发展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思想政治基础。理论武装工作要旗帜鲜明,加强引领、服务大局,要始终坚持正确的理论导向,在大是大非问题上立场坚定、旗帜鲜明,是提高理论引导能力的前提。面向大学生的理论武装工作要注意研究青年群体的思想行为特点,搞清楚他们的爱憎与喜好,巧用善用新形式、新载体,把理论武装工作做到网络上、手机上、微博微信里,才能深入到大学生心里面。勿以善小而不为,青年理论武装工作要择善而从之、择小而为之,不求虚功、务求实效。
加强大学文化建设,以社会实践为载体,推进实践育人经常化、长效化、制度化。高校要创新文化建设的内容、形式、载体,进一步凝练大学精神,建设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以文化人。加大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力度,统筹协调各种社会实践,构建实践育人长效机制,使大学生积极向人民群众学习、向实践学习。通过课程体系建设、机构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育载体建设等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教育,把“注重人文关怀和做好心理疏导”作为重要思路和方法。增强吸引力、唱响主旋律,将“上网、入微”作为重要工作内容,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网络素养。
[1]张耀灿.十六大以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回顾与瞻望[J].思想理论教育,2012,(12上).
[2]王建南.把立德树人作为大学的根本任务[J].求是,2014,(8).
[3]李红革.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的转化及其策略[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
[4]柏文涌,朱春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当代青年的影响和培育路径研究[J].求实,2013,(11).
[5]刘云山.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求是,2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