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 妍
言及文化,由于人们观察的视野与方法不同,其内涵和定义也丰富多样。一般而言,文化有两重含义:其一,文化是指人的观念及其造作;其二,文化指人化或人的文明化。从前者讲,文化首先是观念,包括意识、情感、意志等心理及其表现。人们将自己的意识和情感结成的意志释放出来,作用于外界,影响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产生后果,出现物质的、制度的、精神的产物,这就是观念的造作。从后者讲,文化与人的文明、教养、道德、知识相关,是人独有的归属,是思想智慧道德礼节化。因此,文化成为人区别于禽兽和其他万物的根本所在,也就是所谓人类的“生存方式”和“生活方式”。文化的根本在于有理性,文化的中心即为理性,理性的认知、判断、选择以及要求合理的生活。独立的个人进入社会,因理性而成为有理智的人;由人结成的社会也因理性而谋求更合理的生活秩序及有文化的选择、创造、进步和文明程度的提升。当今世界正处于发展变革时期,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日益凸显,对经济社会与人发展的作用不断增强。新形势下,面对西方世界汹涌澎湃的文化思潮,当前中国文化发展的娱乐化、产业化、大众化等倾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愈来愈需要理性化的原则与内核,从而提升文化的自我意识,实现文化发展战略。理性是人们认识、了解世界,创造美好人类生活的能动力量。理性是人类特有的一种价值表征与评价尺度,同时也是思维能力和价值尺度的统一,应用于一定的社会客体,则转化为一种理性思考与判断的方法。因此说,理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元素与有力支撑。
任何文化,都是一定时代政治经济的产物,同时又反过来影响该时代发展的脉搏;任何文化,都与一定时代的主题相互呼应,并回应该时代的价值诉求,是人们在社会现实基础上产生的思想与精神需要。健康的文化意识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前提与标准。一个成熟的现代社会的重要标志,就是民众在文化层面普遍拥有较高理性水平。当代中国正处于向现代社会的转型期,这种转型在文化层面上与理性息息相关,文化要发展、要进步,要符合社会发展的整体诉求,首先要实现文化自觉,而文化自觉需要理性的内核支撑,文化自觉即理性的自觉。
一般而言,“自觉”是指民众高度成熟的自我意识,能对自身的存在、处理关系与问题的能力、各种责任担当,以及对自身精神成熟的高度认同。“文化自觉”,是费孝通在1997 年提出的。他指出:“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的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1](P210-211)文化自觉是人类对自身命运前途的认知与把握,在文化上表现为一种主动追求的价值与自觉践行的态度,是文化存在与发展的自我意识。即能深刻地体察到文化在历史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正确把握文化发展的一般性与规律性,在充分认识自身文化和世界文化的基础上,既能深刻感知自身文化发展的优势与不足,亦能清楚地认知世界其他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优点与缺陷。从而主动担当起发展文化的社会责任和历史责任,提升民族文化发展的生存力,促进先进文化的发展。
人类文化在其发展历程中,从某种意义上讲,理性与非理性是并存的。理性的最初含义是指人所具有的有意识、有目的、自觉的心理活动,以及人认知事物本质与规律的思维能力,其运行与过程是主体的思维能力,其结果是思维过程中的主体对外部客观存在的理智判定,此种理性是一种人性意义上与认知意义上的理性。理性虽是抽象的,但却缘自现实。因有理性,人们讲究秩序、道德,追求真善美、自由、平等、博爱、正义和适应时代环境变化的进步;因非理性,社会才会有假恶丑、犯罪、压迫、跋扈、仇恨、偏私和悖于历史潮流的因循保守。许多人感到人生不如意,一方面缘自个人欲望得不到满足,另一方面来自主观的理性要求与客观的非理性现实冲突。
马克思、恩格斯曾经高度评价理性以及建立在理性基础上的文化运动对于社会发展所起到的巨大作用。恩格斯这样评价文艺复兴:“这是人类以往从来没有经历过的一次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在思维能力、激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的时代。”[2](P261-262)由此可见,首先文化的价值选择与自觉建构只有建立在理性基础之上,才会更好地推动文化不断向前发展。其次,文化自觉的核心问题在于:作为文化主体的人首先要实现自觉,如若人失去了文化的自觉,便会陷入杂乱无序、迷茫、良莠不分,甚至会重返愚蛮,最终导致社会严重失范。因此说,文化自觉与人类的理想性与超越性密不可分,有意义的文化自觉为人类构设了令人向往的和谐世界,使人类生活充满激情、向往与希望,感召人类获取一定的社会价值,实现自身的超越。在当代文化建设与发展中,人们如何正确发挥自己的自由创造能力,选择创造一个更加美好、富裕、文明、人与人之间有更多的真诚与和谐的未来文化世界,需要每个个体充分自觉发扬自己的理性精神。这种理性精神不仅要符合人类发展的客观规律,同时也要合乎人类自身发展的需要,涵盖主体需要的价值取向,包含人类真善美的理想愿望,凸显人类生活与人性的真谛。
因此说,无论是个人,抑或一个民族国家,作为文化的缔造者,其创造选择的最终结果,直接影响到自身发展的前途与命运。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进程中,唯有在文化自觉中加强理性精神,坚持理性的态度,以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作为文化发展与价值理想的目标,唤起民众的文化主体意识,这样才能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才能创造出符合中华民族需要的文化。这首先需要党和国家具备充分的文化自觉及理性精神,要具有文化使命感,有明确的、充分反映时代性的文化战略,同时还要依靠政府执行层面具有文化自觉的理性,即政府执行层面要深刻意识到文化的社会意义。文化不是经济手段,它是精神事业,要遵循文化的发展规律与基本特征。只有党和国家在文化自觉上保持充分的理性态度,国家文明才会有保障。其次,文化自觉中的理性精神要依靠知识分子来实现,即知识分子在任何时候都应站在文化的最前沿,保持先觉的品格,主动承担文化任务,要站在人民群众的利益与立场上思考文化问题,自觉发出自己文化的声音,大力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引导社会向着正义与理性的方向迈进。当前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各种矛盾多发阶段,文化发展也呈现出一定的复杂性与多元化。这就特别需要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知识分子,理性、客观地分析文化发展现状,积极倡导与践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引导舆论,缓解社会转型期出现的矛盾,承担起唤醒广大民众责任意识、构建文化理性精神的重任。
当代中国,伴随综合国力的日益增强,文化软实力的作用日益凸显。一个国家的文化真正强大起来,才能有真正意义上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民族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认同与肯定,对自己文化生命力、文化特质的坚定信心与信念,是彰显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标志。只有对自己国家民族的文化充满自信心,才能拥有坚持坚守的从容,焕发出创新创造的活力。在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进程中,我们每个人都需要理性地审视自身文化的发展,理性地面对世界文化的冲击与挑战。亨廷顿曾讲过:“一个不属于任何文明的、缺少一个文化核心的国家,不可能作为一个具有内聚力的社会而长期存在。”[3](P353)这其实是在说,一个能够长期独立存在的民族国家,文化是其核心定力,需要借助文化的内聚力来维系整个社会的正常运行,即一个国家的国民对其文化必须具有高度的自信。
回顾历史,近代中国遭受西方文明冲击,出现了文化危机。外来文化虽然来势汹涌,但在理性选择与实际运用上,都不可能彻底占领拥有5000 年文化传承的大国。鸦片战争以来的170 余年实际成为中国迈向现代化的历程。中国的现代化不是西方化,也不是俄国化。尽管这两种声音或倾向都曾出现过,但我们回过头来看,只有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然而,这其中的变化是显而易见的,主要表现在我们的心门打开,国门打开,走出去,请进来,在融入现代文明世界的过程中,渐由农耕社会进入工业社会、信息社会,结束了皇权政体,实现了政党政治,民众的社会生活、风俗习惯、思维方式和内容均发生了显著变化。改革开放30 余年来,中国的变化较之民国时期更为巨大,在世界多元文化的冲击影响下,不同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比以往更加频繁和剧烈。著名哲学家汤一介认为:“在这个进程中出现以‘西方中心论’为基础的文化霸权和排斥外来文化的回归民族文化传统的‘部落主义’。为了不使这两股相悖的潮流发展成大规模的对抗,并得以消解,必须承认文化的多元,尊重不同的文明,反对文化霸权主义;同时又要承认文化交流和影响是文化发展的必然进程,批判排斥一切外来文化的狭隘心理。”[4](P422)在此文化大背景下,更加需要我们以理性的态度与思维方式对文化进行反思、比较与展望,正确认识自身的文化传承与文化底蕴,充分认清自身文化的发展前景与特色优长,从而坚定我们的文化追求与文化信念。虽然一百多年前列强侵略、国破家亡的残酷事实,对今天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历史与文化的断层;在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发展的过程中,更多的民众在对传统文化的肯定与否定中艰难徘徊,但是,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的一个民族文化得以延续传承的国度,虽然历史时代更替,但是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兼容并蓄,使各民族文化在互相交流过程中又充分融合发展,这就是中华文化的魅力,也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坚实基础。
同时,在对自己本民族文化理性自信的基础上,还要以理性的态度对待外来文化,世界上任何文化,都有其存在与发展的缘由与根据。充分尊重文化本身的发展规律,以理性、包容、辩证的眼光与思维方式,去正确对待多元文化的碰撞交织,维护世界文化的现实多样性,对外来优秀文化,适当吸收与借鉴,积极促进中国文化发展与世界文化的繁荣。以怎样的态度来对待外来文化,充分考验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自信。愈自信,就愈能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外来文化,愈能在与外来文化的交流互动中获得丰富与发展。纵观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交流与融合从来都是文化生成和进步的主要路径。一种文化不可能将自己孤立在一个封闭的文化圈中,不可能抛开世界文化而独立存在,必须要面向世界,积极吸收其他国家与民族的优秀思想与文化成果。即民族的文化建设与发展必须放置于世界文化的大格局中,并以世界先进文化的标准来审视本民族的文化。换言之,若脱离文化的世界性,文化的民族性实际上也就无从植根。我们所要建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在理性自信的指引下,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源,广泛吸纳、借鉴、融汇东西方文化的精华,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主体文化。
文化自强即在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基础上,立足自身文化发展的实际,依靠自身的力量,突出自身的特色,走自己的文化发展道路,使我们的文化在当今世界文化竞争中保有强大的吸引力、影响力与竞争力。在激烈的国家综合实力竞争中,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要掌握国际话语权,就要增强自身的文化软实力。当今,中国的经济实力有了显著提高,而我们在实现伟大中国梦的进程中,经济实力的增长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我们要深入思考的是“经济增长之后要做什么”。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中,把握文化建设与发展的主动权,加快形成自己的民族文化特色与文化发展优势,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当今,对文化自强的期盼,既是中国人精神生活发展的现实需要,亦是增强民族自豪感,提升民族自信心,凝聚中华民族认同的时代呼唤。当代中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文化自强目标需要理性的价值体系来引领。中共十七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的活力。全面深刻地指明了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方向。中共十八大再次重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作为一种理性的指导思想与价值观念,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引领文化健康发展,不断促进中国文化自强,形成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新的文化价值观念,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价值体系是一种客观存在,是国家在一定时期、一定社会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社会意识的集中反映。价值体系作为一个整体的系统,涵盖诸多要素,如指导思想、价值取向、理想、信念等。在此系统中,核心价值观是居于首要位置的,其决定了核心价值体系的特质与基本方向,为价值体系中的其他要素提供理性依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人们对价值观问题做出的理性思考,是人们认知世界,对世界做出是非善恶判断的价值体系,它在价值层面彰显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最本质特征。
时代不断提醒我们,文化要发展,要自强,核心就在于塑造文化的魂——形成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价值。核心价值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取向、文化选择,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实现自强的根本,也是在世界文化发展中找准自身定位、获得尊重的基本点。历史与现实反复证明,若无此最核心的理性价值支撑,一种文化便无法立足,更何谈自强与发展,一个民族也就失去了赖以生存与维系的精神家园。今天讲软实力、文化竞争力,本质上就取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凝聚力与生命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正是通过它自身所具有的特殊性的政治引导因素、信仰因素、激励因素等有效地赋予文化自强以理性的价值基础。在当前的文化建设与发展中,只有加强和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文化自强的引导作用,才能对文化发展明确目标定位、抓住建设根本,确保文化稳步发展。尤其在当今思想文化激烈碰撞的社会转型期,价值观念日趋多元化,我们更应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加强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引领,形成高度的文化自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在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都渗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与规范。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充分融入精神文明建设、国民教育与艺术活动的全过程,通过文化创作、文艺作品等使民众更加自觉弘扬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同时,价值观念的形成需要创造优良的社会环境与文化环境,让民众在社会生活实践中潜移默化地感知与觉悟,从而内化于心,进而遵守与践行。当下西方价值观对青年一代的影响,与其“润物细无声”的渗透是不可分割的,西方的主流媒体、影视作品等无不彰显其主流价值观与价值取向。相比之下,中国有的文化作品、传播媒介却没有西方做得那么巧妙,有的甚至是在淡化我们的主流价值观,扭曲和误导民众的美丑标准、是非标准与价值标准。因此,我们在文化建设与发展中,一定要理性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守自己的主流价值取向,使之深深植根于人民心中。
同时,对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热潮,需要有理性的思维与理性的态度。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文化强国目标与战略,需要脚踏实地的实践,丰富多样的文化产品创作,充满活力的文化产业振兴,人才辈出的文化建设队伍,不能靠一时的热情,而是需要科学的规划与扎实艰苦的工作。而且文化建设本身有其发展规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演变过程。而在其中,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与文化自强是其建设的核心要素,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深层次地折射出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亟须解决的关键性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不断解放思想中,走向世界、走向现代化,使我们有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开阔的胸怀与视野,有更为便利的条件梳理总结中国文化与整个人类文化发展的经验,对待文化建设中的成就与问题,我们都需要有更加理性的思维和态度。需要我们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引领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今天坚持理性原则,不仅要审视当代的理性、“五四”启蒙以来中国人的理性、近代以来西方文明的理性,也要审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理性,人类文明史的理性;既要审视理性的发展,也要审视理性的局限。在此基础上建设当代中国文化,才能迎来理性文化的繁荣,才能在民族复兴的伟业中实现伟大的文化复兴。
[1]费孝通.费孝通九十新语[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5.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周琪,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
[4]乐黛云.跨文化对话[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