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旭琳
(福建省厦门市实验幼儿园,厦门 361009)
主题探究活动是从幼儿的认知特点和兴趣出发,围绕着认识自我、周围的动植物、身边熟悉的社会生活等一个个核心主题,提出问题情境与活动任务,让幼儿走入生活,动手操作、自主选择、主动探索,在感受、体验与探究的过程中获取知识、积累经验、得出结论,并以自己的方式表达表征的一种开放式教育模式,对改变以课堂、教材和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模式,实现以幼儿发展为本的教育目的具有重要意义。
评价是指依据一定的标准,通过系统地收集信息,在对信息与标准进行比较的基础上作出价值判断的过程。[1]表现性评价是一种没有建立标准化常模的评价方法,属于非正式评价,“关注的是对儿童平时表现的直接观察”,[2]注重用质性的方法来描述发生在特定情景中的行为,而不是对行为本身进行量化评定。所谓幼儿发展评价,就是依据幼儿教育目标以及与此相适应的幼儿发展目标,运用表现性评价的理论、方法,对幼儿在各领域的发展进行全面观察与判断的过程。
在主题探究活动中实施幼儿发展评价具有及时性、情境性、个体性的特点,能够让教师根据幼儿自身的成长特点对幼儿身心发展状况进行衡量,避免了机械的参照标准值的比较,更加符合幼儿的实际情况,因此是比较适合幼儿园的幼儿评价。它有利于教师全面分析幼儿在学习过程中的相关智能,发现每个幼儿不同的智能结构和个性潜能,更清楚地了解幼儿的闪光点和薄弱之处,有利于教师采取相应的教育措施来帮助幼儿发展,这不仅有利于提高教师研究幼儿发展与提供适宜教育的能力,而且能让每个幼儿得到富有个性的发展。
加德纳在多元智能理论中提出,作为个体,我们每个人都同时拥有相对独立的八种智能,即语言智能、音乐智能、数理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自省智能、人际交流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正是这八种智能在每个人身上以不同方式、不同程度组合着,从而使每个人的智能各具特点。幼儿园教师在思考制定幼儿发展目标时应该以此为基础,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各年龄阶段幼儿在五大领域方面应达到的水平目标与八大智能的关键经验进行整合,为每个主题活动预设幼儿发展目标。在主题探究活动结束时,教师通过反思和调整,可以将幼儿发展目标存在的问题或有待发展的目标预设延续到下一个主题活动中,使前一个主题评价的结果为下一个主题的开展和培养目标拟定提供依据,依次往复,循环进行。
评价指标体系就是“对总的目标进行分解,选择其中最重要的和有代表性的项目,组成评价的指标体系。”[3]在此,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关键经验再次成为确定表现指标的依据,即应根据幼儿对关键经验的掌握水平和程度来划分发展等级。在主题探究活动开展中,教师应依据预设的主题学习总目标以及幼儿多元智能发展目标,对目标进行更具体的分解与细化,选择能体现这些智能的关键经验,同时参考教师在教学与游戏活动中能观察到的、简便且可操作的项目,形成幼儿发展评价的指标框架与体系。
依托主题探究活动,根据不同的情境和要求,教师可从不同的评价目标和内容出发,选择恰当的评价方法。
一是观察记录应贯穿评价实施的全过程。观察是我们理解和评价幼儿发展,根据幼儿发展水平采取相应教育手段的基础。表现性评价的最基本的要求是在真实性情景中,通过观察、记录及有系统地收集儿童能做什么和如何做的资料,以清楚了解每一位儿童的需求、能力和兴趣。因此,观察是教师每天都要使用的方法,并主要在日常活动与教育教学过程中进行。教师一般采用的观察法有两种,一种是行为检核,即“将要观察的项目和行为预先列出表格,然后检查行为是否出现,或行为表现的等级如何,并在所选择的项目上做出标记”;[4]第二种是事件详录,借助录音、摄像、照相等,对幼儿自然表露的行为或某一特定事件的过程进行原始、真实的记录,并对记录结果进行分析评价。教师用记叙性和描述性语言,观察记录幼儿的动作、语言和活动过程,从而获得对幼儿个体或群体的认识。各班教师应将评价促幼儿发展、促教师成长的理念牢记在心,并使之成为自觉行为,学会随时观察记录幼儿情况,学会从那些熟视无睹、视而不见、习以为常的日常琐事中发现问题,锻炼自己敏锐的观察力,将评价融入幼儿在园的一日生活中。
二是通过作品分析能真实了解幼儿的发展轨迹。作品分析法是指教师根据需要收集幼儿作品,间接地了解幼儿的情况。通过对孩子活动作品如绘画、日记或其他作品进行分析研究,教师可以了解幼儿的整个变化过程,包括其学习特点、长处或弱点等。在主题探究活动中,最常用的是对幼儿主题学习单、记录单及各类美工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通过分析孩子的绘画作品,可以得到许多关于孩子智能发展的资料,推断孩子的兴趣、爱好等。因此,在开展主题探究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主题的进展经常设计一系列的“学习单”,让幼儿通过绘画的表征手段来表现自己对主题的理解。
三是个案研究有助于关注个别幼儿的成长与进步。个案研究就是对单一的研究对象进行深入而具体的研究,通过有效揭示典型的、特殊的教育现象或研究对象的特点,全面深化对研究对象的了解和认识,充分体现因人施教、因材施教的基本教育理念。在平常教育教学中,老师们会有意识地关注到一些孩子,在某一时段专门以个体为观察对象,记录其在某个时段或某个活动中的表现(言行),并根据记录的资料进行智能特征分析,捕捉幼儿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和特点,了解幼儿个性发展趋势,然后在此基础上寻找更加适宜的教育策略,实施有针对性的教育,即是将个案研究法运用于教育实践的好做法。
四是通过多重评价体现评价主体的多样性。以教师为评价主体,结合幼儿自我评价、同伴评价与家长评价,即构成了多重评价。幼儿自我评价是幼儿对自己的活动进行反思分析,初步评判自己行为的正误,对提高幼儿分辨是非的能力、促进幼儿自我概念的形成很有益处。“中大班幼儿已有一定的自评能力,教师可借助主题游戏的开展促进幼儿自我评价能力的发展,如在主题结束前,组织幼儿进行相关话题的讨论,了解幼儿对主题活动的感受,既能培养幼儿自我评价的能力,又为寻找他们下一个主题的兴趣点提供了机会。”[5]在主题进行的过程中,幼儿还可以在各个区域的学习中记录学习过程的感受,如中班幼儿可以用贴纸,大班幼儿可用简单的图示来表示自己是否达到该项评价指标的要求。这种自评式的评价方法有利于幼儿正确认识自我,逐步培养自我意识和自我评价的能力。
同伴评价指在同伴之间开展互相评价,教师通过引导幼儿对身边的同伴作出初步的评价,发现同伴的优点,理解同伴的行为。在这种同伴评价的过程中,幼儿不仅能够相互挖掘对方的闪光点,还能学会肯定和赏识他人,从别人的长处中发现自己的不足,此外同伴之间还能互相检查、督促。家长评价即家长参与观察、记录和评价,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对幼儿行为的观察、记录,家长逐步学会发现自己孩子的潜能与兴趣,并用客观、发展的态度对待孩子。家长的评价有助于完善主题教育内容。
五是运用即时评价及时肯定和鼓励幼儿的点滴进步。德国教育家第斯多蕙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在学前阶段,幼儿的自我意识是朦胧、肤浅的。他们往往通过成人的言语、行动来认识自己,从老师、同伴的态度中评价自己,因此教师的即时评价对幼儿来说至关重要。在各种活动中,教师应有意识地表现出对幼儿的关注和肯定,如在幼儿带来主题资料时,给予欣赏、鼓励;在幼儿主动关心小植物时,给予赞扬、肯定;在谈话分享中幼儿有精彩发言时,给予由衷的赞叹。在这种即时评价过程中,教师应讲究语言与非语言评价,注意多层次、多角度的提问技巧,注意对幼儿的回答作出及时的回应,把内容易答的问题给胆小、不善表达的孩子,让他们尝试成功的体验,同时通过开放性的问题激发幼儿积极动脑、畅所欲言。此外,教师还要特别注意体态语的运用,[6]善于通过表情、眼神、手势等传达对幼儿的赞赏、鼓励、信任。
参考文献:
[1]蒋碧艳,梁红京.学习评价研究——基于新课程背景下的实践[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89.
[2]霍力岩.学前教育评价[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8.
[3]周欣.表现性评价及其在学前教育中的应用[J].学前教育研究.2009,(12).
[4]于渊莘.主题活动和角色游戏相融合的探索与实践[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90.
[5]石义堂.学习评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33.
[6]郭菊英.教学督导评估中课堂观察与评价策略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