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教学反思:成分、过程、策略、方法

2014-12-03 14:25郭俊杰王佳莹
教师教育研究 2014年4期
关键词:经验情境过程

郭俊杰,李 芒,王佳莹

(1.哈尔滨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25;2.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北京 100875;3.哈尔滨师范大学基础教育研究中心,黑龙江哈尔滨 150025)

国际教师教育界公认教学反思应该成为教师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1]然而反思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其本身的复杂性使得我们很难去界定教学反思,同时教学反思能力的培养也成为了一个难点问题。目前,根据研究者的不同理解和不同的阐述角度,国内外有关教学反思的定义有很多不同的表述。但从最贴近课堂的角度来理解,教学反思是有意识地对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教学活动进行批判性的思考和审视,在此过程中,要运用以往的知识和经验,发现教学活动中存在的优势与不足、困惑与问题并进行深入分析,继而通过行动解决问题并进一步积累教学知识、重构教学经验。这里所说的整个教学活动应该包括决策、行为和由此产生的结果。教学反思是一种通过提高教师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教学能力发展、提升教师专业水平的途径。

一、教学反思的成分

1.认知成分

这是教师进行教学反思的基础。教师已有的相关知识和经验在头脑中相互关联,以一定的结构组织起来,成为图式,可以在一定的情境中有效地存储和快速的提取,构成了个体理解世界的基础。对教学活动进行思考、审视和分析的过程中,必然要依赖已往的知识和经验。另外,对教学事件的认识还要依赖于教学理念和价值观,这些构成了教学反思的认知成分。有研究者对专家型教师和新手型教师对课堂事件的解释做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专家型教师在教学决策过程中体现出更深刻的具有丰富联系的图式。这些图式使得他们能够准确判断哪些事件是值得关注的,并从记忆中提取出有关的信息,以便选择最恰当的反应策略,这是他们能够自动化地处理各种问题的基础。[2]

2.行为成分

教学反思既是一个思维的过程,也是一个将思维付诸行动的过程。反思是问题解决的一种特殊形式,它起源于问题或困惑,反思主体利用知识、经验和价值观,对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后要形成问题的解决方案,并通过实践加以检验,根据实践结果进行经验的重构或下一轮的反思。因此,没有经过验证的思考和设想,即使经过探究已经形成了问题的解决方案,但也只能是空想,而不能确定其结果。教学反思的目的是解决教学实践中的具体问题,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教学反思是教学实践者在与教学情境的对话过程中框定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反思者如果脱离了自己的实践,任何所谓有效的方法和措施都是无力的。杜威说,“思维活动是从疑难的情境到确定的情境,思维不单是从情境中产生出来的,它还要回归到情境中去。”[3]教学反思起源于教学实践,还要回归于教学实践,只有经过教学实践的检验,才能将含糊的、疑惑的情境变为清楚的、确定的情境。

二、教学反思的过程

1.产生疑惑,识别问题

思维起源于疑惑,起源于问题,起源于不确定性,它是由某种事物作为诱因而发生的,这样才会引发思考和探究。进行教学反思,首先要让反思者感到教学中的困惑现象,即通过对教学的观察、回顾或通过他人对教学的评价,反思者意识到教学实际情况与自我认知情况不符、教学中存在着一些不知如何解决的困惑或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去改进,这些将引发反思者去深入思考和探究,去寻找解释困惑的证据,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进一步促使自己的教学行为发生改变。在专家型教师与普通教师对比的研究中发现,专家型教师具有不断探索和试验、质疑看似“没有问题”的问题和积极回应挑战的特征。[4]专家教师具有的将貌似正常的情境“问题化”、主动去发现问题、定义问题的能力,而不是他们解决已呈现出来问题的能力,是他们和非专家教师的关键区别。[5]

2.分析问题,探究解法

如果没有对问题的分析和探究,疑难终究是疑难。识别出问题或困惑之后,接下来就要考虑对问题或困惑做出近乎合理的解释,以寻求适合问题的方法。这就需要凭借以往的相关知识和类似情境的经验,它们以图式的方式存储于头脑中,需要在图式系统(认知结构)中将其提取出来。这一过程中,需要思考的是,当前的问题或困惑可以与什么相关概念、理论或相关事件联系起来,这些概念、理论或事件可以为此提供佐证或做出解释?这一问题产生的原因是什么?有哪些影响因素对其起作用?有什么相似情境的经验可以提供借鉴?通过这些方面的考虑,反思者多角度、多侧面地分析、评价教学活动及其背后的观念、假设,积极寻求多种可能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而做出合理的判断和选择。

3.实践检验,重构经验

有了问题的解决方案,就要在实践中解决问题,一切假设和推理都需要在真实的情境中得到检验。检验的结果可能会产生两种情况:一是出现了所期望的结果,假设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得到了验证和加强;二是产生的结果并不能与期望的结果一致,需要继续反思再付诸行动。在经过了实践检验之后,反思者要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对经验进行重新组织和重新建构,目的是为了达到对各种教学活动的背景有新的理解,对自身作为教师和教学活动的文化环境有新的理解,对关于教学的一些想当然的假设有新的理解。由于教学实践的不确定性、情境性、复杂性和创造性,教师的专业发展带有明显的个人特征,它不是一个把现成的某种教育教学知识或理论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的简单过程,而是蕴涵了将一般理论个性化、与具体的应用场景相适应、并与个人的个性特征(情感、知识、观念、价值观等)相融合的过程。[6]因此,教师必须以自己的已有经验为基础,对自身的教学实践不断重新认识和理解,不断建构和提升自身经验,才能深入理解教学实践,才能创造性地发展教学实践,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正如杜威所说,“真正的思维必然以认识到新的价值而告终”。[7]

三、培养教学反思的策略

1.建立批判态度,突破行为习惯

教学反思就是要把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当作观察对象,探寻常规和习惯掩盖下的教育实践的真正意义。生活中人们对习惯存有极大的依赖,常常依据习惯对具体的生活情景做出反应。在实际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也大多是依据惯例的反应来应对具体的教学情境,并且常常有将自己的行为合理化的心理倾向。惯常的行动图式在给人带来行动便捷的同时也消解了人的批判意识和创新意识。教育反思的实质就是对这种惯常行为图式和思维图式的抗拒与颠覆,改变那种单纯以风俗、习惯和前见为基础进行判断的倾向。通过批判,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和教学观念进行理性剖析,在这个过程中发现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和困惑,促使自身去改善教学行为和观念,以实现教育实践的真正意义,彰显教学反思的本真价值。

2.培养问题意识,建立觉察性

一切探究性思维的发生,都发自于对自己感兴趣问题的研究和分析,反思性思维也是如此。我们发现,有些教师在教学中缺乏反思意识,对自己的教学行为缺乏足够的敏感性和觉察性。面对这种情况,如果只是宣传反思的重要性和对自身专业成长的意义价值不大。更重要的是,要引导他们从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寻找突破,发现问题。当他们自己觉察到教学行为的实际结果与预期结果不协调,或心理产生各种疑难、困惑的时候,会促使他们去对行为做出改变,去解决心中的疑难和困惑。问题和疑惑是激活反思的内在动因,通过自我分析的方式主动发现问题和疑惑比单纯地确定这些更重要,正如杜威所说,“对解决困惑的需求在整个过程中是稳定的并具有导向性的要素”[8]。

3.发现成功之处,形成再生点

对于新手教师来讲,虽然失误和问题比较容易引起他们的注意,但自己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成功经历也会使他们产生满足感,对他们起到鼓励作用,促使产生改善教育教学的动力。因此,在反思过程中,也要让他们注意到自己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的优势,总结经验,思考如何对其进行发扬,使之成为新的再生点。

4.加强总结提炼,提升已有经验

很多时候,教师在实践中采取的教育教学策略是适应当时教育教学情境随机产生的,是即时迸发的,并不是当初设计好的,教师认为这样做是自然而然的,并不会刻意思考和总结。还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对课堂的教学和整体把握都很好,让其交流经验和体会时却说不出所以然来。这都说明,无论是对于短期迸发型还是长期积累型的教师,都应该及时创造条件引导他们总结提炼自己的教学特点和教学经验,积极思考和探究教学过程,促进新经验与以往经验的融合,不断建构和提升自身经验。

5.了解理论动态,寻找实践融入点

教育理论和理念在不断更新,它们直接指导着教育教学实践。工作在教学一线的教师要及时获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最新动态,深入学习和理解教育的最新理论和理念。但理论在具体实践中的应用不是套用的过程,而是能动与发展的过程,是理论和理念在实践主体内植根和成长、并在实践中不断创造可能性和发展自由空间的过程。[9]因此,要深入学习和理解、并在实践中深刻体会教育教学理论和理念的本质与精髓,思考教育实践中的具体的、切合实际的、适合自身的融入点,做到将理论和理念真正融入活生生的教育教学实践,使其在实践中得到充分的运用、探究、理解和发扬。

6.鼓励协作反思,促进深度交流和柔性碰撞

反思是指向自我的,教学反思的目的和实质是进行自我分析、最终实现自我发展,但不代表反思的过程中不需要共同协作。自我反思容易使自己陷入个人的经验和自我思维定势,而群体协作有助于改善独立反思的偏差,使个体的反思走向深化。同时,协作反思能够消除教师的孤独感和无助感,为教师提供情感上的支持。此外,只有当信念对自己而言是真实的、清晰的时候,才能与别人交流,才能促进个人化信念的发展。[10]

在协作反思的过程中,要促进深度交流,首先需要勇于真心袒露自我,勇于展示内心的想法,可以通过抛出一些问题或困惑的形式邀请大家帮助解决,要适时鼓励或主动探询他人提供不同的看法,这样才能将群体反思推向深入。其次,要降低习惯性防卫心理,要善于倾听大家的想法和意见,并能针对他人的看法给予积极的回应,当表达不同的观点时,要注意表达的方式,提倡不同看法间的柔性碰撞。再次,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可以衍生出新的问题。当大家的观念或看法存有差异、解决问题的方案产生冲突的时候,就会使问题显性化,就会碰撞出新知识、新问题与新的解决方法。在民主和谐的环境氛围主导下,在一种无拘无束的探索中更容易产生新问题,但一旦民主氛围缺失,教师之间相互敌对,也就难以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了。

四、培养教学反思的方法

1.观察学习:通过反思将他人经验映射到自身

班杜拉将人类的学习分为直接经验的学习和间接经验的学习。显然,观察学习属于间接经验的学习,指的是一个人通过观察示范者的行为形成新反应机制的能力。通过观察教学活动,可以在真实的、具体的教学情境中理解教学、解构教学活动的复杂性、学习教学活动中蕴含的隐性知识,通过反思将他人的实践经验映射到自身。

在观察学习的过程中要有关注的焦点,焦点可以是教学活动中的教学行为/学习行为、课程的结构、对技术的运用、教学方法、学生的反应、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关系等等。观察过程中要记笔记,要采用描述性的语言,避免使用判断性的语言,以便为日后查看提供明确的、客观的参考记录。对于新手教师来讲,尽量确定单一的关注点,可以选用一些简单的记录行为以及行为发生程度的工具,如一览表和Likert量表,有助于帮助他们发展观察能力。随着学习者观察能力的逐步提高,逐渐可以选择较复杂的关注点,可以灵活选用标准和工具,可以用叙事、轶事记录、流水帐、示意图等方式提供更详细的描述。

2.实习课:用反思联结教育理论与实践

实习课为理论在实践中的运用提供了一个演练场,反思充当了一个纽带,通过行动中和行动后的反思,学习者将先前学到的相关教学理论转化为自身的实践性知识,建构个人化的经验。实习课中的教学对象一般是同伴,主要包括微格教学和反思性教学。

(1)微格教学

微格教学以模拟课堂的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职前教师欠缺接触真实教学情境机会的不足,使他们将书斋中获得的理论付诸于行动。它可以帮助实习者在支持性的环境里练习教学方法、技巧,发展一些具体的教学策略,在此过程中,实习者可以及时地获得指导者、同伴和自己的评价。由于是一种面对的人数较少、教学时间较短的模拟教学形式,也会减轻实习者的焦虑感。同时,同伴作为模拟学生,在参与教学过程的同时也在进行着观察学习,并在对同伴的教学过程评价中发展教学评价和教学反思能力。在对教学的评价过程中,可以使用事先制定好的评价量规,也可以共同商议评价量规的制定,其中可以促使大家考虑教学过程中的重要要素,有助于加强对教学的理解,增强主人感并有利于量规的使用。

(2)反思性教学

也称为反思性模拟教学,与微格教学类似,是一种面向同伴的教学方式,目的是促进教学方法的改进和教学效率的提高。反思性教学可以提供全面、客观地分析教学的机会,可以给教学者提供及时反馈以及反思的机会,培养教学者和参与者对教学进行反思的习惯。在这样的活动中可以体会和分享教学经验,形成有利于同伴交流的氛围,提供观察他人教学实践的机会。

3.叙事研究:让反思回归到教育现象本身

教育叙事研究就是对教师日常的专业生活进行描述与反思,它注重教师独特的体验与个体化的思想与行为。教育叙事对反思的意义体现在:它是教师教学实践对象化的过程,这个过程不仅为思维主体建构了反思的对象,而且使思维主体获得一种审视自身的距离,教师通过叙事从自己教学实践中抽身而出,在叙述中沉思自己日常活动中蕴含的个人化的行动和观念,通过追问与诘难,发现叙述话语背后体现的教育学意义。[11]教育叙事是一个基于现象学理论建构起来的反思过程,现象学对现象本身的回归是试图消除固有的理论与观念对事件意义的遮蔽,它关注的是人的情感价值判断,并关注人的意识。教师日常教育教学行动的过程和细节是对教育实践的最真实的现象还原,通过叙事研究达到直面教育现象本身的目的。正如 Ayers所认为的:“探寻教学的秘密就是去发现当时的细节和教师的日常生活;教师是拥有关于教学知识的最丰富、最有用的资源;那些希望理解教学的人必须转向关注教师本身。”[12]通过教育叙事,我们可以探询教师个体化的思想和观念,并在将这些隐性知识显性化的过程中,重构教师个体化的实践知识和智慧。

(1)反思日记

波斯勒强调更多的学识来自于对经验的反思而不是经验本身。反思日记可以帮助反思者系统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工作状态、个人的专业发展和信念与价值观,使得教学者的实践与个人的信念、价值观联系起来,当反思者掌握了日记写作的方法并且得到了针对反思内容的有意义的反馈时,才能达到真正的反思效果。

反思日记的内容可以是一次教学活动,也可以是一段时间发生的事。一般会描述事件的情节,对事件做出解释和说明,运用相关理论分析原因与影响因素以及可能造成的影响,还可以记录通过事件联想到的关联事件和问题以及从中学到的东西,并尝试从事件中分析个人的信念和价值观,还可以针对事件做出假设,提出可能的改善方案。为了保证日记能够真实、客观地反映教学现实,最好在事件发生后及时进行记录。

(2)自传

写自传,然后对故事的含义、相关因素进行反思,可以促进教师对过去的经验进行分析,帮助他们认清自己对教学的观点以及观念、态度的变化,这些是在他们的信念、目标、感悟以及生活中与人的交往等基础上形成的,它们在故事情节中呈现出来。自传使教师反思当前的经验,进而能够更加理性地处理问题。长此以往,将促进教师的自我认识、个人成长以及专业发展。霍尔特-雷诺兹写到:“通过写自传,经验被具体化了,更有助于理解;使学习者呈现他们的观念、目标以及对‘什么样的教学是好的教学’的看法。”奥尔森认为,学习者的行为反映了他们的文化背景,而学习者的自传反映、影响他们所处的文化背景(当然,同时也被影响)。[13]

(3)案例分析

由于教学的复杂性、课堂观察时间的有限性以及系统观察教学的必要性,案例分析成为了教师教育领域中的有效做法。案例是教师教育教学经验的浓缩,来源于现实教育教学情境中的疑难问题,具有典型性,通过对案例中教育教学事件的分析和决策,可以为教师在现实教学情境中处理真实问题积累经验。案例分析的方法为教师提供了一种在短期内接触并处理大量教育实际问题的机会,通过鲜活的、具体的案例让教师身临其境,间接获得处理各种教育问题的经验。

案例的撰写要注意几点:第一,要以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进行记叙;第二,要详细描述真实的教学事件,记叙尽可能多的细节;第三,记叙时要采用生动、活泼的描述性语言,不要加入个人的推断;第四,对教学事件的描述要完整,要有事件发生的具体过程;第五,案例中的事件要含有问题或疑难情境,最好是有多种解决方案、需要分析者进行决策的问题或情境。案例的分析评论是案例的精华所在,分析评论就是运用先进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围绕案例的主题评析成功或不足之处,针对教师外显的教学行为分析其内含的理论依据,进而提炼出具有普遍意义的新理念、新观点、新策略,给人以启示。[14]

4.行动研究:将反思嵌入真实的教育情境

澳大利亚学者凯米斯(S.Kemmis)认为,“行动研究是社会情境中的实践者为了提高对所从事实践的理性认识,改善他们的实践活动及其所处的社会情境而进行的自我反思的探究形式。”[15]由于教育实践具有情境性、不确定性,所面临的问题是复杂的、多变的、独特的,埃利奥特从解释学的立场出发进一步强调“没有教师对情境理解的发展,就不可能改进实践情境。”[16]因此,教育中的行动研究就是反思性实践者在具体的、真实的、不确定的教育情境中不断框定问题并解决问题,以改善教育实践的反思性对话过程。

通过行动研究,教师从技术理性转移到审视教学过程,将注意力从教学技能转移到批判性地思考教学实践和其中蕴涵的原理以及它们的替代方案,不再毫不怀疑地依据课本进行教学,而是更加关注后果和教学情境中的问题(比如学生的需要),更加关注策略、方法以及模式的恰当运用。在此过程中,教师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通过反思获得个体性的实践知识,增强了对教学的深入思考;深化了对教师角色的认知;增进了对理论、观念与实践之间差距的认识;更加关注学生,对学生需要的感知更加敏锐。长此以往,行动研究将帮助教师形成反思、问题解决的行为习惯,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最终将更好地改善教育实践。

实施行动研究,第一步是要界定问题,问题应该来自教师的困惑或者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同时应确定核心问题和相关问题;然后,确定目标以及实施每一步骤的原则,这些原则将就研究中的一些伦理道德问题给教师提示,同时包括一些用于问题解决的干预措施;通过各种途径(如现场记录、访谈、社会关系网图、学生作品、录音、录像、观察等)收集数据。第二步(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是数据分析。它主要对研究中所得到的数据进行解释,用来判断干预措施的作用。最后一步是应用研究结果并考虑下一步的研究。[17]

5.构建反思共同体:为反思营造广域的对话空间

反思的目的是为了教师能够更好地理解教学、实现自我认知、促进自我发展。但我们往往是通过观照他人对自我行动的反馈来认识自我、建构自我的,他者是自我建构的一面镜子。正如范梅南指出的,“正是常常在与他人的对话中我们能够最好地对一个具体情境的意义进行反思。”[18]反思共同体中应该包括教育研究者、同行教师和学生。教育研究者可以为教师提供理论上的援助,同时也可以从教师那里获得实践的第一手资料,共同在教学研讨中受到启发;同行教师可以形成学习小组,共同学习,共同发展;学生可以为教师提供教学的反馈,有助于教师站在学习者的立场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和观念。这种结构层次为教师的反思活动营造了一个广域的对话空间,在这个空间中,具有不同背景的认识主体提供了对教育教学实践的不同认识和不同理解,形成多元对话空间,在不同观点和理念的砥砺和竞争中,寻求对具体教育教学实践情境的理解,提高教学实践行动的合理性和有效性。[19]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以坦诚的态度将自己的课堂向研究者和同行开放,在反思共同体的深度交流和柔性碰撞的过程中,可以在更广阔的背景下看问题,并将想法、观点与行动联系起来。在反思共同体中,要提倡参与者之间的平等和民主,建立个体之间相互信任的、健康的文化氛围,保证交流和讨论在轻松、自在的状态下进行,才能对问题进行细致深刻的分析,才能促进反思走向深入。有效地反思共同体会保证反思的连续性,确保充分的对话时间,会使个体质疑并改革那些对学生无效的做法,并经常研究新的教学观念,会对教育教学实践始终保持开放的好奇心,包容各种不同的意见,共同致力于学生的成功和健康成长,通过问题解决、建设性的批判、反思以及辩论形成团队意见。

[1] Zeichner,K.M.,& Liston,D.P.Reflective Teaching:An Introduction[M].Mahwah: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1996:60.

[2]徐炳嵘.教学反思:教师专业成长的阶梯 [J].江苏教育研究,2013,(11):70-74.

[3][7][8](美)约翰·杜威.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 [M].姜文闵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4]顾泠沅.关于教师专业发展案例研究 [J].课程·教材·教法,2004,(1):68-71.

[5]徐碧美.追求卓越——教师专业发展案例研究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284.

[6]傅建明.教师专业发展——途径与方法 [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40.

[9]郭俊杰,王佳莹.教育技术:一种博弈的思维方式[J].现代教育技术,2009,(8):9.

[10]申继亮.教学反思与行动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71.

[11][19]陈国庆.论教师教育反思的策略 [J].教育探究,2007,(12):20-23.

[12]Jack Martin.Autobiographical memory,experiential understanding,and knowledge about teaching [J].Teaching& teacher education,1999(4):421-427.

[13][17] Germaine L.Taggart,Alfred P.Wilson. 提高教师反思力50策略[M].赵丽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136.178.

[14]陶西文.教学案例撰写“六要” [J].教学与管理,2012,(12):33-34.

[15]Carr,W. & Kemmis S.Becoming Critical:Education,Knowledge and Action Research[M].Deakin University Press,1986:162.

[16]McKeman,J.Curriculum Action Research:A Handbook of Methods and Resources for the Reflective Practitioner,Kogan Page,2nded.1996:30.

[18]马克斯·范梅南.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M].李树英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154.

猜你喜欢
经验情境过程
2021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情境新颖的概率问题
描写具体 再现过程
临终是个怎样的过程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2018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收获最大的是哪些,为什么?
Can lucid dreams kill you?
当你遇见了“零经验”的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