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的内涵、重点及对策

2014-12-03 13:37
山东社会科学 2014年11期
关键词:城乡社区农村

闫 平

(济南社会科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2)

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是党中央顺应现阶段科学发展新形势、人民群众新期待对我国文化建设做出的重大决策。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深刻阐述了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的极端重要性,指出:“增加农村文化服务总量,缩小城乡文化发展差距,对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具有重大意义。”党的十八大将“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作为“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部署之一,提出“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相比对经济增长的重视,各地对文化建设尤其是对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忽视问题。当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之后,文化对于经济发展全过程的渗透速度日益加快,文化建设以及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就显得尤为迫切,因此,党中央提出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战略正当其时。然而,如何理解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的重点是什么?推进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有哪些切实可行的路径?对于这些问题,目前国内学界讨论得还比较少。澄清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这一概念的内涵是研究城乡文化建设问题的理论前提,在此前提下,才能抓住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的重点,寻找到推进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的有效方法。

一、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的内涵

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是一个看起来很平常的概念,其中却蕴含着丰富的内涵。

(一)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是“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具体表现

所谓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指政府在公平正义价值原则的指导下,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基本的、大致均等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孙春晨:《公平正义:社会建设的价值基准》,《桂海论丛》2013年第1期。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这一新理念;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必须注重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2011年,全国人大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改善民生,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要求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理念和标准来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社会建设;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注]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4-15页。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总体实现,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具体目标。文化属于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范畴,面对我国城乡文化发展不平衡的现实国情,在文化领域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维护和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利的客观要求,只有城乡文化一体化得以充分发展,才能更好地体现公平正义的价值理念,才能进一步提升社会文明进步的总体水平。

(二)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不是城乡文化的均质化,而是有差别的均衡化发展

虽然缩小城乡差别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而且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但不可否认的是,城市与乡村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依然存在着较大的差别,在文化领域,这样的差异性更为明显。在追求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当代,城市文化代表的是一个社会的精英文化和主流文化,城市集聚了绝大多数的文化人才、文化产品和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然而,对于自古以来就以农业社会为特征、至今农业人口仍然占大多数的我国而言,城市文化并不能反映我国整个社会的文化生活状态,城市文化也不可能取代乡村文化。一个容易观察到的事实是,乡村的节日文化、仪式文化、家族文化以及人际交往文化等习俗文化就明显不同于城市文化。上世纪50年代,美国人类学家雷德菲尔德(Robert Redfield)在《乡民社会与文化》一书中,将自在自为地存在于乡村生活中的文化称之为“小传统”文化,以此与精英化的城市“大传统”文化相对照。[注]宋雷鸣:《论大传统和小传统概念的时间意义》,《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描述和阐释城乡文化之间的差异是人类学家文化研究的主题之一,人类学家的研究成果确证了城乡文化在呈现方式和精神内涵上的不同。因此,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绝不是说乡村文化要向城市文化看齐、要以城市文化为蓝本,也不应该以城乡文化的均质化为目标。从文化多样性的角度来说,城乡文化其实也不可能依照完全一样的内容和模式发展。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的实质是在保持城乡文化特质差异基础之上的均衡发展,从而形成城乡文化相互支持、互为补充的和谐发展局面。

(三)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的实践平台是城乡社区文化建设

作为人的社会生活的公共空间,社区是社会成员获得基本公共服务的重要场所。社区文化指的是在特定区域内,社区共治主体在社区建设实践中共同创造的具有本社区特色的精神财富及其物质形态,包括社区居民的行为模式、民间习俗、价值观念等文化现象,以及满足社区成员精神需求、活跃社区文化生活的公益性社会文化活动。社区文化本质上是一种家园文化,具有公共性、开放性和群众性的基本特征,它以突出的价值导向性、情感归属性、行为引导性和教育实践性,越来越体现出对社区居民素质的影响和对社区整体建设的推进功能。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不是一个空乏的概念,它必然体现在城乡社区文化的建设之中。城乡文化建设需要政府的政策保障和财力支持,但是,就文化建设的主体能动性而言,城乡居民对文化建设之于个体幸福生活重要性的理性自觉是文化建设更为根本的动力之源,因为只有当人们有了一定的文化自觉之后,才可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文化活动。城乡社区文化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自由、自主地投身文化活动的有效平台。依托于城乡居民的文化自觉,城乡社区的文化自治就成为可能,而城乡社区的文化自治在不断满足社区居民文化需求、保障社区居民基本文化权益的同时,也成为促进城乡文化一体化的展示和实践平台。

二、农村社区文化建设转型是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的重点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面改革已进入“深水区、攻坚期”,社会矛盾和利益冲突呈现出多头并发态势,城乡文化发展的不平衡即是其中的一种表现。美国当代经济学家加尔布雷思(J.K.Galbraith)曾经提出好社会的基本标准:“在好社会里,所有的公民必须享有个人自由、基本的生活水准、种族和民族平等以及过有价值生活的机会。”[注]加尔布雷思:《好社会:人道的记事本》,胡利平译,译林出版社1999年版,第3页。加尔布雷思所阐述的“好社会”,即公平正义的社会。“好社会”不仅应保障全体社会成员基本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而且还要给民众提供包含文化服务在内的基本公共服务,使其在物质生活满足的同时享受到精神层面的快乐,过上有价值和有尊严的生活。我国城乡文化发展的不平衡已经导致了乡村文化生态的恶化,导致了乡村居民文化的匮乏。因此,在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中应以农村社区文化建设为重点,针对我国目前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现状,转型势在必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社区文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为提升城市文明形象、改善居民生活质量、优化居民发展环境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由于我国城乡二元结构制度的限制,城市社区文化得到了更多的公共资源和政策支持,而农村基层社区的公共文化资源总量偏少,严重制约了农村文化建设的开展,尤其是村民委员会、村民自治小组对外部人、财、物等各种资源的整合能力和社会化服务能力较弱,使得农村社区文化以及大多数“城中村”社区[注]从社会管理的角度看,“城中村”社区是城市规划区内未完全向城市转型的农村社区,它是城镇化快速推进下的产物,属于一种由农村社区向城市社区管理体制逐步转型的过渡性社区。文化建设滞后,无法满足农村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将农村社区的文化现状放在城乡文化一体化的发展目标下考量,无不显现出农村社区文化建设转型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一)农村社区文化建设转型是改变文化生活领域城乡二元结构、缩小城乡文化差别的现实选择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城乡二元结构带给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些深层次矛盾逐步显露出来,可以说,城乡二元化体制给农民基本文化权益带来了一定的歧视性侵害,已成为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社会公平正义、农村文明衍化的瓶颈。消除文化领域的二元化结构,既需要国家政策的完善和支持,也需要在农村社区文化建设中引入新的理念和措施,从而保障农村弱势群体的基本文化权益,维护全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开展农村新型社区文化建设,可以为整合城乡文化资源搭建平台提供新的机制,促进文化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文化服务向农村覆盖、科学文化技术向农村扩散、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让农民尽可能多地享受改革发展和文化建设成果,这是开创城乡文化一体化新局面、实现社会公平和谐发展的客观要求和现实选择。

(二)农村社区文化建设转型是解决“三农”问题、提升农民生存技能的客观需求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困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核心问题。破解“三农”难题的重点之一在于大量减少农民的数量、大量吸纳农村的剩余劳动力。要根本解决这个问题,唯有提高人口素质和技能,大力创造农民就业机会。当前,农村越来越多的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自然会促使农民在就业选择、经营方式以及思想观念、生活方式上发生深刻变化,自然会促使农民、进城务工人员自觉地提高自身独立意识、选择意识、维权意识和社会参与意识。农村社区文化建设转型的目标就是要站在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高度,不断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当前应紧紧抓住和利用好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的战略机遇,通过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转型,采取多种措施,培育有道德、讲文明、有技能的新型农民,提升现代农民的文化形象。

(三)农村社区文化建设转型是推进“城中村”改造进程、拓展城市发展新空间的有力保障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以及撤镇建街、撤村建居等区域规划调整的不断实施,农村社区建设成为各级政府的一项重要任务,尤其像“城中村”改造这样的城市空间拓展、功能延伸的工程,绝不是平房变楼房那么简单。“城中村”改造除了改善居民住房条件、提升城市功能形象外,还可通过加强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有效盘活存量土地,拓展城市空间,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改造后的“城中村”社区将是集商贸、餐饮、服务、住宅等功能于一体的复合型新型社区,相应的基础配套设施、基本公共服务、社会保障和居民就业服务等功能也应进一步得到完善。这一系列改造工程的最终目的是达到城乡人口、资源、环境、发展四位一体的相互统筹,实现区域生态环境的友好发展,这就为农村社区文化建设转型提出了更高更深层的要求。农村社区文化建设必然要强化社区自治主体的主人翁意识,使其担当起社区转型建设的重任,积极配合社区管理进行配套规划、集中安置、整体搬迁以及完善功能、自治管理、促进发展等项工作,从而保障城市与乡村在空间结构上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四)农村社区文化建设转型是顺应城镇化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坚强支撑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以“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作为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发展的战略决策。城镇化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经过程,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它一方面表现为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转移和第一产业人口向二、三产业的转移,以及由此引起的城乡结构变化;另一方面表现为城市文明的扩展和城乡文化的融合。”[注]蔡武:《城镇化不能只有物质经济的现代化》,《中国文化报》2013年3月11日。因此说,城镇化离不开经济的转型、社会的变迁和文化的融合方面的协同发展,其最终结果应该是城市物质财富创造能力与精神观念完善程度的和谐统一,是人类文明传承与文化重建的和谐统一。城镇化背景下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文化形态,将是以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融合吸取现代文明与文化成就。要想顺应城镇化的社会发展趋势,达到城乡文化的交融,应立足于农村文化建设,发挥新型农村社区文化在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制度以及思想观念、伦理道德等文明建设中的根本作用,唯有以推动城乡融合的文化建设为先行力量,才能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夯实城镇化的根基。

(五)农村社区文化建设转型是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统筹城乡文化协调发展的根本途径

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是现阶段农村社区居民的迫切愿望。随着农村社会转型步伐的加快,一方面,农民的利益诉求复杂多样,对公共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另一方面,农民的基本公共需求已经超出家庭生活范围的层次,逐渐向社区参与、经济自由、民主政治、精神生活、个人发展和集体合作的更高水平递进。然而,面对社会现实,缺乏足够心理准备和技能储备的农民,难掩在市场经济面前的迷茫和失落。为了满足越来越多的农民对包括文化权益在内的基本生存发展权益的追求,除了政府构建广泛而深入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外,农村社区通过提高自身文化建设的水平,能够更加便于广大农民获得城乡大致均等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让均等化的文化服务充当支撑农民文化消费有增长、日常生活有尊严、公共事务有参与、个人发展有依托的载体。

三、推进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近年来,我国各级政府高度重视社区文化建设,城乡社区文化设施数量和质量上均有大幅度改善,社区文化阵地和文艺团队不断壮大,群众文化活动创出新途径,全社会社区文化建设水平普遍得到提升。但是,基于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的要求,社区文化建设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就城市社区而言,存在着如下主要问题:社区文化建设对政府依赖性较大,社会化程度低;社区文化建设经费投入不足;社区居民参与文化活动的主动性不够;社区文化建设队伍整体水平尚低;社区文化建设管理的制度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就农村社区而言,一是对文化建设的认识不够深刻,重经济、轻文化的现象较为普遍,忽视文化建设对于社会各项事业制度创新的价值意义;二是农村文化管理体制不健全,财政经费支持力度不够,普遍存在“重形式轻效果、重一次性投入轻后期管理”的现象。如政府一次性投入兴建的文化大院、文化资源共享工程电子阅览室之类文化设施,因没有后续活动经费的跟进以及缺乏应有的管理,导致设备落后、图书陈旧,无法正常开展活动,这种司空见惯的现象严重影响了农民参与文化活动的热情;三是农村文化发展的潜力挖掘、资源整合、设施功能作用发挥得不够,造成活动内容和形式难以满足农民的需求;四是反映农村生活、为农民所接受、积极引领农民精神生活的文艺作品匮乏等等。针对城市和农村社区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上述问题,在实施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的战略进程中,提升城市社区文化管理水平、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文化管理体制已是形势所趋、现实所需。

(一)以城带乡、城乡互动,统筹建立城乡一体的社区文化管理体系

统筹城乡之间的社区文化建设与管理,是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基础工程,是提高公民幸福指数的民心工程。必须转变过去重视城市社区文化建设、忽视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做法,以城乡社区文化统筹为宗旨,创新社区文化管理方式,逐步建立城乡一体的社区文化工作组织领导机制、政策与规划、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及文化人才培养机制。

1.建立城乡一体的社区文化建设管理领导机制。构建城乡文化一体化格局是一项长期、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加以科学、规范、有序的指导,认真对照标准找差距、设目标、定措施。建议成立由党委宣传部门牵头,人社局、文广新局、文联、教育局、卫生局、体育局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城乡社区文化建设管理领导机构,定期召开会议,研究部署统筹协调全市城乡社区文化建设管理工作,以开展试点示范社区建设为抓手,推动城乡新型社区文化建设管理工作的全面铺开;开展“城乡互动、结对共建”活动,组织机关、企事业单位等社会力量与社区结对帮扶,形成一对一的帮扶共建机制,在继续开展“三下乡”活动基础上,鼓励文教卫体等单位面向农村提供流动服务及网点服务。按照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切实把支持农村文化建设作为创建文明城市的基本指标;建立健全以基层社区党组织为领导、以社区居委会为责任主体、以社区服务性组织和文化志愿者队伍为补充,责任明确、协作互助的社区组织网络,保障社区文化工作健康有序开展。将城乡社区文化建设纳入各区、街道办事处工作责任目标进行检查考核,定期通报,充分发挥各级各部门开展社区文化工作的积极性。

2.科学制定城乡一体的社区文化发展规划。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社区文化要真正成为增强居民凝聚力的载体,就需要建立一个文化机能中心和有利于社区居民交往的空间。为此,应当顺应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结合城乡建设总体规划和城市改造(包括“城中村”改造)工程的推进,科学、合理、统筹规划城乡文化设施建设,推动县( 区) 、乡( 镇) 、村公共文化设施和场所建设,调整优化城乡社区文化设施的空间布局;有效配置城乡文化资源,以乡镇为重点,大力开发农村特色文化资源,在内涵和品质上形成“以城带乡,以乡促城”的文化发展模式,因地制宜培植具有地方特色的乡土文化;促进城乡文化交流,以城市文化辐射带动农村文化,或将农民文化艺术引入城市,推进城乡社区文化一体化格局的形成。

3.构建城乡一体的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党的十八大再次重申,文化建设只有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才能反映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本质,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最能体现文化民生理念,也最易于百姓均等、便利地接受政府提供的公益性、基本性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在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制度建设上,应切实贯彻公平正义的原则,保障城乡居民享有同等的基本文化权益。社区应加强与文化建设有关单位的协调,不断改进和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方式和水平。2012年初,民政部出台了《关于促进农民工融入城市社区的意见》,这是我国首次从国家层面提出促进农民工参与社区生活的具体部署,为此,各级政府应着力构建以社区为载体的农民工文化服务平台,方便农民工进入社区公共文化空间,踊跃参与社区文化服务活动,促进农民工从心理上和生活上真正融入社区、融入城市。

4.实现城乡一体的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提供方式。增加农民文化服务总量、缩小城乡文化发展差距,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农村文化产品和服务提供方式问题。为此,既要统筹城乡文化政策支撑和文化体制改革,又要统筹城乡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市场管理,加强农村县域文化产业建设,推动乡村旅游文化产业、民间工艺文化产业、民俗文化产业的发展,全力抓好文化项目建设,为繁荣农村文化注入活力;鼓励艺术家深入农村,为农民创作喜闻乐见的原创艺术作品,加强农村文艺创作人才的培养以及队伍建设,建立农村文化建设的人才梯队,多管齐下帮助农村社区文化快速转型、健康发展。

5.推进城乡一体的社区文化活动场所及服务规范化建设。社区文化办公场所与文化活动场所是社区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内容,是社区党组织、自治组织开展社区工作和服务居民的良好平台,也是社区文化管理转型提升的有效载体。针对目前城乡社区文化办公用房及文化活动场所普遍达不到标准的情况,应按照“先城后乡,以城带乡”的工作方针,坚持“服务区域最大化、办公区域最小化、社会效益最优化”的原则,力争按照统一的规划设计、内部要素设置、工作制度等标准,完善城乡社区文化办公场所、社区公共文化设施,体现文明社区、和谐社区的发展理念。同时,适当提高城乡社区文化管理人员的待遇,按照国家规定给予农村文化专干落实岗位编制,解除这部分人员的后顾之忧,保障其做好基层文化服务工作的主动性。

(二)按照新型社区文化建设的目标,各级政府应为农村社区文化转型发展创造条件,引导农民广泛参与社区文化活动,创新农村文化市场管理和运行机制,加强农村社区的环境文化建设

农村社区文化建设存在着起步晚、基础弱、矛盾冲突多等问题,一些农民的文化素质偏低、观念滞后,部分农村社区缺少和谐的文化氛围、制约了农村社区文明程度的提高;新兴的“城中村”社区居民以及进城务工人员,虽然生活在城市,但对所在的城市缺乏热情、对“新市民”的身份缺乏认同,长时间难以融入城市生活的问题比较突出。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培育和造就新型农民,必然是一个乡村文化形态和村民精神状态的重塑过程。而构建农村新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文化方式,实现新型社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治安良好、生活便利以及人际关系和谐”的目标,最根本、最具体、也最艰巨的任务是农村社区居民综合素质的提升。因此,应当紧紧依托农村社区文化建设活动的开展,实现农村社区文化向新型社区文化管理体制机制的转变,发挥好农村社区文化建设凝聚、沟通、引导和规范农村社区居民生活态度和行为的功能,尽快提升农民的综合素质和社区文明程度。

1.遵循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的政策要求,在资金投入、产品供给、设施建设和制度保障等方面为农村社区文化转型发展创造条件。各级政府应通过检查和落实,保障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到位,从强化农村社区基础文化设施建设入手,以增加农村文化服务总量为重心,加快打造城乡一体联动的文化建设服务平台。比如目前大多数“城中村”社区依然沿用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社区管理较为混乱,基础文化设施及文化活动匮乏,农民居民的文化权益得不到应有保障。应当按照城乡文明共同进步发展的要求,努力缩小城乡文化差距,结合农村社区的文化传统和文化资源,制定易于操作的农村社区文化建设中长期发展规划,让农村居民切实感受到农村文化建设带来的益处,提高其开展文化建设和参与文化活动的自觉意识和主动性。

2.引导农民广泛参与社区文化活动。利用各种载体,引导农民广泛参与社区文化活动,既满足社区居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和争做文明村民的心理需求,又增进农村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激发对建设家乡、建设城市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努力创新农村综合文化服务网络建设管理模式,尽早建立农村“20分钟文化生活圈”,通过广泛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楼道文化、广场文化、庭院文化活动以及开辟健身园地等,广泛发动农民参与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文体活动,营建社区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氛围;通过法律法规的宣传普及以及道德规范、习俗文化的引导教育,提升农村社区居民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方式;通过文化志愿者组织以及各类民间组织提供人性化和个性化的文化服务,搭建社区居民交流沟通、互助友善的平台,在文化娱乐中培育农民的现代化文明素质。

3.创新农村文化市场管理和运行机制。良好的文化市场管理与运行能够在帮助人们树立文明、健康、科学生活理念的同时,形成文化可持续发展的消费理念,扩大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文化消费不仅取决于经济支付能力,还取决于欣赏水平、参与方式及道德水准,这一点在农村文化市场建设中尤其需要加以重视。建立繁荣有序的现代农村文化市场,在满足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式的文化生活需要的同时,要注重加强文化市场的全方位监管,进一步充实县级及以下文化市场的行政执法队伍力量,让庸俗、低俗、媚俗文化在农村没有市场;通过完善的文化市场实现文化资源的优化配置,用创新的市场机制引导文化市场繁荣;要坚持维护文化多样性原则,加强对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开发,将地方特色突出的农村精品文化产业化,促进其走出地域,走向全国市场,乃至参与更广范围、更高水平的文化传播与交流。

4.加强农村社区环境文化建设。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一定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居住环境的优劣,影响人口素质、身心健康以及生活方式,社区环境质量的高低决定着社区管理水平和居民的生活品质,决定着地域空间文化生态的良性发展。农村社区的环境文化建设应该从改善乡村人居环境着手,一是把生态文明建设与农民素质教育结合起来。改变陈规陋习,不断提高农民的道德素养和文明素质,激发广大农民“关注环保、参与环保”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村民树立环保意识,倡导生态文明,鼓励绿色消费。二是把生态环境建设与农村社区经济生产发展结合起来。依据农村资源优势、环境容量、生态状况等要素,大力发展绿色生态农业、观光休闲业、农村手工艺产业等,以绿色产业和文化产业带动农民致富。三是把农村生态文化建设与社区文化建设结合起来。既要统筹城镇化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又要兼顾自然村落文化景观的保护和文化脉络的传承,尊重农村居住区域的文化生态和实际需要,让新型城镇化与美丽乡村建设优势互补、互为发展。

猜你喜欢
城乡社区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促进城乡融合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社区大作战
在城乡互动融合中推进乡村振兴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让城乡学子同享一片蓝天
品质提升 让城乡风貌各具特色
影像社区
影像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