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路线视域下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治理

2014-12-03 12:28罗志佳
贵州民族研究 2014年8期
关键词:少数民族群众

罗志佳

(陕西师范大学,陕西·西安 710062;昌吉学院,新疆·昌吉 831100)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公报中,党中央将加强社会治理创新体制作为一个新鲜命题郑重提出,并指出:国家治理体系要加强党委领导,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参与,确保人民安居乐业,反映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1]这凸显了人民群众在社会治理中的重要地位,人民群众既是社会治理的参与者,又是社会治理的受益者。新时期,“治理”以其“多元、民主、合作、互助”的特质代替“统治”成为国家使用公共权力维护地区稳定与发展的手段。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成败关乎祖国的千秋大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大局中重要的战略问题。在多民族、多宗教且具有多元文化特征的少数民族地区,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就可以做到以实现少数民族地区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目的,调动各族人民群众建设少数民族地区美好家园的积极性和热情,化解少数民族地区存在的各种人民内部矛盾,加强人民群众的社会治理主体地位,从而达成以人为本的社会治理体制全新局面。

一、坚持群众路线,就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少数民族地区社会治理,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

党的群众路线是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得出的宝贵经验,是党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是党与群众联系的重要方式。党的群众路线思想形成于党创立初期,成熟于延安时期。在党面临危机和困难的时候,群众路线一次次挽救党和国家的命运。毛泽东作为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最早提出了群众路线并对其进行了充分论述:“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2](P854-855)

这一思想包含以下假设:首先,党是人民群众的政策引导者、舆论宣传者、意见集中者和行动执行者。其次,人民群众的意见是十分宝贵的,但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人民群众的意见是不完善的,需要被集中并接受考验。再次,党和人民群众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是十分必要的,只有在一次次的互动中,才能得出对于中国道路的真知灼见。在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治理层面,就是要坚持党委领导社会治理、人民群众成为治理主体以及建立畅通无阻的舆论宣传和利益表达机制,而最首要的就是坚持党的领导和政府的主导作用,以马克思主义武装全党。

少数民族地区是多民族、多宗教、多文化的地区,历代王朝治理少数民族地区的历史都验证了其治理的艰巨性和复杂性。而自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站起来,治理少数民族地区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和成绩。如今,我国的各个少数民族地区已经旧貌换新颜,这深刻说明了一个道理: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道路,才能保证少数民族地区的稳定与发展。

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引导少数民族地区铺开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的全面治理体系。在经济方面,中国共产党坚持改革开放,加大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投入,实施了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扶贫开发政策,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农业、工业、贸易、金融都实施优惠政策,极大地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在政治方面,中国共产党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始终坚持国家利益为首,树立党和国家在各族群众中的权威,培养少数民族优秀干部,广泛扩大民主渠道,培养少数民族地区人民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形成对自我身份、中华民族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认同,实现党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整合;在文化方面,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少数民族地区传统文化和本土文化,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少数民族地区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精髓,克服错误观念,抛弃糟粕文化,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多元文化的整合,以少数民族地区现代文化为引领形成各族群众的文化认同。党治理少数民族地区的目标就是实现少数民族地区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群众路线是党最根本的组织路线和政治路线,也是党最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的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路线,坚持党的领导不动摇就是坚持群众路线的最基本前提。

二、坚持群众路线,就是要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鼓励生活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各族人民群众主动参与社会治理实践中来

群众路线是党的“传家宝”,关于这一观点最通俗、最直接的表达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4](P328)要发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过程中,就要做到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中发挥主人公作用,自觉参与社会建设,主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社会治理必须坚持人民当家做主,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在区情较为特殊的少数民族地区,应做到以下两点:

(一)坚持少数民族地区各族人民群众的主体平等性。群众路线伴随党的全部革命与建设历程,不仅是党的工作方法和思想观点,也是党的组织路线和政治路线。新时期,党的群众路线之价值基础由民本转向人本。国家治理转型关注基层个人,以人为本,关注主体的个体意识和主动精神。治理少数民族地区,要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就要注重各族人民群众的主体平等性。

少数民族地区的各族人民群众是治理少数民族地区的主体。生活在少数民族地区的人们往往有不同的民族、宗教信仰、文化基础和生活背景,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国家,一个共同的生活家园,因此,少数民族地区各族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少数民族地区美好家园的目标和动力是一致的。党治理少数民族地区要充分尊重少数民族地区各族群众的风俗习惯和民族传统,发挥不同民族的特长,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的积极作用。2010年5月17日,胡锦涛在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加强对宗教界人士的教育培训,培养一批政治上靠得住、宗教上有造诣、群众中有威信、关键时刻起作用的爱国宗教代表人士和骨干力量。”[5]爱国宗教人士在多民族、多宗教的少数民族地区必将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和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党治理少数民族地区,培养少数民族的优秀干部和人才十分重要。他们熟悉本民族的风俗习惯、民族语言,有多年的本土生活经验,“少数民族干部,是党和政府联系少数民族群众的重要桥梁和纽带,是做好民族工作的重要骨干力量。”[3](P908)

另外,少数民族地区以外的爱国人士和建设者也是治理少数民族地区的主体。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通过多种优惠政策和倾斜政策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政治进步和文化繁荣,其中,以西部大开发、对口援疆和扶贫开发为代表。对口援疆是党对少数民族地区最直接、最有针对性的优惠政策。党中央历来非常关心新疆的稳定与发展,于2010年3月及5月分别召开了全国对口支援新疆会议以及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自此,19个省市对口援疆计划全面铺开,这是历史上中央对少数民族地区支援范围最广、力度最大的一次。无论是产业合作还是项目合作,对口援疆包括对少数民族地区在人才、物资、智力等多方面的帮助。新一轮的对口援疆以结对子为桥梁,结合多种扶助方式,以解决被支援地区的实际需求为目的,为新疆的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添砖加瓦。对口援疆使疆内外群众以及各个领域的人才都加入了社会治理的主体,面对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大好时机,我们要克服困难,迎接挑战,抓住机遇,用好机遇。

(二)完善利益表达渠道,加强沟通机制,建立畅通的少数民族地区社会治理系统。新时期,“治理”的“多元、民主、合作、互助”特质不仅要求治理主体的主动性、参与性和广泛性,还要求治理中介的多元性、畅通性和有效性。而后者就是要做到建立从群众中来的民意表达渠道、建立到群众中去的民主决策体系以及建立相信群众、依靠群众的群众监督体系。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为民所想,最大程度地保证人民当家做主,人民群众真正参与社会治理。

党治理少数民族地区,应当建立从群众中来的民意表达渠道。少数民族地区多民族、多宗教、多文化的历史与现实使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群众显现出多元性的利益需求。因此,党和政府要在少数民族地区建立以地方人民代表大会为核心、以政府的下属机构(如工会等)为支持,以舆论宣传机构(如电视、广播、报纸、杂志、互联网等)为辅助的网络式民意表达渠道。尤其是在少数民族地区的部分边远地区和农牧区,党要保证最基本的民意表达渠道畅通,使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民群众,无论是什么民族、宗教、职业、地区、文化背景、风俗习惯,都有相同的民意表达平台,都能行使作为人民主体一员的治理权利。

党治理少数民族地区,应当建立到群众中去的民主决策体系。党要“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完善重大决策的规则和程序,通过多种渠道和形式广泛集中民智,使决策真正建立在科学、民主的基础之上。”[3](P282)目前,少数民族地区各族群众已经以听证、群众智囊团等方式参与党的决策,保证党的决策科学性和民主性。但是,与全国的政治形势相比,少数民族地区的民主进程相对落后,在参与的广度上和深度上还有努力的空间。少数民族地区各民族应发扬本民族的语言、文化、风俗优势,这样更能够对党治理少数民族地区的各项决策提出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合理意见。

党治理少数民族地区,应当建立相信群众、依靠群众的群众监督体系。强化群众的民主监督,是现代政治体系的标志。人民群众可以通过信访、公示等制度监督党和政府的行为,也可以充分行使申诉、控告、检举等权利,或者通过行政问责制度对党和政府的行为提出疑问。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政治、文化落后,民主进程滞后,常有政府不作为或办事效率低下现象;部分群众监督意识薄弱,思想观念落后,主观上无法参与民主监督;少数民族受语言、文字、受教育程度、文化背景等限制,缺乏有效监督的能力。因此,党治理少数民族地区要加大少数民族地区的财政投入,加强政治民主的政策宣传,充分考虑少数民族的特殊需求,建立畅通、有效的群众监督体制。

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传家宝,伴随党走过了中国革命的蹉跎岁月,也伴随党经历了建设社会主义的多舛年华,即将伴随党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党一直关怀少数民族地区的稳定与发展,新时期,党以治理替代统治处理少数民族地区问题,实际上就是突出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强调人民广泛参与治理,就是对党的群众路线一以贯之的具体表现。而中国共产党唯有坚持群众路线,以党的领导为核心,鼓励和支持人民群众参与少数民族地区治理,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党的领导作用,调动少数民族地区各族人民建设少数民族地区美好家园的热情,向建设和谐与美丽少数民族地区的目标勇敢迈进。

[1]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3-11-12.

[2]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

[4]江泽民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5]胡锦涛.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N].人民日报,2010-5-17.

猜你喜欢
少数民族群众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云治理”要贴近群众
多让群众咧嘴笑
托起滩区群众稳稳的幸福
少数民族的服装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