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佐萍YING Zuo-ping;吴志华WU Zhi-hua
(①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杭州 311231;②绿城物业服务集团有限公司,杭州 310012)
(①Zhejiang College of Construction,Hangzhou 311231,China;②Green Town Property Service Group Co.,Ltd.,Hangzhou 310012,China)
自1999 年我国步入老龄化社会以来,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并成为目前世界上唯一一个老年人口超过1 亿的国家,且正在以每年3%以上的速度快速增长,是同期人口增速的五倍多。截至2013 年底,我国60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2.02 亿,占比14.8%,65 岁及以上人口占比约9.7%。预计到2015 年,老年人口将达到2.15 亿,约占总人口的15%;2020 年达到2.43 亿,约占总人口的18%。到2030-2040 年间,预计全国老年人口规模将会翻番;预计2050 年中国老龄人口将达到峰值4.83 亿,届时,中国将进入深度老龄化阶段。
浙江是中国较早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和老龄化程度较高的省份。2013 年统计年鉴显示:截至2012 年底,浙江全省60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857.69 万人,占总人口的17.87%,比上年增长4.19%;65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572.69万人,占总人口的11.93%,比上年增长2.46%。老龄化程度加重,呈现出高龄化、空巢化、失能化等特征。到2040 年前后,该省老年人口预计将达到峰值1460 万,约占总人口的32%。未来20 年,人口老龄化程度将进一步加剧,形势将更为严峻。
1.1 城市老人趋于“独立”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城市老人开始追求空间和时间上的自由,他们对生活品质的要求开始凸显,他们要主动享受老年生活。尤其是当50 后60 后逐渐步入老龄化行列,城市“独立”老人凸显与前辈或农村老人不一样的养老生活观念。
1.1.1 经济独立 绝大多数老人有完善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拥有自主产权的房屋,经济状况良好,社会财富沉淀在老人手中,有一定财产和收入的老人比例越来越大,老人养老可以完全依靠自己。
1.1.2 追求居住空间的独立与自由,但渴望亲情 居住模式为已经独立居住或倾向独立居住的老人变多,老人拥有自己的房产。
1.1.3 追求时间的支配自由 老人的心态相对自己的年龄更年轻,他们追求自由的生活,希望有更多的时间用于休闲、旅游、继续学习等,照顾第三代的意愿度下降,更希望“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这一点,南方城市老人比例高于北方城市,大城市高于中小城市,未来将持续增长。
1.2 特殊老人比例持续增加 高龄老人、空巢老人、失能半失能老人及失独、独居老人等特殊老人群体比例持续增加是现阶段我国老人群体特征之一,浙江省比例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数据统计,2010 年末全国城乡部分失能和完全失能老年人约有3,300 万,其中完全失能老年人1,080 万,占在家庭居住老年人口的6.4%。预计到2015 年,我国部分失能和完全失能老年人将达4,000 万,其中完全失能老年人口将超过1200 万。
2010 年,我国有8,700 多万空巢老人,65 岁以上“空巢老人”有4,150 万人;2012 年,我国空巢老年人口规模继续上升,为0.99 亿人;2013 年,空巢老人突破1 亿大关;到2015 年,65 岁以上“空巢老人”将超5,100 万人,占老年人口近1/4。有专家预言,“空巢家庭”将是21 世纪我国城市,甚至是许多农村地区老年人家庭的主要模式。与非空巢老人相比,空巢老人多半年龄偏大、女性偏多、生活自理能力偏差、经济收入偏低。此外,空巢老人既有因子女意外或子女缺失而形成的不可逆空巢状态,又有仅与子女非同住而具有一定可逆性的空巢状态。两者照护侧重点不同,养老模式也不同。
中国现有2.18 亿独生子女,到2050 年,我国80 岁及以上高龄老年人可达1.08 亿,临终无子女的老年人将近7,900 万左右,失能老年人约为1 亿左右,独居和空巢老年人将占54%以上。目前,城乡空巢家庭超过50%,部分大中城市达到70%;城乡老年人失能、半失能率达到19.6%。空巢家庭和失能半失能老人增加,老年人照料问题日益突出。
1.3 家庭规模逐步减少,赡养负担加重 随着老龄人口的日益增多和家庭结构的变化,如“421 家庭”——即两位成年人赡养4 位老人和1 个孩子,和家庭平均人口基数不断缩小——城市家庭平均约只有2.9 人,农村家庭平均大概3.8 人,家庭养老功能不断弱化。有关研究数据表明,2010 年我国家庭平均人数为3.1 人,2030 年将缩小到2.6人,2050 年2.51 人,独生子女家庭占家庭总数的37%,“4-2-1”家庭结构逐渐成为主流。①
1.4 人口老龄化城乡倒置 与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特点不同,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水平高于城镇,绝大部分老年人生活在农村,农村的养老问题十分严重。大量青壮年劳动力源源不断地从农村流入城市,在降低城市老年人口比重的同时却提高了农村实际老龄化程度。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农村老年人口(60 岁以上)占全国人口14.98%,占全国老年人口(60 岁以上)55.92%。②农村在老年人口总数、老龄化水平和老年抚养比等三个重要指标上都明显高于城市。同时,农村老龄人口相对贫困,老年人的“未富先老”程度、空巢失能等特殊群体比例、社会保障度与社会保证率均低于城镇。而相比于城镇,农村老年社会公共服务无论物质还是精神层面都严重短缺,农村家庭小型化和家庭照料功能严重弱化,老龄人口照护问题严峻。
2.1 混合居家养老 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养儿防老”是传统文化,可以很好地维系中国人的“恋家”情结。千百年来,国人延续着“家庭养老”的观念。居家养老来源于家庭养老,指老年人按照我国民族生活习惯,选择居住在家庭中,安度晚年生活的传统养老方式。居家养老是我国养老服务体系的基础,是目前也是未来主流的养老模式。
居家养老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专业化服务为依靠,为居住在家的老年人提供以解决日常生活困难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化服务。居家养老的载体是家庭,养老照料的责任在亲属,但需要社区照料。
混合居家养老相较于传统居家养老、机构养老、养老社区有较大的优越性,比较适合浙江省大部分城市老人。混合居家养老是将养老机构或养老公寓直接设立于普通社区当中,根据社区中老年人群特征提供多样化服务。如对社区中的居家老人提供针对性定制式上门服务;养老机构内可根据老人状况提供完善的不同时长的服务,既可以全托,对老人提供全方位、长期的照料;也可以日托或其他时长的短期服务或偶尔照料。
混合居家养老模式能满足老人对独立、生活便利性、亲情的要求,又是在现有居住模式下的细微调整,社区公共照料,费用共同承担,经济上大多家庭可以承受,容易受到老人的认可和欢迎。同时,老人依然生活在熟悉的环境中,社区内不同年龄段人群混居,社区充满活力,避免老人物伤其类,有利于社区的长久稳定。
2.2 居家互助养老 互助型居家养老方式,是指老人之间发挥各自所长,帮助身边需要帮助的老人,互助式社会养老和专业养老服务机构相结合,来解决社区养老资源不足的情形。互助养老是一种全新的养老模式,作为社区养老的补充,互助养老更强调普通居民间相互的帮扶与慰藉。居家互助养老适合农村老人尤其是农村“空巢老人”养老,具有成效高成本低的特点。
近年来,浙江省农村互助养老发展较快,方式多样。如浙江宁海县的“银龄互助”、常山县的“结对帮扶”等项目通常在老人居住相对集中的村(社区),年龄相对较小、身体健康者帮助年龄相对较大、体弱多病者。桐庐县荻浦村居家养老综合体项目、嘉兴的“居家养老服务站”、诸暨的“星光老年计划”等项目则是政府主导,在社区的组织和推动下,依托“农村老年协会”设立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和日间照料中心,通过邻里互助、志愿服务等多种形式,为农村空巢老人提供最基本的养老服务。
2.3 地产服务式养老 地产服务式养老是以养老地产为平台,实现品质地产和优良管家服务的有机结合,采用适老化设计,增加设施设备,从护理、医疗、康复、健康管理、文体活动、餐饮服务到日常起居呵护,精心打造专业管理团队为辖区内老人服务。目前国内主要有两种:
①保险资金推出的升级版的养老机构。如养老院,把养老地产视做商业地产项目长期经营。如:泰康人寿、新华保险等几家已着手建设养老社区,而中国人寿、合众人寿也分别在河北及湖北规划了养老社区项目。②开发商推出的养老地产项目。目前,国内房产企业如万科、绿城、保利、远洋等地产大鳄相继成立了养老地产事业部,其开发理念和运营模式各有特色,但都面向“高端消费群体”。如:绿城与杭州师范大学合作开发“学院式养老”的“乌镇雅园”项目;远洋地产与美国最大的养老运营商合作开发持有型养老地产;保利地产与著名医疗机构合作开发的“五星级”养老公寓等等。显示出地产服务式养老行业的“朝阳之气”。
2.4 医养结合“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是保障我国老年人权益的五大目标。而对老年人来讲,养和医是最重要的因素,只有满足这一基本的要求,才能解除生活和疾病带来的困惑和恐惧,才能开心和快乐;只有解决第一要素,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才是老年人追求的更高层次的心理安慰。
在发达国家,60 岁以上老年人的身体健康比高过60%,而在中国,老年人的健康水平却只有43%左右。我国老人多病,而当前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互相独立、自成系统,医养分离使得患病、失能、半失能老人的治疗和护理问题突出。浙江经济发达,生活水平较高,老人经济实力日趋殷实,消费观念逐渐开放品质化,医养结合成为消费能力较强老人群体的新兴养老方式。医养结合型养老综合体集医疗、养生、养老为一体并整合了产品和服务,入住老人能获得及时的护理和医疗援助、减轻子女等家庭成员的照顾负担的同时享受晚年生活,追求更好的生活品质,是未来高品质养老发展模式。
我国的人口老龄化是在未富先老、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城乡和区域发展不平衡形势下发生的,同时伴随经济社会转型、老龄化加剧、家庭小型化、空巢化的社情,养老服务产业既是挑战也是机遇。老龄人口的时代特性需要社会提供不同层次的养老服务,如结合社区照料的混合居家养老模式、结合医疗救治的医养结合养老模式以及结合地产投资的持有型养老服务模式。可以预见,未来养老产业将由单一走向多样,由低端的基本需求走向高端的层次化的物质精神共需求,由“老有所养”走向“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并最终实现老人应该享有的“独立、参与、照顾、自我充实和尊严”的目标。
注释:
①数据来源:国务院.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十二五”规划(2011).北京:2011;浙江省人民政府.浙江年鉴(2013)。
②数据来源: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
[1]国务院.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十二五”规划[Z].北京:2011.
[2]何雨.人口快速老龄化与中国城市养老新平衡模式[J].上海城市管理,2011(3):15-18.
[3]贺清.居家互助养老—广西农村养老问题的新探索[J].三农问题,2012(3):83.
[4]郭玲.浙江人口老龄化与居家养老模式研讨[J].企业导报,2011(1):42-43.
[5]中国城市养老模式研究[D].南京:南京大学,2012.
[6]吴海盛,邓明,潘刚.中国农村养老模式研究综述[J].江苏,2010(5):6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