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亚萍(江苏省靖江市妇幼保健所,江苏 靖江 214500)
围绝经期功能性子宫出血是妇科常见病之一,以月经紊乱为临床特征,部分病情严重者可进展为子宫内膜癌,因此及早诊治对改善预后有重要的临床价值[1]。对119例围绝经期功能性子宫出血患者行诊刮术联合孕激素治疗,取得显著疗效,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3年1月~2014年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19例围绝经期功能性子宫出血患者,年龄40~59岁,平均(47.5±4.2)岁;病程5 d~4个月,平均(28.4±5.8)d。主要表现为月经紊乱、不规则阴道流血、经量增多、经期延长,伴有轻中度贫血,排除妊娠相关出血、全身及生殖道器质性病变(尤其妇科恶性肿瘤)和外源性激素引起出血者。经B超检查内膜厚度0.8~2.6 cm不等,均行诊断性刮宫并将刮出组织送病理检查以明确诊断。
1.2 方法:119例患者就诊后先行诊断性刮宫术,据子宫内膜病理类型分为:增生期反应71例,单纯型增生28例,复杂型增生5例,分泌期反应15例。于诊刮术后第5~15天开始,根据不同病理,予地屈孕酮(由荷兰苏威制药公司提供,规格10 mg/片)进行后续治疗。具体方案:对增生期和分泌期患者于诊刮(或彻药性出血)第15天开始给予地屈孕酮20 mg/d,分2次口服,连用7~10 d,3个月为1个疗程;对单纯型增生患者(后半周期疗法),同上述方法连用14 d,3个月为1个疗程;复杂型增生(全周期疗法),于诊刮(或彻药性出血)第5天开始,给予地屈孕酮20 mg/d,分2次口服,连用20 d,6个月为1个疗程。对贫血者辅以铁剂及Vit C治疗,治疗期间每个月复诊1次,每3个月于停药1~2 d测量子宫内膜厚度,若1个疗程后,子宫内膜厚度无明显变薄或临床症状无改善则行第二次诊刮术,根据再次诊刮病理结果重新制定治疗方案。
1.3 观察指标:所有患者均用药1个疗程后,观察临床疗效,并观察对比治疗前后月经情况、血红蛋白和子宫内膜厚度变化。
1.4 疗效评定[2]:治愈:1个疗程后,月经量及月经周期恢复正常,且维持3个月以上,或闭经,经B超测量子宫内膜厚度<0.8 cm。有效:1个疗程后,经期及经量恢复正常,但仅维持1~3个月,子宫内膜厚度较治疗前明显减小。无效:治疗前后经期、经量及子宫内膜厚度无明显变化。
1.5 统计学分析:使用SPSS 13.0对各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临床疗效观察:不同病理分型患者经治疗1个疗程后,治愈63例,有效49例,无效7例,临床总有效率为94.1%。
2.2 治疗前后各观察指标变化:119例患者治疗后月经量减少或闭经,血红蛋白含量较治疗前增高,子宫内膜厚度较治疗前减小,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治疗前后两组各观察指标比较(±s)
表1 治疗前后两组各观察指标比较(±s)
时间 血红蛋白含量(g/L) 子宫内膜厚度(cm) 月经量(ml)治疗前 80.5±8.2 1.36±0.41 >80治疗后 103.7±9.5 0.73±0.15 <50
围绝经期功能性子宫出血由于围绝经期女性卵巢功能衰退,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功能紊乱,卵巢对垂体激素的反应性降低,且子宫内膜长期受单一雌激素刺激,可引起子宫内膜增生变厚,当内膜厚度≥0.8 cm时,即可出现雌激素突破出血,临床表现为无排卵性不规则出血[3]。围绝经期功能性子宫出血可引起一系列全身性病理生理变化,为此临床需及早诊断,及早治疗。
近年来研究发现功能性子宫出血与患者机体内分泌轴功能紊乱致孕激素降低关系密切。故结合孕激素治疗,使增生期内膜转变为分泌期内膜。本研究中,诊刮术后给予地屈孕酮治疗,本品具有内源性孕酮生物学活性及特征,同时抑制FSH和LH的释放,并有效抑制雌激素受体,减少雌激素对子宫内膜的生物效应,使子宫内膜变薄、萎缩,达到阻止增生型病变的发生和发展的远期治疗目的。
本研究显示,119例围绝经期功血患者行诊刮术联合孕激素治疗后,临床总有效率为94.1%,影像学检查结果显示,孕激素治疗可促使内膜厚度缩小,达到减少出血量的目的。结合B超和诊刮术有助于明确围绝经期功能性子宫出血,经诊刮术联合孕激素治疗,可取得良好的止血、调整周期及防止内膜癌变的治疗效果,值得推广。
[1] 刘爱华,李春晓.3种方法治疗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临床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0(20):2535.
[2] 陈俊琦.围绝经期不规则阴道流血120例临床分析[J].内蒙古中医药,2013,32(21):27.
[3] 隋 岩.黄体酮胶囊治疗50例功能性子宫出血的临床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2013,15(9):5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