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 静(南京鼓楼医院集团宿迁市人民医院皮肤科,江苏 宿迁 223800)
带状疱疹(Herpes zoster,HZ)由疱疹病毒中的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aricella zoster virus,VZV)感染引起的急性炎性反应性皮肤病,该病毒具有亲神经特性,初次感染后可长期潜伏于脊髓神经后根神经节内,当机体免疫功能降低时,病毒活跃而引起发病[1]。HZ多见于成年人,临床特征为沿身体单侧周围神经相应皮肤节段出现呈带状分布的疱疹,常伴有神经痛。目前临床治疗以抗感染、抗炎、止痛并结合物理疗法为主。2013年1月~2013年12月采用窄谱中波紫外线(NB-UVB)联合泛昔洛韦、胸腺肽治疗带状疱疹,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3年1月~2013年12月我院皮肤科就诊的62例带状疱疹(HZ)患者,均符合《皮肤病学》有关带状疱疹的诊断标准[2]:损害为在红斑上出现成群丘疹及水疱。皮损沿一侧周围神经分布,呈带状排列,伴有明显神经痛,并患部附近淋巴结肿大。所有入选患者病程<7 d,1周内未内服及外用过治疗本病的药物,无紫外线光疗禁忌证及过敏性疾病,无肝、肾功能障碍及糖尿病等系统性疾病,女性患者为非妊娠期或哺乳期。均能遵医嘱用药,完成疗程及观察。将62例HZ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其中,观察组32例,男17例,女15例;年龄19~80岁,平均45.65岁。受累部位:头面部5例,躯干部20例,肢端7例;平均病程3.9 d。对照组30例,男16例,女14例;年龄18~68岁,平均44.80岁。受累部位:头面部3例,躯干部19例,肢端8例;平均病程4.2 d。两组性别、年龄、部位、病情、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观察组采用Waldmanna UV100紫外线治疗仪进行照射,波长311 nm,参照Fizpatrick-Pathak皮肤分型系统[3],对于Ⅲ~Ⅳ型皮肤患者初始剂量为0.3~0.4 J/cm2,每天照射1次,根据照射后有无红斑反应,每次递增0.1 J/cm2,5次为1个疗程。必须向所有即将接受紫外线光疗的患者告知紫外线光疗的注意事项,获得知情同意方可进行。照射时对眼睛及正常皮肤进行防护。在采用NB-UVB照射的同时,口服泛昔洛韦片250 mg,3次/d,胸腺肽肠溶片15 mg,2次/d,对照组仅给予口服药物治疗,两组均以7 d为1个疗程。疗程结束后随访1个月,以观察后遗神经痛(PHN)的发生情况。
1.3 观察指标:两组均每周随访3次,分别以止疱时间(水疱停止增多的时间)、结痂时间(水疱干涸、结痂的时间)、疼痛缓解时间(疼痛减轻30%的时间)作为指标。疗程结束后,每周随访1次,共4次,以观察后遗神经痛的发生。注意记录光疗及用药过程中的不良反应。
1.4 疗效判定标准[4]:治愈:疼痛完全消失,皮损消退,有暂时性色素沉着。显效:疼痛明显减轻,皮损消退≥75%。有效:疼痛减轻,皮损消退≥50%。无效:疼痛无明显减轻,皮损消退<50%。
1.5 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 13.0对各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疗效比较:观察组在皮疹消退时间(止疱、结痂时间)、神经痛的缓解时间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2。
2.2 两组PHN发生率比较:治疗结束后随访1个月,观察组有2例患者发生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HN),发生率为6.25%,对照组为9例,发生率为26.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97,P<0.05)。
2.3 不良反应:观察组有1例出现轻度红斑反应,无灼热,无水疱,1 d后自行消退,未中断治疗。两组口服药物均可耐受,未影响治疗。
表1 两组皮疹消退、神经痛的缓解时间比较(±s,d)
表1 两组皮疹消退、神经痛的缓解时间比较(±s,d)
组别 例数 止疱时间 皮损结痂时间 疼痛缓解时间观察组 32 2.72±1.06 4.07±1.90 3.63±1.47对照组 30 4.35±1.24 6.27±1.72 6.31±2.03 t值 6.19 7.43 7.78 P值 <0.01 <0.01 <0.01
表2 两组HZ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例(%)]
带状疱疹(HZ)是由嗜神经VZV病毒引起的急性疱疹性皮肤病,感染后其病毒可长期潜伏于脊髓神经节细胞中,当机体抵抗力下降时,或因恶性肿瘤、系统性红斑狼疮、传染病、外伤或大量长期使用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后,病毒可再活动繁殖而激发HZ,并使神经节发炎坏死,产生神经痛。本病具有自限性,好发于肋间神经分布区和三叉神经分布区,以及颈部、腰骶部、四肢等处,常限于单侧。其受累对象多为年龄大或免疫功能较差的人群,如不及时治疗,可造成后遗神经痛(PHN)、脑膜脑炎等并发症,其中有9%~19.2%的HZ患者发生PHN, 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5]。
窄谱中波紫外线(NB-UVB)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新疗法,其作用机制为可使皮肤提呈细胞(APC)功能减弱,从而抑制皮肤接触过敏反应和迟发型超敏反应,组织学和免疫组化证明,NB-UVB照射后表皮中朗格汉斯细胞的数量和功能均降低,形态也发生改变,促使角朊细胞形成多种白细胞介素-1(IL-1)、IL-6、IL-10等细胞因子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参与免疫细胞的激活、分化和增殖。同时可使免疫球蛋白形成增多,增加补体活性和提高网状内皮细胞的吞噬功能,从而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达到缩短病程及加快皮损组织修复的作用[6]。另外,NB-UVB照射产生的红斑效应可增强局部组织的淋巴、血液循环,改善病变组织的营养和新陈代谢,并可使痛阈上升,降低皮肤感觉神经的兴奋性[7]。国内文献证实NB-UVB对于改善HZ患者的临床症状具有较好效果[8-9]。泛昔洛韦(Famciclovir,FCV)为喷昔洛韦((Penciclovir,PCV))的前药体(6-脱氧喷昔洛韦双乙酸酯),口服吸收迅速,通过去乙酰化作用和氧化作用迅速转化为三磷酸PCV,选择性抑制疱疹病毒DNA聚合酶和DNA合成酶,绝对生物利用率较高,达(77±8)%,且半衰期长,抗疱疹病毒效价高。唐军等通过对泛昔洛韦与阿昔洛韦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比较,结果表明FCV在改善患者症状与体征时间、降低后遗神经痛发生率方面均明显优于ACV[10]。胸腺肽(胸腺多肽)是细胞免疫调节剂,可诱导和促进T淋巴细胞分化成熟,增强细胞因子的生成和增强B淋巴细胞抗体应答,具有调节和增强机体细胞免疫功能的作用。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在皮疹消退时间、神经痛的缓解时间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在治愈率、有效率方面也明显优于对照组,而PHN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NB-UVB联合泛昔洛韦、胸腺肽治疗带状疱疹具有协同作用,且起效快,疗程短,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少,可降低PHN发生率,以上结果与宋维芳等研究报道基本一致[11]。本组不良反应较轻微,观察组发生1例轻度红斑反应,1 d后自行消退,未中断治疗。两组患者口服药物均可耐受。
[1] 北京协和医院.皮肤科诊疗常规[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2.
[2] 郑志忠.皮肤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32.
[3] 夏米娜,王学民,刘彦群.Fitzpatrick皮肤分型和最小红斑量[J].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2011,37(6):376.
[4] 陈胜平,陈锦华,陈向齐,等.阿昔洛韦联合高能红光和窄谱中波紫外线治疗免疫功能下降带状疱疹患者的疗效观察[J].实用皮肤病学杂志,2013,6(3):146.
[5] 周世荣.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J].皮肤病与性病,2011,33(4):204.
[6] 陈 鹏,蒋 献.窄谱中波紫外线治疗皮肤病的作用机制[J].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2007,33(1):33.
[7] 罗 丽.窄谱中波紫外线联合阿昔洛韦治疗带状疱疹疗效观察[J].临床医学,2013,33(5):93.
[8] 盛景祖.窄谱中波紫外线联合阿昔洛韦治疗带状疱疹疗效观察[J].中国医学文摘,2010,27(4):212.
[9] 肖佐环,王晓鸿,殷 放.窄谱中波紫外线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华全科医学,2010,8(8):1014.
[10] 唐 军,刘平羽.阿昔洛韦与泛昔洛韦治疗带状疱疹的疗效观察[J].中国药房,2011,21(32):3014.
[11] 宋维芳,史 涛,林 琼,等.窄谱中波紫外线联合泛昔洛韦治疗带状疱疹临床疗效观察[J].临床军医杂志,2011,39(5):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