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亚渭(陕西省西安市阎良区社区卫生服务指导中心,陕西 西安 710089)
抑郁是脑卒中后最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如果治疗不当,严重影响患者后期的康复治疗[1]。针对此种情况,本社区医院专门针对脑卒中后抑郁的患者进行专门护理,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1年1月~2013年6月发生脑卒中并于医院治疗后回到家庭的患者,根据《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关于抑郁症诊断标准对所有患者进行诊断[2]。其中并发抑郁的患者共63例,随机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干预组31例,男18例,女13例;平均年龄(65.5±12.1)岁;平均病程(52.46±22.45)d;脑出血13例,脑梗死16例,混合性2例。对照组32例,男16例,女16例;平均年龄(63.6±11.8)岁;平均病程(55.53±21.89)d;脑出血11例,脑梗死17例,混合性4例。两组性别、年龄、病程及出血类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所有患者及其家属在住院治疗及出院时都接受了医护人员的宣教及交代的注意事项,并且患者均服用防治抑郁的药品,回到社区后,社区的护理人员为所有患者建档,记录患者的姓名、诊断、治疗过程、临床疗效及家属的联系方式。干预组在以上的基础上予以针对性护理:①健康教育:在发放关于脑卒中的健康教育手册,认真解答患者及家属提出的问题。②用药指导:护理人员要将所有出院后所要服用药物的用法用量写明,并向家属介绍其服药的注意事项。③卫生护理:提醒患者常对卧床的患者进行翻身,经常对患者身体进行擦拭,防治出现压疮而加重病情。④睡眠护理:嘱患者保持充足的时间,必要时给予适当药物,以调整睡眠,使其恢复正常的睡眠习惯,因为睡眠不好直接影响患者的情绪。⑤心理护理:多数脑卒中患者面对自己的身体状况会出现的恐惧、绝望、焦躁、担心等心理变化。在护理过程中要先对患者的心理状况进行评估,针对其心理状况进行护理,多采用温柔、关心的口吻对患者进行安慰、鼓励、暗示等方式予以开导,减轻其心理压力,帮助他们建立信心,分散其对疾病的不良情绪和注意力。提醒家属注意防范患者出现自残、自伤行为。⑥随访:每位患者每周至少上门随访一次,监督患者的对以上护理的执行情况,并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共对患者进行护理干预3个月,3个月后观察期临床疗效。
1.3 效果判定标准:护理干预3个月后,根据“汉密尔顿抑郁量化表”(HAMD)对患者的抑郁情况进行评定,分值>17分,则为脑卒中后抑郁,分值越低,显示抑郁症状越轻。
1.4 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 19.0对各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个月后,两组患者的抑郁状态均较干预前有所好转,两组患者干预前后HAMD评分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HAMD评分比较(± s ,分)
表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HAMD评分比较(± s ,分)
注:与干预前比较,①P<0.05,②P<0.01
组别 例数 干预前 干预1个月 干预2个月 干预3个月干预组 31 22.87±4.62 17.81±2.89 14.37±3.85① 11.26±2.19②对照组 32 23.11±4.56 19.34±3.68 17.04±3.44 16.64±3.51
脑卒中后抑郁的临床表现为情绪持久低落、失眠心慌、心理压抑、自卑、反应迟缓、不配合治疗等,甚至还会有自杀倾向,严重影响患者的康复治疗[3]。究其脑卒中后抑郁的原因主要是神经功能缺损,导致偏瘫、言语障碍等,使患者担心今后的生活能力而出现心理负担,长时间的心理压抑得不到释放而出现抑郁[4]。
本研究对患者实施全方位的社区护理,在充分了解患者状况及心理的情况下面对患者实施有针对性的护理,在其他护理保证的情况下多与患者进行沟通,有效的缓解了患者的抑郁情绪。结果干预组HAMD评分由干预前(22.87±4.62)分降到(11.26±2.19)分,临床疗效高于单纯用抗抑郁药物。社区护理人员通过与患者交流,鼓励患者诉说内心的感受,并在适当的时刻对患者进行肯定,在倾听患者的真实心理感受的同时,也有利于患者将心中的压抑情绪发泄出来。患者在倾诉的同时也会感觉到别人的关心,这可以增强其康复的信心。
总之,对脑卒中后抑郁的患者实施系统化的社区护理干预可缓解心理压力,消除患者的抑郁情绪,帮助患者建立起治疗疾病的信心,对今后的治疗有着积极的作用。
[1] 张振香,刘腊梅.社区脑卒中患者的抑郁状况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24):5513.
[2] 梁艳翠,刘 光.社区护理对卒中后抑郁患者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3,19(17):125.
[3] 吴 睿,朱凤珍.老年脑卒中后抑郁患者护理干预效果分析[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6,26(9):1269.
[4] 彭 凌.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综合护理下预模式及其效果研究[J].实用医学杂志,2009,25(8):1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