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莹
(中国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成都 610031)
新建铁路成都至重庆客运专线 (以下简称“成渝客专”)位于四川省和重庆市境内,正线全长308km。成渝客专从成都东客站南端引出后,沿成都市既有城市规划预留的铁路走廊穿越城市建成区。建成区线路两侧建筑物众多,主要分布有蓝谷地小区、大观社区和四川师范大学等大型环境敏感区,尤其是蓝谷地小区业主对成渝客专运营期间产生的噪声、振动、电磁等方面环境问题提出质疑,并有部分公众持反对意见。鉴此,该项目建设、设计及环评单位高度重视,畅通意见反馈渠道,依法合规开展公众调查和参与工作,并积极采取优化方案和加强工程防治等措施,将项目环境影响问题降低到最小,有效化解了矛盾纠纷,确保了成渝客专项目的顺利实施。结合《新建铁路成都至重庆客运专线环境影响报告书》主要内容;重点介绍项目环评过程中公众参与全过程,针对可行的公众意见予以采纳,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成渝客专的建设以及建成后运营所产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在其建设的准备工作阶段,对可能产生的影响,充分听取公众的意见,是加强项目可行性和优化性研究的重要手段,这也是尊重公众的权利和公众应尽的义务。
公众参与是一种有计划的行动,它通过政府部门和开发行动负责单位与公众之间双向交流,使公民们能参加决策过程并且防止和化解公民和政府机构与开发单位之间、公民与公民之间的冲突,赢得公众的理解和支持,保证项目的顺利进行。
成渝客专方案研究中,针对本工程项目定位,提出公众参与思路,并明确“公开、平等、广泛”的工作原则:一是采用多种公众参与调查方式,坚持连续的双向地交换意见,确保公众意见反馈畅通无阻;二是将公众关心的问题及时完整予以通报,积极征求公众对工程设计及环保措施的意见和建议;三是对于合理、可行的公众意见予以采纳,并积极落实到工程设计中。
项目建设方、设计方及环境评价单位针对公众关心的工程及环保方面的问题,分别于2010年1月2日、1月5日、5月13日、7月7日召开了4次公众参与座谈会,并邀请工程设计、电磁影响、噪声影响等专家参会,对公众提出的疑问,进行了现场解答释疑。会议期间公众代表畅所欲言,会后建设单位、设计单位和评价单位整理分析了公众意见,并进行了方案优化。
设计并制定了调查问卷,采取现场调查方式,共计发放问卷740份,回收有效问卷720份,并对公众意见进行了整理分析,为后期项目方案优化和工程防治等措施的实施奠定了基础[1]。
为了让公众充分了解工程概况及环境影响情况,建设方、设计方及环境评价单位共同成立了专门工作组,具体做好入户宣传沟通解释工作,搭建起了与群众沟通对话的平台。根据环境影响程度,重点选择靠近拟建成渝客运专线的住户进行入户调查,共计约200户,其中有40%的受调查住户位于成渝客运专线两侧临路第一排建筑,工程建成后将直接受到铁路影响。
在居民小区各大宣传栏内粘贴醒目公告,并将公众关心的问题汇编成册,分送蓝谷地及周边小区2300户居民,其中蓝谷地小区到户率100%。宣传资料以通俗易懂、图文并茂的方式,全面说明了成渝客专蓝谷地段优化方案和环境影响情况,以及拟采取的环保措施,并将公众所关注的内容,逐一进行了回复。
项目建设方、设计方及环境评价单位组成公众参与定点答疑工作组,选派工程及环境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在蓝谷地小区所在辖区街道办事处不分节假日驻点办公,听取并解答公众意见。
针对环境敏感区公众意见,相关责任单位多次调整项目工程布局,优化方案线路和强化环保设计,以充分落实公众意见,力求将成渝客专建设成为一项绿色、环保的民生工程。
(1)原可研方案概述
2012年1月,建设方、设计方及环境评价单位将既有铁路规划廊道内的成渝客专可研方案采取多种公众参与形式向公众公布,并告知公众该方案将产生噪声、振动、电磁等方面的环境影响及拟采取的措施。原可研方案概述概述如下:
成渝客专正线由成都东客站引出,经蓝谷地小区西侧,沿规划预留的铁路通道,以高架桥的形式向南行进,距离蓝谷地小区最近距离75m;成渝左正线以西为成绵乐左线、成渝右线、东环左线及东环右线。其中成绵乐左右线及东环右线以路基方式通过,成渝左线、成渝右线及东环左线以桥梁方式通过[2]。原可研方案线路与蓝谷地平、纵断面关系如图1、图2所示,原可研方案线路蓝谷地段效果如图3所示。
图1 原可研方案线路与蓝谷地段平面关系图Fig.1 Plane relation of original designed line in feasibility study scheme and Langudi area
图2 原可研方案线路与蓝谷地横断面关系图Fig.2 Cross-sectional relation of original designed line in feasibility study scheme and Langudi area
图3 原可研方案线路蓝谷地段效果图Fig.3 Rendering of original designed line in feasibility study scheme and Langudi area
公众在得知与铁路工程位置关系及环境影响情况后,向建设方、设计方及环境评价单位反馈意见和建议,希望尽铁路尽可能远离居民区。
(2)优化方案线路概述
结合公众意见,加深工程设计,对线路平纵断面的优化、比选,最大限度地将线路远离蓝谷地小区,由原可研方案线路距离蓝谷地住宅楼最近75m,增大至优化方案后的88m[2]。优化方案线路与蓝谷地平、纵断面关系如图4、图5所示。
图4 优化方案线路与蓝谷地平面关系图Fig.4 Plane relation of line in optimization scheme and Langudi area
图5 优化方案线路与蓝谷地横断面关系图Fig.5 Cross-sectional relation of line in optimization scheme and Langudi area
2012年4月,建设方、设计方及环境评价单位将成渝客专优化线路方案向公众公布,并征求意见。公众在充分了解线路优化方案后,建议采用多重形式的环保措施进行减振降噪。
(1)蓝谷地段铁路原降噪措施概述
公众意见得到建设方、设计方及环境评价单位的充分重视,2010年5月经反复研究及论证,蓝谷地段各条铁路采取轨道平铺吸声板、阻尼钢轨、局部高架桥底部喷涂吸声材料、生态型声屏障、工程声屏障的综合降噪措施。具体降噪措施为:
生态声屏障
结合现有小区的地形条件,在成渝左线与既有公路之间设置生态型声屏障,并进行景观设计。根据生态型声屏障稳定性、安全性检算,并结合景观、降噪要求,距蓝谷地最近处,生态型声屏障顶部标高约527m,高于蓝谷地小区地面约13m、低于成渝左线轨面3m、低于成渝右线 (东环左线)2m[2]。
根据景观及降噪要求,在生态型声屏障顶部种植常绿乔木,在边坡植草及种植灌木,不仅可以起到降噪效果,而且在视觉上减轻周围人群心理影响。成渝客专生态型声屏障具体为:轨道平铺吸声板,阻尼钢轨,设置高工程声屏障,并高架桥底部喷涂吸声材料[2]。
原降噪方案如图6、图7所示。
图6 原降噪方案示意图Fig.6 Schematic diagram of original noise reduction solution
图7 原降噪方案效果图Fig.7 Rendering of original noise reduction solution
(2)蓝谷地段铁路加强降噪措施概述
2012年6月,建设方、设计方及环境评价单位将蓝谷地段铁路降噪措施及降噪效果,以图件、数据等方式直观地展示给公众,公众在可知工程措施及效果后,建议尽可能降低铁路高程,对于高层建筑采用半封闭的声屏障进行降噪。
建设方、设计方及环境评价单位高度重视蓝谷地段方案优化,为最大限度地满足公众参与反馈意见要求,再次对降噪方案进行了进一步的强化,加强降噪措施概述如下:
成渝左线与小区房屋最近距离为88m,在工程可行的前提下降低线路高程,使成渝客专在蓝谷地范围内较原方案降低0~4m,其中在距离蓝谷地最近点处降低4m,与其地面高差约12m,充分利用生态型声屏障对成渝客专的遮挡降噪效应。为进一步改善蓝谷地声环境,在原采取轨道平铺吸声板、阻尼钢轨、局部高架桥底部喷涂吸声材料、生态型声屏障的基础上,将工程声屏障优化为“倒L型”降噪措施[2]。加强降噪措施方案如图8、图9所示。
图8 加强降噪措施方案与蓝谷地横断面关系示意图Fig.8 Cross-sectional diagraim of improved noise reduction solution for Lamgudi area
图9 加强降噪措施方案蓝谷地段效果图Fig.9 Rendering of improved noise reduction solution for Lamgudi area
(3)噪声预测值对比分析
在采取措施后,可研方案环境噪声预测值昼间59.2~65.1dBA,夜间 53.1~58.3dBA,平面优化方案环境噪声预测值昼间59.1~65.0dBA,夜间53.0~58.2dBA,原降噪措施环境噪声预测值昼间54.3~63.5dBA,夜间 49.7~57.3dBA,最终的加强降噪措施环境噪声预测值昼间51.5~63.2dBA,夜间47.8~57.2dBA。可见实施进一步优化方案降噪措施后,环境噪声预测值较原可研方案噪声降低1.1~8.1dBA,工程优化后降噪效果明显,蓝谷地小区铁路噪声贡献值均低于标准值,铁路工程建设将不会恶化蓝谷地小区声环境质量[2]。各方案采取降噪措施后近期噪声预测值对比情况如下表所示。
表 各方案采取降噪措施后近期噪声预测值对比表Tab.Comparison of recent noise predicted value for different schemes (dBA)
在为期近8个月的公众参与过程中,成渝客专项目建设方、设计方及环境评价单位采取多种方式,收集了千余份公众意见。对于每一份公众意见均认真整理分析,总结公众意见,对于合理、可行的公众意见予以采纳,多次优化工程设计及强化降噪措施,最终本工程的后续设计及建设获得公众的理解及支持。
切实做好公众参与工作,充分收集公众意见,将极大地增强了工程设计的实效性,使环保措施更切合实际,便于操作和实施;一些有关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及早发现,使有关部门能采取措施纠正,避免了设计、勘探及建设时期不必要的纠纷。公众的有效介入可为工程设计提供有力的支撑,有利于制定出最佳的环保工程,充分听取受影响者的意见,可使设计工作更好地权衡利弊,解决矛盾,避免后患。
[1]陈 莹,吴 军,代劲松,等.新建铁路成都至重庆客运专线环境影响报告书[Z].成都:中国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0.7.
[2]谢琳琳,杨 宇.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决策中公众参与实证研究[J].建筑经济,2012,(8):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