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语者句子产生机制研究

2014-12-02 07:34许丽玲王穗苹
关键词:句法双语启动

许丽玲,王穗苹

(1.华南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广东广州510631;2.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广东广州510631)

句子产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心理学研究者尤其关注该过程中三个层面的加工:概念的建构、词汇的确定和句法的组织。[1]双语者掌握着两门语言,他们如何迅速、恰当地产生句子,采用其中某一种语言表达意思?两种语言的概念、词汇和句法等在头脑中是两套独立的系统,还是互相有交叉共享、以何种程度交叉共享?或者甚至就是统一的一套系统?心理语言学家提出各种假设或模型试图回答这些问题,以揭示双语句子产生的机制。[2]

研究句子产生的传统范式包括言语错误分析、言语犹豫现象分析等。[1]目前,越来越多的研究者采用句法启动(syntactic priming)范式进行实验。句法启动是指在语言生产中,个体倾向于重复先前经历或使用过的抽象句法结构,对该现象及其产生条件的分析有助于研究语言内或语言间的句法结构是如何互相影响的,以揭示句子产生的内在机制。[2]

本文将首先比较双语者句子产生的三个模型。然后介绍利用句法启动范式研究双语句子产生的最新实验,讨论这些研究结果如何印证和修正双语句子产生模型。最后,对未来的研究提出一些思考。

一、双语者句子产生模型的比较

双语者在运用母语(L1)或第二语言(L2)进行句子产出时,两种语言有何关系?其不同语言的句法、词汇、概念等是如何整合的?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产生了目前较为流行的三种双语者句子产生模型。

(一)双语口语产生蓝图

双语口语产生蓝图(the bilingual blueprint of the speaker)是De Bot在Levelt的口语输出模型的基础上提出的。[3]Levelt的口语输出模型主要针对单语者,认为语言产出必须经历概念化程序(conceptualizer)、格式化程序(formulator)和发音程序(articulator)三个主要的处理阶段。概念化程序建构前言语信息并通达语篇、语境及百科全书等知识;格式化程序接收前言语信息后分两个步骤处理:首先从心理词汇库(lexicon)提取词元,按照层级结构进行有序的语法编码,构建句子的表层结构,即外显语法结构,接着按照心理词汇库储存的词形(lexeme)进行语音编码并输送到下一个程序;发音程序则负责进行内部言语计划并调动相关系统产出言语。De Bot则将Levelt的模型延展到双语者的言语产出,具体模型如图1所示。De Bot认为,两种语言的概念程序部分重叠,心理词汇库共享,但格式化程序分离。由于心理词汇库与两种格式化程序分别联系,存在着语言特定提取的可能性。同时,因词元(lemma)储存着单词本身及与之相关的句法信息,格式化程序之间也有可能有交叉。

图1 双语口语产生蓝图模型

(二)双语陈述性/程序性模型

Ullman提出的双语陈述性/程序性模型(the declarative/procedural model of bilingualism)则认为,人脑中分别有专门负责陈述性记忆系统和程序性记忆系统的区域。词汇和固定习语通常储存在属于陈述性记忆系统的心理词汇库里,而语法规则则储存在属于程序性记忆系统的心理语法库(mental grammar)。[4]fMRI研究也为人脑以不同区域分别负责句法和语义加工提供了佐证。[5]根据该模型,早期L2学习者类似于本族语学习者,其语法规则储存于心理语法库;晚期二语习得者却只能依靠陈述性记忆系统习得L2的语法规则,并储存于心理词汇库,因此L1和L2的句法结构分离。但随着L2熟练程度的提高,其句法表征会越来越接近L1。

(三)一体化模型

Hartsuiker等提出的一体化模型(the integrated model)源自于Levelt等的词汇通达理论。[6]词汇通达理论提出词条(lexical entries)由三个层次(stratum)组成,包括概念层、词元层和词形层,分别储存有语义信息、句法信息和形态音位信息。该理论把词元和句法信息都归入了词元层,却未具体解释句法是如何表征及词汇表征如何影响句法加工。针对这一点,Pickering和Branigan把词元层分解为互相连接的词元节点(lemma nod:储存原形单词)、类别节点(category nod)、特征节点(featural nod)和组合节点(combinatorial nod)。这些节点和连接组成一个网络,相互之间通过激活、传递、扩散产生联系。[7]

Hartsuiker等在此理论基础上提出了双语句子产生的一体化模型,认为双语是共享心理词汇和共享心理句法的一体化网络。[8]图2是以西班牙—英语双语者为例的词元层示意图。国旗代表两种语言,圆圈代表节点,连线将节点连接成一个网。

图2 Hartsuiker等的一体化模型

以英语单词hit为例,类别节点表示该单词属于动词词类;组合节点则表征关于hit的句法信息,如hit可用于主动句或被动句。属于西班牙语的单词Golpear(hit的翻译对等词)也是动词,也可组成主动句或被动句。相似的句法规则使两词共享类别节点和组合节点,同时两个单词的概念节点也是共享的。因此,两种语言是一体化的表征。

(四)三种模型的异同

综上所述,三个模型既有共同点也有分歧。具体来说,双语口语产生蓝图与一体化模型都受到Levelt等的理论的影响。双语口语产生蓝图认为,L1和L2的格式化程序是独立的,由此推测存在语言特定提取的可能性;同时心理词汇库又是共享的,因为两种语言的格式化程序必须从共同的心理词汇库提取词元和句法信息进行语法编码,因此两种语言也存在词汇和句法交叉影响的可能性,但该模型没有详述具体如何影响,而只是预测两种语言相似度越高、越接近,交叉影响会越大;随着双语者的L2熟练度提高,交叉影响会降低。一体化模型则认为双语者的心理词汇和心理语法(前提是句法结构足够相似)都是共享的,因此一语和二语的语言内、两种语言间由于节点和连接之间的激活和扩散,词汇和句法必然相互影响,且跟语言的远近及熟练程度无关。双语陈述性/程序性模型更强调习得年龄,认为晚期习得者在初学阶段的L1和L2句法是分开储存的。因此该模型预测,随着L2熟练程度的提高,L2句法处理会与早期习得的L1句法处理方式趋同,两种语言间的句法交叉效应会增强。

二、来自句法启动实验的证据

句法启动实验主要有三种经典范式:一是图片描述范式(picture-description paradigm)[1]。实验中,被试首先听完一个启动句并复述该启动句,再对目标图片进行描述。若被试倾向于用启动句的句式来描述图片,即是出现了句法启动效应。二是句子补全范式 (sentence completion paradigm)[7]。被试首先根据启动主语和动词(该动词只能用于某个特定句法如PO或DO句)补全一个启动句,接着根据目标主语和动词(该动词既可以用于PO句也可以用于DO句)补全目标句,如果被试倾向于用启动句的句式补全目标句,就说明出现了句法启动效应。三是句子回忆范式(sentence recall paradigm)[9]。该范式首先向被试快速视觉呈现目标句,然后让被试阅读启动句,接着回忆目标句,探测被试是否倾向于用启动句的句法结构回忆、重构目标句的内容。

近年来,研究者利用跨语言句法启动范式对双语者的语言产生进行了不少研究。这些研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澄清上述几个不同模型之间的争议,为进一步理解双语句子产生的机制提供了很好的切入口。

(一)双语句子产生与语言内和语言间的句法启动量的关系

如上所述,三个模型对句法表征是否独立和在多大程度上是独立或共享的存在分歧,因此双语口语产生蓝图和双语陈述性/程序性模型均预测语言间句法影响效应小于语言内句法影响效应,而一体化模型预测没有差异。

针对这一争论,Schoonbaert等设计了四个实验,对不平衡的荷兰语—英语双语者(先习得母语荷兰语,后习得英语,居住于母语环境下)的双宾语句式(DO)和介词宾语句式(PO)进行语言内和语言间的句法启动考察。[10]实验采用有同谋者参与的经典的图片描述范式。在相对真实的实验情景下观察到L1或L2语言内、L1对L2或L2对L1不同方向的跨语言之间存在句法启动效应。综合分析四个实验的数据并排除相同动词和翻译对等动词等的影响因素,可以发现语言内的启动效应(11%)与语言间的启动效应(9%)没有显著差异。这一实验为一体化模型的假设提供了证据。

Cai等则用句法启动考察平衡双语者(粤语—普通话双语者),母语为粤语,但自幼开始使用普通话,日常使用两种语言)的句法表征。[11]实验仍然采用PO/DO句和图片描述范式。结果发现,语言内和语言间都存在句法启动效应。与Schoonbaert等的实验矛盾的是,排除了其他影响之后,语言内的启动效应仍然显著大于语言间的启动效应。研究者认为,先前Hartsuiker等的预测可能忽略了语言作为节点,也能像其他节点一样起作用:当被激活后,语言节点能把激活传递到其他与之相连的节点,即同一种语言的其他词元节点,从而起到语言内促进效应。比如,含有动词“递(di)”的普通话PO句不仅激活了词元节点“递(di)”和组合节点“PO”,与之连接的“普通话”语言节点也被激活,“普通话”语言节点又把激活扩散到所有与普通话连接的词元节点。这就解释了双语者为什么基本能使用正确的语言说话,但有时会错用另一门语言。

上述两个研究采用类似的实验范式和相同句式,研究数据差异却很大。这种分歧还出现在其他语言内或语言间句法启动的研究中。[12]目前研究者并未能对类似分歧作出进一步的解释。但两种语言之间的句法启动现象至少可以证明,双语者两种语言的句法表征在一定程度上是共享的。

(二)双语句子产生与词汇表征的关系

De Bot和Ullman的模型都没有详细解释词汇因素和句法信息如何交叉影响双语句子的产生,一体化模型则作了尝试。

Schoonbaert等对荷兰语—英语双语者进行实验,操纵目标动词,使其与启动动词之间的关系形成相同、翻译对等词,或不相关三种条件。[10]结果发现,同样使用翻译对等词时,L1-L2比L2-L1观察到的句法启动效应大。这种不平衡与一体化模型的预测不同。因此,研究者修正了一体化模型,强调概念层与L1词汇的连接强于与L2的连接,提出句法启动是基于目标(target-based)的处理机制:在L1-L2的句法启动中,被试所看到的目标图片内容及目标动词激活了共享的概念,通过概念与启动词元节点的强连接重新激活了启动词元,又通过启动词元节点与组合节点的连接而使激活得以扩散;在L2-L1的句法启动中,L1目标词激活概念后难以激活属于L2的启动词元,因为概念与它的连接较弱。这就解释了双语两个方向的句法启动不平衡。总体上,实验发现双语句子产生时句法启动交织着词汇促进效应(lexical boost)和翻译对等词促进效应(translation-equivalence boost)。但翻译对等词促进效应只出现在L1对L2的句法启动中,且启动量不及词汇促进效应。

如果双语者的两门语言非常接近,那它们的同源翻译对等词的词元是共享还是分离的呢?Cai等的两个句法启动实验考察了平衡双语者(粤语—普通话)的词汇表征及其对双语句子产出的影响。[11]以普通话的动词di(递)和粤语的动词dai(递)为例:假设同源词的词元表征是分离的,那么当二语者用普通话动词di(递)产生句子时,同源词dai(递)的同源词促进效应(cognate boost)会小于相同动词di(递)的词汇促进效应;假设同源词是共享词元,那么将不会表现出不同的促进效应。实验结果显示相同动词的词汇促进效应大于同源翻译对等词的促进效应,支持了两门极为接近的语言的同源翻译对等词是分离词元表征的假设。实验还同时观察到L2-L1的同源翻译对等词的启动效应,且总体上翻译对等词促进效应远大于Schoonbaert等[10]的实验结果。据此,研究者质疑 Schoonbaert等提出的基于目标的句法启动的理论。研究者还认为,两个研究数据的差异可能是同源翻译对等动词的促进效应比非同源翻译对等动词的促进效应强,或是两个研究中被试的双语平衡程度不同而造成的。总之,双语句子产生过程中词汇表征是如何影响句法加工的,这一问题还有待深入研究。

(三)双语句子产生与L2熟练度的关系

如上所述,三个模型对双语者第二语言熟练度对双语句子产生的影响有完全不同的预测。Bernolet等针对L2熟练程度不同的晚期二语习得者(荷兰语为 L1,英语为 L2)进行属格句句法启动研究。[13]启动句和目标句的中心名词有意义一致和不一致两种水平。L1-L2的实验观察到熟练程度低的双语者没有表现出跨语言属格句法启动效应。随着熟练程度增加,双语者显示出句法启动效应。这表明,不熟练的双语者其属格句法是分离表征的;当熟练程度提高后,两种语言的属格句法重叠,成为不同语言共享的一体化表征。L2-L2的实验则观察到在意义一致条件下,不熟练者表现出很强的语言内属格句法启动效应,而在意义不一致条件下,则表现出弱得多的启动效应。相比之下,熟练者在两种条件下表现出一样强的启动效应。这表明,不熟练双语者的语言特定的句法表征有可能是项目特定的表征;随着L2属格的抽象句法表征的建立,双语者表现出词汇中介和句法启动的效应。该实验结果与Ullman模型的预测一致,即随着L2的熟练性提高,原先与L1句法分离、存储于陈述性记忆系统的L2句法会逐渐与存储于程序性记忆系统的L1句法趋同。研究者认为这一实验结果也可以回应并修正Hartsuiker模型。Hartsuiker模型预测双语者的句法表征是一体的,因此L2熟练程度对跨语言句法启动没有影响。这种情况应该只是对句法表征完全共享的最终阶段而言。在此之前,双语者经历了新句法的表征从语言特定、基于项目的模式向双语共享抽象句法表征发展的过程,期间L2的熟练程度会影响跨语言句法启动效应。未来的双语句子产生模型还需要更好地揭示这种动态变化的趋势。

(四)双语句子产生与两种语言距离的关系

De Bot的模型预测,句子产生时语言间的句法启动效应决定于L1和L2的距离的远近,那么是否距离很远的语言之间很难观察到句法启动效应呢?

目前,多数双语句子产生的实验是考察母语和第二语言相对比较接近的欧印语系双语者,但也有部分研究针对更为接近的两种语言进行[11],这些研究都观察到语言间有句法启动效应。另外,利用句子回忆范式,还有研究探讨了两种语言差别很大的不平衡韩—英双语者的句法启动效应[14],结果也发现语言间的句法启动效应显著。这些实验似乎都证明,双语的句法共同表征不受双语距离的影响,总体上符合一体化模型的假设。

从以上的句法启动实验证据来看,三个模型各有一些合理的假设,但没有一个模型能够完美地解释双语句子产生的机制。相比之下,融合接纳了其他两个模型的正确预测、修正后的一体化模型,对双语词汇和句法的表征及句子产生过程中双语的概念、词汇、句法的交叉影响似乎能够进行更为细致合理的解释。然而正如前文所分析的,还是有一些问题悬而未决。比如,关于不同方向语言间(L1-L2或L2-L1)句法启动量的研究,许多研究结果有冲突,这引起句法启动是基于目标还是基于启动的争论,也令词汇在句法加工中的表征模式难以确定;而双语句法启动是独立还是依赖于词汇位置的研究结论也不一致,由于距离远的双语词序差异大,因此,如何评判双语距离之于跨语言句法启动的影响也显得较为困难。

三、未来研究的方向

目前对双语句子产生的句法启动的研究还很有限,有些实验结果互相矛盾,不少问题都有很大的研究空间。因此,除了上面针对各实验所提出来的一些建议,未来很有必要加强以下几方面的研究。

(一)加强对口语句子产生和书面句子产生机制的比较研究

比较三种句子产生模型,除了双语口语产生蓝图是明确针对“口语”产生,在模型中假设双语的语音计划分离、外显言语(即发音程序)共享之外,陈述性/程序性模型和一体化模型都把重点放在了讨论双语词汇和句法表征及其在句子产生中的加工机制。似乎第一个模型假设口语和书面句子产生是两个不同的模型,后两个模型则假设口语和书面句子产生是共用一套句法表征的统一模型。然而,直观的观察可以发现,书面语和口语还是有着许多不同的特性。例如,相比口语产生的句子,书面语似乎倾向于使用更规范复杂的句法结构,并产生更长的句子。因此,到底双语句子产生有书面和口语共享的一套句法表征,只是最终成品不一样,如一个是发出声音,一个是文字体现,书面只是口语的一个记录,还是口语和书面产出分属两套分离的模型来执行?关于这一问题,目前单语句子产生研究领域中也仅有相当少量的研究。比如,Cleland和Pickering利用书面和口头句子补全范式对比了书面句子产生、口头句子产生、书面和口头混合句子产生中的句法启动效应,结果发现,单语口头和书面句子产生中内在的句法表征是共享的。[16]然而单语者的情况很可能并不适用于双语者。到底双语者两种语言的口头和书面产出情况如何?是得用分离的“双语口语产出模型”和“双语书面语产出模型”进行表征,还是可以被统一到一个句子产出模型中?这方面的研究暂时还是空白的,相关研究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完善句子产生模型。

(二)涉及英语之外的双语者句子产生研究需要进一步深化

双语句子产生中所研究的语言主要集中在印欧语系。从全球的情况来看,很多语言还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比如,中文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语言之一,有中文加入的跨语言句法启动研究必将使研究结果更有普遍意义。同时,中国是多民族国家,不同地方和民族又讲不同的方言。虽然心理语言学家一般将方言视为同一种语言的不同分支,而不把它们作为不同语言加以考察。[11]但是Cai等通过实验,对比普通话和粤语的词汇和句法表征,认为有理由把两者视为和英语—荷兰语一样非常接近的两种语言。照此推论,诸如普通话和潮汕话,潮汕话和粤语,也可以分别视作两门语言进行研究。如此一来,中文大家族将为研究者们提供更为丰富的研究资源,而且这些语言各自有着独具特色的句法规则。例如,Cai等总结出要表达“牛仔递给水手一本书”这样的信息,粤语除了用双宾句(DO)、介宾句(PO),还能用“把”字句、话题DO句和话题PO句等共五种句式,粤语的句法结构更为灵活多样;而与之相比,同样的信息表达英语只有DO和PO句式。[17]这为研究者分离语法功能、线性词汇位置顺序和成分结构,通过句法启动考察概念如何映射到句法,语法编码是如何进行的等多个问题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未来我国的研究者应该更多地利用多方言的优势,进一步推进相关领域的研究。

(三)从双语者的研究向多语者的研究发展

随着全球化加快,三语或多语者的人群也随之扩大。这些多语者不同语言的句法是如何表征的?句子理解和产生机制如何?与单语者、双语者有何共同和差异?还是以中国为例,中国有很多三语者(如母语为粤语,二语为普通话,外语为英语、法语、日语等),也有些会两门第二语言的双语者(如母语为普通话,L2a为粤语,L2b为英语,两门L2基本平衡)。那么,这些人的语言处理能否用双语句子产生的模型来解释?在何种程度上他们可以将不同的语言完全分离或将他们整合为一个单一的语言系统?语言间的相似性如何影响这种单一或分离表征的构建?这些都是极有意义的课题,尤其值得未来研究者进行深入探讨。

(四)增加多模态研究数据的采集与分析

目前跨语言句法启动的研究主要还是集中在行为研究的层面上,虽然研究者可以观察到句法启动现象,但结果的判定主要还是依赖于启动现象出现的百分比。这一略为粗糙的变量,直接的结果就是导致在实验研究中,启动量的变化通常较为微弱,在检测某些变量所造成的精细效应时可能不够灵敏。如果可以利用眼动、脑电甚至磁共振等更为精确、敏感而直观的技术,在采用经典的句法启动研究范式时,研究者将不仅可以分析启动的百分比,还可以精确地判断产生句法启动时受试眼动轨迹、事件相关电位的变化,这些实时的技术有望提供更为敏感和直接的变量,有助于研究者对更为精细的研究操纵进行有效考察。而诸如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等具有高空间分辨率技术的引入,还可以帮助研究者从神经机制角度考察双语或多语者句法启动的本质,解释不同实验条件下句法启动现象的出现是何种层面的表征得到了易化等问题。多模态研究数据的获取将可以极大地扩展传统的句子产生研究领域,促使我们对双语者语义和句法表征本质有更为全面和透彻的了解。

双语者句子产生的机制由于有多种语言的参与而相当复杂。长期以来,研究者们更多的是关注词汇的表征和加工,却相对忽略了句子层面的研究。双语口语产生蓝图、双语陈述性/程序性模型和双语一体化模型对双语句子产生的复杂机制的假设是极有价值的尝试。我们在分析梳理三个模型及相关句法启动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所提出的几点思考,期望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M.Garman.Psycholinguistics.Peking:Peking University Press,1990.

[2]M.J.Pickering,V.S.Ferreira.Structural Priming:A Critical Review.Psychological Bulletin,2008,134(3):427-459.

[3]D.K.Bot.A Bilingual Production Model:Levelt’s‘Speaking’Model Adapted.Applied Linguistics,1992,13:1-24.

[4]M.T.Ullman.The Neural Basis of Lexicon and Grammar in First and Second Language:The Declarative/Procedural Model.Bilingualism:Language and Cognition,2001,4:105-122.

[5]A.J.Newman,R.Pancheva,K.Ozawa,et al.An Eventrelated fMRI Study of Syntactic and Semantic Violations.Journal of Psycholinguist Research,2001,30(3):339-364.

[6]W.J.M.Levelt,A.Roelofs,A.S.Meyer.A Theory of Lexical Access in Speech Production.Behavioral and Brain Sciences,1999,22:1-75.

[7]M.J.Pickering,H.P.Branigan.The Representation of Verbs:Evidence from Syntactic Priming in Language Production.Journal of Memory and Language,1998,39,633-651.

[8]R.J.Hartsuiker,M.J.Pickering,E.Veltkamp.Is Syntax Separate or Shared between Languages?Cross-linguistic Syntactic Priming in Spanish-English Bilinguals.Psychological Science,2004,15:409-414.

[9]M.C.Potter,L.Lombardi.Syntactic Priming in Immediate Recall of Sentences.Journal of Memory and Language,1998,38,265-282.

[10]S.Schoonbaert,R.J.Hartsuiker,M.J.Pickering.The Representation of Lexical and Syntactic Information in Bilinguals:Evidence from Syntactic Priming.Journal of Memory and Language,2007,56:153-171.

[11]Z.G.Cai,M.J.Pickering,H.Yan,et al.Lexical and Syntactic Representations in Closely Related Languages:Evidence from Cantonese-Mandarin Bilinguals.Journal of Memory and Language,2011,65:431-445.

[12]贾月芳,陈宝国.双语跨语言的句法启动.心理科学进展,2009,17(1).

[13]S.Bernolet,R.J.Hartsuiker,M.J.Pickering.From Language-specific to Shared Syntactic Representations:The Influence of Second Language Proficiency on Syntactic Sharing in Bilinguals.Cognition,2013,127:287-306.

[14]J.Shin,K.Christianson.Syntactic Processing in Korean-English Bilingual Production:Evidence from Cross-linguistic Structural Priming.Cognition,2009,112:175-180.

[15]S.Bernolet,R.J.Hartsuiker,M.J.Pickering.Shared Syntactic Representations in Bilinguals:Evidence for the Role of Word-order Repetition.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Learning,Memory,and Cognition,2007,33:931-949.

[16]A.A.Clelanda,M.J.Pickering.Do Writing and Speaking Employ the Same Syntactic Representations?Journal of Memory and Language,2006,54:185-198.

[17]Z.G.Cai,M.J.Pickering,H.P.Branigan.Mapping Concepts to Syntax:Evidence from Structural Priming in Mandarin Chinese.Journal of Memory and Language,2012,66:833-849.

猜你喜欢
句法双语启动
述谓结构与英语句法配置
句法二题
诗词联句句法梳理
雾霾来袭 限产再次启动
安发生物启动2017
西部最大规模云计算中心启动
快乐双语
快乐双语
快乐双语
俄媒:上合组织或9月启动扩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