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允岭
六、百年之梦
在圣贤云集的东方——泱泱大中国,早就出现过“飞天”的梦想,牛郎织女,早做了先遣。《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先生,更是一个筋斗打到了南天之柱,以小解做了记号。虽然那事件之诠释矮化了悟空,将天柱讲为佛之一指,那也不过是作家弘扬佛教,尊崇佛法无边、法眼通天、天下之大,莫非佛土之哲学阐解。
龙磐虎踞,傲视四方,大唐东土,难免有悟空之流骄狂成性,滥杀无辜,没有佛法大约,佛祖看护,则国人难能中庸。便是去了南极,也不保不尝企鹅、海豹肉香,与其不教而诛,莫如教化在先。以备百年、千年之后的嫡孙视为警戒。
事实上,南极之考察在中国先有了好梦、向往,后有了探求、追索与酝酿。
早在本世纪二十至三十年代,中国就翻译出版了几本有关南极方面的文献,开始介绍南极知识。例如,1927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了由刘虎如译的《两级探险记》,它是中国首次出版的介绍南极方面的书籍。1936年,该印书馆出版的由黄静渊译的《南极区域志》,系世界名著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新闻出版界注重南极方面的宣传报道。例如,1951年,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了燕生编译的《南极洲——世界第六大陆》;1952年,北京开明书店出版了梁彦译的《南极》;1954年,北京中华书局出版了清河譯的《南极航行》;1955年,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了王子云译的《南极洲、南极、南极区域》;1956年,上海新知识出版社编辑出版了冠奇、肖欣同译的《南极》;1956年,上海新知识出版社编辑出版了《生活在南极和北极》;1957年,北京通俗读物出版社出版了祝贺编著的《南极洲》等。在国际地球物理年期间(1957~1958年),美国、苏联、日本等12个国家对南极洲开展了广泛的科学考察,引起了中国的极大兴趣。全国10多种报刊杂志,例如,《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大公报》、《新观察》、《地理知识》等刊载了许多有关南极考察、科学研究以及科普方面的文章和消息。尤其《人民日报》,在此期间,重点报道了苏联南极考察,对从事南极科学考察的情况、发现、成果和经验进行总结。《地理知识》则着重报道了南极的探险历史、自然地理、生物和矿产资源方面的知识。
1957年,中国著名气象学家、地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竺可桢教授指出:中国是一个大国,要研究极地。地球是一个整体,中国的自然环境的形成和演化是地球环境的一部分,极地的存在和演化与中国有密切的关系。竺可桢建议中国派出的留学生中,要有人学习极地专业,以便将来从事极地科学研究。现任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所长谢自楚教授,就是根据这个建议当时被派到莫斯科大学学习极地冰川专业的,他是中国第一个学习这个专业的留学生。
1962年,在制定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时,有一些科学家提议中国要进行南极科学考察工作。
1964年2月11日,中共中央批准成立了国家海洋局,首次把南极考察正式列入了国家的议事日程。在赋予国家海洋局的六项任务中,包括“将来进行的南、北极海洋考察工作”。但是,国家海洋局由于初建,还未来得及考虑中国南极考察问题,1966年就开始了人所共知的十年动乱。
1976年粉碎“四人帮”以后,才开始积极酝酿中国的南极考察工作。1977年5月25日,国家海洋局提出了“查清中国海、进军三大洋、登上南极洲”的规划目标,委托海洋科技情报研究所,从事国外南极考察方面的情报研究。在同年年底,该所向国家海洋局提交的以“南极和南极考察”为题的情报研究报告,首次较详细地介绍了南极考察的意义、历史、现状和发展动向。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的曾呈奎教授很关心南极考察工作。他在1978年初写信给方毅副总理,建议中国要积极开展这项工作。信中说,下届国际地球物理年将于1982年举行,重点任务之一是南极考察,中国作为一个拥有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大国,理应积极参加这项工作,为将来两极资源的开发利用准备条件。方毅副总理于同年6月26日批示:南极考察是一个大项目,由国家海洋局研究实施。
国家海洋局经过认真研究后,于1978年8月21日向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以下简称国家科委)提交了《关于开展南极考察工作的报告》。《报告》中详细谈到:鉴于南极洲特殊的地理位置、环境和极为丰富的自然资源,以及当前世界一些国家的动向,中国及早地开展南极考察,不论在政治上、科学上、经济上和军事上都具有重要意义。
1978年10月10日,国家海洋局向国家提交了《关于开展南极考察工作》的请示报告。经国务院领导批阅同意后,国家科委于1980年5月12日召集国家计划委员会、外交部、财政部、国家海洋局、中国科学院等19个部、委、局的领导,开会商讨成立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的有关事宜。又于1981年1月20日召集有关部门负责人开会,会后,正式向国务院提交了《关于成立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的报告》。
将帅升帐
1981年5月11日,国务院正式批准了国家科委提交的《关于成立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的报告》。至此,中国南极考察事业的领导机构诞生了。
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以下简称南极委)属国务院领导,其成员由国务院有关部、委、局和军队系统的有关部门派员兼任。
国家科委副主任武衡担任南极委主任委员,外交部副部长章文晋、国家科委二局副局长林汉雄、国家海洋局副局长律巍、中国科学院副秘书长赵北克和海军副参谋长范豫康担任南极委副主任委员,其他15名委员分别来自财政部、教育部、地质部、石油部、交通部、一机部、三机部、四机部、六机部、中央气象局、解放军总参谋部、国家测绘总局、国家水产总局、国防科委和海军等15个部门。
南极委成立后,于同年9月15日设立了日常办事机构——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办公室(简称南极办),由国家海洋局代管。南极办主任由国家海洋局副局长律巍兼任。郭琨和高钦泉担任副主任。南极办在南极委和国家海洋局的领导下,开始积极筹划中国的南极考察工作。
蛟龙试水
为了借鉴国外南极考察的先进经验,使中国的南极考察工作能在较高的水平上起步,南极委采取了派团出访、请外国专家来华和选派科技人员到外国南极站考察的办法,对从事南极考察较早的、经验丰富的国家,如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智利、英国和美国,进行了较为广泛和深入的考察。
南极委成立至1984年8月,先后派出6个代表团,访问了日、美等7个国家。
1982年1月26日到2月9日,南极委首次派出以郭琨为组长的4人考察组,对智利和阿根廷的南极机构,南极站的建筑、主要装备、生活设施和管理经验,科学考察项目、内容进行了深入了解。
1981年至1984年,南极委先后邀请日本的极地振兴会常务理事鸟居铁也、国立极地研究所所长永田武、松田达郎教授、村越望和前普尔教授;澳大利亚科学与工业部秘书长蒂加特博士;阿根廷南极局局长罗伯托·A·达伊少将;智利外交部特别政策司南极处处长蒙萨尔维;英国南极测量局局长狄克·劳斯夫妇;美国俄核俄州立大学数理学院院长、南极研究科学委员会冰川学工作组召集人科林·布尔夫妇等,来华参观访问。这些南极专家、学者,在访华期间,通过座谈会、学术报告会的形式,向中国有关人员介绍了他们国家的南极考察概况、南极科学研究进展、建站经验等,使正在准备进行南极考察的中国人受益匪浅。这些南极专家、学者,对中国要从事南极考察极感兴趣,并给予热情的支持。
在派团出访和邀请外国南极专家、学者来华的同时,南极委还有计划地选派一些业务能力强、外语好的科技人员,到友好国家的南极站上,与外国专家合作进行南极科学考察。
1980年1月6日至3月26日,中国就首次选派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科研人员董兆乾和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张青松,随澳大利亚考察队到凯西站进行综合考察和访问。同时,还参观访问了美国的麦克莫多站和新西兰的斯科特站,以及法国的迪尔维尔站。董兆乾还拍摄了一部纪录片——《南极之行》。这些,对中国南极考察的准备工作,起了重要的作用。
紧接着,董兆乾又被派到澳大利亚租赁的“内拉丹”号南极考察船上,参加澳大利亚执行的“首次国际南极海洋系统和储量的生物调查”(1981年1月9日至3月26日)的水文调查。他与澳大利亚科学家一起,克服重重困难和險阻,圆满地完成了预定的海上考察任务,并在澳大利亚南极局的实验室里进行资料数据的处理、分析和研究工作,最后写出了考察报告和论文。
与此同时,张青松也被派往澳大利亚,在南极戴维斯站越冬。
继董兆乾和张青松之后到1984年10月以前,南极委先后选派吕培顶、谢自楚、卞林根等20名科学家,分别到澳大利亚的凯西站、莫林站戴维斯站,新西兰的斯科特站,阿根廷的马兰比奥站、布朗站,智利的马尔什站和尤巴尼站,进行夏季科学考察或越冬考察。他们从事科学考察领域主要有:高空大气物理学、冰川学、气象学、生物学、地质学和地球化学。
1981年11月,南极委派吕培顶到澳大利亚戴维斯站越冬,进行海洋生物考察;卞林根到澳大利亚莫森站越冬,进行气象学研究;谢自楚到澳大利亚凯西站越冬,进行冰川考察;王声远和叶德赞到新西兰斯科特站度夏,进行地球化学和生物学考察,在站上,他们受到参加该站建站二十五周年庆祝活动的新西兰总理马尔登的会见;颜其德到澳大利亚租赁的“内拉丹”号考察船上,参加澳大利亚首次南极海洋地球物理考察,不仅顺利完成了预期的考察任务,还采集了莫森站、戴维斯站的地质样品和海岸沉积样品,以及7个深海沉积样品和基岩样品。
1982年11月,南极委派蒋加伦到澳大利亚戴维斯站越冬,进行浮游生物考察,尽管他落海遇险,但经澳方抢救后,仍然坚持完成了越冬考察任务;陈善敏和宁修仁赴智利马尔什站度夏,进行气象学考察;钱嵩林赴澳大利亚凯西站越冬,进行冰川考察。
1983年11月,南极委派秦大河到澳大利亚凯西站越冬,进行冰川考察;王自磐和曹冲到澳大利亚戴维斯站越冬,分别进行浮游生物和高空大气物理考察;卞林根到阿根廷马兰比奥站度夏,从事气象观测;陈时华随日本的“白凤丸”船,从事南大洋生态系和生物资源考察,研究项目包括浮游生物、浮游动物、南大洋微生物生态学;王友恒到阿根廷布朗站越冬,进行气象学观测;魏春江和董金海赴智利马尔什站度夏,进行海兽考察;李华梅和许昌赴新西兰斯科特站度夏,分别进行地质考察,包括第四纪沉积物、火山岩系、比康系和基地古老系;王荣到阿根廷的马兰奥站和尤巴尼站进行了考察。
如此证明,任何一个第一步,都要做好全身心的准备。去南极,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去天宫。这里一切堪称为好的东西,也许并不适应南极,我们学习是重要的,就像唐僧的西天取经。
南极洲是不毛之地,要进行科学考察,必须首先建立考察站,为考察人员提供包括衣食住行在内的各种后勤保障。因此,南极考察的一切需要,在国内都要精心准备,稍有忽视,就会带来极大的困难。对中国南极站的站址的初选,是南极委首先考虑的问题,因为它涉及到尔后工作的进行。
我们的探极只能说是伸出了触角,既小心翼翼,又胆大志坚;既藐视困难,又尊重客观,不打无把握之仗。围绕南极科考而需要的准备,不只有哲学的、文化的、物质的和科技的,林林总总的相加,应该像天上的繁星,或像南极的冰立方……
真智者的灼见
在广泛的调查研究和对南极考察具有较为全面认识的基础上,南极委适时地制定出中国南极考察规划,提出中国加入《南极条约》的建议以及实施中国首次南极考察的报告。
1982年5月20日,南极委根据国务院批准的国家科委1981年签发的《关于成立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的报告》,首次编制出中国南极考察工作“六五”计划及十年设想。
“六五”计划的要点是,为中国在南极洲建立科学考察站进行各种必要的准备工作,以便实现1984年-1985年南极夏季在南极洲建立一个夏季考察站,并在南极大陆及其邻近海域进行气象、生物、地质、冰川、测绘、海洋科学和医学考察的愿望。
1983年3月31日,南极委会同外交部、国家科委和国家海洋局共同协商后,于同年6月,中国驻美国大使章文晋向条约保存国——美国政府递交了加入书,从此,中国正式成为《南极条约》的缔约国之一。
凡是联合国成员国均可申请加入《南极条约》,成为条约的缔约国。缔约国在《南极条约》协商国会上从会议的座次、文件的发放、议题表决等与协商国的待遇均不相同。这就是缔约国只能承担条约的义务,不能享受条约的权利。特别是当表决议题时,缔约国被“请出”会场外喝咖啡。
我国于1983年6月8日成为《南极条约》的缔约国。中国南极“长城站”落成典礼后的10个半月,1985年10月7日召开的第13届《南极條约》协商国会议上,中国成为《南极条约》的协商国。至此,中国在国际南极事务中,获得了表决权。
1984年2月7日,获得竺可桢野外科学工作奖的王富葆、孙鸿烈、谢自楚等32名专家学者,联名致书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建议中国尽快独立组建南极考察队,到南极洲建立考察站,从事南极科学考察活动。为祖国、为人民、为子孙后代再做一次拼搏。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同意在南极洲建立考察站,开展南极科学考察。
同年6月12日,根据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同意建站的批示,南极委、国家科委、海军、外交部和国家海洋局,就中国首次组队进行南大洋和南极考察联合向国务院、中央军委报告。南极委和国家海洋局,遵照李鹏副总理1984年9月20日在检查准备工作落实情况时所作的“务必精心组织,各方大力协作,把困难想得多一点,做到安全第一,站住脚,积累经验,为完成南极考察的长期任务奠定基础”的指示,按照系统工程的要求,规范行动、协调关系,科学地落实各项工作。
车辚辚,马啸啸
为了适应极区海域航行和科学考察的需要,首先对选定的国家海洋局“向阳红10号”科学考察船和海军“J121号”打捞救生船进行检修和改装。如期完成了200多个项目的施工任务;增装了20多台新型设备。直升飞机机组人员,进行了百余架次的模拟南极飞行训练。
担负航行指挥和通讯联络的国家海洋局管理指挥司,广泛收集航海、气象、冰情、通讯和外港的资料,周密设计出通往南极洲的最佳航线,制定出保障航行安全和通讯指挥畅通的最佳方案。
物资准备
在南极洲建站和进行科学考察,需要的物资种类繁多,其中许多仪器设备要现研制,现生产。中国新型建筑材料公司根据南极的自然环境特点选用新型建筑材料生产出既轻便又防寒抗风的活动房;上海纺织科学院参照国外的羽绒服面料,研制出御寒、挡风、防雨雪和轻便、结实、耐磨的羽绒服面料。天津运动鞋厂、长征鞋厂、大中华橡胶厂,在不到3个月的时间里,研制、生产出适合南极野外作业的防寒防水靴;北京汽车制造厂,为考察队设计、生产出两台特种车辆;解放军总后勤部、军事医学科学院、海军总医院等单位,向考察队提供了尼龙帐篷、汽油锅灶和各种药品。
建站和科学考察用的4000余种、计500多吨物资,从祖国各地,用飞机、船舶、火车和汽车按时运送到上海黄埔江畔海洋局东海分局码头,为考察队按时出征和成功建站考察,奠定了物质基础。
组建考察队
首次南极考察,举世瞩目。考察的成败,关系到社会主义中国和中华民族的威望。组成一个坚强的领导班子和一支素质高的考察队伍,是完成任务的关键。
南极办在各有关单位的大力支持下,对考察队员进行了严格的挑选。来自国家23个部、委、局和有关省、市、自治区以及人民解放军的591名队员,其中“向阳红10号”船155人,“J121号”船308人,南极洲考察队54人,南大洋考察队74人,都是有理想、有抱负、有能力、体魄健壮的中华儿女。新华社、人民日报社、光明日报社、文汇报社、解放日报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上海科教电影制片厂等单位,派出记者、摄影师随考察队赴南极实地采访。
参加首次南极考察的“两船”、“两队”,统一组成“中国首次南极考察编队”。首次队下设指挥组、政治工作组,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首次南极考察编队临时委员会”和共青团组织。
编队总指挥兼任临时党委书记,由国家海洋局副局长陈德鸿担任;副总指挥由国家海洋局东海分局局长董万银和海军旅顺基地参谋长赵国臣担任。南极洲考察队队长由南极办主任郭琨担任,南大洋考察队队长由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副所长金庆明担任,张志挺任“向阳红10号”船长,周志祥任政委;于志刚任“J121号”船长,袁昌文任政委。
南极洲考察队首先在北京体育学院进行了集训。日本国立基地研究所的两位专家前来指导。之后,队员又集中于上海,为“向阳红10号”船装载建站和科考物资,连续进行了13天的强体力劳动。
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对首次南极考察极为重视。邓小平、陈云分别为首次南极考察题写了“为人类和平利用南极做出贡献”和“南极向你招手”的题词。10月13日,万里、胡启立等在人民大会堂接见了首次队的代表,并一起合影留念。万里委员长在听完汇报时说:“为国家南极科学考察事业做贡献是很艰苦的,但这是苦中有乐,求人民之乐,求国家之乐。”还说:“我们国家应该进入这个领域,增长这方面的知识,了解地球,为人类和平利用南极做贡献,你们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团结战斗的精神,中国人不笨,可以做出自己的贡献。”
中华儿女的出征,牵动着亿万人民的心。少先队员寄来了一封封热情洋溢的信、一面面队旗和一条条鲜艳的红领巾;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八三级研究生,给考察队送来两瓶白莲花酒、一面锦旗和热情勉励的信;天津手表厂职工在短时间内设计、生产出有南极洲地图标记的“海鸥”牌手表,赠给远征南极的考察队员;甘肃省轻工研究所、黑龙江省龙宾酒厂、杭州日用化工厂、上海手表厂等,都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向南极考察队表达了他们的心意;浙江美术学院赠给考察队一尊名为“硕果”的仿铜玻璃钢浮雕,衷心祝愿中国首次南极考察成功!更让考察队员激动不已的是与著名艺术家一起联欢,画家、书法家当场挥毫作画,歌唱家、演员作了精彩的文艺表演。电视台、广播电台和报刊杂志,则通过新闻媒介广泛宣传南极建站考察的重要意义,鼓励考察队要不负众望,争取胜利。
车辚辚,马啸啸,
将士弓箭各在腰……
一场创造历史的英雄出征图,在上海码头上演,战鼓催征!
七、首闯南天
1984年11月20日,上海黄埔江畔,国家海洋局东海分局码头,彩旗招展,鼓乐齐鸣,隆重欢送中国首次南极考察编队出征的启航仪式在此举行。南极委主任武衡、国家海洋局局长罗钰如、海军政委李耀文、中顾委委员方强、上海市副市长阮崇武、南京军区副司令员张明、浙江省副省长张敬堂、东海舰队司令员谢正浩以及国家机关、军队和考察队员的亲属及各界人士千余人聚集码头。美国驻上海总领事和其他外宾也前来送行。9时整,欢送仪式在嘹亮的鼓号声和爆竹声中开始,首先由武衡等领导向考察队授国旗和镌刻着邓小平题词的镀金铜匾及中国南极长城站站标。接着,武衡主任致欢送词,他说:“党和国家信任你们,关心你们,把你们看作是敢于乘风破浪、踏冰卧雪的勇士!全国人民和科学工作者,都在关切地注视着你们,期待着你们传回胜利的喜讯。”他勉励考察队员“要以顽强拼搏的精神克服困难,胜利完成任务,为人类和平利用南极做出贡献”。9时45分,武衡主任批准启航,首次队总指挥陈德鸿下达“各就各位,启航”的简短命令。10时正,“向阳红10号”、“J121号”满载着祖国的重托,人民的期望,徐徐离开码头,开始了中华民族史上远征南极洲的处女航。
出师小挫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两只满载科考队员的舰船,需要在长江口外的宝山锚地锚泊。
一是两船补给柴油和水。
二是进行思想动员,学习船上规则和航行中的安全知识。
三是对船载建站物资加固。
四是对考察队的筹备物资全面检查,看还有没有遗漏的、要补充的。
在锚地,“向阳红10号”船加油2600吨,加水2300吨。“J121号”船加油3100吨,加水1270吨。
“向阳红10号”远洋科学考察船船长156.2米,船宽20.6米,最大航速20节,经济航速18节,续航力18000海里。
“J121号”系海军打捞救生船,与“向阳红10号”的基本参数相同,系同出一厂的姐妹船,打捞救生设备比较齐全。
“向阳红10号”船刚驶到锚地,机电部门电机员突患轻微脑溢血,只好下船。
中国首次南极考察队刚驶离家门口,就减员1人。
现在,全队共591人。其中,“向阳红10号”船155人,“J121号”船308人,南大洋考察队74人,南极洲考察队54人。
在组队时,虽然都进行了严格的体检,但有些病的发生是意想不到的,也是难以检查出来的。但这也引起了警觉,提醒了人们,在漫长的太平洋航行中,要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郭琨同“向阳红10号”船船长张志挺、政委周志祥商议决定,船队的医生要不定期给船员和队员检查身体,并每天进行巡诊。船队医生要注意同志们身体状况的变化,发现病号要诊断,并有效地治疗,使其尽快康复,还要及时向船队领导报告。
关于郭琨,我们必须泼墨而书,这位在困难面前坚韧如钢的英雄,却常常因为感动、感慨、感激、感奋流下眼泪,这是一位智商、情商皆高的科考队员,是中国第一次南极科考领军元帅!
笔者找到一份郭琨同志简历及对中国南极考察事业的贡献:郭琨1935年9月出生,河北省涞水县人。毕业于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气象专业。高级工程师、中共党员。原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辦公室主任(1985年11月-1994年2月)、中国南极研究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学探险协会副主席。现为中国科学探险协会顾问、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
1984年11月至1985年4月,中国首次南极洲考察队队长,组织领导了中国南极长城站的建设,首任长城站站长。后又领导建设了中国南极中山站,并首任站长。曾七次赴南极,为中国南极考察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中国南极考察事业的开拓者,两次荣立一等功。多次出席《南极条约》协商国、南极局局长会议和率团参加南极研究科学委员会的会议。主要著作有:《海洋手册》、《中国南极长城站》、《白色的大陆》、《中国南极科学考察画册》。同金涛同志合作主编了《神奇的南极》丛书十本,获得了第七届中国图书奖。撰写了《南极气候特征》等论文。曾获国家海洋局“中国南极考察科学研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国家科委“中国南极考察科学研究科技进步二等奖”。
在中国南极考察队首闯南天的时候,一切未知的、已知的重负,泰山压顶般堆上他的肩头,他将面对新天新地新海新人——包括外国同行和同行的军人……
漫长的航行不是一帆风顺的,两船出航不久,就遇到19号台风。总指挥果断决定改变航线,由原计划从琉球群岛宫古水道进入太平洋,改为东行——从宝岛水道进入太平洋,在关岛西部进入计划航线,避免了台风的袭击。刚进入太平洋,“J121号”便出现了较大的机械故障,右主机第一缸冷却水管支架断裂,第八缸支架裂缝,航速由18节迅速降至6-7节,故障来得突然,没有备用支架,全船上下十分着急。于德庆船长的压力更大,他说,如果“J121号”不能按时把建站物资器材送上南极洲,使已经公布于世的壮举归于失败,我们将无颜以对中国共产党,无颜以对全国人民。经再三研究,他们决定采取只有在万不得已情况下才能使用的“封缸航行”(封缸,即对发生故障的汽缸停止供油),尽管风险很大,但这是唯一的办法。机电部门的干部战士冒着缸内70摄氏度的高温,轮番钻进去作业,皮肤烤得灼热,喘不过气来,浑身汗如雨下,全然不顾,谁也没有在困难面前后退一步。经过四小时二十五分钟的艰苦抢修,终于完成了封缸作业。随着右主机的启动,“J121号”又恢复到正常航速。经过23个昼夜的运转,证明“封缸航行”是可行的,从而开创了中国大功率柴油机封缸航行史上的新纪录。在这场艰苦紧张的封缸作业中,身患脑血管硬化症、在机舱生活了20多年的机电长徐兆富,连续20多个小时坚持在40摄氏度的机舱里,带领大家排除故障。主机修复后他又日夜跟班巡视、检查,一连几天不离开主机舱,为保障安全航行尽心尽职。他们通报国内,迅速将“套管支架”配件空运至阿根廷乌斯怀亚港口,以备船到之日换下废件。12月1日,“向阳红10号”正航行在赤道海域,两台主机的18只高压油泵,相继被燃油的杂质堵塞,主机出现了“心肌梗塞”的恶性故障。机电部门紧急动员,立即进行抢修。机舱内温度高达40摄氏度,刺鼻的油味、污浊的空气、淋漓的汗水、紧张的劳动,使人头晕目眩,喘不过气来。有的人晕倒了,醒来又继续干;有的人口渴难忍,误把柴油当绿豆汤喝了。没有一个人叫苦,没有一个人退缩,大家只有一个想法:尽快修好主机!经过20多个小时的苦战,他们完成了平时需要10多个工作日才能完成的工作量,使主机恢复了正常运转。在整个航行中,“向阳红10号”的机电部门共排除故障320余次,保证了船只的安全航行。
天海相连,茫茫无际,见不到一条船、一只鸟,真乃“千里鸟飞绝,万里船踪灭,只有‘向阳红,独耕浪如雪”。
突然,空中响起了飞机的轰鸣声。
这是11月24日的17时35分至47分,美国的一架NAUY机号为1645直升机,围绕着两船低空盘旋,侦察两圈后离去。飞机可能是从关岛起飞,像如今的一次次挑衅一样,阴鸷地逼近,瘟瘟地离去,既无聊,又无趣。
天黑下来,海风清爽地吹拂,“向阳红10号”船和“J121号”船游走在黑沉沉的海面,一闪一闪,像黑夜的飞萤,又像飘落在太平洋面上的两颗明亮的星星,划破夜空,开拓出一条闪亮的海路,通向神奇的南极洲。
但是,这样的陶醉只存一时,水火无情的古训,将要考验铁船和驾驶铁船的壮士。为了规避19号、20号台风袭击,两船曾改变航线,但还是没能躲过两个台风的骚扰。在狂浪肆虐的海面上,首先是船晕了人才会晕,7级以上的大风,海浪3米,大涌如山,颠簸达20°,万吨的巨轮如两只落锅的水饺,飘飘荡荡,浮浮仰仰,颠颠跳跳。
12月2日,“J121号”船发现右主机第八缸冷却水套管支架又发生了断裂事故,裂缝长达26厘米,天神海神不会总照顾中华成功。他们经过整整13个小时的加固焊接,才使机器恢复正常运转。但到了12月7日,“向阳红10号”船又发生了人为事故——值班电工在学习配电时,按错了机电柜的开关钮,造成全船停电一分钟。时值凌晨3点50分,全船顿时紧张,虽未造成重大损失,但连带事故险些发生。
又一个风高浪急的下午,房屋班队员王维华发现“向阳红10号”船的一个走廊里漏出柴油,立即报告了队里的安全小组。安全小组在向船长报告的同时,立即组织队员,清除漏冒出的柴油七八桶。船长也及时解决了漏冒油的问题,杜绝了一场可能发生的火灾事故。
初战必胜的口号是钢铁铸就,兩艘战船也是钢铁铸就,连同船上的铁军。中国当代的英雄豪杰,英勇地接受了大洋设置的一道道残酷的考验,并谱为可歌可泣的悲壮诗篇。
万事开头难。这是多么艰险的开头!多么重大的开头!俗话说,隔水一步难。但我们的面前隔阻着数万里重洋,舔日吞星的浪涌!我们的第一步是病了人,伤了船。但是,正如英雄李玉和的一句唱词:“天下事难不倒共产党员!”
我们的大船要开航了,郭琨队长的日记,还在记忆饶有风味的故事,船上学习的艰辛:
(一)通过最深的海沟
今天凌晨1时12分(北京时间11月26日23时12分),两船在关岛的东南海域通过世界上最深的海沟海面——马里亚纳海沟。
“向阳红10号”船上的几个地球物理实验室灯火通明。南大洋考察队正在紧张地进行海上考察,他们测量到,马里亚纳深沟的最深处为10040米。
(二)科技讲座
这两天风浪比较小,船只航行也比较平稳。利用这样的好天气,考察队开始举行科技讲座。郭琨抛砖引玉,首先讲了《我国的南极考察》。按照四个方面进行了介绍:
1.南极的探险考察历史;
2.南极的自然地理;
3.南极考察的意义;
4.我国南极考察的起步和进展。
实际上就是三个问题:南极的概况,为什么要进行南极考察,中国怎么样开展南极考察。
在一次次的学习中,人们对南极考察的意义——如参禅之僧渐悟渐明。但是,船在风浪中,险象随时可能发生。11月30日,新闻班队员高翔(上海科教电影制片厂摄影师)在“向阳红10号”船飞行甲板上散步的时候,发现存放在机库里的“氧气瓶”底部冒烟。用手一摸底部甲板发烫,立即引起了警觉,并马上报告了船政委周志祥同志。
在周志祥同志的指挥下,队员高翔、陈富财、鄂栋臣、刘允诺和徐秀明等同志迅速把氧气瓶转移到安全的地方。并检查出冒烟发烫的原因,加以排除,避免了一场严重的爆炸事故。
队里和船上表扬了这几位同志。
无论郭琨还是“向阳红10号”上的副队长董兆乾、张青松,此时的愉快可谓电光石火般的灿烂,稍纵即逝。12月2日,“向阳红”突发了故障,有郭琨的日记详记:
19时40分,“向阳红10号”船突发故障,两部主机的六个高压油泵的油路同时全部堵塞,这是一次严重的故障,也是一次十分惊险的经历。
考察队下达停泊抢修的命令后,“向阳红10号”船立即组织抢修,机电部门船员全部投入了抢修战斗,其他部门的船员也主动参加了抢修。
船员们在高达40℃闷热的机舱内,拆卸油泵,进行清洗、安装、测试、清理油柜等,一个接一个的抢修程序、紧张的劳动、闷热的舱室、刺鼻的油气味、污浊的空气,令大家汗水淋漓,头晕目眩,喘不过气来。在这种恶劣环境中连续战斗两个昼夜,没有一个人叫苦,没有一个人退缩下来,排除了故障,保障了“向阳红10号”船正常地航行。
抢修中的很多事情使人十分感动,受到了一次活生生的教育。
主机区队长毛国华同志和国家海洋局东海分局船舶处助理员王应禄同志在抢修中晕倒了,苏醒以后又继续投入了战斗。王应禄在清理油柜时,因闷热和柴油气味的刺激而皮肤过敏,四肢红肿,浑身搔痒,却一直坚持到最后。
在抢修中,“向阳红10号”船炊事班的船员,把煮好的绿豆汤送到抢修一线;船长张志挺、政委周志祥、机电长徐永泉同志,自始至终在抢修现场,同大家一起干;郭琨和副队长董兆乾、张青松给抢修的船员送去饮料,表示南极洲考察队全体队员对他们的慰问和敬意!
经过48小时的连续战斗,排除了故障,“向阳红10号”船又继续以17节航速向南破浪前进了!
太阳节——变更线
1984年12月1日上午9时12分(北京时间12月1日清晨6时12分),中国首次南极考察队乘坐的“向阳红10号”船和“J121号”船,从太平洋上的瑙鲁共和国和吉尔伯特群岛之间的水域通过赤道。
赤道是环绕地球表面,和地球南北两极距离相等的圆周线,地球赤道面通过地心,垂直于地轴,将地球分为南北两个半球,是划分纬度的基准,赤道的纬度是零。
考察队两船自上海起航到达赤道的12天的时间,航行了3532.8海里(相当于6542.7千米),为上海至阿根廷火地岛省府乌斯怀亚市港口全航程的三分之一。
考察队开会研究了抵达赤道的活动安排:两船在赤道漂泊一天,主要活动一是队员休整,调理12天来颠簸的紧张生活状态,举行庆祝活动;二是抢修船上机器;三是检查和加固船载建站物资。最后,特别强调了注意安全。
为迎接穿越赤道这激动人心的时刻,郭琨比往日早起一个多小时,凌晨四點钟就跑上“向阳红10号”船甲板,及早领略赤道水域的风光,目睹赤道上空太阳出现。太阳在这里出世,他是万物赖以生存的真神。人们曾以千篇诗文、万首歌曲歌颂太阳,如今要在日出日落的轨道上恭敬而激动地守望他、拜谒他了。
人们聚集到百平方米的甲板上,唱着各种各样的“太阳歌”。
海风微拂,波平如镜,湛蓝的天空,飘浮着不飞不动的云朵。太阳出世前的赤道大洋,呈现出平静、安恬、祥瑞、和美的气氛。当时钟运行至9时12分,卫星导航仪屏幕显现出纬度“零”时,两条巨舰一齐鸣响了汽笛,四颗信号弹冲天而飞,鞭炮礼花一齐爆响,锣鼓声、欢呼声震荡天穹、大海,回鸣在赤道上空。与此同时,万道霞光自东方喷射出来,烧天炫目,太阳顶端的弧线突然冒出海面,升腾跳荡,挂扯着熔红铁汁的黏稠,挣拉着筋络凝血的裹挟,猛然跳脱,弹跃至火红的天际,烧红了万里洋面!
依照国际惯例,船要在赤道举行祭祀“海神”的仪式。要祷告驱赶海魔,祈求船只平安;有的要往海里扔衣服和食品;还有的往身上泼海水,洗掉身上的秽气,等等。
早期的探险家们,对赤道海面反常的平静心生恐惧,在多日的风雨飘摇、惊涛骇浪中,一旦进入平静,便感觉不真实,产生莫大的疑惑:以为是阴险的鬼怪深藏海底,诱惑他们放松警惕,易于吞噬。于是航海者便在赤道作出道场,驱妖除魔,表演一番。
在欢快的乐曲声中,“向阳红10号”举行了穿越赤道的庆祝活动。颁发了赤道纪念卡、跳化装舞、套圈、做游戏、钓鲨鱼活动等等。最引人注目的是多位队员戴着假面具,披红挂绿,在人群的包围中跳舞、扭秧歌,尽情地跳啊,唱啊!
多日来的烦闷、寂寞、困难、艰苦一齐忘了,男子装扮成鬼怪的模样,画鬼脸,戴面具,穿草裙,赤臂膀,学毛利土著的恶相,舞弄长矛、刀剑。有的手执火把,青面獠牙、以假乱真,说是吓唬海鬼,实是惹人发笑。
此时此刻,美丽的女队员也扮成女鬼——乱发长甲,血盆大口,狼腔鬼调。挥舞红伞绿伞,舞步怪异,眼神儿阴森,学白骨精模样。
在此之后的多次航行中,花样似乎更多,由吓鬼驱邪的初衷,演变成欢庆的太阳节日:他(她)们学孙悟空翻筋斗,学牛魔王掳俏女子。举办拔河活动,啦啦队赛歌。最热闹时要赛喝啤酒,人们的热情在啤酒的喷射中点燃,跳啊喝啊,唱起了即兴创作的“好汉歌”:
喝了咱的酒
惊涛骇浪不低头
喝了咱的酒
大船敢往南极走
喝了咱的酒
赤道的太阳烤腊肉
喝了咱的酒
不建长城誓不休……
更好的消息是:下酒的海鲜捕猎到手!钓鲨鱼的英雄小伙在赤道大洋里,钓上了几十斤重的鲨鱼,大快朵颐乃在算中!
大海蓝蓝,天光熠熠,巨轮犁出两道雪龙般的尾迹。大船在赤道的太阳下晒干了翅膀,走入50000海里的航程,凯歌回荡。
1984年12月3日,两船于当地时间12月3日11时50分(北京时间12月4日清晨7时50分),通过国际日期变更线,亦称日界线。从东半球进入了西半球。
回归线和西风带
在太阳节和日期变更线度过之后,由太阳神开过光的巨轮继续向南极航行。
就在两船勇士立志于立功的时候,南太平洋的考验又一次降临头上:暴风雨来了!
从航海日志上看到:凌晨3时暴风雨,“向阳红10号”船处在冷锋的边缘,风力6-7级,阵风8级,大浪大涌,浪高4.5-4.8米。
郭坤走到窗前,手扶着围着窗边沿的栏杆,眺望那海天浑沌的世界。暴风雨如瀑布漫天倾泼,波涛汹涌的海面群峰簇拥,冲压过来,扑上船艏,蹿过驾驶室,扑向后甲板……伴随阵阵的涛音怒吼,如惊雷、似天鼓撕裂天空,撕裂大海,撕裂着奔向南极的万吨级考察船,震耳欲聋,使人心惊肉跳——这是我们自上海出发以来,第一次遭遇到这么强烈的狂风暴雨的袭击,这样猛烈的惊涛骇浪的裹挟冲撞,这么大幅度的颠簸摇摆——站在驾驶室内感觉非常明显的是,船艏忽地被浪抬起,又猛地跌落浪谷,如荡秋千。这对我们又是一次考验,稍有好转的晕船的队员有没有加重?船舱内建站物资的加固有没有松动?对于船的航行有没有影响……
在这位既有责任心,又有担当勇气的郭队长传神的描写下,我感觉到作家语言的苍白。你苦心孤诣生造出来的那点儿感受,纯粹是挠痒挠在了靴子上,打针打进了棉裤腰,他有声有色地描述起队员的讲述:有的队员说“晕船难受啊!我还是跳海吧”!也有的说“这次可感受到什么是波涛汹涌,什么是狂风巨浪啦”!大海绝不像有的歌曲中描写得那么动听,那么感人,什么“大海呀大海!就像妈妈一样”,还什么“海浪把战舰轻轻地摇”,把海浪描写得柔情似水,像摇篮那样可爱,而我要形容的大海是“后娘”,海浪是“恶狼”,它们要把敢于闯入怀抱的一切,一口全部吞噬!
这次狂风暴雨的袭击持续了10多个小时,雨过天晴,风平浪静。18时,两船从社会群岛南部通过。十分清晰地看到了土布艾岛(地理坐标:南纬23°15′,西经149°30′),距我船约1.5海里。这是自上海启航以来驶入太平洋能看见的第一个岛屿。多才多艺、诗情画意的郭琨掏出记事本,勾画了土布艾岛的轮廓。
历尽艰苦、艰险、坚韧不拔的郭队长啊!要像唐僧、孙悟空一样经历九九八十一难,你要为后人记下的东西还多着哪!12月9日13是35分,两船通过南回归线,这是世界上在这一季节气温最高的地区,中午气温可达32℃。
国际上规定,地球上以纬线23°26′为回归线,赤道以北的为北回归线,赤道以南的为南回归线。
南回归线是南纬23°26′纬线,太阳能够垂直照射的最南的纬线,是热带和南温带的界线。太阳垂直照射点于北半球的冬至点(12月22日前后),自北向南移动至此,然后转而自南向北移动。
南回归线是热带和南温带的界线。
从这天开始,人们看太阳不在南边,而是北边了。在南回归线以南的地方,太阳永远在北边。
时空错乱,日月倒行,太阳也要在北方照耀,老天爷与人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这些标志性的事物在警告世人,没有一成不变的规矩,天地有常,亦无常,何况人乎?如此,两艘兄弟船上的人们,就要在敬畏自然、顺随天变的状态下破浪前进。可以肯定地说,已经历过的教训,并不足以指导明天的航行,如毛泽东诗词中所指:“今日欢呼孙大圣,只缘妖雾又重来”。在可以预见的12月12日,两船将进入恐怖的“西风带”,那是常年刮着7-8级大风的暴风圈,大浪大涌之凶狠程度,为前面尽有的经历所不及,被称为航海人畏途。为了迎接那肉搏般的战斗,队员们打乒乓球,练身体,玩棋牌,增斗志。厨房也借助为同志过生日之佳机,显厨艺,加菜肴,储营养。
“J121号”船上的直升机也起飞演练,翱翔云天,摄影采景,收取情资。12月11日,又召开全体队员会议,总结前段工作,提出后继方案,为安全穿越西风带作临阵安排。
郭琨12月12日的日记描景状物,如此记载:两船驶入西风带就遭受到了狂风恶浪的侵袭。奔腾汹涌的波涛铺天盖地向船扑来,欲将万吨级的大船吞掉,忽地把船高高抬起,猛地又将船抛落浪谷。船在惊涛骇浪中剧烈地颠簸,摇晃,船体倾斜,船壁的扭曲声,波涛冲撞船体发出的“哐当、哐当”巨响,使人心惊胆战。大浪大涌,浪高7-8米,最高10米以上,船大摇大摆,飞左落右。
关于考察队员晕船呕秽的惨象,我不忍将之实景描述,而只能告诉诸位,脸面蜡黄的壮士吐出的胆汁也是黄色。
郭队长描述的自己是典型的,那种生活中的形象真乃呼之欲出:
我从住舱爬上驾驶室,时而如爬山,时而似下坡,犹如醉汉一样东倒西歪,要不抓住栏杆,在船上是无法行走的。“向阳红10号”船船长张志挺亲自驾船,与狂风恶浪搏斗。
我到队员住舱室走了一遍,使我感到惊奇的是,出现了“两少”:晕船的少了,晕船呕吐的少了。看到这种情况,我特别高兴。西风带里的海况是两船启航以来最恶劣的,船的颠簸摇晃是最厉害的,船的摇晃幅度也是最大的,然而,却出现了“两少”。
这有什么奇怪?郭队长手下的战士,已经在多日的惊涛骇浪中练成了水兵,再过一些时辰,便“可下五洋捉鳖”了,他可以附绘一本书的命名:《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郭队长的笔触伸向了炊事班。
炊事班在西风带做饭更是艰辛,困难重重,蒸饭锅里的水因船摇晃外溢,使蒸出的米饭夹生;餐厅里就餐也很困难,桌上的饭菜碗碟滑来滑去,滑落得满地都是,就连上百斤的盛满菜汤的大铁桶,也被摇晃得东倒西歪、滑来滑去……吃喝如此,至于“拉撒”,难道在那等的折磨中可以如意?
我看到過一个著名马戏团的演出,台下的我等胆战心惊之时,刀山上的丑角却满脸朗笑。经过了“大世面”的郭琨,又举重若轻、谈笑风生地轻描淡写:
不论你对西风带怎么认识,怎么评论,对我来说,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过西风带,经受了狂风恶浪、惊涛骇浪的洗礼!使我认识了什么是狂风恶浪!什么是惊涛骇浪!使我经受了一次十分严峻的考验!使我经受了一次十分严格的锻炼!
仅仅是第二天的12月13日,具有诗人性格、才华横溢的郭队长便开始写诗,诗中不诉苦,不说难,不以文造情,乐观主义、革命豪情跃然纸上。他写道:
今天,心情很好,特做小诗一首如下:
奔腾欢唱的大海
大海在欢唱
欢唱华夏儿女奔向地球底部
奔向冰雪王国
欢唱十亿人民心花怒放
美丽鲜艳的花朵
要在旷古冰原上开放
编织的一幅新的景致
要铺在南极洲大地上
大海在奔腾
波涛汹涌、惊涛骇浪
我们的胸怀像浩瀚的大海那样坦荡
能支持郭琨队长等壮士精神昂扬的,的确不是无源之水,党的关怀在那个时期可以说是无处不在。12月14日,当地时间23时50分,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主任武衡从北京打来电话,慰问全体队员,鼓励大家再接再厉,战胜狂风恶浪,安全通过西风带。
武衡主任说:“你们在西风带内,以大无畏的精神同狂风恶浪斗,同晕船斗,我向大家问好!祝大家身体健康!希望你们继续努力,战胜狂风恶浪,安安全全地通过西风带,胜利到达南极洲,圆满完成党和人民的重托!”
国家海洋局副局长钱志宏也电话慰问,嘱托至详。
郭琨代表考察队全体队员感谢领导的关心和鼓励,表示绝不辜负党和人民的重托和期望!
这种鼓励是及时的,两船处在西风带的中心,还有三天才能冲出重围。当重舸航行于险水的时辰,恰有一股正能量的风,助力大船脱困,赢得胜利!
两船驶入西风带的第五天,风力减弱至六级左右,预计在12月17日的上午,便可驶离暴风圈,停靠征途中的第一个港口——阿根廷乌斯怀亚港。事先准备的工作共有七项:外事教育,打扫卫生,补给燃油、淡水和食品,租赁的阿根廷直升机和人员上船,雇请阿根廷船顾问上船,安排值班人员和接待上船参观访问的人员,等等。
计划在乌斯怀亚港口停靠4天,而后穿越德雷克海峡,到达目的地——南极洲。但是,这个夜晚也不会尽是平静:
晚零时,船上气象部门预报员葛棣明突患急性阑尾炎,需做阑尾切除手术。零点30分,船医生和队医生为葛棣明动阑尾手术。
在颠簸摇晃中,在医疗条件较差的情况下,虽说是小手术,但在这种特殊的环境中,难度是可想而知的。几位医生密切合作,成功地做了急性阑尾手术,真乃妙手回春!
夜谋百事,昼行千里。12月18日13时24分,北京时间凌晨2时24分,两船胜利完成了横渡太平洋的全部航程,顺利地通过南美洲最南端的合恩角,驶入了大西洋。
合恩角位于南美洲的最南端。合恩角的经线是太平洋与大西洋的分界线。
18时,阿根廷的引水员登上两船,引导两船驶入比格尔水道。
24时,两船锚泊。
乌斯怀亚诗情
19日上午10时,两船驶入阿根廷乌斯怀亚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和阿根廷国旗猎猎飘扬,按照国际航海礼仪,两船挂满旗。
乌斯怀亚港的码头上洋溢着热烈友好的气氛。乌斯怀亚市海军基地——“贝里索海军上将基地”司令爱德华多·塞尔希奥·孔森蒂诺海军中校率领军乐队,在码头上奏起欢迎乐曲,热烈欢迎中国首次南极考察队,随后登船参观,两船热情招待了孔森蒂诺司令和阿根廷海军官兵。
中國驻阿根廷使馆大使魏宝善夫妇和使馆工作人员,从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市专程到乌斯怀亚市迎接中国首次南极考察队。
阿根廷南极局副局长兼阿根廷南极研究所所长埃切斯维特先生也专程来到乌斯怀亚市。朋友相见,格外亲热。郭琨同埃切斯维特先生是老朋友了。1982年2月,郭琨率中国南极考察组访问阿根廷南极局和南极研究所时,是埃切斯维特先生热情接待了他们,1983年7月,阿根廷南极局局长罗伯特·A·达伊少将率团访华,埃切斯维特先生是访华成员,郭琨负责接待了代表团。今天老朋友又相会,十分高兴。埃切斯维特先生说:“我祝贺中国在南极建站和科学考察成功。”
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高钦泉同志和西班牙语翻译张福刚同志,从北京专程来到乌斯怀亚市,为考察队联系安排船代理、租赁直升机、聘请船顾问和两船补给问题,等等。
火地岛白皑皑雪山尽头的蓝色良港、世界上最南部的城市、美洲大陆的南沿、中国考察队南极梦的起点——乌斯怀亚,我们可以用极多的溢美之词形容她:天涯海角,世外桃源,仙山琼阁,南天之门……在这个海天之间的明珠旁,高山青翠,大海蔚蓝,海风海浪的和弦,是妙曼的天籁音响。她精巧,俊美,错落有致,玲珑剔透。她依山傍海,峰峦叠障,繁花铺地,润目养心。她距南极仅800公里,色调多彩的建筑物坐落在波光粼粼和青山白雪之间,恰若“天上的街市”。
乌斯怀亚市的街道十分整洁。涂有五颜六色的老式典雅的木板房和两层小楼房,显得朴实、高雅、宁静。
1984年10月12日,是乌斯怀亚市建市100周年纪念日,阿根廷共和国总统阿方辛,专程从首都来这里出席庆祝大会。
秀丽如画的10万人口的城市,吸引着全球慕名而来的大批游客。
中国首次南极考察队591人到达乌市,却在当地引起了恐慌。很多人并不了解中国、第一次见到中国人。
正值当地的盛夏季节,当我两船驶入乌斯怀亚港口之前,怀有恐惧感的小城人慌慌张张,在港口码头上做好了防火、保安等各方面的防范措施。
在当地官员和人民群众亲眼目睹了中国人有礼貌、讲文明、守纪律、热情友好、遵守港口码头规章制度良好表现之后,一下子打消了他们的疑虑和担心,赢得了他们的信任。他们不但撤掉了码头上的所有防范措施,而且还破例不限制中国人进出港口码头的时间,不再派人跟踪上街的中国人。因为外国的船只停靠港口码头以后,严格限制进出港口的时间,还要派人跟踪上街的船员。
当地人民群众见到我们中国人就挥手高喊:“CHINA!”一群群青年学生追着、围着我们签字留念,我们赠送“中国首次南极考察纪念章”和袖标,他们相互抢取,为能得到一份纪念品而兴奋不已。当地空军官兵帮助我们进行重力测量,提供了重力数据。
一名队员上街游览丢失了手表,这是天津手表厂为中国首次南极考察队特制的、印有南极洲地图的“海鸥”牌手表。正感到无可指望时,当地海关官员卡洛斯·雨果捡到手表,一看印有中国的方块字。便亲自送到“向阳红10号”船。我们与雨果先生交上了朋友。
中国首次南极考察队全体队员在乌斯怀亚港口守纪律、有礼貌、热情友好,博得了阿根廷人民的高度赞扬,为祖国赢得了荣誉!
有当地团体发给大家一份旅游指南,在多种文字中,竟然也有汉语,引发了队员们的自豪感。小册子的封底印了一首诗,译成汉文,发现全世界的诗人都易染忧郁症:
望着落日
如同乞丐悲伤的眼神
灾难带来的痛苦让死亡如同行旅
我坐在这条小路等待落日带来的黑暗
没有希望
也不知何去
为什么我踏了脚步
从此失去了对命运的信任
也泥封了我的记忆
残酷的远游
穿越记忆的夜晚
不容我再有其他的选择
只能让鲜血淋在道路上
这里没有什么哼哼牙疼啊,没有什么“为赋新诗强作愁”啊,南天的考察队员,才有资格吟咏“只有我们勇士在探索南天之时,才让辛勤的汗水,让鲜血淋洒在路上,淋沥在大洋上……”
在南极,奋斗的勇士们耐不住寂寞,他们用激情点燃了冰雪,形成了诗的极光。第25次南极考察队李春雷先生,在南极考察队长城站越冬期间,与附近的智利站、乌拉圭站、俄罗斯别林斯高晋站、韩国世宗王站等考察站举行了南极诗社活动,丰富了南极考察队员们在乔治王岛的越冬生活,各国队员纷纷用诗歌抒发出对南极的热爱,对生命、友谊的讴歌,显示了风雪南极的诗意情怀,激发了在南极冷峻酷寒之下的蓬勃朝气与活力,这也是南极条约提倡的南极人文的一个部分。人与自然在和谐中相互品读,厚重了人生,回馈了自然对人磨砺的恩泽,提酿了冰雪世界温润醇厚之美。
两船停靠乌斯怀亚港的第四天,晚间在“向阳红10号”船的大餐厅举行了招待会,招待乌斯怀亚市政府、驻军和海关等部门官员。出席招待会的有:火地岛省省长偕夫人、乌斯怀亚市市长偕夫人、当地驻军海陆空三军司令偕夫人和海关等部门的官员等30多位贵宾。
招待会气氛热烈、欢快、友好。
中国驻阿根廷大使馆魏宝善大使首先致词,感谢阿根廷政府和乌斯怀亚市政府以及驻军和各界人士,对中国首次南极考察提供的热情友好合作。
宾主频频举杯相互祝福。
1984年12月23日,按计划停靠港口的任务均已完成。补给的物资已装船;船只进行了全面检修;“J121号”船安装上了从国内空运来的活塞冷却水套管支架;对船载建站物资进行了加固;租赁的直升机和聘请的船顾问也已上船,等等。
两船当天驶离港口,到油码头加油加水,两支搭于弓弦上的神矢,直指南极!
八、“天门”之役
12月24日,两船在智利引水员引导下驶出冰峰列岸、青山逶迤的比格尔水道,通往南极波光粼粼的德雷克海峡。但是,德雷克海峡又有“海员坟墓”的恶名,两船须在准确的天气预报指导下,闪过两个气旋风暴,迅疾穿越。
各层甲板上挤满了队员,举目眺望。“冰山、冰山”地喊叫起来。海面上大大小小的冰山迎面而来,平台式的、圆球样的、金字塔形的……形态各异,十分壮观。最大的一座冰山横亘在船的不远处,长约1000米,宽约300米,露出水面约50米。大块浮冰上横卧着的海豹,仰首张望着远来的客人;企鹅从浮冰上跃入海中,向船游来,欢迎中国朋友,更为奇观的是,远处海面上,有几处喷出高达十几米的水柱,偶尔能看到露出水面像潜艇似的鲸的脊背,它以其特有的“水礼花”向考察队表示欢迎。整个海面活跃起来了,船上也沸腾了……
两船慢速航行,驶向南极洲南设得兰群岛中最大的一个岛屿——乔治王岛。
1984年12月30日15点16分,中国人登上乔治王岛。感谢高科技时代的录像:郭琨身着桔红极地防寒服,披着桔红色长围巾,双手高举着火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率领着和他一样红装耀目的壮士队伍,依次跳下,登上快艇,像一条火苗跳動的火河,流向海岸,冲上乔治王岛。
用郭琨的话描述:当时我举着大旗,大家伙就跟着上去了,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面红旗!这时候,大家的心情非常激动,中国人终于踏上了南极的土地,圆梦乔治王岛!
在南极夏日明亮的阳光下,在蓝色大海和如银雪地的掩映中,那是一面多么光彩夺目的红旗啊!她升在高高的旗杆上,深插进布满黑亮鹅卵石的山坡下,在欢呼的海洋里猎猎飘摆,成群的燕鸥、巨海燕、贼鸥也见了稀罕,啊啊地欢叫着飞来,加入了这一次不平常的庆典!
“择地”之难
进入“南天之门”的队员们,欢呼还在口上,心中却已想着落地生根,择地而居的大事。问题和困难接踵而来,每一个问题,都是中国人未有经验的新困难。
早在未登陆三天前的12月27日,郭琨和专家们就开始勘察长城站站址,欲为这个还未诞生的伟大婴儿,寻一块风水好的福地。在他们企望选址的乔治王岛上,早有7个国家建立了考察站:
苏联的别林斯高晋站,1968年建立,是常年站(越冬站);
智利的马尔什基地站(亦称费雷站),1969年建立,是常年站;
波兰的阿克托夫斯基站,1978年建立,是常年站;
阿根廷的尤巴尼站,1982年建立,是常年站;
巴西的费拉兹站,1984年建立,是常年站;
乌拉圭的阿蒂加斯站,1985年建立,是常年站。
乌拉圭的阿蒂加斯站,是在中国首次南极考察队,到达乔治王岛的5天前,即1984年12月20日开始建站的,1985年建成,开始越冬。
另,民主德国、智利、阿根廷在阿德雷岛(亦称企鹅岛)上,建立了3个夏季站。
在南极洲乔治王岛仅有1160平方千米的岛屿上,就建有这么多考察站,是绝无仅有的。故称乔治王岛是小“联合国”。
中国首次南极考察队,在乔治王岛上建立长城站、使这个小“联合国”又增加了一个新成员。
在我们怀着美好心情,想加入这个快乐的俱乐部的时候,朋友们的心情能如中国古诗的多情,惺惺相惜吗:同是天涯沦落(考察)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我们来了,朋友们能像俊俏的鸟儿款款飞舞,为新的朋友,鸣唱一段欢迎曲吗?
12月27日下午1时至4时10分,是个好天气,郭琨和副队长董兆乾等7人乘坐“海豚”直升机,由“向阳红10号”船飞行甲板上起飞,开始了紧张的实地勘察长城站站址的工作。
他们先后勘察了爱特莱伊湾、阿德雷湾、哥林斯湾、玛丽亚娜湾和纳尔逊岛等5个地点。
“海豚”直升机首先降落在爱特莱伊湾的海滩上。看到的是:乌拉圭正在湾内沿岸坡上建设考察站,站名叫阿蒂加斯站。他们是中国南极考察队到达南极的5天前开始建站的。
在这个狭小的地域内,不可能挤建两个站。
“海豚”直升机又飞往纳尔逊岛,降落在海滩上。
纳尔逊岛是个冰盖岛,它的东北角伸入海中,形成一个舌角,夏季冰雪融化,裸露出沙石基岩,面积很小,不适宜建站。但这里也有优越的地方,一是避风条件好,二是冰川学考察研究方便。
巴西在海滩上建立了两个集装箱避难所。
随后,“海豚”直升机北上,飞越乔治王岛南部上空时,俯视下面是一块平坦的地域。刚想降落实地勘察,不料迎面飘来一团浓雾,考虑到安全,便急速转弯回返,安全降落在“向阳红10号”船甲板上。
晚饭后,雾消云散,海上风浪不大。郭琨到船上气象室询问预报值班员刘训仁,他指着天气图和卫星云图,说:“在两个小时之内,天气不会变坏。”郭琨马上同船长张志挺商量,决定将“长城1号”小艇吊放下海,继续实地勘察站址。
小艇于21时15分返船,至22时,乘“白夜”辉光,郭琨和董兆乾及4名隊员乘坐“海豚”直升机,前往波特尔湾地区勘察。阿根廷在该地区建有尤巴尼考察站,波特尔湾内有一个伸向海里的舌角,在地图上测量,可以作为站址之一,需实地勘察。
直升机起飞时,天气较好,飞到波特尔湾上空时,能见度也很好,直升机准备降落,忽然北面天空的低云飘来,霎时笼罩了波特尔湾,直升机急速抬升飞离,几乎是擦着海面高速飞行,忽左忽右地摇晃着。大约20分钟,才安全地降落在“向阳红10号”船的甲板上。这时,天空已是乌云密布。如果不是驾驶员果敢决定和高超的驾驶技术,后果不堪设想!
12月28日上午,中国队在菲尔德斯半岛勘察站址时,智利站站长向我们通告了四件事情:一是我“超黄蜂”直升机飞越智利机场时,要通告智利站,直升机在企鹅岛上空时,不要低空飞行,以防惊扰企鹅。二是中国南极考察队去波兰站,是参观访问,还是选站址?要说明白。三是智利愿意派人帮助中国选择站址。四是上午智利站长乘直升机在“向阳红10号”船上空盘旋时,很赏识该船,想前去参观访问。
对于智利站长的通告,郭琨回答:
首先,中国南极考察队再次表示欢迎站长、科学家和队员前来参观访问“向阳红10号”船;我直升机飞越智利站和机场时,会事先通告;也希望智利直升机在中国船只上空盘旋时,事先通告中国为好;中国不会在企鹅岛建设常年考察站;对站长先生关心和支持中国选择站址,我们表示感谢;我们勘察选好站址以后,再去智利站参观访问。
董立万所著《中国首征南极》一书,还记载了这样的现实,他的所指,是中国考察队预选的前两片站址上的遭遇:兴奋的考察队员们驾艇顺利地冲上乔治王岛的滩头,顶着风雪欢呼:“我们胜利了!”一口气冲上了遍布鹅卵石的海岸荒滩,踏上基岩裸露的坡地,朝着选定的长城站地方向飞奔。
可是,谁也没有料到,就在他们眼前这片“条件还算不错”的荒滩地上,突然插上了别人的国旗——中国刚刚踏勘选定的地方,在仅隔几个小时之后,就被别人抢先一步“捷足先登”了。
中国首次南极考察队成功登陆乔治王岛后,盈怀的满腔热血、兴奋之情,被一个严峻而不可思议的现实冷却下来。
中国首次南极考察队从踏上南极洲土地的第一脚起,就是那么的“不平坦”。
测绘专家鄂栋臣回忆说,旗子已经远远地插在那里了。近前一看,才认出是南美洲乌拉圭的国旗。
原来,乌拉圭人看到中国人连日来频繁踏勘,估计到我们准备在那里建站,他们竟然毫不客气,抢先在我们看好的地方,临时插上了他们的国旗,以此表明,那个地方就是他们的了。我们的登岛队员很后悔:先下手为强,而我们只迟了一步。
中国是泱泱大国,是孔孟之乡,礼仪之邦。中国信奉孔子“四海之内皆兄弟”之教言,一切工作从头开始,重新选择中国在南极的第一个科学考察站建设地址。
然而,选择新的站址,远没有所想的那样顺利。
更想不到的是,这样棘手的“国界问题”竟然在乔治王岛上一演再演!
来自武汉大学的教授、测绘专家鄂栋臣回忆说,中国南极考察队经过反复比较后,12月29日,再次确定乔治王岛南部湾口的一片开阔地带,准备作为我们的新站址。
之后,经过几天不分昼夜苦干,共勘察了预选站址9个点,其中有两个点勘察了多次。通过队员们广泛讨论、比较,一致认为,菲尔德斯半岛南部地区作为建站的首选。考察队最后研究决定:中国南极长城站站址,初步选定在乔治王岛,菲尔德斯半岛的南部地区,报北京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审批。
1984年12月29日21时50分,中国南极考察委员会正式批准:这一块风水宝地,为中国长城站站址。同志们的欣喜程度,超过了农民分得了土地。
但是,中国人凭着毅力和智慧选择的,经过南极委审查批准的站址上,却又出了麻烦,据郭琨日记记载:在选择站址的过程中,中国人不但要同南极极其恶劣的环境——酷寒和狂风暴雪进行顽强的搏斗,还要同一些国家不友好人员的挑衅行为进行斗争。
住在智利马尔什基地的有两位西德科学家,他们和智利合作考察水文地质,地点在菲尔德斯半岛的中部,一片低洼沼泽地,与坡上的长城站站区接壤。一天,他们在长城站站区的北面,竖立了12根木桩,并拴拉了约50米宽的绳索。很明显,这是竖立的界墙,不准中国人越过此线。这是极不友好的挑衅行为,是违反《南极条约》的举动。
队员们气愤至极,有的要给拔掉,有的要去质问他们。郭琨压住火,没让队员拔木桩,同副队长董兆乾、张青松商议决定,马上带几个人去智利站,以书面形式,当面向西德人提出抗议和忠告,并严正指出,他们的这种行为是不友好的,是严重违反《南极条约》宗旨和原则的。要求他们立即将木桩拔掉,向中国南极考察队赔礼道歉。
郭琨和鄂栋臣、颜其德、吕培项、陈秋常、卞宗舒、刘小汉等同志,步行到了智利马尔什基地,向站长说明了来意,把信递交给他。
站长看过信之后,一再向他们说:“我不知道他们干的这个事情。”而后又自言自语地说:“怎么能这样做呢!”此时,正值智利站午饭时间,站长马上去餐厅找人,回来他耸耸肩,摊开双手,说:“没找到他们两个人。”他又马上打电话,叫两位西德人马上到站长室来。
几分钟后,两位西德人来到站长办公室。站长把我们的信给了他们。
信的全文如下。
智利马尔什基地站长转交两位西德科学家:
我们感到十分惊讶和遗憾的是,你们在正建设中的中国南极长城站站区的北面竖立了12根木桩,拉上了绳索。你们的这种做法是对中国建站的干扰,是不友好的行为;是违反《南极条约》宗旨和原则的。
我们对你们的这种不友好行为和违反《南极条约》的做法,表示十分不满和愤慨!
我们要求你们立即拆除木桩,并向中国南极考察队赔礼道歉!
我们再次声明,中国在乔治王岛建站是进行科学考察,这只能有利于促进各国南极站合作考察和交流活动。我们不希望、也不愿意看到不友好行為和违反《南极条约》的做法再次发生。
中国南极长城站站长 郭琨
1985年1月7日
两位西德科学家看了信之后,显得有些惊慌,一再为他们的错误做法进行解释和辩护。
对于他们不实之词的辩解,我们以事实对他们一一批驳。再次严正指出,他们的这种行为和做法是对中国南极长城站不友好的行为;他们的这种行为和做法,是违反《南极条约》的宗旨和原则的。要求他们立即拆除木桩,并向中国南极考察队赔礼道歉!
最后,两位西德科学家承认,他们埋木桩拉绳是不对的,表示午饭后去拆除。郭琨要求他们现在就去拆除,智利站长也催他们快去。
两位西德科学家随同他们到了中国南极长城站站区北面,就去拔木桩、拆绳索,有的队员出于气愤想过去拆除,被郭琨喊了回来。要让西德人自己拆除。
两位西德科学家不友好的行为,实质上是对我国的挑衅,对此,我们绝不能姑息,这是国格、人格的问题。
两位西德科学家拔完木桩、拆完绳索以后,走到我们面前,表示赔礼道歉。当时,郭琨看到有几个木桩坑没有填平,有的木桩坑没有填。又对他俩说:“请你们把木桩坑全部填平了。”他俩回去把木桩坑填了,又走回来,好像还有什么事情似的。本着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郭琨对两位西德科学家平和地说:“请你们把木桩绳索扛回去吧,希望以后不要再发生这种事情。中国南极长城站正在紧张的建设中,建好以后,再请你们二位来长城站做客。”
两个西德人扛着木桩、抱着绳索向智利站走去……
真是回肠荡气,水净沙明。中国人在国外的行为若皆如此,有理有节,有风度,谁还敢看不起我们?我们的民族,一旦到了关键时刻,总会有脊梁骨式的人物站出来,说出那种泱泱大国人才配说出的话!谢谢郭老,还有与他为伍的同志!
“初夜”与奠基
中国首次南极洲考察队54名队员,于1984年12月30日15时16分,胜利登上了南极洲乔治王岛!五星红旗第一次插在了南极洲大地上!这是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一天!
它象征着我们中国进入了南极国际大家庭中,中华民族为人类和平利用南极,做出贡献的历史序幕拉开了!队员们纷纷站在神圣的国旗下,留下了这个具有历史意义的镜头。
队员在白茫茫的菲尔德斯半岛上立即搭建帐篷,测绘班进行站区测绘,并在西面的小山上,安装了多普勒卫星定位仪和接收天线。建立长城站的坐标系统;科考班在鸟类栖息的几个小山的周围,竖立起中英文对照的“生物保护区”标牌;后勤班在一个大棉帐篷内安装炉灶;一些仪器设备物资搬进大帐篷内。按计划,完成各项任务以后,留下5名队员在岛上看守,其他队员先回大船,明天携生活用品再来。
但天有不测风云,老天爷突然翻脸,一时间乌云密布,风雪交加,海浪加大,寒气袭人。因能见度太低,两条小艇辨不准方向,无法驶入站址内海湾,接队员返回大船了。
无奈,54名队员只好全部在岛上过夜。
大家当即决定:架设3平方米和7平方米塑料帐篷,全体队员立即投入了紧张的战斗:平地、挖坑、搭建。敲击声、谈笑声响成一片。顷刻间,几十顶小帐篷影影绰绰地竖立在冰雪荒原的乔治王岛上,生机勃勃的一个“小村落”从天而降,取名叫“南极第一村”。深夜23时30分,队员们住进小帐篷内,欢度登上南极冰雪之地的“初夜”。
但是,登陆前只带了留岛看守的五位队员的面包、香肠、饮料等食品,现在是54人吃粮,每人分不到一个面包、半根香肠,饮料更是有限。同志们只好抓把雪,就着面包香肠吃,好香的雪啊!他们在乔治王岛上,吃了一顿别有风味的第一餐。虽未果腹,却终生难忘!
夜深了,浓雾笼罩着乔治王岛,寒气逼人。饥饿、疲惫在威胁着队员们。大家却谈笑风生、破解着“初夜”的含意,在南极大地上度过一个不眠之夜。
12月31日零时30分,风停雪止,浓雾消散,海浪也变成了喘息般的温柔,白夜的优势显现出来,不用周扒皮半夜学鸡叫,天上已露出熹微的晨光。张志挺船长、董兆乾副队长在岸边吹响哨子,指挥队员铺架木板——我国的大型机械“东方红”拖拉机隆隆吼叫着,第一次开上了南极大地,欢呼声、喝彩声、掌声响彻乔治王岛上空。
这样,抢运物资的速度便百倍地加快了,白夜的10时——(北京时间12月31日22时),中国首次南极考察队,在南极洲南设得兰群岛中最大岛屿——乔治王岛,隆重地举行了中国第一个南极考察基地——中国南极长城站的奠基典礼!
奠基石上写着:
中国南极长城站奠基石
一九八四年十二月三十一日
奠基典礼在庄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声中举行。
中国首次南极洲考察队全体队员身着红蓝两色的羽绒服,头戴着有“中国”字样的防寒帽,脚穿长筒皮靴,整齐地站在五星红旗下,心情无比激动!
南大洋考察队、“向阳红10号”船和“J121号”船都派代表参加了奠基典礼。
当庄严宣布:“中国南极长城站奠基典礼开始”的时候,冰雪荒原的乔治王岛上一片欢腾!五颜六色的气球随着欢呼声冉冉升起,飘向南极洲的天空!
这一幕,浓墨重彩书写了中华历史进军南极的开篇!
元旦的律动
过罢了12月31的初夜,迎来了火红的“东方红”新娘,1985年的元旦——新年来了,考察队在这个喜日里命定的任务,便是在南极开垦处女地,修建一个抢运物资的新码头。
掐指计算,扪心自问:自离开祖国的怀抱,哪一天不是孕育着新事,新境,新天地,新海域和创造着新生事物呢?
在“南极诗社”的宝库中,我淘到一首纯情的诗:
南极洲
作者:斯尔维·彼胡歌
翻译:瓦尔德玛·峰蒂斯
南极洲啊
白色的少女
沉默,安静,温柔
流利又美麗
我打破了你的纯洁
仍清晰地记得
你抱着我
像温柔的妈妈
给我一切
教我思考新世界
我品着你的甜
尝着你的苦
感受你的馈赠
愿意向你
奉献生命
一个开拓者的情怀,热烈而激越。蓝眼高鼻并无异于中国勇士的灼热与赤诚。将这样的情怀化为力量,汗滴凝结为珍珠般的冰粒。在这新年的首日,祖国的城乡鞭炮齐鸣的时候,搬运物资的工作开始了。如能在规定时间,卸下两船运来的500余吨建站物资,也就完成了建站任务的50%。
在风暴骤起,雪霰横飞,大浪顿生和小艇摇晃中,人们需要从大船舱内把物资吊起来,卸到小艇上,小艇把物资运输到长城站码头;再把物资吊起来,卸到码头上;把码头上的物资吊起来,装到卡车上,卡车把物资运输到工地,再把物资吊卸到地上。一宗物资要经过多次吊卸,才能到达长城站建设工地。
工作异常之艰难,也十分危险。郭琨和两船船长、大副多次具体分析海上卸运物资的困难和危险,研究了注意事项,并提出了具体要求:
1.海上常常漂浮着浮冰和冰山,小艇卸运物资要规避浮冰和冰山。
2.海上常常出现浓雾和狂风恶浪。
南极素以“风极”著称于世,风暴频繁、风力强大,又变化无常。给卸运物资带来极大的困难和险阻,要学会防风、用风。
3.大船在吊卸物资时,要在“三动之中求一静”。
“三动”是浪波动、船漂动、吊货摇动;“一静”是吊车操纵手,以一静对付三动。这不只要技术过硬,还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这时候,全体人员谁也犯不起错误,因为任何一件发电设备、气象、通讯设备、科学考察仪器设备的损毁,都是破坏掉了极地的“唯一”。便是卸运物资的工具,我们也只拥有小艇三条,“海豚”,“超黄蜂”直升机两架,每次的吊、运载量,仅有二吨。真是心急喝不得热粥!
当时最最需要的,还是建一个无论涨潮落潮,都能停靠陆岸的码头。从时间和时序来看,码头应先抢建,考察队抽壮丁10人,“J121号”海军组织28勇士突击队。由科考班长颜其德担任指挥,规定时间五天完成。
新年的上午组队,五分钟后开工,颜其德行令,立即分工,勘察、测量、设计、准备工具、器材、物料。岸上搭起帐篷,海中开始打桩。热汗倾头,冷水泼面,锤声叮当,泥水迸溅。这是1985年元旦南极交响乐队的演奏,杂技队的献技,突击队的肉搏,知识、技艺、热情、勇气,在长城湾边密集交织,五彩缤纷。
与此同时,泱泱大国的外交活动也要发动。中国南极考察队到达南极之后,一落地就忙于生存之计,立足之谋,仅对乔治王岛上的各考察站通报了到达的信息。按照礼仪和国际惯例,领导人还要到各站拜访。元旦上午10时,擦了擦泥手、汗脸的郭琨、董兆乾和张志挺船长等7人,乘“海豚”直升机访问了巴西、波兰、阿根廷、智利和苏联的南极考察站,受到了这些国家的考察站站长和科学家们的欢迎,各国考察站都升起了中国国旗。站长介绍了站上建筑、功能和科考项目,并陪同参观站区各部门设施。
各国考察站都预祝中国在南极成功建站!也表示支持中国建站和合作考察南极。
对各国考察站的热情接待和对中国南极长城站建设的支持,中国队表示衷心地感谢!祝贺他们南极科考取得新的成果!希望今后加强友好往来与合作!
中午在阿根廷尤巴尼站就餐,苏联别林斯高晋站招待了晚餐。
国际友人胸怀开放、交友热情洒脱。文明古国、孔孟之乡的中国客人热情友善、挥洒自如、开阖有度、彬彬有礼、谈吐优雅,博得了各国朋友的好感和敬重。
百斛置宅,千斛买邻。是中华礼教。德不孤,必有邻。是孔子教言。中国队的友好外交,确立了今后南极考察合作的基础。各国朋友都欣喜在寂寞的南极,增添了一位友好的伙伴!
冰火码头——鱼水军民
过罢了元旦是2日,凌晨4时起床,见天光灼灼,万里无云,风丝无有,吊运大型设备的卡车、吊车、推土机等,应是绝好时机。7时许,正在干得起劲之时,“抽风”的天气突然变脸,霎时乌云密布,大雨倾盆。张志挺说:“风浪不大,别停!”于是抹着脸,甩着水继续干。
9时30分,海水落潮,小艇满载,几次抢滩不成,在距岸10米处搁浅,队员只好涉水卸货。浅海滩涂,铺满卵石,磕磕绊绊中,肩扛手举。多位队员摔倒,冰水凛冽刺骨,一灌入连体服中,就要喝气烧酒脱下湿衣,换上干衣。风寒水凉,石滑泥烂,冷水四溅,风浪扑面,苦不及言时,只在日后诗词描绘:
南极雨天
风寒泥黏
抢滩卸货
风卷海浪洗面
阴云天上厚积
小艇海中搁浅
连衣搏浪冬泳
赤身冷水冲汗
有令箭
工期五日是限
小艇在湾内较为平稳,刚驶出湾,大风就扑面而来。波涛汹涌中,小艇一会儿骑上了浪峰,霎时又跌入了浪谷,浪涛一个接一个吞噬了小艇,小艇驾驶员,三副汪海浪令所有人员进入驾驶室内,驶到“向阳红10号”船,船上吊车便将小艇和人一起吊上了船。一改往日船上放下软梯,人员攀登软梯上船,船上的大吊再吊小艇上船的传统。
下午18时30分至20时20分,郭琨同船长张志挺、副船长沈阿坤、大副及船上气象、水手部门,一起研究决定了以下三点:
1.为了利用潮差,低潮时大船吊卸物资装小艇,高潮时小艇运输物资到长城站岸边,抢滩登陆,岸上卸物资。
2.小艇驾驶员和护航人员要分班轮换。小艇不能返大船时,要在长城站吃住。
3.要集中力量抢卸抢运大件物资。
1985年1月3日,长城站建设工地上,呈现出热火朝天的繁忙的景象。南极洲考察队54名队员、“J121号”船突击队28人和“向阳红10号”船突击队20人,共102人战斗在冰雪荒原上。令人想起那时正在热唱的《创业》电影插曲:
青天一顶星星亮
荒原一片篝火红
石油工人心向党
站在荒原望北京
……
心里想着毛主席
再苦再累心也甜……
总有那么一天,赞颂南极精神、歌颂南极考察的电影插曲也会回荡世界,后人在演唱这些歌儿的时候,想着他们的先辈人艰苦的奋斗,也会激动得热泪盈眶!
因为定下了五天的计划,所以每分钟的时间,都像垒楼的金砖,不可或缺。指挥官颜其德将人分成四班轮换,轮换不只按时限,而根据天气、风浪、劳动强度的现场状况随机而行。在雨打浪扑中,在泥泞汗水里,衣服灌水就脱衣,手套灌水就摘手套。海军战士李秀谦手被铁锤砸破,鲜血直流,竟在水中涮一涮又干。队员们发现钢管上有大量血迹,捉住他的手一看,右手的肌腱已被砸断,强拉上岸,做缝合手術。
1月4日,大雪飞扬。雪花像蝴蝶一样栽扑下地,带着足够的分量,簌簌有声。海湾内漂进大量浮冰,一块块,一坨坨,如象群行进,在大雪弥漫中,气势磅礴。工程仍在进行。
下午3时,狂风突起至7-8级,雪粒击打在脸上,像猎枪霰弹,撕皮挖肉,入骨三分。郭琨与董、张三人商量后决定,因海浪已危及人身安全,各施工点一律停工。在这个具有“世界风极”和“暴风雪故乡”的所在,任何主观意志都不能改变大自然之冷酷个性。
晚7时,暴风雪突停,队员像战士在碉堡中躲过炮击,又像装了弹簧一跃而出,投入了冰雪泥水的战斗。这种索债似的积极心理,促动了难以置信的爆发力,他们要抢回耽误的时间,为工程还账!
翌日凌晨,寒风把积雪冻成了银饼,人踏上去,咯吱吱脆响。铁器凿于冰雪,冒出一股股白烟。冰屑不断地击打在脸上、手上,人们在经受着战火的洗礼。在这样的艰苦环境里,南极壮士上演了一出“军民鱼水情”的折子戏,患难见真情的古训,在南极的乔治王岛得到验证:
海军“J121号”船的小艇把突击队运送到长城站岸边,队员们每人背着一个草垫子上岸。南极洲考察队队员们见到此情此景,都惊呆了……
原来海军“J121号”船指挥员赵国臣、船长于德庆、政委袁昌文看到考察队队员在长城站工地上,住的是小塑料帐篷,帐篷内没有取暖设备,铺的是充气垫子,盖的是鸭绒睡袋,每天早晨起床后,鸭绒睡袋下面湿漉漉的,帐篷内也覆盖着一层冰雪。他们就从官兵床下抽出31个草垫,送到长城站。队员们接过草垫子,都激动得流下了眼泪,热烈拥抱。热泪盈眶的郭琨,也同赵国臣、“J121号”船船长、政委握手拥抱,十分感激地说:“这是人民解放军对我们的关心和爱护,是对建设‘长城站的最大支持!谢谢你们!谢谢‘J121号船的同志们!”
1月5日下午,中国南极长城站码头,经过考察队和“J121号”船突击队队员们五昼夜的奋战,胜利建成了。这是长城站建设的一个重要工程,从这日起,不管是涨潮还是落潮,卸运物资的小艇,都可以停靠码头了。解放牌吊车也可以在码头上就位,充分发挥它的作用了,它可以直接把小艇运来的物资,吊起来卸到卡车上,大大提高了卸运物资的效率。
2013年12月6日,我曾在长城湾码头上迎接远来的游客,法国旅游公司的6艘快艇,装载来我们的富豪同胞。那些艳装的青年男女站在码头上,将灵动的人影荡在清冰里,天上人间的景象啊!那时候,我还不知码头是这样建成……还不能以动情的语调,叙述这些风雪裹挟的故事:
长城站码头长29米、宽6.2米、深3.1米。码头周围,100多根钢管打进海底1米多深,钢管连接加固,中间充填了装满沙石的400多条麻袋,用沙石400多立方米。
企鹅游上岸来,摇摇摆摆地走上码头,拍打着翅膀叫好!巨海燕从空中俯冲下来,观看长城站的第一个建筑!呆头憨脑的海豹,享受着水泥地坪的平坦、开阔,欣赏着人来船往的热闹。装作内行的样子,验看着码头的质量,又挪动着笨重的身躯爬上半坡,等待着伙伴联欢,真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啊!
险象环生——“心”明眼亮
一群怀有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朴素心态的中国科技精英,来到这亘古洪荒的南极,开拓世人叹为观止的艰险事业,真乃有明知不可为,而勇于为之的气概,也是如西德科学家之流们鄙视的理由——这会使他们想起“一战”时的“中国劳工”的模样。
多么可爱的老科学家啊!当看到“超黄蜂”直升机吊起贵重仪器的木箱,飞行、悬停、稳妥放在地的时候,大群的队员们鼓掌,欢呼起来。郭琨更是抄起高频电话,向机长于志刚深表谢意!
在这样的好天气里,胖胖的“海豚”直升机也撒起了欢儿。这架热情高涨的小可爱,每次能吊运0.5吨的油料,却跑得如兔子般勤快。
这也是一项程序多,有一定危险的工作。首先把装载在船艏甲板的汽油桶,搬到船后部飞行甲板上。每4~5个油桶装一个网兜。直升机约5分钟吊运一个网兜,从船上到长城站工地。工地上,十几个人忙着脱钩、搬运、收兜。刚刚完毕,下一个架次又吊运来了。就这样紧张地吊运两个多小时,把110桶汽油安全地吊到长城站建设工地上。
6日早饭后,天下起了雨加雪,能见度很低。风浪又起,船不能开,飞机不能起飞。下午,风浪猛然加大,小帐篷东倒西歪,灌进雨水。巡视码头的陈富财气喘吁吁地报告:“海水淹了码头,码头上厚厚的大木板漂动起来了!”队员们听到呼唤立即放下饭碗,火速奔向岸边码头。
码头被海水淹没,海浪一个接一个地扑打过来,沉重的大木板漂浮了,码头填灌的麻袋沙石被大浪扑打冲刷,码头在危急中。看到这种状况,大家的心都被海浪击碎了,不顾一切地冲上码头,抢拉大木板、麻袋。海浪扑打全身,衣服湿了,又站不稳,十分危险,郭琨、董兆乾、张青松站在码头左右两边,不准队员越过,以防不测。队员们用尖镐凿住大木板,拴上绳子往岸上拉,在狂风大浪中、在没膝盖的海水中,喊起了号子,“一、二、三……拉!”经过一个多小时同狂风恶浪的战斗,把厚厚的七八个大木板拉到岸上,又把海滩附近的物资搬运到岸上。码头被冲垮了,明天再抢修,从祖国运来的物资不能被海浪冲走!
1月8日晚,郭琨搭乘卸运物资的长城艇去“向阳红10号”船研究工作。没承想,这成了一次惊心动魄的险遇。
“长城Ⅱ号”小艇驶出长城湾进入麦克斯韦尔湾之后,大风大浪迎面扑打来,雪花像沙粒似的横扫,打得脸刺疼。他把羽绒服帽套在头上,紧紧抓住小艇的舷栏杆,浑身上下被海浪扑打得湿淋淋的,艇长让3个人进了驾驶室,艇长汪海浪目不转睛,操作着小艇同风浪搏斗!在大海波涛中犹如一叶扁舟漂荡。奇怪的是,往日小艇约30分钟的航程,航行了50多分钟了还看不见“向阳红10号”船。
小艇一直在呼叫大船,但始终没有联络上。小艇绕过阿德雷岛(亦称企鹅岛)的南端转向北航行时,才看见了雪浪笼罩着的“向阳红10号”船。又急忙呼叫,“向阳红10号”船打开了探照灯在海面搜寻,一束刺眼的光束扫到小艇上,清脆悦耳的声音同时传来:“Ⅱ号艇!Ⅱ号艇!我们发现了你们,你们的呼叫也听到了,大船周围风大浪高,你要减速慢行,靠大船的右舷。”
“哐!哐!”小艇十分小心地慢速贴近大船时,却被海浪猛推向大船,发出了揪心的撞击声。
大船右舷各层都站满了人。小艇一会儿撞上大船,一会儿又被浪推离,在大船附近转着圈儿摇摆着。
船上的大吊钩缓缓下放,甲板上有十几个人用绳索拉着上吨重的吊钩,大船不停地漂动,吊钩也在不停地晃动。小艇更在“动荡”之中,一次、两次……连续挂了好多次才挂上,几个同志几次险些被吊钩撞到,紧张的心情,比在滔天的波浪中航行更甚。
小艇缓缓地靠近大船甲板舷边时,船上大副边喊边打手势,指挥着大吊车:“稳住、稳住!”
上船后,换了湿淋淋的衣服,郭琨就与船长张志挺、通讯室同志研究了“向阳红10号”船赴南大洋考察期间,南极洲考察队同船、同北京的通讯联络问题。
艰啊险啊已是平常,没必要顾影自怜。而且,此刻乔治王岛上的每一位队员,都在品尝着“世界寒极”、“世界风极”、“冰雪王国”称谓的味道,缝补着撕裂的帐篷,水湿的卧具,与风雪饥寒打了几天几夜的恶仗了。
1月10日,麦克斯韦尔湾内雪雾弥濛,骤刮起12级大风。波浪滔天,大潮大涌,卷起了千堆雪坨。13时整,“J121号”船,脱锚,只得慢速抗风航行。21时11分,“向阳红10号”船在经受过两次巨大震动之后,终于不胜风浪所肆,也脱锚漂流,在湾内抗风航行。11日清晨,阳光突然如碎金一般,洒满乔治王岛,队员们像离弦之箭,冲上码头。紧张有序的劳作正酣,“向阳红10号”的28吨大吊车突发故障,液压油喷出10多米高,满甲板流淌着液压油。船上立即组织抢修,机电部门船员顶着喷射的液压油抢修,皮肤被刺激红肿、疼痒,1个多小时的紧张战斗,28吨大吊又开始正常地转动起来。水手部门的船员们把甲板上的溢油清理干净,把甲板擦洗干净,没让一滴油流入海中,避免污染了圣洁的海湾。
但是,紧接着又發生了一场有惊无险的严重事故。
13日早晨,装满物资的小艇刚刚驶离大船,南大洋考察队的水文员×××同志下舷梯时,不慎掉入大船与小艇中间缝隙,当时海水的温度-2℃—-1℃,深度300多米,要不是小艇离得近,那是很危险的。小艇发现有人掉入海里,立即救人,护航人员把长竹竿伸过去,救生圈扔过去,看到×××露出海面扑向小艇时,一个同志很机敏地坐在小艇舷边,向落水人伸出两腿,急喊:“抓住我的腿,抓住别动。”说时迟那时快,落水人抓住救他的腿,施救的人瞬时两腿一并,夹住了落水人,其他人急忙往上拉,把落水人救上了小艇,避免了一场严重的人员伤亡事故。
十分幸运的是,当时靠在大船船舷的小艇刚刚驶离大船,不然从舷梯上滑落,摔在小艇上,后果也不堪设想。
从×××掉入海里的严重事故,暴露出安全工作在一些部门还没有完全落实。
通过这次“人命关天”的人身事故,考察队要求各部门对全体人员再次进行安全教育,学习有关规定,检查事故苗头,同时,对落水者从舷梯上掉入水里的原因也从客观上作了分析,采取了相应措施。
因为南极是“抽风”天气,中午时分,天气又开始变坏。风力渐强,海浪升高,麦克斯韦尔湾内的浮冰也不知从何而来,顺随海风,光昌流丽地漫漂漫舞,淋漓尽致、琳琅满目。
那是多么瑰丽的冰山啊!有的巍峨挺拔,银光闪闪;有的高耸峭瘦,如灵璧奇石;有的玲珑剔透,冰清玉润;有的折射了霞霓虹影,五光十色,乱花迷眼。在海风海流的推拥下,细碎的浮冰波动撞响,琶音清越。恰有海豹卧一沙发样的冰上,冰上的白雪,又恰若那洁白轻柔的丝垫。企鹅的坐骑比较讲究,须花哨俏妙浮冰,最好呈船形,车形,且要离岸近,与人抛个眉眼,打个飞吻方便。这是可望而不可求的待遇,在南极队员的摄影中,大多的企鹅无论男女,皆文静矜持,神闲气定,摆出明星的姿态,不可一世。窃以为,那活泼好动,或轻举妄动者,多是年少小子,还未学会玩儿深沉,端学富五车的架子。在风浪与冰雪中,肩扛着铁木,手抓着油泥的队员们,看一眼这天边的风景,天街的奇观,也算抚慰了一回铁硬的心肠,舒缓了绷紧的、尚未断裂的神经!人的激情会在浪花冰光中燃烧起来,作一些有关美丽和诗歌的记忆。
在他们建成,后续队伍又美化了的长城站上,我曾听到过动物学家妙星的描述,他说在企鹅的群体里,有着一个个的大小家庭,小小的鹅童们,不单有爸爸妈妈,还会有姐姐、哥哥和弟弟妹妹。那些待在一起的鹅群里,定会有她们的姥娘舅爷和表兄表妹,企鹅间的趣事是无穷无尽的。
然而,这些当年的建设者们,命定了浪漫不起:耽误不得的任务,使他们无暇多看一眼,每分每秒,上天都给他们安排完了,挤占完了。
气象部门从船上发来预报:7-8级大风马上袭来,阵风9级。从那个时辰直到1月14日,给出的工作时间不足全天的1/4。老天湿,老天晒,下完雨雪刮狂风。7时整,鹅毛大雪纷纷扬扬,钢珠似的霰粒夹杂其中。趁着风未来到,紧急苫盖物料,并将两条小艇吊上大船,保护起来。风如期而至,9级。浪高5米。利用这样的时机,全体队员到炊事篷集结,包水饺改善生活。一头霜雪的队员搽上一脸面粉,苦中作乐,以苦为乐。那时节的好日子,就是这样见缝插针。
16日21时许,张志挺报来好消息,风要停了。16日凌晨3时,风静人动,两船齐发,两机飞升,装卸、吊运、挂钩、搬抬。脚下石滚雪滑,泥水迸溅,身上是汗流浃背。有文采的队员尚有闲情对对联儿:
上联:战严寒斗风雪极地建站
下联:振中华扬国威苦中寻乐
对仗虽不严格,但这一份豪气,也不亚当年的刘邦得帝写的《大风歌》,那诗只作了三句,却壮志凌云,豪情万丈。
在“建站一把抓,建成再分家”的思想指导下,南极考察队队员,不分学科,不分老幼,海陆空联为一体,心神一律,能飞的飞,能游的游,能在泥里爬的就在泥里爬,真乃“呼家兵,杨家将,老婆孩子一齐上”地拼力劳作之同时,另一项抢建长城站“心脏”的关键战斗,也革命加拼命地进行着。
南极科学考察站一年365天,不管是冬夏,也不管是极夜还是白昼,每天24小时都靠供电取暖。通讯、科考等都需要电源。
施工建设考察站,需要动力电源的工种多、用电量也很大。所以,把发电站称为考察站的“心脏”,十分恰切。
抢建长城站的发电站,是建设中的重中之重。发电机组和燃料运到了工地上。整地、建木板房,安装调试发电机组,也是看着老天的脸色,抢建抢装。
1985年1月16日15时30分,长城站的发电站正式发电了。
我国柴油发电机在地球最底部的冰雪王国,第一次轰轰隆隆地欢唱起来!中国南极长城站的“心脏”跳动起来了!
长城站建设工地上,机器轰鸣,灯火辉煌,在乔岛焕发了金光。
塑料小帐篷内安装了电灯和取暖设备,大家兴奋地歡跳起来!
南极洲考察队发电班,3名队员来自兰州电源车辆所,有班长蔡福文工程师、队员李辰工程师、队员李光明。无论是名字中的“福”、“辰”和“光明”,都是带来光和热的含意!
我们的长城站,因了“心”明而眼亮了!我们的长城好汉拥有了光明和温暖。用他们的话说:提前实现了四个现代化了!享着这样的天福更应该空乏其身,从白夜到白昼,从大风到大浪,从大雪到大雾。
1985年1月17日23时50分,最后一吊建站物资,终于从小艇吊上码头。500余吨的擎天玉柱,铺地金砖,全部完好无损地捧送长城站工地,南极洲的长城,将要平地拔起!
九、长城站盛典
无垠的白雪莹冰上
飘落了一片霞红
万年的昼寂夜静里
爆发了鼓乐的雷鸣
这是智慧、汗水的山积
这是万众一心的象征
在洋人蛮鸟的惊叹中
筑起我们新的长城
这是一个伟大的日子,郭琨日记详记了一切:
1985年2月14日,中国南极长城站胜利建成。今天22时(北京时间2月15日上午10时),我向北京发电报告:中国南极长城站胜利建成!
我接通了国家海洋局局长、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常务副主任罗钰如的电话,向他详细地做了汇报。罗局长说:“你们辛苦了!你们在短时间内完成了建站任务,祝贺你们!向全体队员问好!”
54名考察队员在“J121”船突击队的大力支援下,未辱使命和重托。
按计划2月20日将举行落成典礼!
如果从我们登上乔治王岛算起,到建成,只用了45天;如果从1月20日全面施工算起(1月1日至19日卸运建站物资),到建成,仅用了26天。
在艰苦的战斗中,我们很多同志“没上过山,没下过滩,没出过湾,没上过天。”第26天完成了建站的最后一道工序——长城站站标——站标中心镌有南极地图,周边用中英文书写着“中国南极长城站”,在中英文站名和南极地图之间,有两只手环抱着南极地图的金黄色铜质站标,站标镶嵌在第一栋房屋正门的上方。
我们以实际行动实现了“振兴中华,为国争光,用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的誓言!
为纪念中国第一个南极考察站——长城站的建立,我们从长城站站区采集了一块岩石,竖立在长城站第一栋主楼前面的国旗杆右侧,作为长城站纪念石。
纪念石高1.3米,宽0.8米、重约300千克。
纪念石的上面雕刻着“长城站”三个大字和“中国首次南极洲考察队一九八五年二月二十日”一行小字。
我曾经抱着国旗,在“长城石”前照像,长城湾的波光冰光映在石头上,映在国旗上,这是对于南极和整个世界的宣誓。在这里展眼四望,站址的西部、北方分布的山、湖风景,尽收眼底,测绘班班长鄂栋臣组织了文胆们,为长城站站区的山川、湖泊、海湾、岛屿以中国名胜之地命名:
站区的山川分别被命名为“龟山”、“蛇山”、“八达岭”、“山海关峰”、“平顶山”、“西山”、“望龙岩”、“栖凤岩”等。山海关峰最高,海拔155米。
站区的三个淡水湖分别命名为:“西湖”、“高山湖”和“燕鸥湖”,站内饮用水来自西湖。
长城站的夏季冰雪融化,形成两条小溪,小溪从西山坡流经站区,注入海湾。有一条小溪奔腾湍急,走近就能听到悦耳的哗哗欢唱,犹如郭琨家乡的拒马河,就把这条小溪命名为“拒马河”。
长城站东面百米处海湾,命名为“长城海湾”。湾外是麦克斯韦尔湾。
长城湾狭窄的进出口中央,兀立着一个小岛屿,命名为“鼓浪屿”。鼓浪屿像一位忠诚的卫士,长年累月地守卫着长城站。
快要过年了,无论是怀着完成任务的轻松心情,还是大功告成的荣耀之感,南极考察队的壮士们,都该想到自己的家了。“家”是什么概念?是年迈的父母,是娇儿贤妻,是手足兄弟,亲戚朋友?也许是三间旧草房,一棵老槐树,一条无名河,或一条小花狗?总之,情商至高、礼仪至上的南极拓荒者、新长城的建设者们一齐想家了。于是,郭琨队长代表全体同仁,给远在四万里外的队员家属,写下一封慰问信、报平安信、报喜信、价值万金的信,由通讯电台发至北京,南极办印寄各队员家属。
亲爱的家属同志们:
你们好!
值此新春佳节之际,中国首次南极洲考察队全体队员向你们——我们的亲人拜个早年,向你们致以节日的问候,祝你们春节愉快!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南极洲考察队受党和人民的重托,在南极建设我国第一个考察站——中国南极长城站,并进行科学考察(此处删去40字)。
我们离开祖国已经三个月了,知道你们无时无刻都在惦记着我们,也知道你们最需要亲人留在身边,然而……(此处删去40个字)我们衷心地向你们表示感谢和敬意。
现在,向亲人们报告一个喜讯,我们全体队员,在冰雪王国的南极洲经过45个日日夜夜,与“J121号”船突击队共同奋战之下,于2月14日(当地时间)胜利建成了中国第一个南极考察站——中国南极长城站。在这胜利的时刻,我们每一个队员都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跳啊!唱啊!欢呼啊!欢呼伟大祖国和人民的胜利!因为这个胜利的成果里,也渗透着你们的功劳……在每天就餐或就寝之时,我们总是说说笑笑,唱唱闹闹,南极洲考察队是一个充满友爱、团结战斗,有组织有纪律的战斗集体,每个队员情绪饱满,精神愉快,身体健康,我们队中没有一个队员在南极患过感冒,大家的脸是黑了,头发、胡子是长了点,但大部分同志的体重都增加了。所以,请亲人们放心!
当祖国大地春暖花开之时,我们全体队员就要安安全全地回到伟大祖国的怀抱,回到亲人们的身边了!
2月18日(当地时间),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主任武衡将率代表团,到中国南极长城站参加落成典礼,慰问全体队员。党和人民时时刻刻都在关心我们,关怀着远离祖国18000千米的南极考察队员。我们感到无比温暖,我们要戒骄戒躁,善始善终,要把中国南极长城站进一步完善,完成陆上科学考察任务。
最后,祝亲人们欢欢乐乐地过好春节!祝你们身体健康!工作顺利!为党和人民做出新的贡献!
此致
敬礼!
中國首次南极洲考察队队长
中国南极长城站站长 郭琨
1985年2月14日
于南极洲乔治王岛中国南极长城站
这是一封充满革命豪情、风俗人情、文采盎发、真意灼灼的书信,她甚可作为一件宝贵的历史文献留存下来。我狠心删去的是吟咏“大局”的部分,因为,这总是一封公制的私信。
连日来的暴风肆虐、雪絮纷乱的景象突然停止,明媚的阳光晒红了新的长城,中国的五星红旗,如一束火焰燃烧于晴空——原来是吉人天相,来自祖国的亲人要来看望他们了。
上午11时,武衡主任率领的中国代表团全体成员乘坐“J121号”船“超黄蜂”直升机到达长城站。南极洲考察队全体队员在长城站主楼前列队欢迎祖国亲人。
武衡团长代表祖国人民,向在南极艰苦奋斗建成长城站的队员们表示热烈祝贺和亲切的慰问!
在长城站餐厅兼会议室里,武衡团长动情地说:“祖国和人民,一直关心着你们在南极建站和科学考察,不断听到你们传来胜利的喜讯。长城站距离北京17000多千米,你们走过的路虽然不是雪山草地,但你们闯过的是波涛汹涌的大海,是极地的冰山、严寒和狂风暴雪,这是新的长征。”
七旬高龄的武衡团长,在祖国新春佳节之际抵达冰雪王国南极洲,主持中国南极长城站落成典礼,慰问全体队员,异常兴奋,并赋诗一首:
古稀赴南极
壮载亿桑行
起飞毛毛雨
降临万里晴
“长城”已屹立
冰山耀眼明
佳节探亲至
欢声荒岛盈
代表团副团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副司令员杨国宇也即兴赋诗:
洁白银沙铺大洋
冰雪王国多宝藏
建站造福全人类
五星红旗又增光
下午,代表团视察了长城站的建筑和设施以后,又乘“超黄蜂”直升机到“向阳红10”号船和“J121”船上看望全体船员、南大洋考察队全体队员和海军官兵指战员,代表祖国人民向大家表示慰问,祝春节愉快!
2月18日夜,中国长城站和两船之上灯火辉煌,照耀得海滩和长城湾一片火红。祖国代表团和队员、海军战士一起欢度1985年的新春佳节,向“新长城”贺喜。武衡团长、中国驻阿根廷大使、驻智利大使夫妇与队员同过春节。充满人格魅力、亲和力的武衡团长在数度举杯,朗朗祝词之后,忽然兴致勃发地走上台前,召唤官兵们与他一同合唱《南极考察队员之歌》,点燃了极地的热情!随即,长城站上歌声嘹亮:
在狂暴的风雪中
我们听见了祖国的呼唤
在艰险的征途上
我们看见了亲人的笑脸
重任在肩,希望在前
为祖国争光,奋勇当先
亲爱的战友啊,忠诚的伙伴
我们考察队员
都是中华的好儿男
在严寒中顽强拼搏
我们洒下了滴滴热汗
在冰雪里英勇奋战
我们奉献出丹心一片
艰苦创业,征服南极
为子孙造福,任重道远
亲爱的战友,忠诚的伙伴
我们考察队员,都是中华的好儿男
高昂的《南极考察队员之歌》鼓励人奋进,向前!在严寒中顶风冒雪,在冰雪里摸爬滚打;顽强拼搏的日日夜夜又一幕一幕呈现在眼前……队员们眼睛湿润了,哽咽了……正如南极洲考察队新闻班队员、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陶宝发同志撰写的一幅“南极春联”:
上联:日日风雪,夜夜风雪,南极勇士战风斗雪连轴干
下联:早早装卸,晚晚装卸,南极勇士快装快卸建站忙
横批:为我中华
建筑班队员、中国新型材料建筑公司工程师卞宗舒同志写下了“海角天涯一线牵”对联:
又雪又雨又冬又夏又昼又夜南极迎
亦寒亦暖亦苦亦甘亦远亦近北京盼
歌咏、朗诵等节目表演,令大家十分激动。这是胜利的喜悦!这是成功的欢欣!
在建设中国第一个南极考察站——长城站的过程中,对我们每个队员来说,最大的挑战有两个,一是恶劣的自然环境和建站中的艰辛;二是心理压力。在冰荒雪漠的南极建考察站,是几代人的梦想,今天受党和人民的重托,已经按照首长最初下达的“万无一失,初战必胜”、“只能成功,不能失败”的军令,胜利地建成了长城站!
因为是春节联欢,所以要欢乐起来,轮机长赵伟书中记载的一段“三句半”——《贺春节》十分惹人:
锣鼓叮咚敲起来,喜迎佳节乐开怀,今天举办联欢会,有趣儿!
南极春节又来到,先给各位道声好,我给大家鞠个躬,庆功!
今天说个三句半,说得不好多包涵,不管说得好不好,别跑!
国力增强搞科研,来到南极把站建,科学考察显国威,没吹!
南极考察长城站,冰雪有啥了不起,科研观测加管理,双喜!
南极之冬真辛苦,狂风暴雪加严寒,寂寞无聊难忍耐,冻坏!
南极长城大家庭,考察队员来四方,团结友爱互帮忙,真强!
南极极昼已过半,迎来南极新春节,快快建好咱的站,猛干!
俺们几个话挺多,大家不要嫌啰嗦,希望能够捧捧场,鼓掌!
饭前饭后称体重,佳肴零食最喜欢,满脸欢笑比顽童,真能!
体态臃肿懒洋洋,脂肪厚实抗严寒,水中矫健善腾跃,海豹!
忙前忙后忙写诗,大小车辆手中握,小眼眯眯憨厚脸,好哥!
绅士模样雪中站,暴风严寒共抵御,爱情忠贞志不夺,企鹅!
大串钥匙随身带,山东大汉真能干,博学多才编小报,热闹!
身形矫健空中飞,为了捕食比耐心,贼头贼脑为了偷,贼鸥!
大船长城两站跑,保障车辆保发电,喝酒滑头最在行,老王!
诡异身形显夜空,变幻莫测炫亮丽,队员架机忙照相,极光!
独在南极为极客,每逢佳节更寂寞,想念亲人泪暗流,发愁!
好在还有众朋友,朋友祝福比蜜甜,真情感激涌心间,心酸!
今晚大家来聚会,洗净半年苦和累,憧憬明天心儿醉,幸会!
为了今晚聚盛会,考察队员齐准备,精彩节目排着队,别醉!
编好了有掌声,说好了有笑声,不说累只说乐!这就是南极考察队的队员!
1985年2月20日,中国南极长城站举行了隆重的落成典礼!
清晨,大雪漫天飞舞,乔治王岛银妆素裹,中国南极长城站橘红色的房顶彩旗飘扬,“中国南极长城站落成典礼”的大横幅悬挂檐上,“向阳红10号”船、“J121号”船和南大洋考察队的战士、队员共500余人乘小艇来到站前。出席落成庆典的还有乔治王岛上的阿根廷、智利、巴西、苏联、波兰、乌拉圭等国南极站的正副站长和科学家,东德的5位科学家。中国首次南极考察聘请的“向阳红10号”船顾问、阿根廷海军退伍上校特隆贝达和租赁的阿根廷“海豚”号直升机组三人也参加了落成典礼。
落成典礼由代表团副团长、国家海洋局副局长、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副主任钱志宏主持。
上午10时整,钱志宏副团长庄严宣布:“中国南极长城站落成典礼现在开始!”这时,鞭炮齐鸣,锣鼓喧天,一片欢腾!长城站沸腾了!乔治王岛沸腾了!
“升国旗,奏国歌!”
在庄严的国歌声中,在队员杨雨彬、蒋维东护卫下,郭琨队长升起国旗,看着鲜艳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在中国南极长城站上空,郭琨热泪涟涟。这是中国南极长城站升起的第一面五星红旗!
鞭炮聲、锣鼓声和欢呼声响彻云霄,震撼着乔治王岛上空,震撼着南极洲上空……
啊!厚厚的铜锣被敲破一个大洞!
主持人宣读下一项议程:
“请代表团团长、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主任武衡同志,宣读国务院贺电。”
中国南极考察队全体同志:
我国第一个南极科学考察实验基地——中国南极长城站,在全国人民欢度新春佳节的日子里胜利建成,国务院特向参加南极考察的全体同志表示最热烈的祝贺和慰问。
中国南极长城站的建成,填补了我国科学事业上的一项空白,标志着我国的极地考察事业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为我国进一步加强国际科学技术交流与合作,为和平利用南极、造福于人类奠定了基础。它对进一步加强地球物理、海洋、气象、通讯技术和宇宙科学等方面的研究,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都具有重大意义。
希望你们团结奋斗,克服困难,再接再厉,为人类和平利用南极作出更大贡献。
国务院
1985年2月19日
在落成典礼上,主持人宣读了国家科委、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国家海洋局、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学联、中国海洋学会、中国航海协会、中国驻阿根廷大使馆、中国驻智利大使馆、国家海洋局东海分局等单位发来的贺电。苏联第30次南极考察队队长发来贺电,民主德国5位科学家送来贺信。
代表团副团长杨国宇、中国驻阿根廷大使魏宝善、驻智利大使唐海光和中国南极长城站站长郭琨等,在落成典礼上讲了话。
正在附近海域进行科学考察活动的联邦德国“北极星”号考察船发来的贺电说:“长城站是非常好的名字,是伟大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祝你们考察取得成功。让我们一起为南极和平开发利用作出贡献,你们是中国人民的先锋。”苏联别林斯高晋站站长在参观时不胜感慨地说:“你们的建设速度出乎我们的预料,是惊人的,建站史上是不曾有过的,质量是第一流的,在乔治王岛上是首屈一指的,中国人民了不起!”
在这样光荣的大场面下,中国南极考察队,他们的队长郭琨成为了真正的东道主。有大将风度、外交官风度和主人气度的郭队长在致辞中彬彬有礼:“……我代表中国南极考察队,向所有给予我们支持和帮助的各国南极考察站和科学家们,表示最诚挚的谢意!
我代表中国南极长城站郑重宣布:
我们热烈欢迎各国科学家,到中国南极长城站开展科学考察研究。我们将为你们的工作和生活提供一切方便。
我们衷心地欢迎我国台湾省和港澳科学家,到祖国的南极长城站来,开展你们感兴趣的科学考察研究项目。我们同样欢迎台湾省和港澳同胞及各界人士到长城站参观访问。我们将为你们提供各种方便。
最后,我宣布,中国南极长城站邮政局今天正式开业,欢迎各位光临。”
在中国南极考察和“新长城”建设的“帽子戏法”般的幻象里瞪大蓝眼睛,由惊讶、惊疑、惊奇,最后变成惊叹的各国朋友们都来锦上添花了,苏联第30次南极考察队队长发来贺电,全文如下:
中国首次南极考察队队长郭琨阁下:
欣悉贵国开始南极考察工作之际,苏联第30次南极考察队全体队员向中国首次南极考察队队长及全体队员致以最诚挚的问候。
我们热烈祝贺中华人民共和国南极考察站——中国南极长城站的落成,并预祝你们在南极考察研究发展进程中的科研项目取得成功,并获得有价值的新发现。
我们祝愿考察队员身体健康,越冬成功!
顺致良好的祝愿!
苏联第30次南极考察队长
德米特里·特·马科斯托夫
1985年2月19日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五位科学家的祝贺信全文如下:
中国首次南极考察队队长郭琨阁下:
参加苏联29次、30次南极考察队的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科学院的生物学家们,向中华人民共和国首次南极考察致以最良好的祝愿,热烈祝贺建立了第一个南极考察站。在这样短的时间里建成这样大的考察站是令人吃惊的,我们一致赞赏并对建设中所有工作感兴趣。
在远离我们祖国的地方,我们为有机会同你们有共同的科学研究工作感到高兴。我们希望将来有许多科学同行在这里工作,并希望有机会进行学术交流。
我们祝愿中国朋友在考察站生活愉快,在科学研究上取得成功,并希望所有在这里工作的各国科学家为南极地区的生态系统的研究与保护共同做出努力。
马丁等五位科学家
1985年2月19日
于乔治王岛
待一切的致辞落音,一封封贺信读罢,一道道记述历史的大典程序闪光掠过之后,那位被众人牢记、历史铭记的中国南极考察的幕后台前的总指挥,而今的中国代表团团长、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主任武衡稳步地走到了台前,为中国南极长城站剪彩。顿时,锣鼓声、掌声、 欢呼声响彻云霄,长城站又一次沸腾了!
人们兴致勃勃地参观长城站,纷纷在楼前、国旗下、长城站纪念石前、“方向标”前合影留念,让历史的瞬间留下自己的影像。也在自己的心中,自己的文中,一千遍地记住中华民族历史的这一瞬间。
十、春华秋实
是早春还是秋月
是播种还是收获
首闯南天的壮士啊
已载得金玉满舸
在长城站建设的劳动中,无论官兵秀才,都像当年井冈山上的朱德一样,肩起了挑粮的扁担。我们国家的院士、博士和专家,都扮成砌垒长城的泥瓦匠,建筑码头的泥水工。但是,身在南极的专家们,谁也没有忘记自己承担的任务重量几何,命题若何!担任科考队队长、日理万机的郭琨,翔实地记载了这次首闯南天堆金积玉的收获:
1985年1月19日,中国南极长城站通讯电台,于1月19日凌晨5时15分建成,与北京国家海洋局通讯台短波通讯开通了。
同时,与开始进行南大洋考察的“向阳红10号”船也能保持通讯联络了。
1985年1月24日,“向阳红10号”船于23时01分驶入南极圈,当时的经度是南纬66°33′,西经69°13′。
这是我国的船只第一次驶入南极圈。
1985年1月26日,“向阳红10号”船在南大洋科学考察中遭遇飓风,这是中国船第一次驶入南极圈。遭到十二级以上极地强气旋风暴的袭击,风速猛增到34米/秒,万吨级的大船,犹如一叶小舟,在波峰浪谷中大起大落。巨浪撞击船体,冲过船头,涌向上甲板,使船体剧烈振动,颤抖不止。装在水线下7米多深的两个推进器,有9次露出水面打空转,造成飞车。船随时都有失控的可能,情况十分危急。队指挥组首次向祖国首都发出了“情况很危险”的急电。在这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船员个个坚守岗位,与狂风巨浪搏斗。船长张志挺过去曾多次驾船闯过太平洋,但从未遇到过如此凶猛的风浪。面对险情,他沉着镇定,始终坚守在驾驶室,选择最佳航向,使用正确的规避方法,以娴熟的技术,准确无误的动作,操縱船只脱离危险,保证了安全。尽管狂风巨浪打翻了后甲板5吨吊车操纵台,船舷铁门被打入海中,五层甲板大餐厅周围裂缝6处,但国产“向阳红10号”船,经受了极圈风暴的考验,显示了中国造船工业的能力。
按照科学考察计划,海军潜水员刘宝珠,在菲尔德斯海峡冒险下潜到57米深的海底,停留5分钟,观察了海底生物,并采集到一批标本样品,其中包括一块长着生物的岩石,他成为南极海域下潜的中国第一人。
也在这一天,开工建设长城站通讯电台,发射天线阵是大型菱形的4个天线塔组成的。4个天线塔,最高的28米、最低的22米,另外两个都是24米高,平均高度是24.5米。接收天线阵的4个天线铁塔的平均高度是18米。每个天线铁塔有三个地锚坑,每个地锚坑深度要1.5米。而乔治王岛地表在1米以下是永久冻土层。
董兆乾副队长担任现场指挥,和队员一起完成了上述工程和接收天线,架设馈线的任务。1985年1月27日23时,发射天线阵的第一个天线铁塔,在长城站站区的北端安全地竖立起来了。
紧接着,长城站又建设成功了第一个气象观测场,场地面积116.8平方米。
也在1985年1月27日,“向阳红10号”船胜利完成了第一阶段的南大洋科学考察任务,安全返回麦克斯韦尔湾内锚泊。
1985年2月4日,“向阳红10号”船和南大洋考察队离开麦克斯韦尔湾,开始进行第二阶段的南大洋科学考察。
2月7日当地时间下午两点半(北京时间2月8日凌晨两点半),由“向阳红10号”船船员、南大洋考察队员和新闻工作者共36人,乘小艇登上南极半岛。
“向阳红10号”船是在完成南设得兰群岛附近海域的海洋考察后,调转船头挥师南下,驶入南极半岛与布腊特岛、安特卫普岛之间的狭窄的格勒克海峡。当船只驶入布腊班特岛东部时,南极半岛的西海岸近在眼前,但小艇无法直接抢滩靠岸。大家跳进冰冷刺骨的海水中,手拉着手蹚着水登上了南极半岛,在滩头插上了鲜艳的五星红旗。
登陆地点是雷克鲁斯角,地理坐标为:南纬64°30′,西经61°47′。
1985年2月8日,南极科学考察取得丰硕成果。
考察项目有地质、地貌、高空大气物理、生物、地震、海洋学等。
这次考察的范围是长城站区及其附近区域。
通过考察对长城站区及其附近区域的环境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和认识。获得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采集了一些标本样品:
(一)接收大气哨声
助理研究员贺长明在长城站南面安装了“GM型宽频带定向接收机”,连续记录了从太空传来的清脆的大气哨声。
哨声是太阳活动喷发的高能粒子流,进入极地上空电离层时发出的。发出的这个信号是研究太阳活动和高空大气物理的宝贵资料。
在国内,仅在中国最北端的黑龙江省漠河地区接收到过,而信号很微弱。这次在长城站用同样的仪器接收太空传来清脆的大气哨声,这在国内是没有过的。这也是咱们国家第一次在南极记录到大气哨声。
接收记录到这么响亮的大气哨声可以说明,南极是研究高空大气物理最理想的场所。
(二)觀测地震
助理研究员柯金文于1985年1月16日,在长城站西部的山丘上,建设了一个1.6×2.5平方米的用混凝土浇筑的地震观测平台,安装了“DDI型短周期地震仪”。
从1月20日开始观测地震,到2月8日,观测3级地震两次,1级以下地震11次。震中最大范围在150千米左右,最小在10千米以内。
在短时间之内发生十来次地震,从地质构造的角度来说,乔治王岛地区,相对于南极大陆来说,是一个地震的活跃地区。
(三)地质考察
南极洲历来受到地球科学界的重视。
自板块构造、大陆漂移学说兴起以来,科学家们经过长期的考察研究,最终认识到南美洲、非洲、大洋洲和南极洲,在距今约两亿至三亿年前是连在一起的,称为冈瓦纳大陆。
南极洲位于这个古老大陆的核心,与上述几块大陆有共同的边界,因而在全球构造研究中,它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南极洲考察队科考班,地质博士刘小汉在长城站周围进行了地质考察,跑遍了山川峰峦,攀登陡壁悬崖,对不同时代的岩石构造进行分层描述,测量了5条岩石地层剖面,系统地采集了岩石标本。
初步分析认为,长城站所处的乔治王岛的南极半岛地区,是目前所知的矿化程度最高的地区。
(四)地貌考察
南极洲考察队副队长、地理学家张青松,在长城站区及附近地区进行了构造地貌、冰川与冰川地貌、寒冻作用与冻缘地貌和海洋地貌的考察,并在考察中采集了各种标本。对晚第四纪地质,着重观测了海洋阶地沉积。他还在冰缘地貌发育的地点埋设了56根测桩,以供观测地表活动层的垂直位移与水平位移之用。
(五)生物考察
科考班对长城站区及其周围地区进行了生物考察。
生物考察包括陆地生物和海洋生物。海洋生物考察,主要是长城海湾和长城站区的3个淡水湖的水生生物的考察。
陆地生物的考察范围比较广,从长城站的西海岸,到阿德雷岛(亦称企鹅岛),南从菲尔德斯海峡,就是从长城站南部的海滩,至智利马尔什基地。
1.动物考察
陆地生物考察主要是动物,重点是鸟类和哺乳动物。
通过考察基本上了解了长城站及其附近地区鸟类和哺乳动物的种类、数量和分布情况。
长城站及其周围有鸟类8种,它们是:企鹅、巨海燕、暴风海燕、黑背鸥、南极鸽、南极海燕和鞘嘴鹬等。其中数量最多的是企鹅。
企鹅主要有:帽带企鹅、金图企鹅(亦称巴布亚企鹅)和阿德雷企鹅3种,偶尔看到一两只王企鹅。数量最多是帽带企鹅,它们栖息在阿德雷岛上。
哺乳动物有:像海豹、威德尔海豹和锯齿海豹,它们栖息在阿德雷岛海滩和西海岸上。以象海豹居多。
还发现了一种哺乳动物,都叫它海狼,也叫它海狗、海狮和海熊等名称,学名叫南极毛海狮。
在考察中,还发现了低等动物,在湖水面上、潮湿的地方和活动的岩石下面生存的几种昆虫,个体仅有几毫米。
2.植物考察
科考班在生物考察中,对长城站及其附近地区的植物进行了考察。
通过考察,长城站及其附近地区同南极大陆一样,没有树木和花草。其主要植物是地衣和苔藓,属低等植物。它们构成了南极的植被。
地衣,它生长在岩石上。
地衣是由一种菌和藻类共生的低等植物。它是最古老的、原生态的、生长周期最长的和生命力最强的低等植物。
地衣只有在南极短暂的夏季,沿岸地区冰雪融化裸露出来时才生长,在南极漫长的冬季里,就被冰雪覆盖着而呈休眠状态。
地衣种类很多,据考证,地衣能合成几百种化学物质,是医药,包括抗癌药物和日用化工等方面的资源之一。地衣还有惊人的抗光辐射的能力。
在长城站朝阳的山坡、台地的岩石上,尤其在长城站东南部的“望龙岩”、“栖凤岩”及其周围散落的大小岩石上,都生长着地衣,有的岩石生长着地衣和苔藓,五颜六色,姹紫嫣红,显得异常壮丽,是长城站最为亮丽的景点。
苔藓主要分布在靠近海边潮湿的洼地上,海滩及岸边沙石上,也长有苔藓。另外还发现了蘑菇、地耳之类的真菌。
在阿德雷岛上生长着一种草,叫显花植物。这是迄今为止,在南极洲发现的唯一的高等植物。
对长城站及其周围地区生物考察结果表明,其动植物的种类和数量,远比南极大陆多得多,就是相对南极半岛及其他岛屿来说,也是最有生机的地区。
因此,我们可以说,中国南极长城站,也是对南极生物进行研究的良好基地。
1985年2月13日,“向阳红10号”船和南大洋考察队,胜利结束了第二个航次的南大洋调查,返回了“向阳红10号”船在麦克斯韦尔湾内的锚泊地。
郭琨通过高频电话向船长张志挺表示热烈祝贺!
第二个航次是2月4日开始的,对南大洋4个海域进行考察,获得了大量的有重要科学价值的数据、样品和资料。
1985年的2月28日,晨8时30分,中国人民的好儿女要回家了,满载着烧眼的珍奇。在四万里的黑云白浪那边,有一个上海港,贤妻娇儿,白发父母在等待他们。在北京的人民大会堂里,共和国的总理和各个方面的首长在等待他们,庆功的美酒闪着白水晶红宝石的光辉。但是,住惯了琼楼玉宇,呼吸着珠光宝气,与企鹅、鸥燕处成挚友的英雄们,对这里的一切却恋恋不舍。
十一、二十九队
探宙笔记
“29队”之名,像一个部队番号,像一个战斗单位,也像工勤、公安、生产单位。其实是中国第29次南极科考队的简称。60年代,我家郗山村驻扎过一个“807地质钻探队”,在小山上,大运河边,和我家房前屋后,钻探了几十口深井,寻找稀土矿。至于像南极冰盖下钻出的冰芯样的石芯,我见的多了。村中的伙伴拾其一段,当碌碡拉着玩儿。
在那个钻探队里,我熟悉不少各司其职的人,算是我认识南极探秘组队意识的启蒙,虽则“29队”与“807队”的科技品位有天壤之别。
我要写“29队”是因为情感,我作为第30次南极考察队的队员,随队采访的作家,亲密地、友好地接触了工作任务“交接”前后的“29队”朋友。他们作为在南极搏命一年的“过来人”,所谈的感受是精彩和经典的。在这众多的科技精英中,不但有曾采访过的大专家孙波,曾做过南极诗社社长的李春雷,我的近乡亲朱大厨,竟有我同村同族的通讯专家殷赞。我在短时间里相识、相知的长城站站长余勇、副站长张国强的感情,拥有质的优势。张国强赠送的一面“29队”队旗挂在我书屋。而且,最有分量的一个动因是,第“29次”队的总领队是国家海洋局“极地办”主任曲探宙(以下简称曲总),我不但与该君在“雪龙号”海试中的瞬间接触中“来电”酥酥,而且上船之前的“极地办”采访中,我鹊巢鸠占般利用了他的办公室,沾过不少的福气。这位爱把签名的“曲”和“宙”字的外框极力放大,表现出“开疆无限”志向意识。探宙雪中送炭般赠送我一本厚重的新作《领队日记》,这对于一位想烹好小鲜的作家,无异于贡献了鮮活的鱼虾、滴露的青菜。我将以“芝麻开门”的呼唤,开采这座藏金的富矿。
“总领队”在《日记》自序中云:
中国第29次南极科学考察队,搭“雪龙号”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自2012年10月30日离开上海国内基地码头,前往广州,并于11月5日离开广州前往南极执行考察任务,到2013年4月9日返回上海,共历时162天。来自全国64个单位的239名考察队员,分别战斗在我国南极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雪龙号”船等不同岗位,执行53项科学考察和工程建设任务。曲总作为本次考察队的临时党委书记、领队,和全体考察队员们经受了南极风雪严寒、西风带惊涛骇浪的严峻考验,克服了各种各样的困难挑战,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终于安全、顺利、圆满、超计划地完成了各项考察任务,向信任、关怀、支持、理解我们的各级领导、亲人、朋友们交上了一份合格的答卷。
尽管曲总在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主任的岗位上已经工作了12年,但作为考察队的领队还是第一次。这亲身的经历,使曲总更加深切地理解和领会了“爱国、求实、创新、拼搏”的南极精神的真谛,深切感受到了考察队员们舍小家为国家,面对困难、风险、挑战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品质。在我国极地科学考察事业正处于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历史发展时期,能有这样一次不凡的经历,令他受益匪浅,备感珍惜。
从考察队出发的第一天起,在队友们的期望和鼓励下,曲总坚持每天撰写领队日记,从自身的视角和体会,记下值得记忆的点点滴滴,记述下他的队友们许多鲜为人知的感人事迹,让更多的人更加真切地认识、了解南极,认识、了解我们的南极科学考察经历,更多地关心、支持、参与到我国的极地科学考察事业中去。
提纲挈领的自序,点出了南极科考的命题。
2012年10月28日,是第29次南极考察队从上海出发的队员报到的日子,从上海出发的队员应该是146人。
晚上,国家海洋局东海分局刘刻福局长安排为第29次南极考察队主要领导送行,东海分局领导周振华、贾建军、阿东、魏全苗副局长和办公室黄海波主任参加。曲总作为考察队领队,李院生、孙波作为考察队副领队,王建国作为考察队临时党委办公室主任、领队助理,李春雷作为临时党委办公室秘书和行政秘书参加了送行晚餐……魏文良也专门参加晚餐为之送行,嘱咐他们安全第一。
但是,10月30日的凌晨和早晨,船上出现了两次火灾报警警报。凌晨警报声后,船上广播告知属于误报,后查明是一队员在房间洗澡时间过长,水蒸汽过重引起报警。早晨报警查明是船上锅炉点火引起报警,都是虚惊一场,但这总是“狼来了”的报警情况,造成真的“狼来了”的演练机会。从另一方面讲,也证明船上的报警传感探头是灵敏的。
晚上,厕所的真空抽水马桶出现了故障,经检查是一根通气管出现折弯,经过更换新管后得到解决。
这是出师前的警讯,恶猫也要当真虎打,千斤也当万斤担。机械问题之后,还有人的问题,又接到王建忠船长报告:发现昆仑站队员田启国(天文项目,极地中心人员)没有健康证明,无法办理出关手续。随即向孙波副领队通报此事,电话告知极地办考察业务处的赵萍处长,请他向秦为稼、翁立新两位副主任报告,后由王建忠船长联系广州海关边检部门,磋商补救解决办法。
11月4日上午,曲总撰写了欢送晚宴上的祝辞,提议大家共同举杯,祝愿:面向南沙、南海、南极洲,迎南(难)勇进;家事、国事、天下事,喜事频传。对联构思精巧,立意新颖,寓意深厚。晚上,接受了广州市南沙区区委书记赠送的一件“广绣”《荔枝图》。想起了“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诗句,遂将“岭南人”改成“南极人”,怀着诗心,回赠了一件“雪龙号”船模型和一面考察队队旗之后,即组织60名考察队员代表和4名随队记者,一同乘车前往广州长隆宾馆,出席广州市和国家海洋局一同举行的第29次南极考察队欢送招待会。
11月5日,国家海洋局陈联增副局长主持欢送仪式,刘赐贵局长致辞并下达第29次南极考察队出征令,队员整队登船,国家海洋局、廣州市领导与队员一一握别,其情殷殷,其言谆谆。队员在甲板列队,鲜花舞动,队旗招展。“雪龙号”一声长号,破浪而行,直指南天,义无反顾。
如果将这样一节的形容,气氛、天象、海象全部摘录,曲总的“咏叹调”将会洋洋洒洒,一泻千里。但是,他记下的是“雪龙号”船长王建忠发出的一段警讯:“靠近菲律宾沿岸时,虽然没有海盗,但会有一些小毛贼爬到船上偷一些缆绳之类的小物品,因此最近船上准备搞一次防海盗演习,防海盗主要以有持枪证的船员负责,船上会安排考察队员进行巡查值班,防止这些小毛贼登船。”
王硕仁副政委广播通知大家,从明天开始,按照排班表安排帮厨;生活垃圾按照规定分类处理;雪龙船上的图书馆从晚上7点30分开始正式开放,为大家办理图书借阅证,凭证借阅图书;船上空调系统已经开放,请大家及时关好门窗,以保障空调系统正常运行。
队员们的航行生活,有条不紊地开始了。
虽然有工作是斗争之说,但也有斗争就是工作的现实。万里之行,始于足下!
11月7日上午,曲总收到秦为稼副主任签发的极地办第一份传真,要求考察队尽快将领队、副领队、船长、党办主任和秘书的联系电话和电子邮箱号码传报极地办,以保联络畅通。领队房间装有一部卫星电话,可以随时保持通讯联系,还有一部船上的分机电话,号码是:8011。船上驾驶台的分机电话号码是:8000,24小时有人值守。船长房间是8001,政委房间是8003。如果通过船上的广播系统播发通知,拨电话78后即可进行全船广播。
2013年10月,笔者在“雪龙号”“海试”之时熟悉并呼叫过这些号码,联络果然畅通无阻。当时的秦为稼副书记奔忙在船上,迎着海风昂扬着板寸头,感觉到他有着铁硬的风格。那时,他是运筹于帷幄!而在万里之外的曲总的运筹中,正在成立着考察队的各类临时组织:学习宣传报道组、南极大学教委会、考察队网络组、极地之声报编辑组、考察队生活管理组、妇女工作组、文体娱乐组、医疗保障组、安全巡视组、考察队纪念画册编辑组、考察队日志编写组等,明确了各组负责人和成员组成及主要工作职责。考察队像一个海上的小社会一样,漂游在彩云之南的大洋,仍是“中国心”的跳动。
他们对过赤道纪念活动、消防救生演习、防海盗演习、全体人员船上生活安全教育等事项,以及停靠澳大利亚弗里曼特尔港前需要进行的外事纪律教育等进行了商议,明确了分工。南极大学也将正式开学,曲总作为南极大学校长,将作第一场报告——《极地考察的历史、现状与未来发展》。在到达澳大利亚之前,还将作一次“公务活动礼仪”的讲座。
2012年11月8日晚7点,按照考察队事先安排,在多功能厅举行卡拉OK演唱会,一是祝贺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二是通过这种活动发现队上的文艺骨干,为今后活动作准备。
包括孙波副领队在内的一大批队员剃了光头,只有藏族医生彭毛加措不剃,因为藏族人的习俗是,只有出家或家庭成员去世的情况下才会剃光头,这一民族风俗肯定要受到尊重。看到这些队员一个个“闪亮”登场,曲总的心中也涌起一股冲动,但考虑到停靠澳大利亚会有外事活动,作为考察队“形象代言人”,还是等等再说吧。
但在新华社记者徐硙的生日这天,按照她原有的打算,也要把头发理光。尽管船摇摆得很厉害,午饭后,还是由曲总来为她理发。气象预报员闫涵也一同理了光头,王建国主任用相机、闫涵用摄像机拍下了理发的全过程,留作纪念。作为女孩子,把头发理光是一件需要勇气的事情,而小徐绝不是心血来潮,而是早就主意已定,闫涵也是早有理光头的打算,这样可以省去洗头的麻烦。据说在过去的考察队中,曾经有一位女医生理过光头,而小徐算是女记者中理光头的第一个。
而“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紧随其后的理光头者,都像追赶“雪龙”的时髦,纷纷“光明”起来。徐灵哲的一篇《剃头记》,诗文并秀地道出了“光明”的心声:
为了庆祝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11月8日晚上,在餐厅里举行了开船后的第一次晚宴。但更吸引人眼球的,是昆仑队从队长孙波到书记崔鹏惠8个人一色刮了光头。除了李传金是原装正版之外,其他人都是新鲜出炉的。
7个人理光头不是为了赶时髦,而因昆仑队从中山站出发,到达昆仑站,再从昆仑站返回中山站,历时大约两个月左右的时间。南极大陆冰雪覆盖,在这两个月的时间里,队员每天淡水的供应量十分有限。因为在极低的温度下,要把雪融化烧开是非常困难的事情。队员每人每天大概只有1升水的供应量,包括洗脸、刷牙和饮用水。在这种情况下,要想洗头、洗澡、洗衣服,根本不可能。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为了克服这个困难,也只有“抛却三千烦恼丝,皈依我佛图清净”了。
这些削发的苦行僧们在艰苦的环境中不以为苦,其乐观精神,使人称道。报端曾刊发孙波亮着光头微笑的特写照,并配一首《光头诗》,饶有风趣:
光头不要紧
方便才是真
刮了我一个
还有后来人
11月9日,雪龙船下午4点零6分沿着东经119度18分经线穿越赤道,随着船笛的鸣响,拔河比赛也正式开始。曲总和孙波副领队担任裁判。第一轮比赛,内陆队2∶0令人意外地战胜了雪龙船船员队;第二轮比赛,中山站队以2∶0轻松战胜综合队。休息五分钟后,决赛在中山站队和昆仑站队间进行,经过短暂的僵持,中山站队还是以2∶0的比分战胜昆仑站队,无疑来自中铁建工集团的中山站队员发挥了决定性作用。比赛后进行了颁奖仪式,所有参赛队员每人奖励一箱王老吉饮料;冠亚军队每位队员获得一件雪龙船白色圆领衫;亚军队另外奖励一瓶“乳泉”白酒;冠军队奖励一瓶飞天茅台酒。为了纪念这次穿越赤道,队上还为每个队员准备了一枚写有个人名字、由曲总和王船长签名的跨越赤道纪念封。
拔河比赛结束后,接下来进行的是喝啤酒比赛,将倒在长颈玻璃容器中的两听青岛啤酒一饮而尽,以最短时间喝完的选手获胜。比赛结果,内陆队的藏族医生彭毛加措以6.2秒的最短时间获得冠军,奖品是吉利套装剃须刀,两名亚军是张旭德和邢豪。两位女队员刘婷婷和邢洁也在男队员的鼓动下参赛,邢洁获胜,女队员分享同男队员一样的参赛纪念奖外,再奖邢洁一套洗面奶以资鼓励。比较充分的活动奖品和纪念品,激励大家积极踊跃地参加考察队组织的各项有意义的活动。
真是花钱不多,开心取乐。漂洋过海,苦中求乐!年轻的总领队正有充沛的精气神儿,傍晚时分,他跑到驾驶台外面的甲板上,拍摄赤道日落的景色,海天之间,一轮火红的太阳渐渐沉入海平面,留下一片晚霞……
船行大洋,海阔天宽,形单影只,正似沧海一叶,随风漂荡,危机四伏。在机舱值班人员的例行巡视中,发现主机的1号缸排气阀敲击声逐渐变大,若不及时处理,将导致排气阀的损坏,直接造成主机停车,船舶失去动力。赤道无风带海况平稳,正是停船维修的好时机。轮机部的工作人员在轮机长的带领下,迅速制订了检修方案。停车后,大家立刻投入到工作当中。此刻,机舱内的气温高达40多摄氏度,楼梯栏杆都烫得无法触摸,刚停下来的机器表面局部,更是有90多摄氏度的高温。在漫长的1个多小时里,轮机部的各位同志经受住了恶劣环境的考验,一直坚持到机器恢复正常的那一刻。参加维修的人员除了当值的轮机员和技工,还有已经下班、本应该休息的人。当故障得以消除,每个人疲倦的脸上都溢出幸福的笑容。
这次故障的发现,得益于轮机值班人员细心的观察和充分的预估。在轮机长正确判断、轮机部全体人员默契配合下,关乎船舶动力的重要设备都得到了及时的检修,这为后续航程(特别是西风带)的动力安全打好了基础。船领导也十分重视和关心,船长在得到消息后,第一时间亲临现场指导工作。
在家千般好,出门一时难,去南极内陆考察,困难就更多。用水主要靠融化冰雪,尽管这里的冰雪非常纯净,但为避免污染,一旦宿营,首先要用竹竿围起一片冰雪地,任何车辆人员不能进入。融化冰雪,要靠电加热水桶,桶中还要预留部分水,否则,不光冰雪不会融化,还会把电加热棒烧坏,融化好的雪水还要经过电加热或燃气加热后才能饮用。上了海拔2000米以上的冰原,由于空气含氧量低,加热食品必须用高压锅才能制熟,否则只能吃夹生饭。由于生活舱面积有限,队员要分两批用餐,第一批队员用餐后,加热好的食品已经变凉,只能吃凉的或二次加热。只有一件事在冰盖上变得很简单——只要把碗扣在雪上一旋转,筷子向雪里插两下,也就干净了,真是现代化……
吃饭的问题解决了,出恭的问题又来了。好在都是男队员,到了宿营地,先挖一个雪坑,把空桶放下去,上面垫上木板,周围竖起木桩,围上毡布,不是为了遮羞,而是在低温下宽衣解带,如果不遮风挡寒,队员用玩笑说,屎拉不完就能把人支起来,撒尿都得边撒边用棍子敲。解小手的办法更是独特,每个队员都要事先准备一个大口饮料瓶,写上自己的名字,行进途中或夜间小解,就当夜壶就地解决。队员开玩笑说,如果看到半瓶饮料,谁都不敢轻易去喝。
11月23日,阴有阵雨,风力增大到7~8级,涌浪5米。
船开始无规律地上下左右立体摇摆。
按照以往的惯例,穿越西风带时,队领导都要到值班岗位进行慰问,曲总同副领队李院生、孙波,党办主任王建国,船长王建忠,船政委王硕仁加上海洋报记者高悦一同到驾驶台、气象室、食堂、大洋队、轮机室去慰问值班人员,每处一箱雪碧、一箱可乐、一条苏烟、一条中华烟,表达一下对这些穿越西风带坚守岗位同志们的关心。
关于谈虎色变的西风带多么厉害,我不想隔靴搔痒描述,我发现了一位代言诗人汤敬东医生,他的四首诗,淋漓尽致地道出了苦胆和无畏。
一过西风带——壮怀
浊浪滔兮举天际
肝肠断兮吐胆汁
百炼钢兮柔绕指
心肝丹兮身磁石
二过西风带——读书
月夜涛声漫书牍
浑天默吟惟小烛
若问荡魂激烈处
信舟轻波过峰谷
三过西风带——逍遥
涛击摩天艏
雾锁怒海艛
茶憩船舷口
只问浪否够
四过西风带——思归
关山不摧红霞灼
万里无尘望乡泊
归途遥遥无鸟伴
却如轻舞小曲和
一春旧绿梦寥廓
船颠浪硬感蹉跎
何畏穿戴渔翁蓑
南极科考成大业
为较完整地显示汤君文韬,还可转发他对“剃光头”说理的一篇。但那只是文章,不是文学。很有着氤氲文气的《海上观极光》,写得空灵怪异,似可典藏:
睡至半夜,突然被一个声音叫起,“醒醒,极光出来了。”匆忙地披衣、蹬鞋,跑到顶层甲板。甲板上好黑,隐隐绰绰的尽是人影,每个人都举着个什么东西对着天空比划。偶有闪亮掠过,才明白是照相机。第一次被叫来看极光,布满乌云的天空,不知看啥,又不好意思问,东张西望地胡乱起来。
突然,听人惊喜叫道:“拍到了,拍到了。”急忙凑了过去,见照相机的液晶板上,有一莹莹色块,连忙仰头,有模有样地瞧来。看了一会儿,还是没有门道,当走上四楼甲板时,兀地发现我被笼在一方绿晶之中。环顾四周,无尽深黑。唯有小小的甲板,有竖琴的水声倾泻。在海涛的伴奏下,不禁展开双臂,张开了嘴。南极风蹦跳着,叩击着我的心房,我不由闭上眼睛,清晰地感觉我触到了南极,拥她在怀。
一锣“轰”地响过,又复寂寥。睁开眼睛,一道月光撕裂天幕,夜空又恢复了往日的模样。月亮就在云朵的引导下,缓缓退下。伴着悠扬的星光小号,醇厚的极光大号和着低吟的海风提琴,铺满了整个天宇。我手在胸前紧紧攥着,强压着自己要跳起來喊出来的冲动,怎可唐突惊扰朋友?仿佛看透了我心里那一丝虚伪,极光猛地脱下那雍容的锦袍,扔到了我的脸上,露出一身粉红的艳装。华美的爵士鼓伙同着蓝调的贝斯,一股脑撞了过来。我的手伸向天空,拥抱火热,极光就在我的指尖前,无比柔美地轻轻滑过。望着那妙曼的背影,心扉之痛淹没全身。极光款款,回眸一笑。天地无物,只有红辣唇印布满我的眼眶。我再也不忍,也无法再忍,冲着天际,长啸无声,回来吧,我的爱人!久久的,久久的。
也不知过了多久,全身冰凉,内心滚热的我,回到了舱室,在朝阳的轻柔抚慰里睡去……
奇景堪惊,奇文共赏,在天、海皆美的良辰,美的人,堪称才子的人,在灵动的极光下与之融合了,化为妙不可言的诗歌。
晚饭前,王硕仁副政委广播通知,组织大家进行猜冰山活动,最先看到的冰山所处的纬度,谁猜的最接近,谁获胜。这个通知的效果不错,让大家感到快要穿越西风带,到达冰区了,吃晚饭的人也就明显增多,一改两天来餐厅的冷落与沉默,也有了欢声笑语。
晚上11点,王建忠船长突然通过广播通知大家,固定好房间里的个人物品,船准备停机。虽未说停机的原因,但给人的感觉是主机出了问题,因为在西风带停机,意味着船将失去自控能力,随浪摆动,这是很危险的事情。李院生、孙波副领队、王建国主任随即到轮机部门了解情况,得知是轮机值班人员交接班后巡查时,发现主机一排气阀螺丝断裂,船长决定趁风浪较小,停机抢修。已经下班的轮机人员火速赶回了机舱,经过短短18分钟更换了垫圈,停机24分钟之后,故障排除,主机重新启动,皆大欢喜。
中山记事
8个日夜过去,12月3日的下午,雪龙船继续沿着印度站租用的俄罗斯船的航迹,穿越三道冰裂隙区,抵达距中山站9.8千米处。这里冰面开阔整齐,便于展开冰上作业,也便于雪龙船掉头撤离。根据探冰结果,到中山站沿途,只有一条50厘米左右宽的冰裂隙,只要搭上板子,雪地车就可以顺利通过,这是向中山站冰上卸货作业的好条件。
从晚上开始,张体军助理带人进行冰面行进路线沿途插旗和测冰工作,半夜开始,启动中山站内陆队雪地车,通过冰裂隙区抵达雪龙船,然后拖曳雪橇通过冰裂,在冰裂隙区搭上木板。
这样,漫长而艰险的海上航行,就在现代人现代化的调理下,走完了近四万里的航程,到达了中山站所在南极大陆的“陆缘冰”冰区,战风浪的决心和意志转换为战冰雪,斗冰裂,像《西游记》中的师徒们一样:你挑着担,我牵着马,迎来日出送走晚霞——卸运。
从3日晚到4日7点多钟,冰上卸货作业一直在进行,曲总始终没关对讲机,听了一夜现场作业对话的直播,了解了许多一线实际情况,也感到大规模的卸货工作,仍需要一个磨合期,不可操之过急。
半夜到次日凌晨,李院生副领队、张体军领队助理带人到冰上探路,在冰裂隙处架上木板桥,并驾驶雪地车试运了一个集装箱的货物到达中山站,证明采取雪地车拖曳雪橇进行冰上卸货是可行的。
上午开始,雪龙船上将另一台新购置的PB300型雪地车履带安装完毕,并将雪橇、全地形车等运至船旁冰面上,同时在另一侧对油囊加油。在对雪地车进行安装过程中才发现,车的开关总程是坏的,更换的备件从中山站上找到,直到下午才安装好。新购置的两台全地形车倒还好用,弥补了雪地摩托车故障冰上作业的缺陷。
午饭后,安排KA32直升机飞行15个架次,吊运油囊、油罐、雪橇等至内陆队出发基地和中山站。
晚饭后,召开领队碰头会,考察队临时党委成员、主要领导、各工作小组负责人出席。会议小结了昨天冰上卸货试运行情况,对其间各队、各部门的工作进行了点评和表扬,根据目前情况,部署了近一阶段卸货工作,就指挥、保障、协调配合、安全等提出要求。明确中山站冰上卸货工作正式全面展开。
5日晚7点,召开领队会议,会议决定启用现在中山站的240雪地车,投入运货和输油管铺设工作,从护路人员中抽调8人协助油管布设工作,剩下的8名护路人员分两班,采取跟车作业方式,提高工作效率。集装箱中的货物太重,需要扒箱作业,没有机动力量,王建国主任、王硕仁副政委、汤敬东医生等都冲上去。机械师不足,李元盛副领队也充当起了雪地车驾驶员。
12月8日中午,同李院生副领队、王建国主任、张体军领队助理、李春雷副队长碰头时商定,晚间再实施一次冰上卸货,将船上不好用直升机吊运的物资用雪地车运一趟至中山站。但到了晚上,李院生副领队决定停止冰上卸货,理由是冰上融池太多,怕雪地车行驶,卡在冰中不安全。曲总认为,现在的物资如果不通过冰上卸货方式解决,而采取直升机吊运,安全性更难保障,应该抓住目前时机,轻载卸运迫切需要运输的物资,特别是站上所需的装在集装箱内的科考设备等。为此,曲总决定晚上同孙波副领队、王建国主任、韩德胜站长、中山站队员程言峰、新华社记者徐硙,驾雪地摩托车到冰上再次进行探路和测冰。
从探路测冰的结果看,安全方面没大问题,在南极的工作,哪一项又能绝对安全呢?因此决定用两辆PB300雪地车和一辆240型雪地车,各拉一个雪橇再次实施冰上卸货。正在冰上探冰时,李元盛副領队、张体军领队助理驾驶雪地摩托车和四轮全地形车也赶到中山站附近探冰区,一同探察之后决定由李院生、张体军、王俊铭一同各驾驶一台雪地车,各拖带一个雪橇,实施运货任务,同时通知雪龙船做好卸运物资准备,请王建忠船长安排道路维护人员,陪伴雪地车行驶。一直等到李院生副领队驾驶雪地车,拉着雪橇返回中山站后,曲总和孙波、王建国、韩德胜站长才放下心来,时间是凌晨4点。
向中山站输油的工作加紧进行,多次巡查,发现油管有漏油、压力不稳、泵站停机等故障,均被巡路值班人员发现,及时排除了故障,这次补给可供站上使用三年。
副队长崔鹏惠带人驾驶两台卡特车,用雪橇向内陆50千米处运送油料,以减少出发时车队的负载。但在返回出发基地时,在距目的地3千米左右的地方遇到了冰裂隙区,一台卡特车深深地陷在了冰裂隙中。得到消息后,李院生、孙波副领队带领部分内陆队员,乘KA32直升机前往救援,但到半夜10点钟救援未果。庆幸的是没有人员伤亡,更庆幸的是在正式出发前,提前发现了这一段冰裂隙区,否则重载车队一旦陷入冰裂隙,将会十分危险。
晚上11点多,李院生、孙波副领队、新华社记者徐硙,乘KA32直升机返回中山站,介绍了卡特车陷入冰裂隙的情况,一侧的履带已经陷入冰裂隙,而且现场旁边发现了更宽的冰裂隙,难以将卡特车拖拽出来。如果失去这台车,内陆队的运载能力将大大降低,大约有5个雪橇的东西无法运输。曲总同李院生、孙波副领队、王建国主任等研究,按照突发事件处置管理规定,有孙波副领队起草情况报告及下一步营救方案的请示,附现场情景照片速报极地考察办公室,同意李院生、孙波副领队意见,次日联系俄罗斯站,请求协助救援并指点进入内陆的安全路线。
12月12日上午10点30分,在综合栋的會议室,举行了第28次中山站越冬队同第29次中山站越冬队的交接仪式。交接仪式由考察队临时党委办公室主任王建国主持,考察队领队助理张体军带中央电视台记者任文杰、戈晓威参加交接仪式。老站长韩德胜、新任站长张北辰先后发言,曲总代表考察队临时党委并以领队身份致辞,肯定了第28次中山站越冬队的工作和近期的良好表现,对29次中山站越冬队提出了希望。随后,大家来到老宿舍栋前小广场,举行了升国旗仪式,伴随国歌声的响起,新老站长将一面崭新的国旗升上旗杆,随后在老宿舍栋的旗杆上,由张北辰站长和郝俊杰管理员一同升起第29次南极考察队的队旗。
12月12日是个特殊的日子,也是去年的今天,第28次南极考察队中山站越冬队,同上一次队进行了交接,到此时整整一年。2012.12.12,千年一遇,“12、12、12”,就像队伍前进的口令一样,催人奋进,激励中国考察队承前启后,继往开来。
下午3点30分,接到内陆队报告,在俄罗斯站救援人员和重型车辆协助下,陷入冰裂隙中的卡特车被成功拖出。没发现损伤,仍可正常使用。曲总随即向极地考察办公室秦为稼副主任报告,秦为稼副主任回电:已报告陈连增副局长,陈副局长很高兴,并请秦为稼转达他的祝贺和问候。
好久没有好好洗个澡了,痛痛快快地洗完了,才体会到洗澡也是一件非常幸福和惬意的事情。尽管站上的生活条件已经有很大改观,但韩德胜站长还是感慨:来到船上,有一种重返文明社会的感觉。
这晚没有大的作业行动,终于可以安心地睡一觉了。
至12日晚上为止,650余吨油料全部输往中山站,也是首次采取软管输油,这是一个安全、高效、成功的输油方式。负责此项工作的张提军领队助理和来自总后建筑工程研究所的王兆军等几位核心队员,体现了连续作战、不怕吃苦、科学严谨的作风,这几天无论白天还是晚上,从对讲机中听到呼叫最多的名字是王兆军。
趁着天气良好,决定晚饭后动员组织雪龙船、大洋队、综合队、中山站越冬的四十几名队员到冰面上回收输油管,将深陷在冰中的油管拖出,分段折叠捆扎,为直升机吊运作好准备。由于油管温度高,在输油过程中加上太阳照射吸热,油管取出后,在冰面上留下了一条15千米长,深达40-50厘米的水沟,看上去就像一条长长的冰裂隙。由于雪地摩托车数量很少,回收油管的人员只能靠步行,最远的步行单程超过10千米。曲总和李院生副领队、王建国主任、王建忠船长、张体军领队助理、王硕仁副政委和大洋考察队的高金耀队长,考察队在船主要领导,全部上冰沿途视察作业。”
最后一批队员返回船上,已经是14日凌晨4点多了。
强将手下无弱兵,这支精锐之师,表现出的灵活与专业水平,令人钦佩。有这样一支团结协作、敢于拼搏、体力智慧俱佳的队伍,曲总作为指挥员感到非常荣幸和自豪。队员们称曲总是海陆空总司令,曲欣然接受,引以为豪。
在第一阶段卸货任务开展的同时,度夏科考项目也在进行。来自黑龙江省地理信息测绘局的吴文会、王连仲、侯雪峰等人,连日的野外冰上作业,被紫外线照射灼伤的面部,像非洲人一样油黑,他们调侃自己本来就是“黑局”的人。更加危险的是,由于冰面融雪严重,冰裂隙随处可见,工作用的全地形车车轮多次陷在冰裂隙中,人被甩出车外,只能靠饼干充饥。经过几天的努力,终于完成了普里兹湾冰下深测绘任务,为今后选择雪龙船靠近中山站更加便捷的航道奠定了基础。执行科普项目的几个人,更是克服了种种困难,白天在冰上作业十几个小时,到夜里12点才回到中山站,曲总也一直等到中山站报告他们返回了,才安心睡觉。
为撤离中山站冰区作准备,王建忠船长带领船员开始进行雪龙船冰上掉头作业。这可不比车辆在陆地上掉头,打几把方向轮就可以掉转车头。在狭窄的冰中水道里,160多米身长的雪龙船,必须靠反复前进、倒退,把周围坚硬的冰面冲开船体2倍的碎冰区,才能逐渐掉转船头。自早上8点开始至晚上7点,用了10个多小时的时间,才完成了冰区掉头作业,为下一步雪龙船冲出冰区,奠定了基础。
来自中央电视台的记者任文杰反映,前些日新华社记者徐硙未经队上的新闻审查和批准,抢发内陆雪地车陷入冰裂隙新闻,造成出现新华社独家报道局面,因此也导致中央电视台领导严厉批评了两位随队的记者,建议今后应坚持考察队新闻发布审查制度。其实这件事发生之后,徐硙已向王建国主任和曲总表达了歉意,中央电视台两位记者当时住在雪龙船上,没有随内陆队到达事发现场,也是事出有因。但作为考察队的新闻报道,第一次同记者座谈时已经强调,要讲大局、守纪律,未经审查的新闻稿件不应擅自发表,这并不是为了隐瞒什么,而是力求新闻报道内容的准确、统一、协调。从任文杰找曲谈的内容看,他们作为中央电视台派出的随队记者,感到压力很大,也应体谅他们工作的不容易。为此,王建国主任再找徐硙提醒此事,并通过中山站张北辰站长提醒内陆队随队的海洋报记者高悦,重大事件发生的新闻稿,必须先报考察队,经审查后,由王建国主任负责发海洋报,同时提交新华社、中央电视台记者共享,考察队方面有什么重大事件,新闻报道稿也有王建国主任负责向海洋报提供稿件。保持考察队对外宣传口径的统一和同步,新闻报道搞不好,会造成误导和混乱。在临时党委扩大会议上,曲总也向综合队、大洋队、中山站越冬队和雪龙船提出了要求,未经批准,任何队员不得利用电话、邮件、短信等向外发布考察队重大事件的信息。
“世界末日”与“创世纪”
12月20日早晨,舷窗外海天一色,天海相连,天上飘着悠悠云朵,灰绿色的海面上漂着座座冰山。因为冰山露出海面的部分很小,真是不能用一座座冰山来形容。气象预报员王晶每天早晨都要按时起来观测天气,因此也欣赏到了许多别的队员在睡梦中无法欣赏的美妙景色。有人预言明天就是世界末日了,而她感觉在雪龙方舟上已经迎来一个新世界的开始。细心的曲总在她的脸上看到乐观、开朗、清纯的笑容。
这是一种审美的大愉悦,人的愉悦能够感染人,人的美丽可以陶冶人的心境,美丽是人类的公共财富,就像天上的云霞和地上的鲜花。
许多队员到船舱外面拍摄冰山,有的队员还拍到了随船而行的鲸鱼,浮冰上悠闲的企鹅,低空盘旋的海鸟。
都不相信“世界末日”的鬼话,中国考察队的英雄们高唱着“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的军歌。“末日”成了早饭的笑料。
“末日”这天是北半球24节气中的冬至,是白天最短的一天,也是数九第一天;而在南半球正好是夏至,白天最长的一天。其实,考察队所处的纬度近一个月来除了阴天以外,其它时间都是白天,没有黑夜。此时的北京下了一场大雪,最低气温降到了零下15-16度,而南极浮冰区外的大洋上,白天最高气温在1-2度左右。船上的厨房按照北半球的习惯,给大家煮了速冻饺子,说是冬至吃饺子不会冻坏耳朵(饺子的形状像耳朵),而且要吃双数。
因为21日是“世界末日”,大家就笑称12日是新世纪的“元旦”。清晨的阳光通明耀眼,见早餐丰盛得令人惊讶:有白粥、玉米 粥,油条、豆沙包、花卷、烧卖,还有光明乳业赞助的牛奶,吃起来比正餐更有胃口,也是慶祝“创世纪”的吉日。
天阴沉沉的,时而飘上一阵雪花,天空中的云层偶尔出现一块块天窗,从天窗中透下来一束束光线。有时可以看到远处黑压压的云层下出现门帘一样的“雨幕”,云的层次、颜色瞬息万变。海面上奇形怪状的冰山漂漂游游,有的像一个平台,有的被海水和风雕琢,象一些动物匍匐爬卧。在海面,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看,感觉各不相同。考察队员都带了相机,早晚在甲板上拍日出日落、冰山、云层、海鸟,和日月同辉的景色,这也成了大家的一大文化活动。曲总又跑到甲板上,拍下了一些云和冰山的照片,留待日后细细欣赏。
好日子真是连成一片了。12月24日是圣诞“平安夜”,下午3时,大家齐集餐厅包饺子。这是大家联欢的机会,俏皮话像“对口词”一样你说我接,掉不到地下去。大家都露出家中“劳动局长”的本色,剁馅、和面,切葱、剥蒜,餐厅内人头攒动,各显其能,擀皮儿的擀皮儿,包的包,有些在家里从不动手做饭的年轻队员,也边学边干,厨房还准备了四种凉菜,外加红酒、啤酒和果珍饮料。好吃不过饺子,没想到大家都好这一口,尽管是洋节,也过得像是传统中国节一样。船上的酒吧晚上7点至11点也第一次免费开放,队员就又前去小酌一番,潇洒一回。
应中央电视台随队记者任文杰、戈晓威的要求,晚饭后组织所有不在值班岗位的考察队员,在雪龙船三层甲板集中,配合录制中央电视台将于31日晚上《启航2013》迎新年晚会开始前播出的新年晚会视频素材,包括采访雪龙船船长王建忠和曲总,谈感受。其中问道为什么雪龙船不在长城站,不在中山站,而来到罗斯海地区时,曲总答道:“罗斯海地区是第29次南极考察队承担的南极新建站选址四个预选区域之一,也是雪龙船历史上达到的最南纬度地区。伴随2013年的到来,我国的基地科学考察事业将开启新的航程。我们坚信,祖国的明天一定会更美好。”随后,考察队员列队齐唱歌曲《我相信》:
我相信我就是我
我相信明天
我相信青春没有地平线
我相信我就是我
我相信希望
我相信伸手就能碰到天
在日落的海边、在热闹的大街
都是我心中最美的乐园
这时舱外刮着5-6级风,尽管寒风刺骨,但大家身着红色考察服,精神格外饱满,热情十分高涨。戈晓威用摄像机扫过每个队员的脸庞,留下了新年前的美好影像。在船头的旗杆上,飘扬着第29次南极考察队的队旗,五层甲板平台的栏杆上,还挂出了事先准备好的标语:祝祖国人民新年好!这是来自地球最南端的考察队员们对祖国人民的新年祝福。
新的南极考察站选址工作关键时刻到来了:12月30日9时,雪龙船抵达罗斯海新建站预选区域,南纬74度59.142分、东经164度02.310分。由于没有近岸区域的海图,水深情况不详,因此船停在了距岸6海里处。
9时50分,第一个架次的直升机从雪龙船上起飞,前往选址区域上空盘旋一周后降落。曲总、王建国、张体军、吴文会、惠凤鸣、机械师吴利军乘第一架次飞机抵达后,即开始地貌勘测工作。李院生同李春雷,任文杰、戈晓威、徐硙三位记者,乘第二架次直升机随后抵达,会合后一同进行勘测。在一块大石前,拍下了“中国南极新建站选址纪念”合影照片,横幅是吴文会在国内就事先做好的。勘测时意外发现曾有人到此勘测过的痕迹——发现两处地面上留下了用红油漆涂成的红十字,两个小木桩和两根钢管。这两根钢管正好在我们合影时撑起横幅。
此时此刻,自信的中国人,如大象不理睬小鸟的喳喳一样,不再理睬标记的原因、勘探者为谁,而只是顺曲作歌,将捡到的钢管撑起横幅,多么大气!
这里的地形,像一把面向海洋的太师椅,亦像一个簸箕形状。对着海洋的尽头,是一道山梁,山顶覆盖着冰雪,似是长年不化。左面是无垠的冰架,右面是一道山脊,中间地带像一个冲积平原。从空中看很平坦,但到了地面,发现有大大小小的碎石。山脚到左面的冰架下,发现有三个大小不一、由小到大的淡水湖,湖中心都有未融的浮冰,亲口尝尝,确信是淡水。如在此建站,水源看来是不成问题的,这是建站的一个重要条件。一路走到海边,发现海岸线较为平直,海水中游动着一群群企鹅,在一个登陆点上,阿德雷企鹅分批跳上岸来,迎接这些外来客人,在离人很近的距离摇着翅膀打招呼。黑白分明的羽毛油亮油亮的,活泼可爱,憨态可掬。张体军在右面的山梁上发现,山梁下的海滩是一个企鹅栖息地,有着数以千计的企鹅,企鹅的粪便,把整个海滩涂成了红色,难怪从卫星影像图上,看这片海滩呈绛红色呢!
岸前的一片海上,此时已见不到一块浮冰,只有一座孤零零的冰山,晶莹闪亮,已在这里很长时间,因为2月份的卫星影像图上,就已发现这个冰山。距离岸边3海里以外,水深都在200米等深线以上。靠近岸边的区域,缺少测量数据,但据船上放下来的黄河艇测量,近岸区域水深,也可达30米以上。该地区地形决定,以南到西南风为主,船舶靠泊应该安全。
转眼已过中午,靠铱星电话联系,雪龙船放下黄河艇,送来了饮料和食品,下午飞机又飞了几个架次,把选址所需的全地形车、水泥、沙子和其它装备、工具运到预选之地。曲总、王建国、张体军随下午飞来的第一个架次的直升机返回船上,李院生乘黄河艇返回船上。为了防止万一,考察队主要领导的行动,不能放在一起。3位记者留下来继续拍素材,直到晚饭时才返回船上。徐硙的相机卡都拍满了,后悔事先没把卡清空。
晚10点多,张体军、吴文会、李春雷、惠凤鸣、傅良、侯雪峰、邢洁等队员才返回船上。由于不了解当地晚上的气象情况,因此第一晚上不敢轻易宿营。当天的成果,是将自动气象观测塔竖了起来,对大气本底进行了采样,进一步扩大了地质勘测的范围,考察了三个淡水湖的初步情况,选择了宿营地和直升机起降平台和黄河艇登岸地点,将选址所需的物资装备吊运至选址地。几位队员回来时,厨房早已煮好了饺子和热菜,他们中午和晚上都是靠饼干和水凑合,携带的煤气炉无法点火,想泡方便面,没有热水也不行。还是回船过个年吧!
12月31日晚上,安排迎新年聚餐,主题有三:一、迎接新年的到来;二、预祝新建站选址工作顺利开展;三、为近日过生日的队员祝贺生日。其中。汤敬东医生的生日最近,就是元旦;中山站越冬队员王多民是12月21日生日,陈明剑的生日是1月12日,提前过。
晚餐丰盛,7时30分,在船上多功能厅,几天来文体组精心准备的迎新年联欢晚会拉开了帷幕。曲总首先传达了刘赐贵局长、陈连增副局长,在考察队一周情况报告上所作的批示和陈副局长、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国家海洋局第一、第二、第三海洋研究所、中科院海洋研究所、黑龙江测绘地理信息局、武汉大学南极测绘中心、上海海洋大学等发来的新年贺电,随后宣读了他精心撰写的新年贺词:
在令人难忘的2012年即将过去,充满希望的2013年就要到来之际,我代表第29次南极考察队临时党委和考察队领导,向战斗在风雪南极的全体考察队员同志们恭祝新年快乐,并通过你们向你们的家人、朋友、同事、领导致以诚挚的问候、新年的祝福和崇高的敬意。
我们有幸成为中国南极科学考察队伍中的一员,踏着前人的足迹,在世界的冰封雪飘的圣洁之地——南极,在科学考察与探索中送走难忘的2012年,开启了2013年我国极地考察事业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新的历史航程。
我们来自祖国四面八方、不同岗位,我们却有缘相聚,同舟共济,亲如兄弟,我们共同经历了辽阔海洋的风浪洗礼,经历了南极冰区的破冰之旅,经历了中山站卸货奋战的分分秒秒,也经历了一个个极昼环境下的不眠之夜。党的十八大带给我们极大的精神鼓舞,南极大学让我们汲取知识与智慧,卡拉OK歌声传递着真情与喜悦,极地之声记载难忘的点点滴滴。在全体考察队员的共同努力下,我们胜利完成了中山站第一阶段卸货任务,创造了中山站物资油料卸运的一个个新纪录,长城站、中山站、内陆昆仑站队和大洋科考队的科学考察工作全面顺利展开,雪龙船创造了历史上到达南纬纬度的最高纪录,我国南极新建站选址工作已逐渐展开,所有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全体考察队员的团结协作、奉献拼搏,离不开大家的理解与配合,离不开来自国家海洋局领导和极地考察办公室、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的及时鼓励与鞭策。在这里,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回首过去,我们心潮澎湃,展望未来,我们豪情满怀。在新的一年里,让我们共同携手,在党的十八大精神指引下,继续弘扬“爱国、求实、创新、拼搏”的南极精神,努力全面完成第29次南极考察各项任务,开启我国极地科学考察的新航程,为我国海洋事业、极地科学考察事业的发展,为建设海洋强国目标的实现,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祝愿大家在新的一年里,身体健康,家庭幸福,工作顺利,事事如意。
午夜零时,曲总、李院生、王建国、王建忠来到了酒吧,同青年战友们共同迎接新年的钟声,掀起又一次欢乐的高潮。是夜无眠,在南大洋熹微的白夜,2012年过去了,“世界末日”的谎言过去了,“创世纪”的舞步在“雪龙”号踏响。
在“世界末日”歌舞联欢,在“创世纪”的激情里开展选站工作,本身就是在创建新的世纪!
周游列国
元月3日午饭后,直升机将在选址地工作的张体军、李春雷接回,下午一点随曲总和李院生、王建国、徐硙、任文杰、戈晓威前往附近的韩国新建考察站考察访问。机长刘新全、吴从营驾机,机械师姚震一同前往。我们的直升机在韩国的新建造的“ARAON号”破冰船飞行甲板降落,韩国考察队负责人、基地研究所原所长金礼东博士和船长已经在飞行甲板上等候。一行在金礼东和船长陪同下,在船上小会议室稍作停留,彼此寒暄,曲总将考察队纪念旗和一套瓷质餐具送给韩国考察队留作纪念。随后,韩国船长陪同参观船上的驾驶台,简要介绍了船的有关情况。由于建站,需要运送大量的建站物资,韩国还租用了一艘荷兰的货船,运送了2万立方米的建筑材料,这条1.5万吨的“SUOMIGRACHT号”货輪也停靠在韩国破冰船的旁边。
金礼东和中国同行一同乘直升机飞抵韩国新建站去考察,从直升机往下看,可以看到大片的建筑用材、集装箱和建工机械设备,地面同我们选址地的地质情况大体相同。
韩国新建站南面200米左右,就是德国的一个夏季考察站,每两到三年才会有人在此进行考察活动。再向南直线距离5千米处,就是意大利考察站。再向南350千米,就是美国的麦克默多考察站——南极地区规模最大的考察站。韩国新建站离我们新建站选址地大约30千米,这里的岸外还有较厚的海冰,而我们选址地岸边已经看不到一点浮冰。韩国新建站的下降风要比我们差2-3级,但是站区附近没有淡水湖,站区所用淡水全部采取海水淡化方式解决。
韩国船的主要补给地是新西兰的克莱斯特彻奇(基督城),在那里完成最终的物资、油料补给,再接上乘飞机前来的考察人员后,再到新站所在地。还可以乘坐大力神运输机飞抵美国麦克默多站,转固定翼飞机飞至意大利站的冰上机场,再乘直升机到达站区。紧急情况下的人员救援通道,是用直升机直接送往麦克默多站,然后飞往新西兰克莱斯特彻奇。
今后,我们如果在该地区建立考察站,这一空中通道资源也是可以利用的,特别是在紧急情况下的人员救援,将是一条便捷、安全的通道,曲总如此推想。这似在说明,人到了南极,思考问题的方法会有很大变化,“地球村”的概念会自然形成,环境决定了人的价值观念——这是适者生存的法则。
元月4日早晨,天光朗朗,直升机接上曲总、李院生副领队、王建国主任、张体军领队助理、李春雷副队长,还有随队记者徐硙、任文杰、戈晓威一行访问韩国站的原班人员,飞往意大利站。
到达意大利马里奥·祖切利站上空,看到的站区规模令人震撼。光直升机起降用的平台就有4个,岸边通往站区的码头上,竖着固定吊车,整个站区建筑以集装箱拼接方式为主,为了防止大风。均采用高架结构,观察到的站上的机械车辆就有几十辆,直升机三架,还有放在岸边移动架上的小艇。
意大利站负责人阿尔伯特在停机坪旁等候,引领客人来到控制指挥中心所在的主建筑中的小会议室,同考察站运行指挥布鲁诺先生和后勤设施管理人里卡多(哈瑞)先生以及女行政秘书见面。
据布鲁诺介绍,今年是意大利开展南极考察第28年,比我们晚一年。这个站建成于20多年前,最早只有一栋小木屋(现在已经成了一个历史遗迹,屋子里面的墙壁、顶棚上写满了到访者的签名,他们离开前也留下了签名)。现在站上最多可容纳108人,这是前往与法国共建的冰穹C站的中转基地。据阿尔伯特介绍,该站一年的运行保障经费约为1600万欧元,其中租船费用较贵,站上每两年租用一艘船用来给站上送油料和大型物资装备补给等。他们的中转基地也是新西兰的克莱斯特彻奇,而且主要依靠飞机运送人员到达。站区附近的冰上机场,可供运输飞机起降,每年10月底到11月初期间,都可以采用此方式运送人员到站,再用固定翼飞机通过美国麦克默多站运往内陆站,直升机是租用新西兰的,每年要租用四架直升机供站上使用。现在站上有80多名考察人员,2月底前撤离,许多观测项目以自动控制方式进行。
曲总代表考察队表达了谢意,送上考察队纪念旗和一套中式餐具,该站站长送了一枚站上的纪念牌给他们。他们也成了该站建成以来第一个来自中国的代表团,徐硙也自然成为到达意大利站的第一位中国女性。
里卡多带他们详细参观了站区的各项建筑设施,包括飞行控制指挥中心、发电机房、通讯机房、医务室、实验室、计算机房、库房、维修设备车间、堆料场、码头和水处理设施。站上的用水同样采取海水淡化方式,每天可以淡化海水14立方米,相当于雪龙船一天的海水淡化量。
元月17日下午3时,在雪龙号多功能厅召开全体考察队员大会,报告了一个喜讯,要到澳大利亚参观访问。就雪龙船停靠霍巴特期间主要活动安排及要求和安全注意事项进行动员。王建忠船长详细介绍了澳大利亚靠港办理海关、边检手续的有关情况和要求,曲总向大家介绍了停靠霍巴特港之前各方面对考察队靠港补给所做的努力,讲到我驻澳大利亚使馆大使将专程前来看望,霍巴特政府和塔斯马尼亚州政府及当地极地网络协会的高度重视和热情安排,讲到大家出席各项活动需注意的着装和礼仪要求。
元月19日下午1时30分,70余名中国客人分乘大轿车和中型轿车,前往霍巴特市区动物栖息地游览。
这个动物栖息地很像一个小型动物园,不同的是,这里大多是一些有伤病的动物,受到饲养员们的照料,一旦康复,还将放回大自然。队员们看到了澳大利亚特有的动物袋鼠、考拉,还有一种澳大利亚特有动物袋熊,名字的意思是魔鬼熊,源于它长相丑陋、叫声恐怖,但实际上它是一种温驯的动物。最近发现,有一种类似癌症的病毒在袋熊中传播,无法治愈,持续下去,出不了10年,这种动物将会灭绝。病毒只会在这种动物中传播,不会传播给其他动物和人类。在饲养员的引导下,队员们还可以给袋鼠直接喂食、拍照。这里的考拉憨态可掬,没有天敌,每天可睡眠20小时,这也许同它的食物——桉树叶有关,当地有60多种桉树,考拉只吃其中三种桉树的嫩叶,而安眠药的主要成分便是从桉树叶中提取,因此考拉长眠也就不足为奇。考拉的意思是“没有水”,之所以吃桉树的嫩叶,是因为含有较多水分。
29队的友好外交是繁忙的。
一条“冰芯”在玉壶
古诗所云“一片冰心在玉壶”之“冰心”,是指晶莹圣洁之心,而“玉壶”更指博大澄明之胸怀。我之所写的“冰芯”,是指南极考察队内陆队,为科技研究而钻取的冰芯,这芯儿不论“片”,按其形状应该论“条”。因冰芯钻取于晶亮冰盖之中,美而喻之“玉盖”,也非牵强。
第29次队此次探极,钻取冰芯而研究亿万年冰雪沉积层成因,是关键任务。元月13日,李元盛副领队接到内陆昆仑站队崔鹏惠副队长电话,报告内陆队工作进展情况,并向考察队领导问好。据中山站报来的同内陆队通话记录也得悉,昆仑站科考项目已经全面展开,钻取冰芯的井架已经竖起,雪坑采样工作也已进行,冰雷达设备测试距离达到60千米,完成了10个点位的测绘,天文望远镜也进行了调试。昆仑站当地温度是零下34.7度,风速只有1-2米/秒。看来队员们已经基本适应了高寒、缺氧的环境,没有因此而影响科考工作的开展。
两天之后又接到昆仑站报告,至14日晚,已采集10米冰芯。检修冰芯房绞车电缆,电池控制器,冰雷达外出测试90千米,人员设备情况正常。
李院生副领队和王建忠船长也告知,内陆队打来电话报告,第一个冰芯钻取成功,昆仑队提出计划于24日撤离昆仑站。晚12∶40分,接到孙波站长从昆仑站打来的电话,报告昆仑队目前人员设备情况良好,科考工作取得许多新进展,按照计划打算24日撤离昆仑站,特此请示。曲总表示:祝贺昆仑队考察顺利及取得成果,同意昆仑队按计划撤离,希望返回途中务必注意安全。
钻出10米冰芯是一个巨大的成功,自此便可十而百,百而千地钻探下去,钻透冰盖。全船全站全队皆大欢喜!
元月23日,曲总的日记有了心事:收到中山站、昆仑站发来的一周情况报告,但不知是何原因,缺少長城站一周情况报告。从报来情况看,两站工作非常有序,考察工作进展顺利,昆仑站已经在开始做撤离的准备……
他担心长城站,但随之而来的长城站站长俞勇的报告,却令他十分满意。下午,又收到昆仑队高悦发来的新闻稿,介绍昆仑队开启深冰芯钻探工程第一钻信息,但由于语言表述太过专业,一般人难以理解,因此,曲总同任文杰、徐硙逐字推敲,商定了新闻稿的题目及内容,明确以新华社记者徐硙的稿件为统一文字稿件播发,请王建国主任将新闻稿同时传发《中国海洋报》。
由于霍巴特时间比中山站时间早6个小时,因此船在驶往中山站的途中要不停地调整时间,今天晚上船钟就开始向后拨慢1小时,以后的几天里将逐渐调整,最终使船上时间与中山站的时间相同。
根据气象预报组预报,明天受气旋前部锋面影响,风和涌浪都将比较大,根据现在雪龙船15节的船速,明天可以到达南纬55度,后天可以到达南纬60度以南的浮冰区,这预示着雪龙船很快将脱离开西风带大风浪的影响。
将卸运物资和选择建站站址与科学考察相比,前者只是生叶开花,后者才是金秋结果。冰芯的钻取已见成果,马上要到达普利兹湾地区了,大洋队将开始进行大洋调查作业,为此大洋队制定了具体的考察路线、点位计划。王建忠船长看过计划后,认为还需要进一步细化实施方案,明确各点位开展的调查项目,需要动用的仪器设备以及雪龙船的航速要求等,还需要根据天气情况,做出必要的调整。这次大洋调查范围广、项目多、时间长。过去每次十几个人,搞个10天左右就不错了,这次40多人,要进行25天的调查作业,没有周密的计划是不行的。同时,调查过程中人员与设备的安全问题,也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大洋队人多势众,对南大洋的调查,包罗万象:测风、测海、测气象、天象,生物调查亦在其中。《极地之声》报上,大洋队队员撰写的一篇《话说磷虾资源调查》,理解了调查、利用的至高境界,读来很长见识:
……磷虾资源评估目的不是抓虾,而是为了让磷虾不被“瞎抓”,要科学捕捞,通俗地说就是为了子孙后代都有磷虾吃,子子孙孙无穷尽,也叫可持续利用。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鉴得失,国内近海渔业给了我们太多的教训,盲目发展,疯狂的捕捞,造成资源的衰竭。因此,在2009年中国南极磷虾商业探捕踏上这片圣洁之地的时候,国际一片声讨反对之声,但是我们以事实告诉他们,我们是带着赤诚,秉着和平开发利用南极的理念来的,我们不仅严格履行《南极生物资源养护公约》,而且为南极磷虾资源量评估、允许捕捞量控制、磷虾渔业管理等等提供可靠的科学数据。这正是一个负责任大国的行为。
本航次共展开磷虾拖网调查站点13个,其中罗斯海调查站位1个,是我国有史以来首次在该海域进行磷虾拖网采样,捕获磷虾数百尾,随航采集磷虾资源影像数据221G;高速采集器样品160个,普里兹湾浮游生物垂直网网样60个,分层拖网样品55个;采集水样246个、沉积物样品28份、底栖动植物样品42份,涂布包括南极磷虾共生菌在内的微生物选择性分离平板268个,获得微生物菌株220余株。
普里兹湾磷虾拖网调查工作的开展着实不易,由于历史资料的不足和磷虾群分布季节变化,计划预设站点不够合理,调查组根据影像以及现场观察,临时调整站位,捕获的磷虾量逐渐增多,最后一次捕获磷虾重量2200克,除去样品外,为大家提供了1公斤左右的鲜虾供大家品尝,当然希望有一天能提供更多的磷虾与大家共享。我们的工作,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据中山站报告,昆仑队已撤回170千米,冰雷达进行了100千米范围的勘测,其余人员就地休整,已经到达海拔3700米的地方。在高寒缺氧的环境下,海拔高度的下降,意味着生存环境的改善。目前,昆仑队人员装备情况良好,这让人心情感到释然。根据中山站报来的海冰冰情报告了解到,中山站熊猫码头200米以外,5-8千米以內的海域为大面积开阔水域,其中有零散的冰山,比较大的冰山尺度达60米,在连日东风的作用下,码头东部存在约15座冰山,近岸200米范围内存在大量浮冰和约40座大小不一的冰山,其中较大的冰山高约4米,长约20米,这种情况下,小艇和驳船无法在浮冰区航行接近岸边,这无疑对在中山站开展第二次卸货带来极大困难。因为一些重达几十吨的重型机械设备只有依靠驳船运抵岸边,才能卸运到站。希望能出现较强的西南风,把浮冰从岸边吹散,而这样的机会是不多见的。
元月29日,收到中山站发来同昆仑队联系的报告,冰雷达进行测试30千米。并抓紧休整时间进行了较大范围的冰雷达测试工作,张弛有度,劳逸结合,保持考察队人员心态和身体状况良好。
中山站张北辰站长发来电子邮件,告知中山站编辑了站上刊物《南极之光》,以便让领导和站上队员家属能了解站上的工作生活情况,丰富队员生活,内容包括:中山工作、生活故事、队员介绍、科普知识、散文随笔等,宗旨是健康积极向上,请示考察队是否合适。曲总那时还未看到这张报纸,但立即支持了这一新生事物。队员们在站上工作生活一年多时间,有这样一个平台和载体,记载大家工作生活的点点滴滴,丰富大家的文化生活是很有必要的。
元月30日,中山站发来的通话记录显示,昆仑队已回撤353千米,最好在春节前能够返回中山站和大家团聚过个年。
真是“修路者路宽”,总领队批准编印的《极地之声》报,又登载了一批人文动态。科考信息内陆队赵杰臣撰写了一篇意趣盎然的《Inexpressible岛动植物调查》:
在第29次南极考察队新站选址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安排下,陆域工作组对Inexpressible岛的动植物情况进行了实地调研。2013年1月1日,步行路程9.3公里,用时5小时30分。1月2日对小岛的南部进行了考察,步行路程7.2公里,用时4小时。
Inexpressible岛上的动物主要有阿德雷企鹅、南极贼鸥、威德尔海豹。和中山站的情况不同,这里的沿岸基本没有固定冰覆盖,在岸边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成群的阿德雷企鹅在水里游过,在宿营地周围我们也可以看到零零散散的阿德雷企鹅,他们保持着阿德雷企鹅的天性,可爱好奇不怕人。
在宿营地北偏东方向大约1.5公里外的海湾里,有一个大规模的企鹅栖息地,据测算大约生活着22400只企鹅,幼崽大约占成年企鹅数量的30%,呈现长条带状分布,在条带状的总体分布之中还呈现小的圆形群落分布的特征,每个群落的数量在200-300只左右。该企鹅群落南北长1000米(1公里),东西宽500米(0.5公里),面积0.5平方公里。
企鹅栖息地的周围,总是伴随贼鸥的分布,经现场勘查此处约有30对左右的成年南极贼鸥,幼小的贼鸥约有25只,成年贼鸥一般站立在大块岩石的最高处。贼鸥一般以扑食小企鹅或企鹅蛋维持生活。
Inexpressible岛上还发现了多只海豹的尸体,有的尸体已经蜡化,有的已经裸露骨骼。只在企鹅湾附近发现4-5只成年的威德尔海豹,海豹数量的稀少可能和沿岸无固定冰覆盖有关系。
Inexpressible岛没有大量苔藓和地衣的分布,仅有在背阴并湿润的大块岩石上有极小区域的地衣,且出现的概率极低。大块地衣的面积近似于拇指盖大小,小块的约有铅笔的横切面大小,且紧贴石块,高约有1-2毫米。这些地衣一般分布在靠近积雪融水的流经区域,那里通常湿度较大。另外在岛上的很多石头上有片状如成年人手掌大小的已经消亡并碳化的地衣。
除此文外,登上报章的信息,如珍珠之长链,粒粒闪光,颗颗饱满。其科技含量、文彩光亮度皆称上佳。计有:《维多利亚地的测绘工作》、《心泵轮机·保雪龙动力》、《西风带抢修雪龙主机》、《实验室备战西风带》、《忙碌的测深组》、《中山昆仑站大断面冰川学考察完成》、《冰雷达观测记》、《海底地震仪,聆听南极脉动》,还有大量的“诗言志、歌咏言、律和声”的好诗美文,吟唱着审美心理细腻的、南极规定情境下的奇闻轶事。除选新站址之外,还有两件大事需借文详叙。其一便是徐灵哲撰写的《中国南极千里眼》:
在遥远的南极冰盖最高点冰穹A(海拔4093米)上,这里没有冰山,没有海洋,没有企鹅,没有海豹,只有一望无际深达3000米的平坦冰盖。这里是寒冷之极,生命的禁区。但是这里却有一个中国南极考察站——昆仑站。在昆仑站内,有一台中国自主研发的首台全自动无人值守60厘米口径的望远镜AST3-1,也是目前南极内陆最大的光学巡天望远镜。
从2009年1月中国在冰穹A上建立昆仑站起,每年都有天文工作者加入考察队,从中山站出发,乘坐雪地车,辗转20天,行程1000多公里来到昆仑站,昆仑站冬天的平均温度低于零下70度,夏天的平均温度低于零下40度。环境恶劣,路程遥远为什么要花这么大的代价在昆仑站安装望远镜呢。
首先冰穹A是世界上最平坦的地方,風一般不大,有利于望远镜观测的稳定性。其次南极的空气非常的透明,几乎可以媲美太空观测的效果。另外冰穹A是世界上温度最低的地方,极低的温度减少了望远镜本身发出来的热量,提高了观测的灵敏度。再加上南极还是地球上观测视角最大的地方,而且长达数月的极夜,望远镜可以不间断地观测。正是由于这些原因使得南极成为国际天文观测的热点。
AST3-1望远镜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寻找可能存在生命的行星,也就是围绕太阳之外其它恒星运行的系外行星。它是我国第一台专门用于寻找系外行星的望远镜。AST3-1另外一项任务是观测超新星。
南极天文观测基本上是在冬天的极夜进行。目前昆仑站还是度夏站,因此AST3-1望远镜必须通过远程控制进行观测。天文学家坐在家中就在可以通过英特网连接到铱星网络对AST3_1进行控制,并随时了解其运行状况。望远镜在镜头、结构、材质等方面都进行特殊的设计。
整个阵列有三台60厘米口径的光学望远镜组成。能够在一天的时间内把1500平方度的天区拍摄三次。或者在一分钟里对4.2平方度的天区拍摄3次。在不久的将来我国还要在昆仑站安装2.5米口径光学红外望远镜和5米口径的太赫兹望远镜。建成之后的中国南极天文台将处于国际地基天文观测领先水平。”
第二件便是选新站首选大项“水”,南极之水是圣洁之水,南极湖泊是银水金湖,韩红卫所撰一篇文章《冰湖漫步——记新站址湖泊调查》,使我这个湖生湖长之人备感亲切:
在神秘的南极大陆,探索未知湖泊是件令人兴奋的事,然而神秘伴随困难,在整个新站预选区域内充满着冰川后退留下的冰碛堆积物,我们只能用脚丈量这块神秘的未来家园。从营地出发穿越乱石堆到达最远的湖泊步行要40分钟,仪器设备都要靠肩扛,在站预选区域内较大的3个湖泊有针对地对水深、冰信息、面积进行了调查。2013年1月1日,考察队员韩红卫和王威使用冰芯钻、手持电子温度计、GPS只对1#湖和2#湖做了采样工作和现场冰温测量。1#湖泊与冰川脚相连,湖泊为狭长型,2#湖泊是一个独立的圆形湖泊,湖周围是冰川后退留下的冰碛堆积物。1#湖泊采样冰厚165cm,2#湖泊采样冰厚215cm,样品重量有20公斤,加上仪器设备,两人负重返回营地相当困难,有队友傅良相助才顺利把样品带回营地。由于第一天所带冰芯钻极限取样深度是215cm,2#湖泊冰层较厚,未能钻透。于是,2013年1月3日,张体军和韩红卫又使用麻花钻、GPS对1#湖和2#湖的水深、冰信息、面积进行了详细调查。
在神秘的南极冰湖漫步,我们并不孤独,预选区内的阿德利企鹅是那么的友好,见到我们都是远远的迎接。在1#湖泊的调查时一群阿德利企鹅突然从冰山上冒出,看到我们后从冰山上是一溜滑下,也许这些可爱的精灵在窥探我们这帮同样是两条腿直立行走的不速之客。在湖泊边缘的明水区是企鹅的天然浴场,两天的工作都看到企鹅在里面游来游去,一副安然自得的样子。冰湖漫步与企鹅共舞这是多么惬意的画面,调查工作身体劳累,但是心情是愉悦的。这段美好的经历会永记心底……
读过《极地之光》的曲总,又收到长城站、中山站一周工作情况汇报和中山站附近冰情报告。从报告内容看,两站各项工作开展均很顺利,只是长城站报告中提到有一名队员由于长时间焦虑、失眠,已经由另一位队员陪同提前返回国内,具体情况没有说明,只说有专报报告极地办,此事事先没有得到任何消息,需要进一步了解。中山站发电栋和生活栋建设工程进展顺利,已经完成了基础框架和外立面安装工程,这次再回到中山站时,就可看到两栋新建建筑了。
上午收到了极地办发来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作出的八项规定、六个严禁的规定和局党组贯彻落实的措施意见,下午召开临时党委扩大会议时首先作了传达,并请临时党委办公室将文件内容登载在“极地之声”网站上,供大家学习查阅。
两则信息烧人眼球,一是钢铁队伍也要淬火——有人掉队了;另一个是,党中央的“八项规定”来到了南极,真是“天下之大莫非王土……”
2月1日,一封体现“一片冰心在玉壶”的电报来了,作者杨惠根。用曲总的话形容,是用心、用情写出来的:
金龙辞岁捷报传,银蛇迎春喜气来。值此新春佳节来临之际,极地中心全体职工向远在南极的全体考察队员拜年,并致以最诚挚的祝福和最崇高的敬意!为了中国南极考察事业,你们远赴万里,顽强拼搏,勇于探索,无私奉献,以实际行动诠释并丰富着“爱国、求实、创新、拼搏”的南极精神。在这举国欢庆的时刻,借助只字片语,送去我们最美好的祝愿和最真诚的问候:新年好!感谢你们为我国极地事业做出的贡献,也期盼你们顺利完成各项预定任务,为我国极地事业发展做出新的贡献。最后,再次恭祝你们新年快乐,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从1日晚上至2日晚上19点,大洋队已进行了4个站位的取样调查,每个站位都要进行3000多米水深的水体、地质生物拖网等取样,绞车平均以1米/秒的速度进行收放作业,每个点位的作业时间约5个小时。这是一项马拉松式的考察作业,需要雪龙船和大洋考察队之间密切协作才能完成。
据中山站发来的近岸海冰冰情报告,目前近岸水域海冰外缘线距离岸边约200米,码头北部约有10座大冰山和约30座小冰山,其中大冰山长20-50米,高2-6米,码头东部存在一宽约20米的浮冰区与开阔水域连通。从今日情况看,中山站岸边的海冰正在向着有利于二次卸货的情况发展。希望我们再次有个好运气,遇到好的天气和好的海况。
2月7日上午9点,组织在船的考察队员在甲板的平台上,中央电视台随队记者拍摄全体队员给全国人民拜年的视频。在采访了大洋队高金耀队长后,曲总做了简短的讲话,全体队员一起高呼:祝全国人民新春快乐,愿祖国明天更美好!据任文杰告知,这段视频将安排在年三十(2月9日)下午5-7点间中央台第三套节目中播出。这是来自地球最南端的考察队员为祖国人民献上的衷心祝福。
中午12点(北京时间下午3点),国务院领导春节慰问极地、大洋考察队员活动在北京国家海洋局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出席慰问话动,国土资源部部长徐绍史、国务院副秘书长丁学东、国务院政研室副主任宁吉喆陪同。国家海洋局刘赐贵局长主持了慰问活动。
曲总代表第29次南极考察队汇报工作如下:
尊敬的首长,各位领导好!
中国第29次南极科学考察队共有237名队员,其中女队员13人。考察队员来自全国64个单位,承担着53项科学考察和工程建设任务。分别奋战在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和“雪龙号”船等各个岗位。
考察队暨“雪龙号”科学考察船自2012年11月5日从广州出发以来,已历时95天,三次穿越西风带,胜利完成中山站第一阶段卸货任务,按计划完成南极新建考察站选址工作。雪龙船已安全航行17600海里,其中冰区航行3700多海里。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考察工作全面展开。到目前为止,昆仑队已完成昆仑站及中山站至昆仑站沿线科学考察任务,极地环境综合考察、专项南大洋考察工作也已展开,中山站第二阶段卸货任务正在抓紧进行中,随后考察队还将继续开展后续各项考察工作。请首长和各位领导放心,我们一定竭尽全力,奋力拼搏,努力安全圆满完成第29次南极考察各项任务。
我代表第29次南极考察队全体队员,衷心感谢首长和各位领导的亲切关怀、慰问,在新春佳节即将到来之际,向首长、各位领导和全国人民拜年,衷心祝愿祖国明天更美好。
随后长城站站长俞勇、中山站站长张北辰做了简要汇报。
李克强副总理在听取汇报后,发表了重要讲话:
南极长城站、中山站、雪龙船科考队的队员们,
在座的科考队员和家属们:
大家好!再过两天,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佳节除夕夜。在这个全球华人喜迎春节的时刻,我谨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对仍然坚守在极地和大洋考察一线的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向你们传达祖国人民新春的祝福!
刚才,我和现场的科考队员和你们的家属代表会了面。有一位家属的代表,也是你们的下一代,向我赠送了一个小小的纪念品,是一个企鹅的标志物。她也向我转达对你们的思念。不仅你们的家属思念你们,祖国人民也思念你们,你们辛苦了!
在这里的考察队员还向我展示“蛟龙号”深潜工作中抓拍的非常清晰的几张照片,以及我们科考队在第一次(穿越北方海航道)航行路线当中的情况,使我感到科考事业、海洋事业年年发展,日新月异。
我到国务院工作以来,每年春节前夕都来慰问你们,这是第五次了,每一次都有新的感受。
五年的时光,海洋工作者经历了各种困难和风险,海洋事业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极地和洋)科考工作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在南极腹地,我们建设了具有重大科考价值的昆仑站,这也是各国南极考察站中海拔最高的站点;在北极,去年夏季“雪龙号”成功穿越了高纬度航道,又开辟了极地科考的新里程;尤其是在深海,载人深潜突破了7000米大关,让国人为之一振,感到骄傲;在大洋,通过勘测和深潜,我国又获得了两个具有丰富海洋资源的海底矿区。
这些成绩的取得,表明了我们国家综合国力(的提升)和海洋事业的发展与增强,也体现了广大海洋工作者敢于攻坚克难的拼搏精神,你们的贡献会被记入史册。祖国人民感谢你们!
面向未来,沿海国家纷纷都在制定海洋战略,寻求新的发展机遇。中华民族要实现现代化,必然要向海洋進军,拓展发展空间。我们西有欧亚大陆桥,东有海上大通道,就可以形成全方位的开放格局。对此,广大海洋工作者肩负不可替代的重任。我们也可以感受到,登山上蓝天不易,下海到极地亦难。海洋蕴藏着无穷的奥秘,走向海洋需要秉承永不懈怠的探索精神。尤其是海洋技术涉及多学科多领域,站在世界科技的前沿,是国家创新能力的重要体现。希望同志们继续用你们的智慧和努力,光大优良传统,不断取得海洋事业新突破。
海洋生态孕育着生命,要走向海洋,必须坚持和平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文明理念。国际社会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关注和依赖海洋。要实现现代化,需要更加重视海洋战略研究,保护好海洋生态环境,开发利用好海洋资源,大力发展蓝色经济,来实现可持续发展。与此同时,我们一定要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
古人说: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走向海洋要倡导合作共赢的基本原则。海洋是人类共同的财富。探索海洋,开发海洋是人类共同的事业。各国协调行动,共同开发,可以实现双赢、共赢、多赢。刚才,长城站、中山站的队员说,在春节期间要搞一些活动,有些活动是和国际友人、其他国家的科考队员一起进行的。这样可以在增进感情当中,增强合作共赢的理念,使广阔的海洋真正成为和平之海、友谊之海。
虽然祖国人民绝大多数都生在陆地,但深知海上工作的艰辛。在冰天雪地里,在茫茫大洋当中从事科考工作的同志面临的风险和困难往往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你们的家人从心底为你们祝福。他们也为你们工作成绩的取得付出了代价,做出了贡献。这种精神展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品质。我们应该弘扬光大,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身海洋科技事业。
身处后方的同志要切实做好一线队员的保障工作。不仅要给予他们相应的物质待遇,而且要在精神上给予更多的鼓励,在后续的政策上给予更多的支持。因为海洋事业将会越做越大,物质政策支持也需要愈加丰厚。
我相信,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我们一定能够在本世纪全面走向大洋、走向深海、走向极地。在和平发展、合作发展中来实现建设海洋强国的宏伟目标。
最后,祝同志们新春愉快!祝你们和你们的家属幸福安康!
谢谢大家!
这是李克强副总理在任期间第五次对极地考察队员进行春节慰问,他的讲话充满深情,备感亲切。
责任编辑 李春风
邮箱:sdwxlcf@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