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入式”家校联动平台对学困生预防与矫正

2014-12-01 22:49李雪梅
科技创新导报 2014年28期
关键词:家校联动学困生

李雪梅

摘 要:“浸入式”家校联动是指在学生的成长和教育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家庭与学校(家长与老师)合力作用,通过健全组织,完善制度,搭建平台,创新形式,探索方法,改变传统教育理念,形成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在目标、内容、渠道、方式等方面协调一致、深度“浸入”的协同联动机制。通过搭建“浸入式”家校联动平台,采用情感激励、习惯培养、挖掘潜能、方法指导等科学方法,对学困生的预防与矫正有着行之有效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浸入式 家校联动 学困生

中图分类号:G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0(a)-0251-02

近年来,中国经济取得了飞速发展,中国教育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进步。然而,由于人口众多、基础落后,农村人口比例较大等客观原因,中国教育存在着很多迫在眉睫的问题,其中学困生问题就是基础教育的大问题,也是中国教育发展的瓶颈之一。由于学生问题与家庭、学校、社会息息相关,学生矛盾也成为家庭矛盾、学校矛盾、社会矛盾的主要问题。学困生问题不仅仅影响着中国的教育的发展,同时影响着家庭、学校与社会的和谐。

什么是学困生呢?学困生即学习困难的学生,指的是智力正常,但由于学习习惯不好,或由于方法不当,或由于社会,家庭环境的影响,使得其在学习上有困难,难以达到基本要求的学生。随着年级的不断升高,这些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越来越低,逐渐发展为对学习失去信心,最终导致在知识、能力、品格、方法等方面都存在着偏离常规的结构性缺陷,智力得不到正常开发,不能达到课程标准规定的基本素质能力要求,需要通过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给予补救或矫治。

关于学困生,国内外有很多相关研究,尤其是学困生的界定、类型、特点,形成的原因等;学习困难学生的“矫治”的理论和对策都有较为详尽的论述。

国外最早研究学困生这一问题的专家是摩根,他是英国的一位眼科医生,源于他在工作中发现了“词盲现象”;赞科夫从情感、意志等特点分析差等生,布德威克、韦纳等人研究学困生的失败归因特征;罗杰斯的人本主义理论认为,学困生的实质是学习个体自信心缺乏与自我概念的消极,布鲁姆认为学困生学业成绩差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教师不正确的学生观及不恰当的教学方法造成的等等。

我国对学困生的研究起步较晚。20世纪60年代以后才开始重视对学困生的研究,真正引起重视是在1978年以后。戴湘华,吴祥帧,王铁军,徐仁德等人对差生的心理特点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经验型或分析型研究;钟启泉从国外差生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成果为依据,从原因诊断的角度、治疗的角度、教学论和性格学分析的角度以及预防教育的角度,综合地考察差生问题,揭示现代差生概念的内涵,并提出相应的教学方略。

但从国内外的研究现状来看,大多数的研究停留在理论层面上,没能提供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中国教科院心理与特殊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孟万金教授说,几乎所有学生都有隐性学困,摧残着个体身心健康。相对而言,我国也没建立起完整的预防与矫正系统,我们首先通过课题的形式对学困生的形成内在机理进行研究,寻找学困生形成的原因。

1 学困生形成的根本原因

布鲁姆认为,造成学生学习差异的主要因素不在于遗传或智力,而在于学校、家庭的环境和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我国研究者(胡玉蕾、高松、朱萍)也认为,改善家庭及学校教育环境是促进学业成绩不良学生良好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在以前研究的基础上,我们通过了对学生个人、家长、教师采取了问卷与访谈的形式进行了大量的调查,认真地分析,得出了学困生形成的主要原因。

(1)孩子之间存在差异是正常的,客观的。然而,现实中大多数学校老师和家长不能客观对待孩子的差异,他们却用相同的要求去要求孩子。这样就使得学生差异变成学困,学困生更加学困。长久下去,还会使孩子更加失去信心,失去自尊,从而导致畸形发展。

(2)学困生应该被视为是一种智力发展的差异,其优势智能往往不被教师、家长所发现而受到抑制,而其弱势智能的状态尤为教师、家长所关注。目前的绝大部分学困生,都不是智力问题,都是不当的教育、不当的训练所导致。

2 对学困生进行科学的预防与矫正的有效途径

探索出学困生形成的原因后,经过专家论证,讨论出家校联动的方案,通过“浸入式”家校联动的尝试研究,从情感激励,习惯培养,潜能开发,方法指导等方面探讨,我们找到了对学困生进行科学的预防与矫正的有效途径,即“浸入式”家校联动平台。

什么是“浸入式”家校联动?“浸入式”家校联动是指在学生的成长和教育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家庭与学校(家长与老师)合力作用,通过健全组织,完善制度,搭建平台,创新形式,探索方法,改变传统教育理念,形成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在目标、内容、渠道、方式等方面协调一致、深度“浸入”的协同联动机制。

3 如何开展“浸入式”家校联动工作

3.1 “浸入式”联动平台的搭建

(1)家校联动。

理念统一: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先进的理念能够极大促进行动的开展。通过家校合作,学校和家庭改变传统教育观念,形成科学客观的评价观念,正确对待家庭、学生之间的差异。将新理念深入到每一位教师、家长心中,切实的落实到对孩子的教育中。从而培养家长的社会责任感,全面提升家长的素养,从而更好地促进家校合作。

家长参与:家校联动中,家庭与学校的地位平等就是尊重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重要标志。家长有权参与学校决策、监督学校办学行为,家长的知情权、选择权、监督权、评价权、参与决策权切实得到保障。

家校互访:坚持有效的家校互访制度,加强了教师与家长之间的沟通,促进了学校与家庭之间的和谐发展,有利于学困生的预防与矫正。

(2)家生同长:通过开办家长学校,使家长的综合素养得到提高,从理论上,思想上,方式方法上提高家庭教育质量,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家长学校的开办要长期坚持,做到组织健全,制度完善。endprint

(3)师生互信:教师与学生“亲密接触”,深入学生内心世界,积极创设良好的师生关系。师生之间只有相互信任,才能保证教育教学的正常进行,保证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4)生生合作:通过学生间的互帮与互助,合作与交流,加强同伴沟通,改善人际关系,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3.2 在“浸入式”家校联动中,学困生预防与矫正的科学方法

情感激励:教师与家长对孩子的关爱,是学困生的预防与矫正的根本所在。赏识教育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树立自信,有效地激发其求知欲望。

习惯培养:从学生习惯养成的成因入手,通过科学的专业行为训练,综合多种教育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知、情、意、行,最终形成良好的习惯。

挖掘潜能:每个学生都有特长和闪光点,教师与家长要善于发现利用学生的闪光点,不断地进行激励强化,发掘其尚未开发利用的潜能,引发其求知欲,促其上进。

方法指导:加强学法指导,让学生尽可能掌握较多的基本的学习方法和技能,培养善于灵活应用各种方法的能力,使其学习成绩及其他技能得到提高。

在研究探索的过程中,我们选取典型的师生、家庭进行追踪,选取大众化的个别班级进行跟踪,调查“浸入式”工作方式的开展、学困生的转化以及学生整体发展情况。通过“分析探索——实践——总结——再实践”的科学认识理论来指导研究,采用“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实践”的方法来展开具体而有针对性的研究。由于受到社会环境以及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或由于家庭环境的特别问题,在工作的开展中,学校和家庭应相互配合,相互补充,及时调整方式方法,完善行动,在良性的变革之中达到问题的解决。通过不断的实践、反复的思索,认真的总结,最终探索出了一种学困生预防与矫正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4 “浸入式”家校联动的具体实际意义体现

4.1 改变家长的教育理念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和重要补充,家庭作为学生成长的第一所学校,它给予学生的不仅仅是物质层面的满足,而且带来心灵成长的土壤。不同的家庭环境对于孩子心理的成长、智力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现实中大多数家长不了解学困生产生的原因,不能客观对待孩子的差异,他们却用一元标准评价孩子。这样就使得正常的学生差异变成学困现实,从而导致学生失去信心,失去自尊,最后畸形发展。“浸入式”家校联动平台的方式,能帮助家长需找出科学的评价观念,使家庭教育成为学校教育的有力的补充。

4.2 为教师提供学困生预防与矫正的科学方法

由于教育管理体制的不健全,评价体制不完善,学校教育的存在必然会形成学生学习的差异,然而学生的学习差异不等同于综合能力的差异;目前绝大部分学困生都不是智力问题引起的,而是不当的教育、不当的训练所导致。“浸入式”家校联动平台的方式帮助教师提高认识,让他们正视学生的这种差异,善于发现学生潜在的优势智能,因材施教;通过情感激励,习惯培养,潜能开发,方法指导等途径促进学生身心和智能的健康和谐发展。

4.3 能够有效的解决学困生的预防与矫正问题

通过明晰学困生形成的内在机理,建立家校联动的合作平台,设计系统的学困生的预防与矫正方案,可以为学困生问题的解决提供行之有效的方法。学困生问题解决了,不仅解决了教育瓶颈问题,也为和谐社会做出了贡献。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学困生的预防与矫正是一条艰难、漫长而又充满挑战的道路,“浸入式”家校联动平台的方式仅仅是迈出的第一步,怎样完善并让其在家庭、学校、师生间发挥巨大的作用还需要每位教育工作者不断的摸索和实践。我们需要的是智慧和对学困生的包容之心。

参考文献

[1] 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 盛淋鄂.学习困难学生学习教育和引导探讨[J].交通高教研究,2008(3).

[3] [美]Susan Winebrenner著.学习困难学生的教学策略[M].刘颂,刘巧云,译.

[4] 朱德全.现代教育理论[M].成都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5] [美]霍华德·加德纳.心智的结构[M].新华出版社,2004.

[6] 罗恒菊.家校协同——实践生活教育[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6).

[7] 徐红.新政策背景下专家型教师素质与行为标准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

[8] 尹立新.家校合作教育问题剖析[J].辽宁教育,2010(3).endprint

猜你喜欢
家校联动学困生
小班化背景下亲师教育常态化策略研究